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图谱法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探究
运用图谱法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探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03年12月18日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关于早期阅读的学术研讨,中国教育学会郭副会长在大会上强调:“未来社会是个学习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阅读社会。80%以上的知识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就是每个人都要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培养。我们早期阅读的教育要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他们有终身阅读的能力和意识。”2001年8月教育部制定并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把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前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而这就是早期阅读教育的最关键。阅读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历程,儿童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途径,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建立起自主阅读的能力。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3~8岁是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如果能养成“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能为幼儿终身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学理层面上姑且不说,从实际生活来看,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至少有以下两大好处:第一,能帮助幼儿找到知识的钥匙。我们一向鼓励孩子提问,并主张家长积极、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家长的精力乃至水平毕竟有限,这时候让孩子向书本发问也许不失为良策,而且与家长张口就来的回答相比,孩子对于自己查阅书本找到的答案印象会深刻得多。第二,可以为幼儿将来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中学,开始学习写作才发现不懂下笔,或下笔文字味同嚼蜡,幼年时就博览群书的孩子则会与众不同,其一下笔就如有神助。原因很简单,文字对他来讲早已投轻就熟,各式修辞、描绘手法不过是童年经验的再现而已。总之,热爱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2003年,我园确立了“运用图谱法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的探究”的研究课题,由于此课题具有其现实意义,因而深受家长欢迎,孩子们喜爱,上级的重视。于2004年,本课题被批准为东莞市普教系统教育科学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样的中介能使幼儿在学习儿歌过程中实现口语向书面语的有效过渡,获得前阅读技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研究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言语、第二信号系统包括三种互相联系的信号刺激物,即听到的、说出的和看见的词的信号,看见的信号是在听和说的词的信号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书面语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应同时培养,而对于缺乏书面文字阅读能力的幼儿来说,图画应是他们已有概念的“文字代码”。借助这种“文字代码”进行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实现口语学习向书面语学习的转化,遵循了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感兴趣的年龄特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培养3-6岁幼儿看图谱爱阅读的兴趣,由易到难,利用图谱识字词、听儿歌、朗诵儿歌;利用图谱,规范幼儿的阅读习惯及日常行为习惯。让图谱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其它领域中,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爱阅读,细品味;勤阅读,善思考的阅读习惯,为以后自身获得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及原则。
1、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本课题研究遵循四个原则:
(1)参照性原则。在遵循《幼儿教育纲要》和《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的前提下,参照我园地方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自身条件拟定各阶段要达成的子目标,在实践中,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进行调整。
(2)生活性原则。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都是幼儿的课程。幼儿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活动,在生活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帮助幼儿理解的图谱,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从生活活动中提取阅读内容,制作各种图谱,使生活活动成为阅读的载体,使图谱成为阅读的拐杖。如充满文字的生活环境,电视、钢琴、玩具柜上的名称,区域的标志等,将阅读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在不经意间萌生了阅读的兴趣。
(3)主动性原则。如何引导幼儿成为阅读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幼儿看图谱主动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将阅读活动与幼儿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相联系,知道文字符号是有意义的,它可以用来沟通。比如用图加文方式记录幼儿的讲述谈话内容,鼓励幼儿涂鸦,创编符号。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分析法、实验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完成研究。
