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课堂教学建议100条
新课改课堂教学建议100条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1 凡是先进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要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
9.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10.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改的方法是实行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入门向导,激发学生学习。
1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12.好的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活动宝贵经验的结晶,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又是不断发展的。
13.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学生智能的主体。
14.常规教学是改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教学是常规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常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要以改革教学带动常规教学,以常规教学促进改革教学。常规教学有改革,改革教学有继承。
15.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解放后苏联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主宰了我们学校的各科教学,成了一种基本模式。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
16.课堂结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2)既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注意能力培养;(3)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4)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17.凡是先进的教学,都应该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教学信息优化传递。
18.许多教学改革家都提倡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执教者有目的地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全面发展而创设最佳环境和最佳场合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心理学为根据,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19.要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其动力,对学习的爱,对工作、事业的爱,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许多事业辉煌的人都有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著奋斗直到成功。爱心在人们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爱能使人们对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达到入迷程度,爱能使人的思维积极活跃,爱能激发创造力,产生自信心,爱能使人的进取顽强坚定。
20.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力高的创造力可能并不高。智力仅仅是土壤,要想开出创造之花,还需要勤奋耕耘,天才出于勤奋。
21.创造思维具有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跃性和综合性。有人把求异思维看作创造思维的核心,主要意思在于说明创造思维以突破习惯思维为特点,要我们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求异思维,求异不一定就是创造,而创造离不开求异。
22.创造力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能力,除弱残者外,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创造力在人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并非全有或全无。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意思。
23.培养学生概括思维品质,知识越概括就越基本,因而就越有共性,覆盖面就越宽。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使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学会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反向思维、相似思维、分合思维、多维思维。
24.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教师。培养创造人才是各科教学的最终归宿。创造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25.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但仅有知识,智力不会自发地发展,必须通过训练操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引导自学是发展智能的有效途径。
26.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7.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知识总是有限,教思维是根本。教师应当是手握创造思维金钥匙的指导者。
28.世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发展,如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 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快乐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目标教学法即掌握学习法等,都注意了学生主体论,能力目标论,动态发展论,多渠道获得知识论。我国北京朝阳区小学教师马芯兰的渗透教学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湖北武汉大学教授黎世法六课型教学法及其异步教学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基本原则都是启智导学,我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29.教学效果决定于学生获得有效知识量,不决定于传授知识量,一个人智能高低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有效知识量和人的智慧成正比。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有效知识量。
30.以前程度不同地把小学教育变成听话教育,把初中教育变成分数教育,把高中教育变成升学教育。这种现象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3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授以法。各科教学都不能违背教学的大法即教学原则。一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1)系统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应用性原则;(6)全体性原则;(7)区别性原则;(8)启发性原则;(9)自学性原则。
32.启发式教学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本质特点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能只是当作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单纯从形式上看教师课堂提问多少,学生举手多少。
33.启发式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训练为教学主线,以活跃的情绪、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34.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不能一提启发式,就只看举手人数多少。启发式不能单以提问多少来鉴别,不能与满堂问与满堂答来决 5 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顿开茅塞,也应该属于启发式教学。简单的“是非问”不能促进学生思考,这样问得越多反而成为注入式教学的变种。
35.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意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36.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个人追求的越高,他的才力发展越快,终生不渝的努力便是天才。必须培养学生动机,兴趣以及意志和性格,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非智力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37.提高教学效率的四个决定性因素:(1)学生的心理素质;(2)学生已有的基础;(3)教学内容的适度;(4)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38.大脑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记住的一条基本原理。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这是一条规则,不遵守这条规则,学校就不会称其为学校。
39.陶行知先生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
