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
简答题 传统教育论与现代教育论的区别和代表人物? 答:传统教育论代表十九世纪中期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则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特点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形成了两个三中心对立 目前国内外对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观点有哪些?
答 国外有四种关系模式: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国内,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3 制定课程计划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答 1 整体性,要整体安排,不能只抓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包括三方面:(1)全国一盘棋,保证地域上的整体性(2)各阶段互相连结,保证学习顺序上的整体性(3)各科之间协调安排,保证学科整体性。2 基础性,保证学校开设的科目主题是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课时安排有保证;保证基础学科教学顺利进行。3 开放性,开放灵活设置课程计划,对于差异灵活处置。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 1 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科学体系,并取得合法地位;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加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横向上,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 从课程性质上,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4 从课程实施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的活动多样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 外部因素包括:1 社会,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他的性质决定着课程性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2儿童,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3 知识,知识是课程的本质,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内部因素:1学制,学制对课程有直接制约作用,学制变了,课程也作出相应的调整2 课程传统,是历史的延续,并继续发挥作用,不可忽视,3课程理论,它直接指导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4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6 确定课程目标基本环节
答 1 明确教育目地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宗旨是之课程的终极目标,制约课程目标的提出,教育目的对课程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2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即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3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选取哪种目标依据课程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定4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7 泰勒目标模式的三个来源和两个筛子
答 三个来源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是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史第一个筛子,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是第二个筛子 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的基本标志
答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提 9 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
答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更多的来着于间接经验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有教师教学生的学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习和认识就能有引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具有高效快捷优势,也易产生理论和经验脱节问题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他以改造学生主观世界为宗旨,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更为全面和高效。10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答 现代教学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教学认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11 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答 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的总的质量标准;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益最大化,只有提高效率,教学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高速公路,成为个人增长才干的康庄大道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合理教学规律为真,合于价值理想为善,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12 教学目标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13 内容点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答 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布鲁姆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五个层次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创造,四个层次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的教学目标3,选择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4,给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目前我国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答 1,误把学习内容当做教学目标,失去了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具有的激励和评价功能,是假目标应克服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有写教师追求知识的多少,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使教学目标单一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只提出一般要求,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15 教学模式基本构成要素
答 1理论基础,如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传授——接受则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模式的核心3,教学程序,它规定了每一个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先后顺序4,运用策略,5,评价体系,即教学活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体系 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行,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17 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8 杜威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五步骤:设置疑难情景,是思维的起点;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19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答 学导类,目标类,创造类,情境类,技能类 20 目前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由单一到多样:分三阶段,单一模式占主导模式,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多样化发展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定启发性3,由单维构建到多维构建,因学而教4,由刻板到灵活,是教学执行程序而言的5由被动到主动,是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而言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21 采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 1,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科学性是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是科学的内在属性,2,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应该通俗易懂,突出直观形象性鲜明性,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3,注意讲授时间,不易过长,以免注意力分散,降低效率4,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22 讨论法的定义,分类,以及注意问题
答 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分类:班级讨论,小组讨论,注意问题:注意讨论使用的对象和范围,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不易经常采用2,注意讨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不易平常使用,较大单元后使用3,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23 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答 1,影响课程内容即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的教学手段决定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手段科学合理运用,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率 选择与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
答 1,教学目标和任务2,学习者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等3,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管理能力等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25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答 班级授课制式指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基础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但近些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检查。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凯勒式教学制中现代个别化教学一些共同特点;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有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计算机等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作用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不仅有管理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关注教师学生的成长进步,促进学生发展是重要趋势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9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注意一下问题
答 1,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2,教学内容是否恰当科学3,教学方式选择要运用得当4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恰当,师生积极性要高5,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民主开放6,教学效果好,要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30 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
答 1权威模式,需由教师负责2,教导模式3,矫正模式4关系模式,5放任模式
制定课堂规则要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 1要科学合理2内容明确规范3数量少而精4过程要有学生参与5表达应以积极语言为主6执政要公平公正 32 课堂问题行为定义特征以及矫正步骤
答 定义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课堂效率的课堂行为。特征:具有普遍性,以轻度为主,产生的原因分别是教师的教育失策;学生的身心因素发展不全,有生理心理等障碍;环境因素,家庭,社会,课堂内部。矫正措施:1决策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发现问题2制定矫正目标和方法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4评定矫正成效5塑造良好行为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不仅自己要明确目标,要让学生明确目标2,内容正确,科学3,方法选择要得当4组织的好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有良好的教学秩序5,教学效果好,是学生知识增加,能力提高,品德进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总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P103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P177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p190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P293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3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P54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P265
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31.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32.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创在良好氛围,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浊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编制三个方面来看,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下列基本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综合化趋势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7,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1-7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内容作出根本变革的过程——内容的创造与意义的建构过程。
第二点: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第三点: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96 答: 第一点:三类表征系统分别是: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第二点:三类表征系统的特点分别为。1.行为表征,特点: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或用肌肉来表征客体的。2.图像表征,特点:开始能够使用心理映像作为某些客体或事件的代用品。3.符号表征,特点:符号表征同它的指称物的形式具有任意性。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4-180
第一点: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点: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7-320
第一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第二点: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第三点: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 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第四点: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5-267
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同步学习” “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第一点: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特点: 第二点: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特点:
第三点: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特点:
三、论述题
36.试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3-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 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优点:
1、“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这就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2、而且,“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因为“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总之,“行为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缺点: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7.试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2-90 1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过程模式是以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皮特斯的知识论为理论依据的。他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是否“含有内在价值”。“过程原则”其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2、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它给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留有余地。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斯腾豪斯后来又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3、总之,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藩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3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1分〉(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以1分)(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1分〉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1分〉(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1分〉(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1分)32.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确定教育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经过两次筛选。〈1分)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3分〉两次筛选:哲学的筛选和心理学的筛选。〈2分〉
33.(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分).(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z〈2分)〈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2分)34.(1)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1分)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1分)(2)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 的解放;(1分)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分〉 35.(1)基本内涵:情境教学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实践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分)(2)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3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3分〉(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a.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1分)b.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1分)c.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1分)(能够联系“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说明上述三个典型特征,酌情给1-6分)37.(1)基本特征: a.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1分〉 b.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1分〉 c.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1分〉
d.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1分〉(2)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不足: a.班级授课组织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1分)b.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1分〉 c.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1分〉
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我国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
(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
(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即已有的知识。