五、课题展开的过程和步骤。
以学期为阶段,实验过程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问卷调查分析阶段,对幼儿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习惯等进行研究前的调查、了解、分析,以及对家长的前期调查,如:家长对幼儿阅读是如何指导的?是否有专门的时间陪幼儿阅读?会为幼儿选购什么书籍?等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阶段小结。第二阶段通过图谱法从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方面入手,采用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三阶段为新体验阶段,在教学中全园大胆实施体验新的教学模式,以论文的形式交流新的体验。第四阶段调查、实施、研究、分析、对比等形成一定的有效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增强幼儿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活动,没有良好的文化设施和大量的幼儿喜欢的图书,无异中“水中月,镜中花”。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有效的图书阅读教育得依赖于良好的图书环境。
(1)丰富而温馨,图书量大,放臵位臵合理的阅读环境。我们把每个班活动室光线最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书架的高度低于幼儿的身高,方便幼儿随时取放。同时,经常更新各种画报、刊物、儿童
读物,让幼儿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2)与幼儿经验相似的阅读识字环境。我们在教室里,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视线能看到的玩具、物品上标上汉字,让他们在一个充满文字的环境中生活,体验文字的实际意义,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汉字,为幼儿的早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设主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环境。我们根据主题开展情况的需要,在阅读区提供与主题有关的书籍,如:故事书、自然科学、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以满足幼儿在开展主题活动时,遇到问题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资料,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与同伴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利用图谱,规范幼儿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行为习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习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制作关于阅读顺序的图谱,提醒幼儿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通过这些图谱的运用,经常提醒,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图书架与图书上都贴有相对应的标签,让幼儿通过看对应的标签,养成图书在哪里拿,看完后就放回哪里去的好习惯,通过图谱对幼儿的提醒,减少老师的说 教,也让幼儿每天都能保持图书摆放整齐。
(2)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并爱护图书。在阅读区贴有安静、不损坏书的标记,每当看书的时候,提醒幼儿拿了一本看完之后放好再拿另一本,看书时要安静,不抢书。发现有破损的就及时修补好。
(3)提供充足的时间,利用图谱,让幼儿倾听、欣赏文学作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把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让小朋友参加阅读。如,晨间活动、饭前、午睡前与离园前,回家后和父母共同阅读等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倾听、欣赏活动,让幼儿倾听教师朗诵文学作品。翻阅图谱让幼儿把倾听的内容与图谱对照,从中不断体验和品味作品。通过倾听与图谱的对照活动,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丰富了幼儿的词汇,激发想象,拓宽视野,萌发情感,从而为广泛阅读打下了基础。(4)了解书的结构,引导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封面信息,帮助幼儿了解书的结构,知道书有封面,封面上有书名。阅读每一页时,告诉幼儿每页有页码,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角色表情、姿态,帮助幼儿理解画面间的关系,克服幼儿随意翻阅的不良习惯,逐步习得读书的方式、阅读的策略。
3、以图谱法为基础,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1)故事比赛。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幼儿故事比赛,为幼儿提供舞台,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通过听同伴绘声绘色讲故事,激发自己想讲的欲望。(2)创编故事。我们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幼儿想象,让幼儿创编故事。或者由教师阅读一段故事开头后,请幼儿创编结尾。让幼儿获得对故事结构的理解和创作的经验。
(3)看图讲述。利用幻灯片、图书等教具,让幼儿学习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对背景和人物间的关系进行联想,理解图画、文字、口语等。
(4)表演性阅读。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木偶剧等形式,重复已熟悉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与旁白,在身临其境中运用和领悟局部语言,体验使用优美语言的乐趣,例如:幼儿在熟悉了故事《皇帝的新装》后,萌发了表演的欲望,于是幼儿便自己商量起角色来,起初幼儿都不愿意扮演骗子的角色,认为他们是坏蛋,后来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认可了,这只是表演,在现实中大家依然是好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用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表演故事,帮助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故事的内涵。