40.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41.小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初中教学要重在培养能力,高中教学要重在教给方法。
42.差生的“差”,一般都是平时学习负积累所造成。课堂及时完成反馈矫正任务,及时克服学生学习负担累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及基本方法。差生除少数弱智者,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科学实验的结论。
43.教学方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乐”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关键,“美”是活的目标。把课教活的核心是学生“学活”。“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力求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
44.教学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系统论的核心是重整体性。系统论的中心意思是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所有部分功能都服从于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整体效益。知识在学生脑子里要形成“知识树”,才能学到本领。必须使所学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45.评价教改课的基本标准:(1)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着眼提高素质,坚持教书育人;(3)减轻负担,提高效率;(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注重“双基”,培养能力;(6)培养兴趣,启发思维。
46.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几条基本原则:(1)教为主导;(2)学为主体;(3)疑为主轴;(4)动为主线。
47.如何判断教改课与传统课?(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 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
48.评价一节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1)能够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9.中学生性格特征:喜群爱动,精力充沛,不能持久。幻想丰富,易于冲动,缺少主见。好奇爱问,喜欢模仿,认识肤浅。可塑性强,兴趣广泛,易受影响。敢作敢为,自尊自信,判断力差。逞强好胜,荣誉感强,容易冒险。青年好闹,少年爱跳,儿童破啼为笑。
50.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矛盾:(1)一刀切教学形式与因材施教的矛盾;(2)教师中心及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与学生主动精神的矛盾;(3)系统地单一地传授灌输知识与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矛盾。
51.当代教学应确立的新观念:(1)综合发展新观念;(2)整体优化观念;(3)学生主体观念;(4)超前教学观念;(5)竞争进取观念。
52.课堂教学几种新教法:
(1)把握心理教法;(2)激发兴趣教法;(3)分类施教教法;(4)教给方法教法;(5)强化训练教法;(6)启迪思维教法;(7)自学辅导教法;(8)多向交流教法;(9)探求规律教法;(10)扩展创新教法;
53.四让教学法:(1)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2)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3)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4)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
54.课堂教学要“活而不空,实而不死”。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学习主动权交 给学生,不能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纳入预定的轨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55.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和学的关系;(2)讲和练的关系;(3)知识和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56.中小学教科研的特点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57.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发挥主导作用。“主导”者,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导没有顶峰,没有绝对权威。导的内容丰富多彩;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目标,导以理想。
58.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做到五个转变:(1)变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2)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3)变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4)变以学会为主为会学为主;(5)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为主。
59.自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成才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永恒目标。
60.凡是先进的学校,都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关键,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率为灵魂。
61.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不受障碍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快。
62.学校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提高效率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63.讲练关系:所谓精讲精练,就是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讲迁移;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所谓寓讲于练,就是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必须讲的也尽量在讲中寓练。练的目的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练的题目要活,数量要少,质量要高。
64.课堂教学要注重“三讲清”、“三着眼”、力主“三讲三不讲”。三个讲清:(1)讲清概念;(2)讲清联系;(3)讲清作用。三个着眼:(1)着眼于双基;(2)着眼于当堂消化;(3)着眼于中差生。三讲三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的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65.过去在教学上有一个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侧重从知识多少来说,实际上先进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找到水源。老教法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新教法是教师指路,学生走路,而最先进的教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66.课前预习找难点,上课听讲抓关键,课后复习摸规律,典型习题反复练。
67.抽象概念形象化,零乱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规律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易记知识歌诀化,相似知识对比化。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入门的向导。
68.培养学生记忆的几种方法:(1)重复记忆法;(2)分类记忆法;(3)对比记忆法;(4)规律记忆法;(5)歌诀记忆法;(6)图表记忆法。
69.指导学生复习必须让学生牢牢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环节。学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训练点、教育点、忽略点、空白点,如果要应考,还必须准确地判断考点,牢固地掌握考点。
70.复习乃学习之母,通过复习使基础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形成体。防止不熟不牢不活不巩固。防止失之过快,食而不化,欲速不达;防止失之过慢,没有紧迫感。防止失之过多,防止失之过少。
71.指导学生复习应该达到:分散知识系统化、系统知识规律化、基本技能综合化,基本方法效率化。
72.中学生学习十法:(1)比较法;(2)列表法;(3)归纳法;(4)命题法;(5)规律法;(6)赏析法;(7)圈点法;(8)评点法;(9)梳理法;(10)创新法。
73.中学生复习十法(1)学生命题法;(2)知识分类法;(3)发现疑难法;(4)强化训练法;(5)掌握规律法;(6)举办讲座法;(7)交流经验法;(8)整体系统法;(9)逐渐提高法;(10)组织竞赛法。
74.现代教学目标管理要求;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
75.《礼记》上记载:“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莫同也”。意思是学习的人常犯四种过失,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停止不前。这是人们心理各有不同。当老师的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今天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研究。
