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

时间:2019-05-12 22:3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

第一篇: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复习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巨著。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将心理学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人和动物的行为上。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无意识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罗杰斯(Carl Ramson Rogers)等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lric 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而其普遍的规律性表现为: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第二,方向性和顺序性;第三,差异性;第四,不均衡性。

埃里克森(Erik Hombuxger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贡献:

(1)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桑代克又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1905年他发表了《双生子的测量》,1906年出版了《教育原理》,1916年又出版了《智力测量》一书,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帮助教师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四)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

(二)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

(三)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

(四)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

(五)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

(六)从恋爱与性观念上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王登峰和张伯源(1992)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的危机心理问题

(四)恋爱与性的问题

此外,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的带有突发性,有的则是长期困扰大学生,焦虑、抑郁、强迫和社会恐怖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性原则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原则 4.预防、调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

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 2.树立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第二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总结了专家型教师的三个基本特征。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与时俱进。

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

(1)情绪衰竭,即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教师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2)去个性化。

(3)个体成就感降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层面:全社会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信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二)学校层面:1.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2.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了解并接纳自己;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6.学会休闲和放松。

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

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概念来看,“学习”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一)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

(二)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

(三)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

(四)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

(五)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大学的学习特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自主性

(二)专业性

(三)多样性

(四)探索性

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S-R联结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桑代克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改变情境与反应之间链接强度的重要因素。斯金纳:操作型条件作用的学习。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

影响学习的因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涉及到学习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强化、学习者和情境。从表面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境,但从实质上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最为核心的学习影响因素是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学派虚席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强调环境作用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范、矫正、反馈、强化、惩罚在学习中的作用,但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料的特点。在学习者的主动性方面,学习者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能主动地将已有观念与新学习的观念进行联系。在学习材料方面,心学习的内容要能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存在着实质的必然的联系。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学习发生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的改 造和重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发生过程: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

罗杰斯从“以我为中心”的人格的“自我理论”出发,以“患者中心疗法”的实践为依据,认为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每个人存在于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之中。1.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

2.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1)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基本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动机。(2)教学应该重视人的价值和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3)重视他人(如教师或父母)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节学习的迁移及其教学策略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

(一)形式训练说: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二)共同要素说: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要素。

(三)概括化说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认为学习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地理解。

(五)认知结构说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定势的作用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

(二)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

(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

(四)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界定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一)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绩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一)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二)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三)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四)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的行动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引起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尊重和热爱他们的,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

归因理论

人们从行为结果推断原因的过程叫做归因。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感的唤起。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第三节以动机为着力点的教学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1.创设问题情境

2.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 3.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

(三)进行归因训练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的分类

(一)按照指示描述的内容,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通常包括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映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则是用于回答“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个体没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通常包括各种方法、策划、实践、程序、常规、方略、策略、技术和窍门等,用以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值得指出的是,程序上的知 识是广义的分类,它包含了我们平时所指的技能性知识、认识策略知识、元认知知识。

(二)根据指示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1.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2.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相对,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一般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果。

知识的表征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布鲁姆等人将陈述性知识分为代表指称物的符号、术语、具体事务(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处理具体事务的方式和方法、惯例、趋势和顺序、分类和类别、准则、方法论、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原理和概括的知识、理论和结构等知识。与这些知识类型相应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水平:符号、概念、命题。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程序性知识是在人的头脑中以“产生式”这种动态的形式进行表征的。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行动”的规则。一个产生式就是针对某一或某些特定条件得到满足时发生的某一或某些行为的程序。

产生式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含有一系列的子目标层次,从而使所有个别的产生式得以相互衔接起来;而当各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时,便实现了对整个系统中的认知流向的控制。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知识掌握的实质

所谓知识的掌握,指在学习者对所学习的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理 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实质上,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和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并形成心智能力的过程。

知识掌握的实质上看,对知识的掌握起关键作用的条件是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现前的相关知识储备、智力水平和对学习内容的组织等因素。

知识的理解

理解,是认识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知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 维方式,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

知识的理解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直视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直观形式; 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 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影响知识记忆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 4.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

5.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码;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大脑的觉醒状态、识记的信心对 识记也有很大影响。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恰当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3.复习次数要适宜

总之,促进促进知识的巩固,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时机、方法和程度等方面来综合 考虑来合理安排复习。

第三节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

知识转化的模式

知识的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

1.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2.外部明示——外在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汇总组合——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4.内部升华——内隐化,即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机制

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性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四个步骤:

(一)策略性只是概念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策略性知识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 在头脑中真正理解策略性知识,建立起准确的策略性知识概念。

(二)策略性知识的条件化。是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策略性知识,而且知道 所学的策略性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情景之下,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该策略性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是指将点点滴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加以归纳 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纲领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产生式系统。

(四)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是指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

(一)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第八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第一节技能概述

技能的概念及其特征

技能被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 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技能具有三个典型特征:

第一,技能与知识经验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第三,技能用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技能学习的类型

(一)动作技能的学习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提高学习者对动作技能学习的期望和动机

(二)将动作示范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

(三)将练习与反馈结合起来

第三节智慧技能的形成与教学

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理论

加里培林认为智慧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冯忠良的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

我国学者冯忠良(1992,1998)在长期从事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加里培林的心 智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提出了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1.原型定向

所谓原型,即是外化了的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操作活动程序。在原型 定向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是确定所学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是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应。

2.原型搞作

原型操作是智慧技能形成的核心阶段,是依据智慧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程序把主体 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智慧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 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四节认知策略的形成及其教学