(5)创造性阅读。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图书。平时,幼儿在听读了一些图书以后,大部分幼儿会有创作的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及时给幼儿提供画纸、笔、蜡笔、各种几何图形、以及一些破烂的图书中剪出来的各种人物等,指导幼儿幼儿自制图书,让小朋友自由选择、拼图、粘贴、添画,师生共同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把它装订好,画上封面,写上页码,然后把它摆放在阅读区里,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培养孩子爱书的感情,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6)休闲式阅读。采取比较分散、随意阅读的方式,幼儿选择阅读材料后,可三三两两、自由、分散的到小型活动区进行阅读,教师可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指导解答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幼儿将自己阅读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伴,使幼儿的理解、想象、概括、倾听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4、图谱法在各领域的运用,奠定幼儿阅读基础。图谱是提高幼儿阅读水平的有效“中介”,只有把图谱灵活地运用到各领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实现口语向阅读的转换。
(1)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图谱可以诠释歌词,帮助幼儿掌握节奏,理解声音的强弱。
(2)在科学领域中,运用图谱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把自己种植的种子的变化运用图谱画出来,从中可以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还可以培养幼儿爱护花草,种植花草,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健康领域中,教师可以准备图谱,引导幼儿看图谱排队的好习惯。还可以准备一些动词及相应的图片,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不同的图文字图片,做相应的动作,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学习文字,加深对文字的印象。(4)在社会领域中,更少不了对图谱的运用,上下楼梯贴有脚丫的标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有序。喝水时,有排队的标记,在厕所有男女卫生间的图标,在洗手盆上方贴有洗手步骤的图谱,玩具与玩具柜相对应标记等等,这图标的存在规范了幼儿的日常行为。
5、运用图谱法,提高幼儿阅读效果。
(1)运用图谱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故事的内容,增强幼儿朗读儿歌、讲述故事的兴趣。图谱的制作可以将复杂的语言意义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图谱单位,这些图谱没有背景。突出与词相关的事和物,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如:儿歌《过桥》,通过这种文字与图谱相结合的运用不仅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而且帮助幼儿很快记住儿歌。
(2)幼儿在看图谱朗诵儿歌时,图谱与儿歌一一对应。视觉活动与听觉活动同步进行,口语表达与图谱感悟一一对应,幼儿的学习呈现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提高了幼儿阅读的效果。(3)在学习儿歌中,我们通过挂图让幼儿完整感知儿歌内容,幼儿不易理解的难点也在此时突破,在幼儿完整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图谱,就赋予图谱一定的意义。当幼儿对儿歌内容充分理解后,也就会对图谱产生极大的意义,阅读图谱活动就显得轻松、愉快、有效。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模式。
在运用图谱法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图谱法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图谱法教学一般是按照总体感知理解---倾听儿歌翻图谱---看图谱学习朗读----动作表演这几个环节进行的。实践证明,借助图谱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为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1)、运用图谱法指导幼儿学习儿歌,先整体后部分,实现挂图和图谱的有机结合。石井勋博士指出:“成人的了解方式是先部分再整体,可孩子的思考过程是先整体再部分”。根据幼儿的这一思维特点,在学习儿歌时,我们先给幼儿出示挂图(需要时配合实物、情境等),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从中对儿歌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感受儿歌中的背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过程等等。在对挂图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后,接着就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掌握不易理解的地方,如同样一张嘴的图谱,在一首儿歌中可以表示“嘴”这个词,而在另一首儿歌中表示“吃”“吹”等词;同样是翘大拇指的图谱,在一首儿歌中表示“夸奖”,在另一些儿歌中却又表示“真好”、“真棒”。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当教师应用挂图让幼儿对儿歌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后,阅读图谱活动就显得轻松、愉快、有效。
(2)、运用图谱法指导幼儿阅读儿歌,听歌看谱,视听同步,实现口语和书面语的有效转换。以传统挂图为中介的儿歌学习活动,当教师应用挂图让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儿歌内容之后,幼儿对倾听儿歌和朗读的兴趣并不浓。为解决幼儿缺乏倾听兴趣的问题,教师会设计倾听儿歌翻看图谱的环节,例如:在教儿歌《圆圆歌》时,把儿歌里的“太阳”、“小鼓”、“皮球”、“气球”制成图谱,教师事先将图谱按顺序反面贴在黑板上,给幼儿提出任务:“听一听儿歌里说什么,听到了把它说出来”,老师就把相对应的图谱翻开,这样幼儿很快就能按顺序把儿歌说出来:“太阳圆圆红彤彤。小鼓圆圆响咚咚。皮球圆圆蹦蹦跳。气球圆圆飘空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幼儿怀着对图谱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打开图谱对照,此时的倾听是有意倾听,注意力十分集中,幼儿经历了从听到的,说出的,最后看到的这样一个前阅读学习过程,正好符合了巴普洛夫所说的形成书面语的生理机制,看见的词的信号是在听和说的词的信号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转换,提高了学习效果。