76.指导学生学习,必须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向。要引起动机,激发兴趣,坚定信心,培养意志,使学生智力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
77.不论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要体现以下学习原则:(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标计划原则;(2)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发展迁移原则;(3)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持之以恒原则;(4)博学多闻,知识在于积累的原则;(5)独 立思考,刻苦自学,工夫不负有心人原则;(6)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的虚心求教原则;(7)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系统掌握,探求规律的提高效率原则。
78.教学艺术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效果的根本条件。中小学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注意教育,不要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事物上。
79.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标志。
80.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最高技巧。
81.幼儿教育,以游戏教育为主。小学教育以愉快教育为主。愉快教育要求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愉快。愉快教育,以爱为前提,以愉快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中学教育以和谐教育为主,沟通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探索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的正确途径。
82.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是指导教学发展的指挥棒,是调动教书育人积极性的基本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强有力的措施。
83.教学评价不是为了单纯判断教学的好坏优劣,排个名次,而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目标导向作用、鼓励奋进作用、反馈矫正作用和区别分等作用。
84.教学评价要坚持:(1)方向与目的相结合原则;(2)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4)先进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5)导向与激励原则;(6)鉴定性原则;(7)可行性原则;(8)可比性原则。
85.在教学评价中不要急于全部进行定量评价。一定不要认为在形式上精确 的一定比在形式上不精确的精确。
86.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中形成。加强教学过程和科学管理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教学评价应以教学过程评价为重点。
87.评价教学过程,应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指导,以评价课堂教学为重点。评价课堂教学,以评价教师反馈矫正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88.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以客观评价为依据。客观评价必须通过教师主观发挥作用。
89.调节教学四环节:(1)自学释疑。这是基础环节。“自学”是核心,“释疑”是关键。(2)训练操作。这是重点环节。“实践”为核心,“操作”为关键。(4)延伸迁移。这是发展环节。“成才”为核心,“迁移”为关键。这四个环节,前一个环节为基础,后一个环节为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了调节教学列式框架结构。
90.调节教学五条评价标准:(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当堂完成反馈矫正任务;(4)基本不留课外作业;(5)教学效果达标过关。第一条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第二条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第三、四条是当堂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正确途径。第五条是一节课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总之,这五条中,任务、方法、途径和目标,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91.调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观念、新思维、新模式。不能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能使教和学达到自然融洽统一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谐教学能够沟通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和创造教学,取各种教学之长。
92.在教学改革中,面对各种教学流派,应先学一家,吸取百家,自成一家。
93.调节教学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创造真善美的气氛,使学生 在自然和谐融洽完美的境界中成长,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调节教学实质上就是和谐教学。
94.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为指导,实质上调节教学就是和谐教学并且具备愉快教学功能,成功教学功能和创造教学功能。调节教学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充分挖掘课堂潜能。要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矫正在课堂,完成作业在课堂。所有学习任务基本在课堂解决。克服传统教学讲在课堂,练在课外,作业在课外,学习任务完成在课外,造成学生学习负积累的弊端。
95.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好胜心是发展学习兴趣的动力,爱美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96.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97.调节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又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调节教学既能适应生源好的学校“高难度、大容量、快节奏、短流程”培养优秀生的需要,又能适应一般学校“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活动”提高中差生的需要。
98.调节教学活动,以人人说调节教学课,人人上调节教学课和人人评调节教学课为运行方法,以课堂为突破口及实验场,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素质教育也可以基本上课堂上完成。
99.调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寓讲练矫正于一体。要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矫正在课堂,完成作业在课堂。总之,所有教和学的任务完成在课堂,彻底克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落后教学。
100.调节教学有以下几条原则:(1)教师为主导原则;(2)学生为主体原 则;(3)思维为核心原则;(4)训练为主线原则;(5)调节为关键原则;(6)能力为目标原则。
第二篇: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及建议
【文章摘要】经过三年新课程教学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的误区,结合教者平时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误区 建议
随着江苏省2008年高考成绩的公布,也就宣布了江苏省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初步揭晓。分析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看到与以往高考试题最大的不同点是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教学观念,坚持按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组织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通过听取校内外的公开课和观赏影像中的示范课,觉得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我们对这几种常见误区进行思考,结合历史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理念作出如下几点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指正。
第一: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联袂展示,相得益彰