“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由布鲁纳于1956年在研究人工概念形成时提出。认知策略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典型的认知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我们不仅要知道过程的每一步,而且还要知道采取每一步的条件。这一类知识的学习主要涉及的是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条件的认知。

1.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 2.使学生明晰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

(三)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

认知策略是那些有学习者用来促进自己获得知识的策略,因此,受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差异、学习动机、认知方法和认知监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2.学习者的能力差异

3.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

4.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认知方法和认知监控技术

(四)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策略 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4.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研究性学习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 1.2.3.4.5.6.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出去 类比迁移

生成——检验策略 简化策略

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一)

(二)(三)

(四)(五)

二、(一)

(二)(三)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有关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智力与动机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四节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2.探究性 3.实践性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一节品德的实质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也称为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构成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有关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负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利己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一致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16岁-)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含义 观察学习,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贯彻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 2.保持 3.复现 4.动机

第三节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

对于品德的形成,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观点是最代表性的。这种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由外向内转化需经历三个阶段: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二、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

(一)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

(二)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三)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五)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四篇教学心理

第十一章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目标

(二)充分的准备

(三)科学的组织

(四)清楚明了

(五)促进学生学习

(六)高效利用时间

总之,有效的教学行为要联系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积极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生成。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分析教学对象

第一,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状态。第二,了解学生具体的准备状态。第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确定教学目标

(三)进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也就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级任务,再将各级任务逐级划分成各种技能和子技能的 过程。

(四)制定教学策略

(五)设计教学评价

第四节两种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在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模式。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教师想要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需要尽可能有效地组织和传递大量信息。奥苏贝尔主张,教师应负责任将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并通过讲课、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以及综合所学知识等形式来传递这些内容。

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告知学生新教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解释并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中的观念;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内容、个人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其先前经验与新教学内容的联系。

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阅读或实验等方式介绍学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

3.优化认知结构。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整合新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例如要求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的概念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新内容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新内容。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发现学习的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存在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在自习评价的基础做出结论。

第十二章教学成效的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及其作用

教学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

第二篇:2011河北省两学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特点。P8-9两个方面界定1)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教育中的地位;2)高等教育的性质。(1)在教育任务上。(2)在培养对象上。(3)在社会职能上。(4)在地位作用上。(5)栽培养方式上。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p10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p10(4点)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题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p11(6点)1)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2)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5)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心理。6)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P13-15(5点)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4)组织适应性。3)实践性原则。4)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6、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7-27(6点)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测量法。5)实验法。6)个案研究法。

7、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8-34(5点)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特点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的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

1、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P36-37(1)体格发育趋于稳定。(2)性机能趋于成熟。(3)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P37-41(1)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2)情感的发展与情绪得不稳定。(3)自我意识的独特性。1)自我评价日趋完善。2)独立意识从个体性向社会性过度。(4)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5)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3、什么是个别差异p42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4、个别差异的成因p43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p43()(1)认知方式差异。p44-46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2)冲动型和沉思型。3)辐合型和发散型。(2)性别差异。p46-50 1)兴趣。2)成就动机。3)智力。4)情感与意志。5)性格。

6、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P52-54(3点)(1)气质差异与学习。(2)性格差异与学习。(3)能力差异与学习。

7、什么是人际交往。P558、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P56-57(4点)(1)获得信息和选择交往对象的功能。(2)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功能。(3)协调合作和促进团结内聚力的功能。(4)身心保健功能。

9、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P58-59(5点)(1)认知因素。(2)能力因素。(3)人格因素(4)相似因素。(5)情绪因素。

10、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P59(3)害怕人际交往、轻视人际交往、缺少交往方法。

1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P60-61()(1)同学关系。(2)师生关系。(3)同室关系(4)网络人际关系。

12、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试。P63-64(3点)(1)羞怯心理及其调试。P63(2)自卑心理及其调试。P64(4点)(3)嫉妒心理及其调试。嫉妒的原因1)性格缺陷。2)强烈的欲望感3)自我评价过高。嫉妒的调试1)正确评价自己。2)转移注意。3)正确比较。4)提高修养。5)降低预期。

1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P67-73(3点)(1)掌握人际交往原则。P67(5点)1)平等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诚信原则。5)互助互利原则。2)

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P69-71(6点)1)注重仪表。2)重视第一印象。3)有幽默感。4)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6)寻找共同话题。(3)提高人际交往技巧。P71-73(6点)1)语言艺术。2)学会赞美别人。3)学会倾听。4)学会争吵与批评。5)富有恻隐之心。6)把握交往的度。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1.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P76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指导者(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5)家长代理人(6)心理调节者(7)科学研究者 2.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P79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形成上存在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作来控制和衡量自己和行为)和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3.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P80能国是顺利进行某种活动并确保其效率的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的能动量或实际本领,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总体,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了解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

(一)教学组织能力

(二)教学认知能力

(三)教学操作能力

(四)教学监控能力

(五)教学反思能力。

三、言语表达能力。

四、获出新知的能力。

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1.具有科学的学生观2.关爱学生3.树立威信

(二)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七、自我更新能力。4.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P90

(一)认识心理方面1.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2.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3.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4.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4.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二)情感心理方面1.教师要具有积极情感2.教师要有移情能力3.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

(三)人格方面 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四)意志方面 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自我意识方面 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要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5.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P98

(一)社会层面1.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抱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2.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创造宽松和谐和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2.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3.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4.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

(三)个人层面 1.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2.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3.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第四章 学习理论

1.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P103人类的学习除了有同动物一样的生物学意义之外,还有社会意义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2.以语言为中介3.积极主动性

