第一篇: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改革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罗渡中学:杨晓军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深入开展,那么课改究竟改的是什么?我深刻学习课改精神,认识到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差。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而生物教师还要面对生物课时少,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多, “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与各位同仁分享。
在生物课堂中应这样去做:
一、注重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三、在实验课中应用探究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活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我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在学校领导支持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教学理念能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得以转变。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画。学生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活动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将学习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为教学服务。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描述自己心目中多彩的生物世界。
2、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3、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引导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并用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1、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我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也得到充分运用,尤其在生物学课上,老师常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有关专家认为,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的付出。
最后,愿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有效参与而生机勃勃,有了教师的耐心引导而魅力无穷。
二0一三年十月
日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冯庆婷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 “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生物教学,2005,7-8:6-7.
第三篇:在素质教育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大竹县庙坝中学
刘洪莲)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笔者感到,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中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入教学设施范畴。可以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确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实践,去研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一些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没有教学设计的素质化,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第四篇: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福州八中 生物组 陈文辉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深化生物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试验,探讨和推广。关键词:网络环境;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生物教学应该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主动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和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学习特点:
1、网络环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选择一些网上资源,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网络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
2、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媒体技术环境,它具有教学信息多样性、反馈信息实时性和教学系统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上进行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还学生个性。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打破时空的限制,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控。
3、网络环境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克服课堂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意识。利用电脑网络,教师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把自己认为有疑难的问题输入电脑,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显示,了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目的地去解决学生的难题。这个环节,老师起引导作用,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电脑真正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工具。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l、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由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的限制,课堂无法落实分层次教学,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学习,因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学的要求。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软件)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是在研究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它对“教”与“学”的本质进行重新认定,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动地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的联系达到较深的理解。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
2、对学生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因而压抑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地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
3、对教学内容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生物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的惟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生物知识。
4、对媒体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媒体对于教师来说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用来作文字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而且更多是作为学习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借助计算机在学习中的认知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功能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协作加工信息功能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生物教科书提供的有价值而又有限的资源,以它为主线,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相关资源。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协作地构建知识的学习空间。
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造条件,对重点知识的探索,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创设了两个活动空间:其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课外小调查“单双眼皮的遗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其二指导学生以一名医学专家的身份进行“亲子鉴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比如,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创设课堂交流、课堂论坛等形式。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随时可以点击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得到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这一功能将自己的问题发布,等老师或别的同学来参与解决和讨论,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协作学习的空间。
又如,在《生物与环境》这一教学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福州近年来的空气污染和西湖水质研究等问题,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后,同学们制作了一些自己的软件,教师选取其中适合的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播放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作的教学设计和协作过程中的引导,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作好评价反馈,将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面应体现两个方面:
①教师在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中,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才可能有助于教师的帮助、指导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实现。
②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自主、独立、协作的学习的速度、强度。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助POWERPOINT课件形式表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小组的课件以及学生代表的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老师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3、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设计中,应适当地作些补充材料,当然要做到:
①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并作适当的扩展;
②可适当地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事例。③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活跃学生生物思维等相关的生物网站。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和学生共同分析了教材中“白化病”的病例,还补充了“单双眼皮的遗传”和“人的ABO血型与亲子鉴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所学基因分离规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生物网站如: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资源网等上网浏览。[参考文献] l、《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徐小东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
3、《Webquest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前景》 王练强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也是教师教学之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高效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教师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前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2、多媒体、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讲《自然带》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分别将各种自然带分布进行不同颜色闪烁,学生能直观看出各自然带分布位置,声音与画面并现。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让学生高效学。具体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每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不盲目的学习。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现在的孩子叛逆性越来越强,高压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