改革前主要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改革后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谁运用得多就是在搞新课改,谁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观念落后,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借新课改之东风,越来越多的学校装备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并要求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将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 1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能渲染出历史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感觉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临其境,较易形成鲜明的表象,感知历史,启迪思维,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许多授课者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到了课堂上,投影界面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课件容量很大,不仅把课本的内容都搬到了屏幕上,还相应地展示了许多影像资料,一个界面接一个界面,一堂课下来,老师忙着演示课件,学生投入地观赏,看起来知识面扩大了,师生都融入了课堂教学氛围中,甚至不少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除了课题名称外什么都没有。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头脑中虽然留下很多的图象,但教学的重点没有突出,难点依然存在,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完全掌握,该记录的也没有完全记录下来,连课后的复习都失去了依据,更重要的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实现的三维目标,体现不完整,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的拓展,有可能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并不等于新的教学思想,不一定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其它教学手段一样,要注意运用有度,注重实效性。就历史学科而言,正常的一节课在15到25张左右幻灯片为宜,制作的课件应该更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训练和情感接受,课件的内容应侧重于容量较大的补充资料、展现历史现实的视频资料、巩固教学效果的练习材料等,同时,也要注意有适量的板书,板书内容应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本课知识重点;如果课件中已有知识结构,也可充分利用板书随写随擦的优势,针对本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不懂或不理解的概念,及时讲解并演示在黑板上,教师上课板演的过程看起来慢,但板演的过程伴随着讲解,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与多媒体相比,板演有利于学生思考,也是便于学生记录掌握。这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可以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抓住本课的重点,理解本课的难点,(使多媒体与板书两者相得益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变“填鸭式”为“互动式”,甚至简化为“问答式”,应是老师的“讲授”、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三者的糅合
改革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为主,称之为“填鸭式”;新课改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变“填鸭式”为“互动式”,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试图通过多问,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为问而问,问而无思的现象,变“互动式”为“问答式”。一种表现为:一堂课中,教师不停地提问题,但问题过于浅易,许多问题都是书上基础知识的简单设问,只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与“不对”。不问或很少问“为什么”、“怎么办”,偶尔设计了有一定思维的问题,等不及学生回答,却自问自答了,这种表面看起来非常热闹,师生交流非常多,但实际上不需要学生多需思考即可回答,形式单一,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另一种表现是:一堂课中,教师围绕教材不停地提问题,学生围绕教材不停地回答,为避一言堂之嫌,老师不敢多做分析和拓展,看起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的读书能力提高了,也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的重视,只是由以前教师的照本宣科变为学生的照本宣科,很难全面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提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老师善于设问,谆谆诱导学生,更需要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问。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课堂的设问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简后难,由浅入深,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误点和易混点才是提问的最佳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 大胆的提问,师生共同探讨,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情感,又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在互动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探究性问题一般不宜超过5-6题,至于基础知识,则可以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突出要点。
另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教”,即因材施教,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互动式”发展为“自主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学,而且更能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针对现今教材专题性强、时间、地域跨度大、理论性较高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新授课与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尤其是面对高一的新生,必修一编写的是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演变,概念多、理论性强,与他们学习的初中历史相比,跨越性大,不易理解和吸收,建议新授课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吸收能力,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每个概念,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罗马法”、西方的代议制?„„等等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讲授不等于“填鸭”,对于那些历史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讲,讲述不全面或错误的地方,由教师予以补充或纠正。这样,不仅体现课堂教学模式上讲授、互动、自主三者的有机结合,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推动其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三: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健全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
改革前称“学科教学”,教学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称“课程教学”,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全面体现,体现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先“成人”,后“成才”的教学理念,是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训练,更关注塑造学生健全的价值观,这符合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毕竟今天的 高中生将会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大部分高中生毕业是直接走向社会的。但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由于评价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还会见到一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基础知识,并为此采取了多种手段落实、检测,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可以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仍以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误。