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P104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1)学生学习的接受性(2)学生学习的建构性2.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1)学生学习的定向性(2)学生学习的连续性(3)学生学习的意义性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主体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知识应用能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学习的专业性(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5)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3.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P115 1.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 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否则就感到烦恼。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习动机,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2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多奖励少批评以促进学生学习。

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P123 1.注意过程。即一个人从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对范例中的哪些内容进行抽取和知觉。2.保持过程。即学习者把观察到的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头脑中。3.动作过程。即把观察学习到的动作复制出来。4.动机过程。即观察获得的行为表现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P127(1)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客观条件下,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心理倾向性。(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13

3(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主观性而非客观性。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的能力。(3)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个体性(4)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总之,建构主义与以和以往学习理论不同,实现了从注重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注重个体式学习到社会化、从注重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三个重心的转移。

7.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P138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二)教师角色—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不应无视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的和谐取决于老师与学生互动时的态度特征,即真诚、关注、同感。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

第一种分法: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值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再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是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再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第二种分法: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积极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产生这宗动机有三个条件,a学生与家长在感情上具有依存性b学生动家长哪力的到赞许和认可后会获得一种派生低维c享受这种派生乐趣地位的人,会有意识的是自己的行为复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论(S-R理论)

强化论认为动机是某种行为受到外部强化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相反,受不到强化的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的动机。二,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根据临床经验和有关研究将人类的一般需要及其层次性,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从低到高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个需要是基本需要,满足后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个是成长需要,越是满足,越是产生更强的需要。基本需要是人得以生存,成长需要使人获得更好!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安全需要:指人对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和避免恐惧等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个体希望获得他人的爱和爱他人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指个体追求个人价值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指满足好奇心,需求了解解释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值人都有对真善美事物的内在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潜力的需要。三,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的,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构成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的主管判断,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班杜拉将影响行为的因素分为:先行因素和结果因素;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将期望分为:效能期望(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和结果期望(指人们对自己的某以行为会导致某以结果的推测)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有四种功能:a 决定人们对轰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b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c影响新的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d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四,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为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

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五,归因理论

归因论被认为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理论,也是比较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论的理论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直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点和可动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能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

能力,努力,任务,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均可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

维纳对成功与失败归因的讨论,可得出以下的基本结论:a,个人将成功归因于内不得,稳定的,可动的印度,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将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产生的满意干就是减少,学习动机也不会增加。b,个人将失败归因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会产生内疚和羞愧,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时,产生的羞愧和内疚就会减少。c将结果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和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见第一节总结学习动机的含义: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里动因。

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因的引发作用过程,人的学习行为很复杂,是以上各系统的整合。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由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动机关系到学习行为的激发定向和维持,它调节学习行为,而学习关系到信息和行为的获得与矫正。一般来说,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学习动机是学习这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指导努力的方向;其次学习动机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的寻求有关的信息。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是间接的增强和促进学习效果,因而动机与学习的结果并不总是一致。总之学习动机能推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学习动机的心里机制是什么;

答: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需要是一种刺激,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进而推动学习活动。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需要是一种原始信息,质押偶在情绪的作用下放大财经激起行为。

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符合它有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产生学习积极性。

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诱因使个体的活动指向具体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是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学习行为由需要推动,需要由情绪放大,情绪由于内在的兴趣指向使然,再由外部的诱因是个体活动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总之人的学习行为很复杂,是以上各作用过程的整合。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

答 强化理论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相反收不到强化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动机,因此叫教育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分别予以学习动机的强化,有针对性进行强化。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使学生由明确的结果期望,再次要能够使学生产生较高的效能期望,使其对自己有信心能后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学的安排上讲究目标明确,深入浅出。成就动机理论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对高成就动机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由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及其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与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是要稍稍放宽,避免在公众场合职责其错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水平,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内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主要受社会化及家长教师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性格差异:主要有好胜因素(涉及学习动机与态度)和沉稳因素(涉及情感和一致品质)抱负水平:理性水平高,动机就强。抱负

高低决定于:成就动机和成败经验对自己能力估计年龄特征:大学生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焦虑程度,焦虑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中等水平的焦虑对学习有益。二 外部条件,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不确定因素。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学习需要产生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靶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有: 一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能接受的发展目标,提高其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其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二 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a 创设问题情景,指导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b 提供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c让大学生参与到利索能级的学习活动中。d 采用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a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b 第二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行为予以及时的反馈 c 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技能训练,方法有三①团体训练法②强化矫正法③观摩训练法

四 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

五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感能;途径有以下:a 行为的成败经验 b 替代经验 c 语言说服 d 情绪唤醒

六 恰当的批评和表扬:注意下几点:a 要多表扬,少批评b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 c注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d要考虑其受表扬和批评的历史 e 师生间要融洽互遵,有利于批评表扬效果。七 适当展开学习竞赛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行动和动作。对学习策略的理解表现在:1.学习策略是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3.学习策略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二 学习策略的类型

