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

时间:2019-05-12 22: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 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 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 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 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 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 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 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 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 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 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臵给学生预习任 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 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 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 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 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 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 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 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 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 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 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 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 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 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 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 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 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 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臵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现行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仍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目标‚知识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保守化、教学形式单极化等等。

导致这种教学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说,现行教学模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无奈选择,是教师两难选择的结果,家庭高期待值也为现行教学推波助澜,现行教学又是个人价值发展被动选择的唯一出路,是社会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可见,现行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意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几方面来探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确立并落实好教学目标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发展学生智力、能力;促使学生身体、体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品德形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落实能力目标和品德目标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中落实能力发展目标方面,首先要创造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思维水平的教等三种水平的教学。记忆水平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将精力集中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课本知识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一记住所教内容这一轴心转。思维水平的教学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基础来促进教学。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心身发展,尤其对于能力发展和品德培养,提供着基础和保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体现知(智)、情、意的统一,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成分,使教学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在教学中落实品德培养目标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内容的丰富性,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知识越多,智力生活越充实,兴趣越广泛,学习越主动自觉,就越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展开。反之,愚昧无知往往容易成为道德堕落的开始,而精神空虚是道德贫乏的根源。其次要恰当利用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外语等等,要注意发挥其形象性优势,注意从个别概括为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对于那些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注意发挥其精确性、严谨性、辩证运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要防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提高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终极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上,要从过分偏重文化知识内容转向知识内容与公民道德教育并重;从大一统的英才教育的内容模式转向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加强内容体系间的联系,推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从标准化的一般性教学内容模式转向与区域性乡土教材并重的新内容体系;课程设臵形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转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模式上。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法上,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新的课程;加强课外活动;改善管理,建立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改善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软件,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开发探索性软件、专家系统、过程性诊断软件、创造性软件、联网检索软件、个性化教学软件和电子课本等多种软件系统,势必给未来教育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三、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应具备双边性、突出启发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注重情感化、技术化等特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借鉴的体验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分析法和主题法等等国外教学方法,以促使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旧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回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会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机制的完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首先要充分重视个体作用。其次要适当变革课堂形式。第三,不要过于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第四,必要时对传统的秧田式教室排列作适当调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减少班级学生人数;班级编制要多样化和科学化,采用能力分组、同质编班、采用双向选择的编班方式、设臵快慢班等等多种形式进行班级编制;最后要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对教学进行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通过素质教育的教学途径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得到发展,尤其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健康的、实质性的发展。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

2003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B.学校课程的价值C.社会生活的价值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A.共同解决问题型 B.启发型C.提示型 D.自主型

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A.巴班斯基 B.布卢姆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卢梭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A.外部人员评价 B.总结性评价C.效果评价 D.质的评价 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A.启发型 B.提示型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 B.拉特克C.赫尔巴特 D.康德 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 B.泰勒C.塔巴 D.奥利沃

1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A.奥苏贝尔 B.罗杰斯C.布鲁纳 D.赫尔巴特

17.提出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B.加涅C.杜威 D.布鲁纳 18.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C.高难度原则 D.高速度原则 19.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C.施滕策尔 D.博莱 20.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1.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2.“经验课程”又可称为()A.生活课程 B.生命课程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23.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A.精确性 B.普遍性C.规范性 D.模糊性 2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26.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杰克逊C.巴罗 D.杜威 27.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A.帕克赫斯特 B.华虚朋C.凯勒 D.杜威 2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9.表现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33.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4.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35.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的课程变革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36.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37.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2004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活动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

A.阶段性原则 B.连续性原则C.序列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A.斯金纳 B.拉伊C.格拉泽 D.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康德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 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A.施瓦布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A.平等与平均的内在统一 B.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平均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A.决策B.审议C.理解 D.建构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过程》C.《实践:课程的语言》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A.塑造说 B.展开说 C.预成说 D.内烁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A.课程内容的选择 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A.动作表征B.心理体验C.符号表征D.生活体验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B.同化C.联想 D.平衡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A.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B.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论学习、简单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C.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D.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A.赞科夫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成为()。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C.精英主义价值观D.主体教育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A.施瓦布B.斯滕豪斯 C.泰勒 D.利维

29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A.行动研究 B.测量研究C.问卷调查研究D.实验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B.卢梭C.夸美纽斯D.柏拉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P169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P244-245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P254-255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2分)

过程模式的涵义:通过对知识的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2分)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误解了知识的本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2分)过程模式的内容或任务: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2分)

结合实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价值或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的都给分(满分为4分)

四、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哪些取向?(2)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取向的本质?