(3)、运用图谱法指导幼儿朗读儿歌,具体直观,实现欣赏和阅读的有效转换。图谱的制作分别以单词、多词、句、段为单位,将较复杂的语言意义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图谱单位,这些图谱没有背景,突出与词相关的事和物,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儿歌<<梳子>>时,第一句是“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第二句是“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教师将“妈妈”和“梳子”制成了两份图谱;将图谱排列的顺序与儿歌内容的顺序一致,并一一对应,幼儿可以做到边看图谱边朗读儿歌,不会将第一句和第二句混淆。第三句是“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第四句是“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我们将“风”、“树”、“船”、“海”和“梳子”制成了图谱,将图谱排列的顺序与儿歌内容的顺序一致,并一一对应,幼儿可以做到边看图谱边朗读儿歌,按图谱的指示从左到右的阅读朗诵,具体而直观,实现了欣赏与阅读的有效转换。
(4)、运用图谱法指导幼儿表演儿歌,动中学学中动,实现表演和学习的共同培养。儿童心理学理论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就是头脑中建构客观实体的过程,只有婴幼儿主动发出的动作才能对客体建构”。在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情配合朗读进行表演,完整并创造性地将头脑中的儿歌印象再现出来,从中巩固儿歌“阅读”成果,并建立语言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结,以激活阅读情感,产生成功学习的愉悦体验。例如:在学习儿歌《过桥》时,教师设计了“桥”的场景。制作了“小兔”、“小鸭”、“螃蟹”、和“袋鼠”的图谱以及头饰,让幼儿戴着这几种小动物的头饰看着图谱来表演过桥,幼儿边朗读边表演兴趣非常高,实现表演和学习的共同培养。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仅使幼儿巩固了儿歌,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地表现力和创造力。
2、初步建立了幼儿阅读能力有效的评价手段。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真实发展水平,提出提高策略,改进教学,我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主要有:
(1)对幼儿日常阅读活动行为的评价。主要采取教师轶事记录观察幼儿活动时的行为,并用描述性语言客观的记录下来。如幼儿在图书角里是如何翻看一本书,如何与旁边的同伴进行交流,收集他们的谈话记录等。收集孩子的一些作品,如植物角的观察记录,阅读行为的照片,讲述的录音等,并在每件作品上标明时间、附上教师相应的文字、图画记录,来了解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
(2)对幼儿阅读活动进程的评价。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观察记录了解幼儿阅读活动的进程,凭借记录对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真正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帮助幼儿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记录,让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水平对比、幼儿现在与过去的水平进行对比,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阅读进程,做出适当的调整。能够适时地介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幼儿。(3)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家长参与评价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对课程掌握的情况。如,在对幼儿前阅读行为作出的评价时,我们一方面要求家长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孩子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将我们对孩子进行评价的标准也给家长,让他们对照标准自己进行一个评价。家长的参与提升了家园互动的品质和效果,使家园教育更趋一致。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所幼儿园能否有效持续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幼儿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我园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促使全体教师形成持续发展意识,锻炼出一支勇于探索、刻苦努力、团结开拓的集体团队,真正实现低耗高效,为乡村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路子。决心成为知识型、务实型、学习型、研究型的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人人勇挑重担,积极参加科研培训理论学习。个个勇于实践探索,忙于搜集资料,一个“科研促教”、“科研促学”的氛围已在我园蔚然成风。也正是这样,近几年,我园有多篇论文在镇、市级获奖。
4、家园合作进入新境界。
在科研活动中,我们通过讲座宣传、交流、发放资料、请家长来园观摩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了解科研活动的总目标,家长也围绕幼儿园的活动,利用节假日,带幼儿参观社区的图书馆、书店。同时家长在家中也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且富有童话般色彩的读书天地,每天抽一些时间陪伴幼儿看书、阅读,使幼儿有机会观察成人是怎样看书的,给幼儿树立好榜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爱看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让其它孩子也共同分享书中的乐趣。通过科研活动,使家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自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对于成长中的长安上沙幼儿园来说,是一种挑战和磨练。三年的研究,孩子们、家长、老师都在学习中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其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图谱时还缺乏创新与巧妙的结合。我们也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幼教事业尽绵薄之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音乐课中图谱法的运用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图谱法的运用
沙县富口中心小学
苏晶