(1)主策略和辅策略:主策略:对信息进行具体的直接操作或加工的方法,技能,它包括:理解—保持策略、检索—应用策略。辅策略:是指作用于各体,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内在的心里轰动,以保证主策略有效的发挥作用的策略,它包括:目标定向和时间策划、注意的维持与分配、唤起和维持学习情绪的策略。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a 复述策略:重复阅读或背诵,运用记忆术,抄写,一字不落的做记录划线等b 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总结,答疑,将材料教给他人c 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分类,归类,确定等级和层次,列提纲,画图.元认知策略:a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b 监控策略:自我调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c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资源管理策略:a 时间管理:简历时间表,设置目标时间b 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点,安静的地方等c 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屑等d 其他人的支持: 寻求教师和同伴等的帮助,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三 学习策略与自我调控(1)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获取信息。(2)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学习策略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而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和过程。第二节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a 及时复习b排除干扰c避免前摄抑制和到摄抑制。d尝试背诵 e多度学习e 分散学习和集中复习f 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到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会产生干扰作用。(2)精细加工策略:a 位置记忆法:靶学习者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与要记住的事物联系起来,回忆时可以靶自己熟悉的场景和地点作为线索来提取已经记住的内容。b 首字母连词法:是指利用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形成一个缩写的词。c 谐音法;就是把一些枯燥无意义联系的材料采用谐音的方法使之变得有意义,便于记忆。d缩减法e划线法f 5R笔记法 g RQRST读书法(3)组织策略:使之发现知识的部分之间的类别关系,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系统化,便于加强对学习材料进行记忆,理解和表述的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1)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两部分。a 元认知的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包括:①关于个人的知识②关于学习任务方面的知识③关于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b 元认知调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及主体把自己正进行的认知活动进程及状况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调节与控制。(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它可以间接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活动。元认知策略分为三部分:a 计划策略:是在学前对学习目标,学习步骤和奖励用的学习方法,时间进行统筹安排的元认知策略。b 监控策略:指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视的元认知策略。c 调节策略:是在监控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所采用的修正方法和技术。

三 时间管理策略(1)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a不要花时间去做毫无意义的事。b 轰动安排要从易到难。c 善于分配时间,学会同时做两件事,三件事的方法。(2)高效的利用时间:要按照认得体力,情绪,智力的活动周期合理高效利用时间。

第三节 策略性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 策略性学习策略性学习:是指在对有关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等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主动的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1)策略性学应具备的特征A 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 B具有积极主动的使用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C具备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2)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相关知识A 自我方面的知识 B任务方面的知识C策略方面的知识D 内容方面的知识E背景方面的知识。

二 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靶学习策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加以掌握和利用的教学活动。

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前教师应弄清:(1)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2)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a 特定性原则:是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类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生成性原则:实施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c 有效控制原则:是在学习中,不仅应该教给大学生某以学习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还要告诉大学生具体学习策略的适用条件。d 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年纪不同,给予相应的指导。e 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学习策略的教学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高效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 帮助大学生获得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知识:包括:a 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发现不足,另外还要让大学生学会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b 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教学,要给大学生讲解在教学中教学任务分类目标的真正含义。c 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它们记住对自己有意义,重要的事情。d 有关学习背景方面的教学,要引导大学生对影响自己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背景进行分析和总结。e 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尽可能的想出多的学习策略,并进行有反馈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某一策略的自我效能感。2 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 是将学习策略有效的整合的能力和素质。自我调控的学习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a自我评价和监督b 目标设置和策略计划c策略执行和监控d策略结果的监控。课后习题均可在内容概要中找到答案: 1 简述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种类 2 场合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3 简述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哪些?请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及教学时间谈谈如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七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本章提要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从不同维度可对学习迁移分类。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迁移发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学习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解释。主要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等。

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有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朱光亚是有学生的智力水平

及年龄、学生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的定势等。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开展预见性学习等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此,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动作技能、习惯、态度、情感、世界观等所有方面的提高和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任何先后进行的学习之间,均存在着这种相互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是消极的影响。

学习迁移是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学习迁移的分类,可以进一步说明学习迁移的普遍性。

1、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学习迁移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如平面几何的学习影响着立体几何的学习)、动作技能的迁移(学会弹钢琴,有利于学习手风琴)、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数学中培养起来的较强逻辑的思维能力,可以在任何活动中得以展现)、世界观的迁移(具有“不能窃取他人的财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后,有利于形成“不能窃取他人的信息和盗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的伦理观念)等。

2、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学会骑自行车后,再学骑三轮就会感到困难;学会开汽车,再学开拖拉机就很容易;学会说英语,再学法语就很容易。掌握了汉语语法的学生,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会因汉语语法习惯而影响英语语法的学习等。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如刚学会骑三轮车了,马上去骑自行车就感觉很别扭。

3、根据学习迁移的层次,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为水平迁移,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如:学生运用数学上学习的三角定理、公式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物理课上计算斜面上下滑动物体的加速度。账务了物理概念的“平衡”,再学习理解化学平衡、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就比较容易。纵向迁移又称为垂直迁移,指在难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迁移。一般学习时,我们总是从简单的学起,有利于对后面的复杂的、较难的知识的学习。此外,刚开始学习的知识觉得没有理解,如果继续学习下去,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看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就感觉非常简单,马上就明白了,这也是垂直迁移。纵向学习迁移中有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4、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促进了另一种学习的进行。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阻碍了另一种学习的进行。上述学习迁移类型中都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现象。在教学中,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为目的。

5、根据学习迁移发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特殊迁移指某种学习内容指向特定学习内容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烧的范围非常狭窄,只在相同或相关的领域中产生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大都属于特殊迁移。一般迁移又称为非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能够对范围比较广的学习产生迁移作业。一般认为,基本概念原理、态度、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等学习产生的迁移属于一般迁移。一般迁移具有非常广泛的可迁移性。因此,在悠闲地教学活动中,要促进一般迁移的产生。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非常注重基本知识的迁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及学习能力和方法等一般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技法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不利于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的要求,最终不利于学生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缺陷,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放在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二、学习迁移的实践价值

学习迁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又是一种

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如下:

1、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首现,懂得学习迁移的原理之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认识到在学校获得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会影响自己以后的人生发展的时,能促进他们认真的对待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其次,懂得学习迁移的原理之后,学生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如学完一种知识技能后,再学一种与之相似并具有共同的高度概括的原理的内

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使得学生学会了学习。

2、促使教育者为“促进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

效果。

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随着对学习迁移的深入认识,“为迁移而教”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口号。“为迁移而教”是指教学活动要以促进学习迁移为目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要以是否有利于迁移来衡量,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取等要以促进学习迁移为依据。学习迁移对教师的作用表现在:首现,有利于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其次、促使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充分运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来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选取教学方法。最后,对学校其他有关的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多心里是由一系列的官能组成的,各个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同时,心理又是由种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

二、相同要素说:19-20世纪,桑代克等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迁移只能发生在两个具有相同成分或因素之间的学习之间,而且两者学习之间的相同成分相同因素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概括说:它是心理学家贾德经过试验提出来的,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学习迁移的作用。它认为两者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这仅仅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外在影响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学习迁移的真正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因此,贾德的学习迁移理论被称为概括说或概括化理论。

四、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学习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关系转换说是对概括说的进一步研究。

五、认知结构说:与其他学说相比,该学说更加注重认知结构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较著名的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六、元认知与迁移:弗莱维尔(1979)认为,元认知是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的认识;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教师的指导。

(二)主观因素:

1、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

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

3、学生学习的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合理安排教材与

教学的内容。

2、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4、教会学生学习。

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

6、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本章提要

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将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支配各题的行为。人脑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个体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运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具有敢于创造且善于创造的心理特性,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第一节知识的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狭义的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

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主体从自身及人类社火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即狭义的知识),也包括主体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和能力。

二、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类。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麽样的问题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知识,用于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和技巧。

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某种任务时具体的操作步骤,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学习主体用来调控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其目的是使活动更为有效。

三、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

络或图式。

(一)命题与命题网络

1、命题:这个概念来自逻辑学,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命题被看作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一个命题相当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概念。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相同成分,可以通过这些共同成分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命题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共同的成分往往是命题中的论题。

(二)图式,图式是指人们把与某个客体和事件相关的属性组合的知识进行储存的方式。图式是一套概念、一套命题等的组合。

四、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产生式,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创

始人纽厄尔和西蒙首先使用了产生式这一概念,用来表征人脑中储存的技能。他们认为,人脑和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人类经过学习,头脑中会储存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

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活动,有些活动或任

务需要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若干简单的产生式来表征。这些产生式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的形成于巩固被看做是个体掌握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五、陈述性知识的分类。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伯尔由

简到繁将知识分了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一)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体学习符号代表着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是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概念学习就是指掌握以符号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三)命题学习;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一类是概括性命题。

六、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一)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

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二)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

(三)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四)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与保持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加涅等人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这个模型认为,个体完成学习任务时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

一、感觉登记:又叫瞬时记忆、感官记忆、感觉记忆,是

指个体凭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0.25-2秒)

二、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第二个信息储存库,是指感觉登记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可以说在任何时候,人们所意识到的想法、观念、事件,实际上是被保存在工作记忆中。

三、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深度加工后,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在头脑中,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四、遗忘:是指记忆中的信息消失或无法找到信息。

(一)遗忘的进程和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

(三)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信息量和意义性

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

3、组织合理的复习

五、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第三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什么是问题?西蒙和纽维尔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要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行动。

2、问题的类型:根据问题答案的数量和标准,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根据问题状态是否清晰,即问题结构是否完整,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根据是否采用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为标准,分为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个体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运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早期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二)柯勒的“顿悟说”

(三)杜威的“五阶段说”

(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识别过程

(二)表征问题

(三)选择策略

(四)应用策略

(五)结果评价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心理定势

(三)功能固着

(四)酝酿效应

(五)原型启发

(六)知

识经验

(七)动机和人格 第四节创造性及创造性的提高

一、创造与创造性;创造是个体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过程。创造有三个要点:1.产品是否新颖;2.产品是否独特3.产品是否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智力因素

(二)个性因素

(三)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

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力求获得创造性结果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以创性造活动作为产生基础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意义。

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提出四个阶段的理论:

(一)准备期

(二)酝酿期

(三)豁朗期

(四)验证期

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的流畅性

(二)思维的变通性

(三)思维的独特性

(四)思维的敏感性

六、大学生活创造性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

(三)发挥学生个性

(四)创设创造性情境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

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

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

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

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鞭策学生的学习;2.促进教师的教学;3.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二)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

(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行为记录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量表。

(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

(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

(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

(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

(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

(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测验的实施过程;3.接受测验的被试;4.所选效标的性质;5.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评分是否客观。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

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鞭策学生的学习;2.促进教师的教学;3.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权威阶段(6岁~8岁)、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具体如下:(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3.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大学

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大学生通过立志,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新的修养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逐成.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发展意识良好;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心理逐渐成熟.但是,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环境适应问题2.学习压力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感情问题5.求职择业问题 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加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4.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改善人际关系6.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激励法、合理喧泻法、自我代偿法、幽默化解法和自我升华法.