高中时代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上老师在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时,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也要多向考虑,有时只是一两句话的工夫(有时只需画龙点睛的几句话),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更具有这一优势。学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史鉴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给我们提供丰厚的人生借鉴,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健康健全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引导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例如,在教《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苏格拉底之死》时,补充了一段材料: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神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由衷地敬佩这位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所谓的雅典民主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从而学会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种制度、一件事、一个人。培养学生客观唯物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心态。
第四: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上不单重视学生学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多少,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用,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现今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评价体制没有改变,相当一部分教师新授课上聚焦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等,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历史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影响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共性特征;讲评课上聚焦在只纠错,给出正确答案,缺少分析或不分析错因,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做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 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如在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的新授课教学中,在第一课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中,针对“三民主义”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可由学生回答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理论形成的原因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归纳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可从“社会基础”、“时代需求”、“个人作用”这几个方面思考。启发学生分析概括一种理论的形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思考,从而为后面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课堂教学做铺垫,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其情感价值观上认识到“一定时期的理论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除此而外,在试卷讲评课上,应注重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归纳错因,并及时进行演练巩固。比如评讲选择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答案为什么只能选择“A”,不能选择“B”,让他们学会解读题意和选项,让他们懂得说话要言之有据,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以探讨、争议、辩论的方式讲评试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自己的错因加深印象,避免重蹈覆辙,也训练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思辨能力,为以后学习和解题提供思维方式。
总之,新课改已全面推行,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跟上新课改理念,教与学中要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模式要双向化,教学目标要全面化,教学方法要有实用性和长效性,融“教书”与“育人”于一体,教学实践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走出误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也是教师教学之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高效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教师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前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2、多媒体、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讲《自然带》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分别将各种自然带分布进行不同颜色闪烁,学生能直观看出各自然带分布位置,声音与画面并现。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让学生高效学。具体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每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不盲目的学习。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现在的孩子叛逆性越来越强,高压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第四篇: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1.新课改“新”在哪里?
新课改从2005年普遍推开,至今已满十年。可是你若问这新课改“新”在哪里,却未必都能说得明白。
新课改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除“大纲”改称“课程标准”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了: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三维目标涉及到以目标分类为特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奥苏伯尔、加涅、安德森等。他们认为,学习是应该分类的,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于是开始了对学习现象的分类研究。
布卢姆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按学习水平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加涅则把学习按结果(学生学习后获得了什么,亦即教学目标)分成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这五类学习结果与布卢姆的三大领域是对应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对应认知领域,态度对应情感领域,至于动作技能,二人的提法是相同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眼熟?是的,我国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就是由此而来并与之对应:知识与技能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和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和加涅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则与加涅的认知策略密切相关。
因为三维目标就是从布卢姆和加涅等人的关于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中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这就是新课改“新”的地方。
也所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也应该是新课改以来教师备课的基础,至少,也要借鉴这一学习理论的成果。
2.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在此之前的教学论,是以哲学和经验为取向的,亦即没有给学习分类。
