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大赛观课感想
朴质的语文课的回归
观“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有幸参加“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场语文界的“豪门盛宴”。
活动之初主办方安排了两场学术报告。活动期间设多个分会场,采取专家、嘉宾主持与会议代表现场互动的形式针对语文教学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当然,最精彩的部分还属课堂教学竞赛环节。参与竞赛的老师们各个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虽然只是一节课,却能见他们平日里积淀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他们既重视语文知识的落实又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真正做到了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他们注重加强诵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努力回归文本,依据文本的表达方式去做“原汁原味的阅读”;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习的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时而还会生成机智而幽默的思维碰撞。专家的点评总是一针见血,醍醐灌顶。来自扬州中学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他们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而文笔优美的拓展,时而准确犀利的点评,台下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不禁发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乐也”的感慨。
观摩这次全国性的课堂教学大赛,使我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得到又一次提升,其间丰满机智的教学,深入浅出的理论讲座,唇枪舌辩的专题论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在此,谈谈自己的观赛感想。
一、赛课不是“表演课”,在比赛中充分体现教师的素养的课才是好课。
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没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铺上一层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要从这三方面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厚度,提高思想的高度,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我欣喜得的是,在广东闫敬霞老师上的《拿来主义》一课中,我看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高素养。
首先,闫老师重拾课堂教学之真谛,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让聆听者领悟豁然开朗的境界。是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具体的学习情况,科学、全面、艺术地设计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创建真实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叫有效教学。异地做课,最难把握的是学情,不止一次看到,老师精彩的设计无法落实,不是老师讲得高深而学生一头雾水,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兴奋点不一致,学生会的老师还在讲,学生想听的没在老师备课的范围里。
这节课闫老师抛开了原有的设计,临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在初读时的困惑,老师归类,排序,答疑解惑。课堂少了做做,多了朴实,少了作秀,多了本色。其实,不论是怎样的课型都应该完成语文课应该有的实实在在内容,因此,回归“本色”回归传统,抓学生的问题,依情就势,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创造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二、强化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当年周国平在台湾辅仁大学读西洋文学时,其中一门就是“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学生一句话一句话地朗读,揣摩其中的韵味,直至最后一节课也如此,而周国平本人认为此课对他影响最深刻。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而纵观这次比赛课,北京的《琵琶行》和辽宁的《望海潮》显然有高下之分。
北京王广杰老师凭自己扎实的功力以范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不时引起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是啊,还有什么比对诗词原作逐层深入的吟诵涵泳更能让我们走近作者的心灵、走进文本的意境呢?千古名篇《琵琶行》的无尽魅力又岂是粗浅如我者一节课所能解读?倘使学生因老师的多情的诵读,因而对沦落天涯者有了些许的心灵悸动,或因此记住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那便是老师的自豪了。
相比之下,《望海潮》的执教者在引导学生读诗时就有些刻板。古诗文教学,别忘了那才华和成就远胜我们的伟大作者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有着更坎坷的际遇,更丰富的情感,老师应该拉着学生的手,走过璀璨的文字,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些灵魂,而不是让学生机械读三遍,再读三遍、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等,为了读而读冲淡了诗歌的美感,没有任何意义。
三、再说说《杜甫诗三首》这节课。
诗歌是一种精巧的文学样式,对于它的解读,更应重视语言的分析。然而执教者定位在情景关系的讲解上,当成了专题教学课。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当专题讲,就要符合知识教学的逻辑。看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读诗——品诗中的情和景——讨论三首诗中的异同点。比较过程中,以登高作重要参照物——辨析将原诗与自改进行比较看情景关系——小练习(没充分展开),我产生了一些疑惑:诗歌是文学作品,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段,作者选用的词语到底有什么用,是非下功夫思考不行的。不要以为你翻译了一遍,就触及了语言,因为你翻译时所触及的都是语言的字典义、字面义,而不是语言的临时义、附加义——言外义(语境义)。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指那些富含言外义的关键词语。选择知识介绍可以,但诗词教学要以鉴赏为主,而不是贴术语,讨论手法时,暗含预设,品过精髓了才可以点评,但学生对三首诗真味似乎没把握到。
特别说明的是,在扬州期间,我县所有高中老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交流与研讨活动,大家一起进行细致听评课活动,有了这次扬州之行,老师们开拓了眼界,碰撞了思维,相信在教研活动中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大胆革新,稳步求进!