第三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其心理规律。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对象、结构体系、基本内容、发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学科问题。(2)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的问题(3)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的问题(4)学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问题(5)学生健康体质和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6)学生心理卫生和教育的问题(7)学生个别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的问题(8)现代教育技术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9)学习成绩评定的问题(10)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践观察法 自然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 实验室实验

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开卷题)具体内容在旧书上,大家可以到我这里来复印。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8、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不同,提出学习结果分类,分别是:

1、智慧技能,指个体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

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主义、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运动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地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6、简答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于1978年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7、简答我国的学习分类:一般分为三类:

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3、行为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规则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P

52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5、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负迁移:至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英标之后再学习英语的音标发音就时常发生干扰。纵向迁移: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掌握了定理、公式之后有助于各个例题的学习;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学过蜥蜴的特点以后再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特点就容易掌握。横向迁移: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横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生活中说的“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学习了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就会使已掌握的原有的动物的概念发生变化。特殊迁移:如小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以后,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普遍迁移:如,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况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即认识问题的技能和有效方法;定势的作用。

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即讲授学习方法。

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1)教学准备阶段。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确定学生水平;应该熟悉教学环境,合理设计课程;应该大方服饰发型,充分精神准备。

2)教学开始阶段。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开卷简答 闭卷论述1-2页)

六个环节:明确教育目的 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 教学 评价。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2)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3)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有哪些? 5+6题

1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科学(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3)古老的话题,崭新的学科,一门新的学科。该学科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2、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以上文字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1)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细腻的精神领域(2)认真分析精神领域的基本规律(智慧 感情 信念 自我意识 意志)(3)用教师的群体智慧去感染影响学生

(4)师生间的良好亲密的沟通非常重要(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 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5)大学生情绪的激化,正面激化是激情、负面是对立(6)大学生情感的升华

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既有直接影响(如青春期)又有间接地影响(如家庭、同伴、学校、社会)(3)间接影响更重要,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3、心理发展: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4、情绪情感的分类: 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对人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类情绪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需要时客观现实和主观体验的中介。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它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爱、恨、依恋感、友谊、孤独感)。情操:是最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道德观,理智感,审美感)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叫思维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认知发展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这种反应有三个特点:(1)大学生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对思维的认识更深刻,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1)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2)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3)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2、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学科知识,即间接接受知识,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没有找到。

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于1956年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种类型,这八类学习一次是: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5.简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于1977年,针对各类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的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者学习意向。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成为学习驱力。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

1、认知内驱力,使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

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研究者认为,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由于它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未找到

6、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任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高成绩动机者具有以下特点:

1、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任务,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

2、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报复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7、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具有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过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8、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P779、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10、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与恰当的评定;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的经验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类型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还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学习迁移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学习迁移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及产生学习迁移。

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鼓励表扬学生。3)教学进行阶段。应该分析教学大纲,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准备丰富案例,激励学生的兴趣;应该合理设计课程,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应该注意学生反馈,积极合理应对。4)教学结束阶段。应该简要总结课程,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布置课外作业,布置预习内容;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问题;应该留有提前量,激发下次课的兴趣。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事的意识。

2、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实施的教育,在对自己正确的评价、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自我分析、规划、实施(命令)、激励、监督、完善等等。

3、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具有敏感性和情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1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2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的。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高,自我体验最为强烈。3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更具有积极性和自觉性;自我概念有了明显变化,即自我概念更具有完整性、丰富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长,但仍具有片面性。

6、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丰富性;波动性;敏感性;情境性;矛盾性

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简答题要点,如果是论述题就结合括弧中的内容展开论述)

1.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自我教育的高尚动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动机的激发。)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3.不讳疾忌医,积极地悦纳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树立自信心。)4.有效的自我控制。(学会管理情绪;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效率;学会管理交往。)5.加强自我反省和监督,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的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分工合作,心理依存,相互影响。群体功能作用: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归属感,安全感,力量感

2、从众(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的意识,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关系:1,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发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情感联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4,自尊尊人,自信信人,自助助人良好人际关系得维护:1,避免争吵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健康新概念: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

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乐于学习,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反应适度,善于思考,意志坚定,正视挫折,人格统一,言行一致,善于交流,人际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1,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成长滞后,社会化程度低2,在新环境的适应上面临着较多的困难3,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很快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业目标过高,学习方式不当,学业压力越来越大5,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自卑6,异性交往与恋爱问题7,网络心理障碍8,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下岗,社会价值观念)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环境因素4,教育因素。试举例说明。自己去139页看一下

6、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哪些?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7、心理咨询的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2,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做好危机预案3建立完美的心理咨询机构。

9、举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传授功能);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教育功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组织者功能);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人师表);教师是学

2、知识的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亦称知识的掌握。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教学直观包括: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优点,与实际联系密切、真实、亲切。缺点,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常常混在一起,难以突出;另外,实物直观受时间、空间感官特性的限制,认识不一定清晰、准确。②模象直观:通过实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可以根据需要,用扩大或缩小、动静结合、虚实互换等手段,突出事物本质要素。缺点,模象与实物有距离、有差别,只是模拟形象。③言语直观: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形象。缺点,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形成的表象鲜明、稳定和完整。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①试误说与顿悟说②杜威的五步模式③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知识的储备②能力的高低③问题的难度④合理的步骤⑤原型的启发⑥情况和动机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采用主动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的进行学科的教学。②教师要注意制造适当的氛围,以利于间歇的解决。③让学生熟悉学科的基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信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测验长度。取样的适当性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增加长度是提高信度的一个有效方法。②测验难度。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信度也将降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③施测对象因素。受测者的动机和焦虑的变化,也会影响测验信度。④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影响测验的稳定性,导致测验信度下降。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1、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

2、使教师调整改进教学;

3、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和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6、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辩证法,红军小战士刘炽随众听讲。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刘不明所以,不久便在台前酣睡起来。旁有红军干部急欲唤醒刘,毛泽东微笑止之。