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就是用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样的教学论,探索总结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宝贵的价值。例如,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最早由孔子提出,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西方,则由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他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而老师的责任是启发学生使他心灵中本来就有的知识得以澄清,教学就等于接生,老师则类似于助产婆,这就是被称为“产婆法”的启发式教学法。而无论古今中外,启发式教学都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但是,这样的教学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可以“致广大”,即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作用;从消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很难“致精微”,即很难从微观上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形成教学常规。即如启发式教学,作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它适用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但是,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呢?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启发么?如果不是,哪些内容需要启发,哪些内容不需要启发?需要启发的内容又应该怎么去启发?对这些问题,原则本身并不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这就需要教师以自身经验,把这些哲学取向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教师们要采取或创造出相应的方法,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的有关问题。这又给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带来了经验的取向,同时也给教学带来随意性和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这也很难形成教学常规而进行大面积推广。
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产生以前的教学论,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到杜威和凯洛夫,都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
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弥补了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的缺失,给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依照目标分类的教学理论,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学习要求,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水平)。
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明确、正确,并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结到一起。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会从无序的状态进入到有序的状态,而教学目标也就真正发挥了它在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而教学论,也由哲学、经验的取向蜕变为科学的取向。所以说,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目标分类有这么重要吗?有。它就像医生给病人的病分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就像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生对病人的病诊断模糊,甚至弄错分类,如把脑血栓诊断为脑出血,或者相反,就是误诊,就会出医疗事故。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不正确即弄错分类,如把规则当言语信息教,或者相反,也是错误,也会出教学事故。
3.要以教学设计取代备课
既然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此巨大的意义,既然如上所说,新课改应该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为基础,那么,在新课改中,当然应该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备课开始。
为了区别于之前在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我们把在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称之为教学设计。
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中,我们应该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取代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
但是,很诡异的,也是很遗憾的,新课改并没有这么做。
尽管新课改已达十年之久,但没有谁,也没有哪一方面明确提出,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尽管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至少借鉴了这一理论的成果。
与此相关的,也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培训也没有培训这方面的内容。我曾在我旗小范围内初步调研,询问几位中小学校长及普通教师,知道不知道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有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回答都是没有。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普遍如此。
不但是教师培训,其他如教育教学论著,专家讲座,乃至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文章,哲学、经验的取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极少有人提到学习的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曾有人在刊物上撰文,提出“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这是荒谬的。依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发现式学习(即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都是学习的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怎么能用其中一种代替另一种?作者明显没有学过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甚至连接触都没有,否则,他断不会如此说。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倒是提到了加涅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也有教学设计的章节,但都是简单介绍,淹没在其他的教育理论内容中,没有突出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加涅明确提出,人类的学习现象极为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因此,必须要对学习做分类研究。这绝对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所以,一个讲座,一部(篇)教育教学论著(文章),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动人,只要没有对学习亦即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那就是哲学、经验取向的,那就是要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用一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就等于是把各种不同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锅里炖,其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沦为正确的废话、深刻的空话、美丽的假话、无用的大话。教师们听(读)的时候,当时可能会觉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等到他们回到学校,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就又可能觉得那些曾经令他们激动不已的学说理念,是如此的难以迁移应用,可望而不可即,好看而不好吃,中听而不中用。课改过程中,充斥着太多的浮躁和喧嚣,而缺少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譬如有专家提出,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步骤六个字,就可构建高效课堂。这不但没有知识的分类,甚至连年级、学科、课型,乃至教师的差别都被云淡风轻地一笔抹杀。据说,在这样的课堂,不但学生学得热烈主动,且教师教得也愉快轻松,因为可以不写教案,不批作业。也据说,在这样的课堂,连物理符号都看不明白的教师可以教物理,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政治教师可以教英语。这一切都何其美妙!可是你自己去试试看„„问题是,你敢试吗?
课改已经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了,至少借鉴了学习理论的成果。如果我们还是只根据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进行备课和教学,不给教学目标分类,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城上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改失去了它的理论基础?而一个缺少了理论基础的教学改革,能成功吗?
不是要否定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探讨了教育的重大问题,揭示了教育的诸多规律,创造、发展、丰富了教学方法,也有着宝贵的价值,不可或缺,需要学习掌握。但是,我们多年来都是在这样的教学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那我们再借鉴一下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给目标分分类,是不是能够锦上添花呢?