第二篇:观课感想
观摩《多边形的外角和》一课的感想
王昌堂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我有幸观摩了南营中学王立军老师参加联片教研教学能手评选所上的一节数学课——《多边形的外角和》。通过这节课的观摩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1、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课前王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课件的制作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2、精心组织教学
从王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立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讲台下,和学生达成一片,循循善诱,反复引导,并且始终面带鼓励的笑容。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王立军老师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从王老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来看,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例如:他在介绍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办法,并且是以动画形式演示的,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形象的认识了三角形于是不行的内角和,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多边形的外角和奠定了基础。另外,王老师的课件制作与我以前设计的课件不同,他并没有把全部的内容都用多媒体展示,而是在讲某个知识点时因需要而设计,因需要而展示,其特点是少而精,简单而实用,这一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王立军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弥补自身的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三篇:观课感想
观摩《寓言两则》一课的感想
齐敏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我有幸观摩了金汇实验学校二年级语文新基础课——《寓言两则》。通过这节课的观摩与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1、精心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课前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字词教学的落实点、课件的制作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2、精心组织教学
从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他始终站在讲台下,和学生达成一片,循循善诱,反复引导,并且始终面带鼓励的笑容。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这堂新基础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弥补自身的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篇:说课大赛感想
青年教师说课大赛感想
我校青年教师说课大赛已圆满结束,大多数评委在点评课时,对在这次大赛中青年教师的突出表现感受颇深。经归纳总结,谈几点感想与建议:
一、感想
1.全体评委一致认为:这次说课大赛,举办得很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体参赛教师语言流畅,普通话规范,教态自然,方法灵活,令所有评委折服。无论从说课程目标、方法和过程、说重点难点,完全符合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很短,但说课水平使人敬佩。我们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教研工作如能这样坚持下去,一中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
2.说方法过程,是这次说课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青年教师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着手,重视教学过程的重难点突破。在方法上,重视教法和技巧的结合,对有的重难点知识,敢大胆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新教材特点,精讲个案,总结规律,让学生掌握方法后,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锻炼了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分析,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提升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总结了规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让过程变得精彩、让结果来得自然。
3.在说课过程中,多数青年教师在平行班任教,他们
能面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本上的重难点大胆采用分散难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使基础差的学生逐步掌握,效果理想。对一些凌乱而必须记忆的内容,则总结了很好的速记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牢固地掌握。同时,又大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满意效果。
二、建议与希望
1.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知识新,接受新事物快,但在实际说课过程中,面对新课程下的新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总结,个别教师存在明显不足。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讲,他们教过老教材,知识系统性强,在讲授新教材时,通过新老教材比较,能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新老教材的过渡与统一。而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接触过老教材,直接讲授新教材,缺乏知识的系统性把握,在说课过程中知识的衔接显得不自然。因此,我们希望中老年教师,应发挥其长处,多给青年教师以教法指导,特别是重难点的突破,一定要重视方法和步骤,这样会更好。青年教师要主动与中老年教师沟通、交流、讨论、研究,尽快提升业务技能。
2.个别教师教材生疏。这次说课活动,内容是早已选定的,有的教师说课基本不脱稿子,离开稿子,说课显得很慌乱。特别是在说方法过程的重难点时,也是照着稿子读,这充分说明备课的不认真和教材的生疏;有的说探究内容,却出现了探究内容与课标重难点不符,没有实现课堂前后知识的有机统一,效果也自然不好,学生完成作业也一定很困难。因此,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应该心中有数。
3.有的教师基本功还有待提高。例如板书、做图等。一个好的教师,语言和板书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还有个别教师,对时间把握不准,有的时间未到内容已结束,有的时间到了所说内容还较多,希望能在今后的说课活动中引起注意。
总而言之,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每一个评委学习的好机会,我们愿与青年教师一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观课和议课之感想
在教研活动中,以前的听课和评课 改为现在的观课和议课,虽然只有两字之改,但是意义
非凡。听了陈教授的课,使我感受颇深。听课,强调的是“听”字,好像只用到“耳朵”这
一感觉器官,其实,老师听课,完全不是这样,他会同时用到各个感觉器官,如耳,眼,脑
等等,而观课,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教研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观”这一动作同时会用
到各个感觉器官。观,即观察,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我们要听好一堂
课必须用“观”才能真正了解这一堂课。
从另一方面来说,“听”指向声音,而“观”则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
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下面再来谈谈评课和议课吧,以前我们听了老师的公开课,就得进行评课。“评”是对
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你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而“议”,首先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大家来讨论这一堂课,而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
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议”是上课者和听课者的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是话题。而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
待帮助的客体,在评课活动中,不论是同行还是非同行,都会指出某处应该如何如何,有时
好像把上课老师看成批评的对象,指出很多不足之处,让上了公开课的老师很不是滋味。因
此,学校一旦有公开课,没人自愿接受这个任务。于是,教研活动便成了一种形式,没有落
到实处。而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以平等的方式,商量的语
气,帮助执教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
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全体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
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课堂观察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呈现观察结果,它实际上是教师对观察研
究过程的总结反思,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议课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强
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
文字”,也是通过对问题和困惑的讨论,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