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时间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其特有的形式——音乐形象来反映现实,音乐形象与文学及绘画中的形象不同,它往往是抽象的。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主要依靠欣赏者的联想、类比及通觉。利用图谱进行音乐活动,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儿童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启发儿童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旋律节奏,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活动质量。现就我个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图谱在节奏训练中的作用
加登纳教授在讲到音乐智能和身体动作智能关系时说过:“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最好还是被看成一种延伸的手势,一种由身体(至少是含蓄地)所执行运动和方向。”对于认知经验较少的小学生来说,音乐课中图谱的使用,在节奏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低年段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都从兴趣出发,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易于理解。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学生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图形谱的特异功能是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打击乐的配器布局。在打击乐《鸭子拌嘴》的图谱制作中,就尝试用甘蔗表示双响筒,柚子表示三角铁,草莓表示碰铃,葡萄表示摇铃。刚出示图谱,学生就有很高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节奏。可见,图谱的具体形象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掌握节奏、了解整首乐曲的节奏安排有明显的提示作用。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高年段则可用将几种节奏进行DIY并分组进行,然后一组组进入。学生在一边做动作一边念着节奏,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节奏游戏中,自然的完成了难度较高的节奏卡农,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表演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图谱在学唱歌曲中的作用
图谱式音乐教学,是以每一乐句或每一个字为单位,用相应的图片、形象、符号按歌词进行组合,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曲内容,让学生能看着图谱就会直接唱出每一乐句,清楚一首歌曲的乐句划分。在低年段教学中如歌曲《云》的歌唱活动中,我采用了象征性符号来代替歌词。例如,第一段:“白云白,蓝天蓝,好像海里飘帆船,帆船,帆船,装的什么走的这样慢”其中“白云白”一词用一片云朵代替,“蓝天蓝”为蓝色条块,“海里”画了一段波浪线,“帆船”用三角形加一横表示,“装的什么”用问号替换。在猜猜说说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明白了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早期阅读,根据画面猜测图意能力的良好渗透。此时在给学生学唱歌曲,学生是有目的地学习歌曲,因为图谱让学生与音乐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他们会为自己听出了、记住了很多歌词而感到高兴。直观图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歌词,同时也让学生对歌词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在活动后期,学生可以达到脱离图谱,自由演唱的效果,因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已经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而中高年段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可采用旋律图谱,更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每个音的不同音高。由于学生在识唱歌谱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帮助,他们对旋律音高的走向有了准确、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就比用简单的简谱或五线谱识谱唱得更好、更流畅。
三、图谱在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活动比较抽象,孩子们通常只靠听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往往需要一些辅助图谱帮助学生理解。有效地图谱是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曲式结构等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例如:用↗表示旋律线的向上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下走向,△表示快,▼表示慢○表示弱,●表示强,★表示情绪高昂等等。这些图形的使用决定于学生的喜好,用图谱法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在使用图谱法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明白的图形或颜色来表示音乐,并要求能够解释自己的图形谱,在不断练习中锻炼学生的乐曲欣赏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如《单簧管波尔卡》图谱中表现反复旋律的旋转的花朵和表现轻柔旋律的飘动的树枝;如《我是草原小骑兵》图谱用由小变大的月牙来表现小骑兵出场的由远至近的场景。这些符号对儿童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
四、图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学生以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学生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脑,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要发挥学生自由探索的主体性,利用图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老师的教逐渐过渡到老师的不教,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图谱完全是老师来教,那么它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利用图谱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的图谱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七个小矮人》中,需要学生排成内外两个圆圈,走时分别按逆时针和顺时针两个不同方向,动作是由内外圈人交替扮演高人和矮人的动作,教师可设计好图谱,在练习过程中万一学生搞不清方向或忘记动作,只要一看图谱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就再也不需要教师在队伍中高声指挥,大声喊叫,忙得不亦乐乎了。