(3)这些评价的取向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威斯特迈

2.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A.教师和学生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D.行为和内容

3.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A.自我实现B.道德完善C.个性发展D.知识获取

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5.“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 C.连续性D.积极性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D.要素主义课程

8.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体验性目标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0.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B.统一论

C.平行论D.超越论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12.“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B.进步主义运动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实践C.方法D.拓展

15.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D.集中学习

16.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1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8.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A.附带学习B.附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

20.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1.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奥苏伯尔C.布鲁纳D.赞科夫

22.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A.泰罗主义B.实证主义C.唯科学主义D.普遍主义

23.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D.背离取向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因材施教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26.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D.活动课程论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A.目标取向B.过程取向C.主体取向D.客体取向

28.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B.经验论C.文化论D.兴趣论

29.“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A.“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B.“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D.“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30.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A.泰罗 B.博比特C.查特斯 D.坦纳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连续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整合性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STS课程 B.轮形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卢姆 B.麦克尼尔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2.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A.泰罗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C.泰勒原理 D.惠勒原理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

A.学习经验 B.学习环境C.学习条件 D.学习目的

B.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A.STS课程B.隐性课程C.附带学习D.副学习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A.上课 B.训练C.主动作业 D.被动作业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决策 B.审议C.建构 D.协商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C.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C. 福禄倍尔 D.哈尔尼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

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答案要点:第一种表述是行为目标取向。(2分)第二种表述是 表现性目标取向。(2分)判断依据:

第一种表述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性,既指出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3分)

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些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此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B.斯宾塞C.杜威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B.“兴趣论”思想C.“文化论”思想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B.个别指导C.成绩记录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B.统一论C.平行论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A.制度课程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D.《理想国》

1-5CACDD 6-10CBDDA 11-15BCDCA 16-20ACBCA 21-25CDACA 26-30AADB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P18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P182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P325-329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P218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P105-106

三、论述题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P259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P357

四、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p205 自主型教学方法,反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B.奥利沃 C.博比特D.施瓦布 2.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4.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坦纳D.斯宾塞 6.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 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A.塔巴B.斯藤豪斯 C.皮斯特D.坦纳

8.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A.言语表征 B.形象表征 C.实物表征 D.符号表征

9.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A.基本性 B.预备性 C.要素性 D.启发性

11.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机器教学 B.程序教学 C.强化教学 D.编程教学

1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A.技能领域 B.社会性领域 C.情感领域 D.语言领域

13.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A.永恒主义课程 B.知识论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 14.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自主型教学方法 D.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 15.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

A.方法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21.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 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3.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B.校本课程开发 C.国家课程 D.国家课程开发 28.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 C.过渡发展区 D.最近发展区

2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P80 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P167168 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P203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P227 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P356357

三、论述题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答:基本特征P142 共4点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p143 共3点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P205-207

四、材料分析题(16分)38.下面是《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教学案例介绍: 答案要点:哪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2分)

特征:(1)学习者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2分

(2)情境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3)问题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1-5CBCAC 6-10ACDCA 11-15BDCCC 16-20CCDAD 21-25ACDDC 26-30DCBA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4个特征P97-100

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P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P274-284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321-323

四、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40

五、2008年7月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P320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P97-98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 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303-304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7-209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答:p353-355 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B赫尔巴C夸美纽斯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表现模式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A、潜在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B、高难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B、平行论C、超越论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学习者的经验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A、综合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原理B、过程C、学生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C、课程与教学的目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A、量的研究方法B、质的研究方法C、纵向研究方法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A、科学世界B、儿童世界C、生活世界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卢梭

