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人教新课标版_百.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结合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探讨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文]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
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等等。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弱项,对学生的古诗词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古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代表着我国古典文学文化的精华。学生无法掌握良好的古诗词知识和素养,对我国文化是一个 不小的损失。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有效性的研究,为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文字生动简约,意境清新悠远,韵律优美和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古诗词只是沧海之一粟,文学海洋之一滴,却饱含民族文化的底蕴,哺育了一代代优秀才子。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界定古诗词的阅读要求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总结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常规路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词欣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到优美的词句,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肢解诗词的整体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模式,要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①在教学一些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诗词内容和风格的优美歌曲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满西楼》曲调悠扬,歌声细腻温柔,其是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歌词改编的民俗歌曲。还有《劳劳亭》《游子吟》等原词歌曲,这些都曾被直接选入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这些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跨学科地学习,消除学生对诗词学习千篇一律的厌倦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意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感知诗的内容,勾勒出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先和学生一起梳理了相关的字词,让学生大概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由于有了整体感知的内容做基础,学生很快就能发挥合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下了霜一样,鸦鹊停止了鸣叫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也对学习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菊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四、诗是经典语言,好的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①把握关键字,感悟诗歌意境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直”一“圆”,看似平平,细想起来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无字可换。寥寥几笔,竟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及其浓重的印象。真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②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意象即出现在诗词中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多个个体的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欣赏古诗词首先应抓住意象也就是物象,品味其中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并列凸显了九种事物,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九种事物巧妙自然和谐地纳入到一个画面中,动静结合,明暗交错,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明丽和谐反衬了“断肠人”的沦落凄苦,效果非同寻常,学生只要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便自然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来,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分享。让学生在品味诗情、感悟诗意中自然融合古诗词的智慧、风骨和操守。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内涵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的完美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一个个纯真的心田,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快乐成长。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习古诗词,从理解意象入手人教新课标版_.
学习古诗词,从理解意象入手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也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选入初中教
材的古诗,更加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学习古诗词呢?
本人认为,可以从理解意象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何谓古诗词的意象呢?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
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键词: 古诗词 理解 意象
一、由熟悉的古诗词引入对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一提到古诗词,有些同学就有点儿望而生畏。其实,古诗词的学习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 的那么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
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正是学习诗词的基础。李白的《静夜思》应该是一首妇孺皆知的思乡五绝。几乎每个牙牙学语的孩子第一首学 的古诗就是它。在要讲到与月亮这个意象相关的古诗词时,我最喜欢用它来引入。因为学生
对它印象最深刻,一提起来就有了成就感。
1、“月”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感情色彩。而在这首诗中的“月”,寄寓了客居他乡的
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这种能够传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歌中称为意象。
2、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古诗之
妙,专求意象。”可见,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由熟悉 的从心里记住的古诗来引入,能够把学生的精神吸引过来,就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古诗词的意象,必先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理解古诗词的意象,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创作者的心境。理解当时作
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
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
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
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忧国忧民的杜甫,心中只有国家和其他的百姓。就如他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找出上阙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
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
友谊。看到亲如手足的农民兄弟温饱有了盼头,这位伟大的词人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喜悦,用比较轻快笔调写了这首词。
意象,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
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而创作者所处的境况不同,同一个意象也有着不同的内涵。
如“酒”,诗仙李白是时刻也离不开酒的。没有酒,就没有他那被万古传的诗篇。在他的诗
歌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也是跟李白一生的际遇息息相关的。在他的《行路难》
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因为自己心
中的理想无法实现,哪怕是眼前对着的美酒佳肴也没有胃口。《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在这两首诗中,酒被李白赋予的是消愁的内涵。而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酒是离别时最好的代言物。代表着友情、祝福和思念。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代表的又是另一种和谐的氛围。..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结合对诗人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发挥想象,努力走进创作者的心中,更有助于对意象涵义的理解。
三、注意积累惯用意象并在课堂上多调动学生的积累。
1、曾经照耀过李白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心。很多诗人词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句。(课堂请同学来说说)
2、为何月亮会引人思乡?(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同一轮圆月照耀着游子同时也照耀着故乡和亲人。不禁引人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3、可见,“月”因为有这样一些公认的特点,才成为众多诗人笔下思乡怀人的意象。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意象叫做惯用意象。
4、除了“月”之外,还有“柳”。如果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留意一下,会发现:“柳”出现在送别诗中的频率奇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用“柳”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北朝乐府有《折杨柳》的曲调,表达惜别怀远之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且杨柳随风摇摆之态令人生依依惜别之情。
5、在古诗词中象“月”、“柳”这样的惯用意象不少。(请同学说说。)见到落花流水就感叹时光流逝,看到大雁南飞便心思故乡,这几乎成了诗人共有的情怀。如果我们在平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那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的习作中才能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可以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第四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本文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做好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知识衔接,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有效评价
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有效、高效,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探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要了解有效教学的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必须面向全体的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同时,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和需要;第二,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制定的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第三,对于有效教学的产出和投入必须满足高效比;第四,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必须注重生活化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背景;第五,有效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做好反思性教学;第六,有效教学必须要求师生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第七,有效教学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反馈,表明学生获取、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达成性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
1.做好初中和小学学生的知识衔接
要想衔接好学生初中和小学的知识,必须要多途径地了解学生的识字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教学。
第一,多途径地了解学生识字状况。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的方法包括让学生写自我介绍、进行家访等。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有效的情况,从而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推进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而分层次推进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掌握学生真实水平后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都能拥有成就感,水平都能相应地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
初中生已经到了叛逆的年龄,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营造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更容易完成课堂学习。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面带微笑。微笑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面对。通过这样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第三,发挥正面强化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高效愉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高效愉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4.有效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主学习的含义为:首先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是学习者的选择性得到了实现。另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5.进行有效评价活动
有效评价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途径。为此,教学评价首先要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实想法,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不能模糊。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水平的策略和方法,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国.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三个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3年,(03).[2]杨素云.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J].学周刊(B).2013,(01).[3]刘朝.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08).[4]范晓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2,(10).[5]吴俊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12,(08).
第五篇: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 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
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二、表演抒情法
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我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像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交流中,学生有的说:“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三、绘画悟情法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古诗的兴趣。又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四、名句导入法
古诗词中有许多千古绝唱的名句佳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们是古诗词的精华。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等。这样的名句佳句举不胜举。这些名句佳句学生在课前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而用这些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甚至是学生熟悉的诗句来导入对整篇诗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高。
总之,教无定法。这些只是我在教学中获得的一点个人感受。对于怎样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一定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