还可以通过用声势活动让学生以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可设计许多声势练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如展示各种各样节奏图谱请学生选择自己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来,拍手、跺脚、捻指头,这种活动可在一日活动中随时进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学生慢慢养成了看图谱的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图谱的含义。教师就可以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听音乐画图谱,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把自己的感受及对音乐的理解用图谱的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音乐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听觉的感知活动,而应是多种感知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图谱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音乐的感知活动起到了支持和强化的作用。运用图谱把音乐课堂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有效地运用图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真正的充分发挥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作用。
第三篇: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几点尝试
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几点尝试
色彩是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了色彩,幼儿就难以将自己眼中的美丽世界表现出来。可以说,色彩的运用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往往存在着概念化和模式化的色彩;幼儿在涂色时喜欢用一种颜色;选择颜色时随意性很强,想到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
为此,我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色彩感知规律和本班幼儿色彩运用情况,初步尝试色彩教学,力图让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实践、评价等方式感知色彩,不断提升幼儿的色彩运用能力。
一、带领幼儿观察和感知大自然中的色彩
幼儿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中,幼儿能分辨客观事物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幼儿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为了让幼儿正确感知色彩以及色彩间的变化,我常常把大自然当成课堂,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充分感知色彩。
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带着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引导幼儿用心观察春天里的各种颜色。如我会问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和小树都有哪些变化?幼儿会说他们发现了绿色。我进一步追问这些绿色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去寻找。幼儿马上发现树叶和草地的绿色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嫩嫩的绿,有的是耀眼的绿。又如,早晨锻炼时,太阳照在身上暧洋洋的。我就问幼儿: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说是红色的。午饭后,带领幼儿散步,我又问他们太阳的颜色。幼儿发现太阳很刺眼,像白色。离园的时候,我再一次让幼儿观察太阳的颜色,幼儿发现太阳又变成了黄黄的颜色。再如,幼儿非常喜欢春天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问:看了这些花有什么感觉?幼儿回答:“红色的花很暖和,黄色的花很柔和,白色的花有些冷……”
在不经意的观察中,这些原始的色彩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他们逐渐理解了物体的颜色是有深浅、有变化的。如春天的草地是浅绿色的,夏天的草地是深绿色的,到了秋天草地又变成了枯黄色;太阳的颜色会随着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发生变化;高兴时的脸色和生气时的脸色也是不同的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感知,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色彩更加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逐渐理解颜色的渐变和过渡。
二、帮助幼儿感知色彩的基本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早期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在进入校园以后却逐渐消失了。幼儿在绘画中对颜色的运用尚处于“花哨色彩”时期,他们能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色,绘画时却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兴趣来选择色彩,尤其喜欢选用单一的颜色填充,而不考虑用色后的效果,作品缺乏层次感和想象力。
结合幼儿用色的特点,在幼儿涂色时,我常鼓励他们在选用三原色的基础上,大胆选择多种颜色作画,避免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束缚幼儿的想象力,着重强调创造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我最初允许幼儿一种物体选用一种颜色,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将每种物体用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让他们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之后,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混合色、渐变色、主色调,将个体情感展现在画面上,突出他们认识的多样性,积累粗浅的用色经验。