1-5ADADA 6-10ABCBC 11-15DBCCC 16-20ACDDB 21-25DABDB 26-30CACA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 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 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 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 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 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 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 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 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 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 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 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 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 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 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 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 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 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 活。(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 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 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 差别  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 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 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 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 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 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 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 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 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 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 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 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 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 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 探究即已有的知识。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 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 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 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 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 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 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 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 建构主 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四、答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通 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 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 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也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 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 则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可能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 式。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 成为发展资源。在这个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姑且承认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 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而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自己最 初的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的、愚蠢的从而愿意“收回已说过的话”。通过对自己的已有见解的“破”的过程也就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这不仅为 真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身就是确立真理的过程。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麦克尼尔 C.查特斯D.波特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A.相关化B.专门化 C.融合化D.广域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A.“基础教养论”B.“中间语言” C.“最近发展区”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A.明了阶段 B.联合阶段 C.系统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A.赞科夫B.皮亚杰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A.引领者B.管理者 C.促进者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A.学术性和逻辑性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A.微型课程 B.STS课程 C.轮形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D.杰克逊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A.描述 B.心理建构 C.测验或测量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A.学校材料 B.学校文化 C.师生的经验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A.利益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2.奥苏伯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C.联想

3.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杜威 C.斯腾豪斯

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D.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艾斯纳 D.施瓦布 B.同化 D.平衡

5.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A.促进者 C.旁观者

B.监控者 D.主导者

6.《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7.“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C.艾斯纳

B.布卢姆 D.斯腾豪斯

8.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呈示 D.口述

9.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 C.斯金纳

B.帕里斯 D.兰德

10.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1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量的评价

D.回应模式

B.内在评价 D.质的评价

12.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13.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A.斯皮罗 C.皮亚杰

B.维果斯基 D.布鲁纳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A.地位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5.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B.场合驱动评价 D.效果评价

16.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7.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C.博比特

B.麦克尼尔 D.阿普尔

18.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D.学科课程

19.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康德 C.拉特克

B.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0.认为“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的教学观可简称为()A.预成说 C.外烁说

B.塑造说 D.预备说 21.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选择教育经验 C.确定教育目标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 C.夸美纽斯

B.卢梭 D.柏拉图 B.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学科结构运动 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4.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5.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这四个要素分别是()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 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 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26.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 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

27.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8.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29.选修制的最初确立是在()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3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杜威 C.范迪尼 D.夏皮罗)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中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特征: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6.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第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 2

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 3

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4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3、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乎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乎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

5、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6、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7、什么是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9、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认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1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12、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14、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16、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一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18、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19、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 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2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

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2、校园网:(1)计算资源;(2)辅助教育资源;(3)管理与办公自动化;(4)图书查询;(5)电子邮件;(6)使用Internet

3、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教学:(1)同步讲授式;(2)个别辅导式;(2)讨论学习式;(4)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2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 7

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23、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其次,教师是否具有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影响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第三,教师要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第四,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4、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2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26、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2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28、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 IPP 评价模式。(4)自然评价模式。

29、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30、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1、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32、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 的含义。

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

33、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34、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3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36、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3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38、简述CIPP评价模式。

CIP P是由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决策分四类:设计决定—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一教学过程;终结性决定—涉及改变课程的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得知变革的效果后,决策者必须决定变革是否纳人课程,抑或再次试验。这四种课程决策分别与CIPP模式的部分,即背景评价、输人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3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 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40、简述教学模式要素与特点

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评价。其特点是要具有:操作性、整体性、简约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41、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4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4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44、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②教学活动更加有趣;③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④提供有效的交互;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⑥有利于个别化教学;⑦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⑧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⑨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⑩扩大教育规模。

45、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4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7、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2)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3)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4)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5)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8、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49、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50、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51、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52、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53、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54、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56、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57、什么是教学?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5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 10

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59、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60、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写作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1.1 5 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    a 纵向组织 b 连续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序列组织 1.2 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