学习究竟应该怎么分类?学习的分类与教学目标又是怎样的关系?请看下一篇:《学习分类与教学目标》。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本文结合参加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组织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而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在素质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新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位臵。那么,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该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下面结合自己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解放思想,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所以,首先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学相长的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具体的做法是: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发自内心深处去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学生喜欢你,他也就喜欢你的教学,并且愿意配合你,共同完成你的教学要求。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2.教师要学会幽默,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且幽默能驱赶学生的“瞌睡虫”。比如,在讲到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时,为了强调该实验要求两手并用,我故意卖关子:“杨过做不了酸碱中和滴定这个实验”。刚开始同学们很迷惑为什么我这么说,他们甚至有的猜,老师该不会看金庸的小说看到走火入魔了吧,这个实验关杨过什么事。过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后哄堂大笑,原来老师是为了强调左手怎么做,右手怎么做,而独臂的人确实难以操作该实验。这种无伤大雅的小玩笑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使课堂气氛浓烈了起来。3.教师应熟练掌握教材,1
巧妙设计问题并鼓励学生勤思考。现代课程观认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思考;而什么样的思考,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①。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轻信,不盲从,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乐于质疑。当他们踊跃发言时,多表扬多鼓励他们的个性化见解,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消除学生对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的顾虑,从而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安全感。4.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鼓励支持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课堂才不会有被冷落或被遗忘的角落,真正做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2)巧妙设计引题,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应运用最新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和筹划,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产生想学、好学的心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这节课时,如果我们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学生一听就觉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接下来就可能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有趣的实验入题,特别是以一些现象显著的“好玩的”实验作为“开场白”的话,不但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可以这样引题:我们在初中已学过盐酸和饱和碳酸氢钠混合会剧烈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可做泡沫灭火器。现在如果改用硫酸铝代替盐酸做相同的实验,能否得到相同的效果?下面我们就用硫酸铝和饱和碳酸氢钠来演绎一场“英雄救火”的游戏,当学生听到有“好戏”看的时候,注意力就开始集中了,并急于要观看老师要表演的好戏。同时他们的心里可能就开始琢磨:盐酸和碳酸氢钠当然可以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灭火,而硫酸铝和碳酸氢钠都是盐,他们怎么能反应?甚至可以作为“十万火急”的灭火工具呢?所以当做完灭火实验时,及时提问:“用硫酸铝代替盐酸和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为什么反应同样剧烈?都产生了二氧化碳?”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 2
么盐与盐也能剧烈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硫酸铝溶液中铝离子会结合水所电离的氢氧根离子形成弱电解质氢氧化铝,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酸性,从而能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时候再适时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盐溶液都呈酸性呢?”然后再告诉他们,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接下来请同学们猜一猜学案中几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最后,当然“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测所猜的几种盐溶液的pH值。这样,在课堂结束前,学生基本上都自己总结出了“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的水解规律了。我觉得这样的引题与生活密切联系,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且中间设计了“大胆猜测”与“事实验证”等环节,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且乐于参与,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创设科研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化学这样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一些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譬如,在介绍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一上课就拿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这张表排法的妙处,这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定势,认为所有的元素放在一起时,只能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而且世上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排法了。事实上,这节课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来编排元素周期表,并告诉学生只要体现元素周期律的任何图形都可以。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出了各种有创意的图形:有的排成了金字塔型,有的排成了鸟笼型,有的排成了圆圈型,还有的排成了“变形金刚”型,且这些图形都巧妙地体现了元素周期律。最后,通过评价并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化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潜在心智来投入学习研究,并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克服思维定势,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传授式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以往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多做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传授式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接班人,既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实践创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理念。但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将探究式教学当成唯一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极端地看待探究式教学,无论什么内容、什么方式都拿来合作探究一番,满足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而忽略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硫酸的性质”一节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等化学性质,每种化学性质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中要完成所有实验的探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吸水性和脱水性,通过边作演示实验边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而“浓硫酸氧化不活泼金属——铜”这个实验则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并通过讨论得出产物是什么,怎么验证之。因为“浓硫酸氧化铜”这个实验的理论产物是蓝色的硫酸铜,但在实验结束后往往观察到的是白色固体生成,所以学生可能就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怀疑,并急于想知道白色固体究竟是何物,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来检验这个产物。如果该实验也同吸水性、脱水性的实验一样,边演示边讲解,把出现白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原因直接告诉学生,那么学生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就会因为我的“就照我教的来” 而扼杀,那么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困惑时,他们就习惯于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同时,适当采用传授式教学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既解决了时间限制的问题,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适当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投影、录象、电影、电脑动画等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被引入了课堂,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教学手段,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化学教学上的不足。比如在讲到离子反应的实质时,由于离子看不到,摸不着,也无法用一些模型来展示,所以学生对溶液中存在离子的概念很模糊。4
而用电脑动画模拟,溶液中当两个代表离子的“小精灵”手挽手溢出液面时就代表这两种离子间会反应生成气体,因此溶液中就没有这两种离子大量共存。通过这种形象的动画模拟不仅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并不是代表多媒体用的越多越好。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画面切换快,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并来不及记录一些重要知识。同时,为了使画面更清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一般要门窗严封,导致整间教室阴森压抑,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过度使用计算机,以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课堂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经验,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从而掌握教书这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