生的知己(良师益友);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员”(身心健康保健员)。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的教育所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循循善诱,因势利导②灵活果断,随机应变③方式多样,对症下药④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3、教师的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他与教育相辅有较高的相关。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此题答案仅供参考)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祖言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①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基本条件。

②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③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④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于学生中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⑤严格要求自己,又自我批评精神。教师的威信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①教师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地态度。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与用自己的威信。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5、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有教师心理智慧、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心的感情基础。

6、师爱的特征。①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必须爱学生②师爱的原则性,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的每个学生。③使爱的广博性,对于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①激励功能②感化功能③调节功能④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①关怀和爱护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同情和理解学生④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⑤结合所任教学科实际

9、分析题

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经济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在宣布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临下课时,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贾老师的教学过程。10.实例分析:

赵老师是某大学的一位青年女讲师,今天她穿了一套漂亮的吊带裙,脚上穿着一双高级皮拖鞋,显得分外精神。她走进教室,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这才发现不少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什么问题,连上课铃声都未注意到。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

她偶然注视一下学生,才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便当场点名要求他们收敛。她讲到重点处,习惯地提高了音量,然而竟还有同学说没听清楚,要求重复。她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常常到下课铃响才结束授课,然后布置一些作业。

今天是她教学中最平常的一次,就这次教学活动而论,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

11、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只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要表现。知识的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②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③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便的问题,熟悉该学科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严惩有分析的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的使用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④把要点放在课题知识上,放在特点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⑤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①积累创造素材②强化创造意识③培养创造人格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学习创造技法⑥形成创造氛围

8、短时记忆 也称操作记忆。他是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指信息保持大约为5秒到2分钟的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现代化教学技术,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面: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呈现,提高了学习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网络化发展,构建了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了教育社会化运行体系的建立;

4、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适应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要求;

5、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化,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负面:网络垃圾 网络犯罪 网络成瘾 缺少锻炼 伦理失范 自我认知不协调 人家关系的障碍

3、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请你谈谈对这转折时期的看法。参考答案: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调控;2.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认知日趋辩证,自尊心占主导,自我调控更加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3.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4、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并不对教师说,你们得这样或那样做,但是,我们得对他们说,你们要研究你们想支配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考虑这些规律和那么想应用这些规律的情况。”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1.研究表明,心理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2.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3.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4.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1)教学测量 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进行间接测量。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就是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

②必须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并对改进今后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更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效度和信度(1)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三类。①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②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③实证效度。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三种效度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根据不同的需要,一个测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效度。对教学测验而言,主要考虑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内容效度。

(2)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毛泽东在课堂上何以纵刘酣睡?

参考答案:1.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辩,是毛自身的问题。2.毛泽东微笑止之,是毛泽东师爱的体现。3.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如何处理?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第五章

现代学习理论

27、●心理学意义上“学习”的含义:(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3)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28、人的主体性: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活动)在解决问题(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条件有三个:一是自为的自律性;二是自觉的能动性;三是自由的超越性。

29、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三个主体性特征:第一,外部行为的自律;第二,内部意识的自觉;第三,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30、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1)接受本性(2)构建本性(3)间接特性(4)连续特性。

31、按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

32、大学培养目标: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

33、从两种人才的共同素质重要性来看,大学的学习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性。

34、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5、●现代学习理论四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6、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8、●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3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73、●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7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稳固的心理意向。

7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在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

78、●观察学习的含义:也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79、●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80、●品德形成的过程: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

81、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特点;~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特点;~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82、●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首先认识能力;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街道意志的锻炼;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

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83、有效教学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利用时间。

84、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发展性原则。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1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性原则。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四章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15、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18、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应具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2)专业技能。有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3)专业情意。涉及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20、专家型老师的基本特征(斯腾伯格):(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能够高次序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1、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英国的斯腾豪斯):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23、●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24、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老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适应不良。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88、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教学过程主要三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告知

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生新教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解释并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中的观念;

4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加快已学习的内容、个人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其先前经验与新教学内容的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联系。(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阅读或实验等方式介绍学

45、●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老师期望效应);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发挥先行组织者的关系。(3)优化认知结构。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整合新材料与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进行归因训练(了解学生归因倾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原有认知结构。例如要求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概念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新内容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新内容。

89、发现学习(布鲁纳):指给学生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

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55、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怎样理解):(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灵活运用90、发现学习的教学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存在各种教学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在仔

56、知识的巩固:实质是知识的记忆。

细评价的基础做出结论。

57、影响知识的识记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

性(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4)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5)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第十二章

教学成效的评价

码。

9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

58、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习次数要适宜。

92、●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涵义: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60、●策略性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步骤:

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面向发展;尊重个体差异;(1)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指学生在学习策略性知识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评价综合化;评价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在头脑中真正理解策略性知识,建立起准确的策略性知识概念。

(2)策略 知识的条件化: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策略性知识,而且知道所1.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的策略性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情景之下,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该策略性知(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识。

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3)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指将点点滴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加以归纳整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纲领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产生式系统。

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4)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指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61、●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即:怎样促进转化):(1)促进学习者对知2.简述有效教学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2)充分的准备;(3)科学的组织;(4)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清楚明了;(5)促进学生学习;(6)高效利用时间。

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33.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

(2)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第八章

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习迁移;(4)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

63、技能的三个特征:第一,技能与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形成的。第三,技能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65、动作技能。(1)形成的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35.简述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指导;示范;练习;反馈

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①提高学习者对动作技能形成的6.简述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期望和动机;②将动作示范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将练习与反馈结合起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66、智慧技能。●(1)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理论: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场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语阶段。

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

●(2)冯忠良的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化。

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66、认知策略。(1)含义: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