如画“向日葵”时,我先让幼儿通过观赏名画发现向日葵的色彩是黄色系列的,而且,画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黄色,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协调,富有美感。在之后的涂色环节,我引导幼儿用黄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再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创造富有个性的画面。又如,在“玩色”活动中,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借此契机,我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色彩的变化,帮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色彩的丰富多样。
三、组织幼儿欣赏名画作品,丰富色彩语言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的知觉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欣赏技巧。名画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它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审美规律,在构图、色彩、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得较为完美,具有教师范画所不可替代的功用。通过名画欣赏活动,我们可以挖掘作品的美感价值,让幼儿学会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感知和学习丰富的色彩语言,从而拓展幼儿色彩运用的空间。
在组织幼儿欣赏名画作品的过程中,我用通俗易于理解、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作品的艺术价值,详细说明其采用的艺术手法,引导幼儿结合个体的色彩知识,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的美。首先,我会选择色彩鲜艳明快、与生活较为接近、易懂的名画作品供幼儿欣赏,帮助他们理解漂亮鲜艳的颜色需要用灰暗的颜色来衬托,通过比较才能映衬出美丽的色彩效果。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讨论:这幅画的主色是什么?是用什么颜色衬托的?看到画中的颜色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以此来丰富幼儿的色彩语言,提高他们主动运用色彩的意愿。如在欣赏莫奈的名画《睡莲》前,我让幼儿闭上眼睛,跟着提示想象:夏天的傍晚,站在池塘边的小桥上,想象着闻到了什么,堤上的垂柳被风吹的样子,池塘中的莲花长得怎么样……紧接着,我向幼儿介绍了名画《睡莲》的用色手法及其蕴涵的色彩知识,并提供材料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进行模仿,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丰富色彩语言。
四、给予幼儿新奇、生动的绘画体验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刺激。”美术活动中单一工具材料的使用,容易使幼儿产生偏爱,并使他们的创造活动趋向单调。而各种新奇、独特的作画工具和方法,不仅能吸引幼儿,还能让幼儿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实践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多样的作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如在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鱼”中,我提供了棉签、毛笔、蔬菜印章、各种颜色的水彩笔和颜料等作画工具,然后提出问题:“小鱼是什么样的?它想去伙伴家做客,你觉得它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合适?”以此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作。丰富多样的工具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小鱼“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有的用棉签点画的方法装饰衣服,有的用油画棒画出衣服,有的用蔬菜印章印出衣服,有的用毛笔涂出衣服……在色彩的运用上,幼儿也突显了个性。有的采用单一色,有的采用混合色,还有的尝试运用渐变色等。上述体验改变了传统的纸笔作画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体验中发挥创造性,在实践中提升色彩运用能力。
五、引导幼儿评价作品,分享用色经验
幼儿自评和互评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参与美术作品评价可以增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分享用色经验,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
在评价作品时,我着重引导幼儿围绕色彩运用进行介绍和评价,使其乐于介绍自己作品中的用色技巧,并能针对他人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情况发表看法。每次美术活动结束后,我都会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我先让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再让幼儿互相评价、发表见解,最后我再进行集中讲评。如在美术活动“吹画水草”结束后,我先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用色经验,再引导他们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从中选出最棒的作品。有的幼儿说:“在绿色颜料中加水,颜色就会变浅,加一些黄色颜料,就变成了浅绿色,再加一些蓝色颜料,就变成了深绿色。”还有的幼儿发现:蓝色与黄色相遇,会变成绿色的水草;红色与白色相遇,就变成了粉色的水草等。在分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发现了每幅画的优点,并选出了他们认为用色最有创意的作品。分享过程再次激发了幼儿对色彩运用进一步探索的乐趣。
在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尝试和探索中,我发现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感知微妙的色彩变化,掌握颜色的渐变和过渡,并且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作画模式,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大胆表现色彩,富有美感。然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幼儿的色彩运用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存在不一致性;评价的方式太过单一等。这些问题将是今后研究中的突破点。