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3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1分〉。②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l分)。③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l分)。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l分)。
33.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34.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原则: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37.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31.(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32.涵义: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是由美国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指导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33.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35.内涵: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7.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32.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基本内涵。33.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34.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在评价领域中古巴和林肯的历史分期思想。
37.基于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阐述并分析“教师中心论”、“学生特殊客体论”与“主导主体论”的观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32.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33.简述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
34.简述先行组织者对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作用。35.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阐述目标取向评价、过程取向评价、主体取向评价的本质,并谈谈应该如何改进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37.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 哲学命题。人们常把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对立。现在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5.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论的“圣经”)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6.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7.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则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强调教学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动,这是教学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8.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9.课程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美国古德莱德把课程实施分为以上五个层次)
10.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1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叫'综合课程' 13.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班级活动等。
14.如何开发学校的隐性课程:
15.影响课程发展(开发)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
16.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
17.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18.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的理解: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19.课程开发机制就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有三种基本类型: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20.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美国学者泰勒提出)
21.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和施瓦布实践模式。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集体审议。
2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23.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2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是'以校为本'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25.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26.校本开发的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得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27.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5)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28.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手机: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29.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0.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
3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32.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的变革。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4)教育科学的发展。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
富。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34.优化教学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35.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36.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教学目标分类。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六层次:知识 理解 运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37.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按照学校结果不同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识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8.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1)掌握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
39.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的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40.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由内容、目标层次和两维之交合 三部分组成)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
41.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 2)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 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 4)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4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45.小学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6.谈话法的作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谈话法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采用谈话法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7.运用谈话法应注意: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48.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4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革主要分三个阶段:1)个别教学 2)班机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兰卡斯特创立了'导生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机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5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5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5.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56.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和抛弃:1)文纳特卡制 2)设计教学 3)开放教学
57.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制约因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 2)学校的教学设施 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 4)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1)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4)特定情况下,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会成为制约因素。
58.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9.教学评价大体经过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6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61.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62.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63.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4.论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5.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手段,听觉手段,视听手段和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66.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从字面看,优化教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优化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对教学进行优化,是教学变得更完美;二是把优化教学视为教学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这两种理解相辅相成,对教学进行优化的原因,形式和途径,教学的完美状态是结果,方向和归宿。因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优化教学的含义: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的最佳教学状态。
67.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68.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9.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
70.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
71.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一.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降低挫折水平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二·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信号暗示2)使用幽默3)创设情境4)有意忽视5)提问
学生6)转移注意7)移除媒介8)正面批评9)劝离课堂10)利用惩罚 三.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72.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塑造新的行为模式。
73.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多奖少罚原则,坚持一致性原则,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74.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步骤:觉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制定矫正目标及方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评定矫正成效,塑造良好行为。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学者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五种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标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
课程目标的形势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课程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的关系;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第一,搞好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第二,体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加快识字,重视写字的编排。第四,大幅度更新课文,是教材更具有时代性,更贴近儿童生活。第五,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材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第六,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加适应性。
教材内容及其特点:第一,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第二,具有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第三,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第四,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课程开发机制: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设置的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课程开发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斯滕豪斯过程模式、施瓦布实践模式。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三)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
(四)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一)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二)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三)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四)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进行教师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五)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试验田”。
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调查研究、集体审议、课程编制。
通用的教学定义: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三构成说: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构成要素)、目的、方法、和环境(影响因素)。
关于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
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第二,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第三,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第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现代教学形态的基本体系:第一,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第二,课程体系的变革。第三,发展师范教育,提到教师素质。第四,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五,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优化的一般标准:第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第二,高效率标准。第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教学优化的基本策略: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一)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二)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
(三)学科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
(一)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三)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主张: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一,误把学习内容当作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含糊不清。第三,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第四,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教学模式的结构:第一,理论基础。第二,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程序。第四,运用策略。第五,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行、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尽可能多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对了解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实际地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
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二)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三)杜威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到多样;
(二)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三)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四)由刻板到灵活;
(五)由主动到被动;
(六)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小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研究法等。
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发现教学法(布鲁纳)、程序教学法(斯金纳)、纲要信号图示法(沙塔洛夫)。
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一、影响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
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三、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四、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发展的历史:原始的教学手段、古代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分类: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视觉手段(印刷材料、图片、实物和模型、幻灯及投影)、听觉手段(扩音机和收音机、录音机、语音实验室)、视听手段(电影、电视和录像)、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2、根据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一、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听的教学手段、说的教学手段、模拟的教学手段、要求的教学手段);
二、义务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读的教学手段、写的教学手段、演示的教学手段、展示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有原则、健康和安全原则。
选择与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教学手段使用的四环节:准备、预演、课堂展示、反馈。
教学手段现代化: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的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教学,学生人数固定;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三、教学进度与教学年限统一;
四、分科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助手的关系。
对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与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与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开放教学。
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国外(特朗普制、协同教学);国内(师生合作教学、分层递进教学)
现代个别化教学制: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凯勒式教学制)。
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一、社会的变迁;
二、学校的教学设施;
三、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客观);
四、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
五、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