(2)实质:认知方法;认知监控;元认知。

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

●(3)典型的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4)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使学生●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

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5)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能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力差异;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方法和认知监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控技术。

法。

●(6)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知策略;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策略教学;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有效的认知策略教学必须在以学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启发式策略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类比迁移;生成--检验

策略;简化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研究性学习

6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征方式;思维定抛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 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第五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论

1.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关于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关于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既包括人的心理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3.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5.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7.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8.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提出由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历程。

10.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具有“高”和“专”的特点。14.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a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b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c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B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a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c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C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b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D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a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b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c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5.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16.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17.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伊底、自我和超我);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19.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20.整个青少年期可分为A青少年早期11、12—

14、15,初中B青少年中期14、15—

17、18,高中C青少年晚期17、18—

21、22,大学 2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岁)。C具体运算阶段(6-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2.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将大学生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2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B在常规性思维发展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流畅性高、变通性次之,独创性最低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24.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5.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26.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B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C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D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27.大学生气质教育:

A教学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C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D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28.性格差异与教育

A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B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29.心理学中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一般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0.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的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31.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结构理论。

32.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斯滕伯格

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33.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5岁后不再适用。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公式:IQ=100+15(X-X)/s

34.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35.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A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主导);时间是对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总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把不同层次的能力同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使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认真培养和能力开发。

B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掌握学习(布卢姆);个别指示学习;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3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37.认知风格—知觉风格—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38.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知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是指学习者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笼统地加以把握;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发散与集中:发散是从多角度、各方面进行思维的方式;集中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思维,以求得单一的、确定的答案。

39.奥苏伯尔等人通过研究,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40.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变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4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知。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

4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的要素: A教师的知识水平

B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 D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一般教学效能感和特殊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43.专家型教师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也就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创造性的洞察力)的教师。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44.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说来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45.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46.人类的学习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力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3从能动上看,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你的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48.冯忠良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9.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

5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5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的;3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

5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高年级,自学成了主要学习方式。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53.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是情景引起的结果;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即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人和动物有两种习得性行为。斯金纳根据他的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

55.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学习过程受四个子过程的影响:1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性活动的内部形象;3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5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7.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认知—同化说)。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但都是等值的。所谓非人为性,是指存在内在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系,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58.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59.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们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

起来的一种假设或解释。

60.支架式教学

61.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过去一般的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把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成为“迁移”。A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B按层次分为: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累积迁移。

C按先后顺序分为: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D按内容分为: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内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三米跳水与十米跳水。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62.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对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63.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

64.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b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定势说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65.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66.认知结构说(瑞士心理学角皮亚杰)。

67.奥苏泊尔: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即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68.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9.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虽然有学习就是学习的迁移,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有条件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让学生学会学习;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动机及激发

70.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大学生在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其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多样性、发展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72.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73.“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74.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75.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把众多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韦纳在1986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

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

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76.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强烈地影响自我效能感。

7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1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7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A想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B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C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经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激发进步学习的动力。

D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性,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E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F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79.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即技能

C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80.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8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包括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8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83.元认知(弗拉维尔)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84.元知识的核心成分也就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两方面。

85.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6.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87.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8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9.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动机激发策略;注意选择策略;复述策略;意义构建策略;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使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并满足不同应用需要的措施。它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掌握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学习与教学

90.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

91.概念与规则的掌握与转化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取得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9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93.变式是指概念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94.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9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A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完成目标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B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

C调节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认知活动监控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即实践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96.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关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2教会自我监控;3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4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长期教学。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97.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打到目标所处的情景。98.桑代克(尝试—错误模型),苛勒(顿悟模型)

9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手段包括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等。2.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1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6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7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5.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发展元认知。发展元认知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保障。3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增强自我监控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4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核心。5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地解决具体学科问题的必要基础。6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7问题的难度要适当。8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增强自我效能是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显著地提高其问题解决的信心,增强其对问题的控制感。另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问题的控制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无疑为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6.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1939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国外大学颇为流行的集体讨论法。7.头脑风暴的准备:问题的陈述,设置活动环境。

8.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禁止提出批评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改进意见;问题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自由发言。

9.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包括认知、动力、人格特征和环境四个方面:

A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创造性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B激发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确立目标和意图、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自我竞争。C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必备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D创设创造性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

10.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德行。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的结构也存在于个性结构之中,它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中的一部分。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四因素说)。

A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又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B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C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到的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 D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习惯。它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涵盖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因素。1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多种开端。14.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6-10尊重准则;10-12自律阶段

1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六个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6.大学生的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4种: A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B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愿望。

C躬行。躬行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D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察,它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自我省察。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17.心理教育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

18.心理教育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

19.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是轻

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异常状态。20.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1环境应激问题(大学新生);2自我认知失调(中学时期优秀学生);3人际关系障碍;4情绪情感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富有激情);5性适应不良;6紧张和压抑。2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A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B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22.心理咨询的类型:发展性心理咨询、调适性心理咨询。

下载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2016-201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25. 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这种学科差异不是体现在一般智力上,一书......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2. 心理学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以人为主。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特征 1、面向全体公民的大众化特征。2、面向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特征。3、面向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特征。4、面向教育领域同行的竞争话特征。5、面向教育模......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2018年《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

    2011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齐全)[本站推荐]

    第一章 绪论 高等教育特点P9 1. 在教育任务上 2. 在培养对象上 3. 在社会职能上 4. 在地位作用上 5. 在培养方式上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P13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鹏 在两天紧张的学习中,培训老师围绕高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习观与教育、高校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

    更新版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社会特点,还有助于高校教师深 入了解大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