第四篇: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机关幼儿园李慧宇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幼儿感受创新的存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协商,以宽松的心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言行中合理部分,对幼儿的表现给以肯定,并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设置多种材料:石、沙、棒、纸等,鼓励幼儿去玩、去发现、去想象。
二、让幼儿体验创新的快乐。首先教师要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当幼儿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时,当他们用大型积木垒成城堡等,尽管这些作品质量不怎么样,但教师应捕捉住幼儿的活动过程,激起他们的创新激情,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幼儿,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用美丽的语言激情地描述幼儿作品,让他们受感染,受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创造家,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新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
三、小心抓住幼儿的创新火花。教学中,幼儿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主动、耐心面对幼儿这种大胆提问的行为,启发、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童话、科幻、寓言等,这些“精神食粮”将会有助于他们学习别人成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给幼儿提供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半制品的游戏材料优点在于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这些材料给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从而敢于创新,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第五篇: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关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心得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技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即使不认识,碰到一起便会相互触摸,以示亲热;年龄大点的则因为共同的兴趣,很自然的在一起玩耍,而孩子的交往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开心,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宝贝与人交往,促进其身心健康。
沁馨现在是一个善于交往的孩子,我们在今年八月来到上海,她九月进入上海彭浦新村幼儿园,最初几天由于身体不适没能上学,并不能及时融入新的集体。到了十月份,我发现她的情绪开始好转,回到家里经常会念叨幼儿园的新朋友了,还会一一分析小朋友的性格特征呢。如今,本学期的课要结束了,她跟班上的小朋友已是非常的熟络,据家长所说,小朋友对她也十分友好,很令人欣慰。而之前幼儿园同班的家长朋友们也跟我联系,说孩子常会想起沁馨,并要求她们打电话给我,想跟沁馨通话。朋友都说,这孩子还真是人缘不错呢!
其实在沁馨两岁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开朗、善于交往的小女孩,那时由于老公在上海,教育孩子的重担都落在我的身上,可能是因为我性格比较保守,沁馨很害怕陌生人,我记得每次带她出去吃饭时,陌生的长辈想抱抱她,她都会害怕的大声哭,见到陌生的小朋友也不会互相交流,让我很是尴尬。后来,我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注意改变了教育方法,经常带她出去游玩,接触更多的小朋友。最开始,她还不太愿意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有些胆怯和害羞,每次都要我先开口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是哪个幼儿园啊”、“你几岁了”等等,渐渐的,她在看到陌生小朋友的时候,会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跟他(她)玩啊”,到现在,她会主动的跟小朋友亲近,先介绍自己,再互相认识,最后一起玩耍,每次都会结识不同的小伙伴。
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方面,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供家长朋友们借鉴:
一、培训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的交往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沁馨才两三个月时,我就购买了色彩丰富的图书和洗澡书,让她对图书有了初步的认识;当她开始呀呀学语时,教她认识简单的动物图案,并尝试教她叠字发音;一岁多开始,我在她每晚入睡前,给她讲故事或者读唐诗、三字经等;两岁时,她可以用普通话清晰的背几段三字
经和唐诗了。现在五岁了,沁馨的语言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猜想应该是她口齿清楚,词汇丰富,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朋友们才愿意跟她亲近吧。
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样,总有长大自立的一天,所以我和老公都认为应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采取有放有收的教育。在沁馨早前不爱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我没有强迫她,而是尝试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她和小朋友交往,譬如会带些玩具、小车,吸引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准备小贴纸、小零食,让她分享给小朋友。在她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争吵的现象,开始我会参与进去,教她想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效的树立了她的自信心,促进了她独立交往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接触不同的环境,丰富知识面
和大人的交际一样,幼儿之间的交往同样也需要共同语言,这就要求孩子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能很融洽的互相交谈。
沁馨上了中班以后,我就在寻找一些合适的兴趣班,去了公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虽然教育师资是很优秀的,但总觉得缺少了思维扩展,最后选择了私立的创意美术中心和一家引进美国教育体系的美语学校。在创意美术中心,老师会用特殊的工具来教孩子画画,启发了孩子的想象和创意;美语学校,通过高科技白板的互动教学,孩子在全英文环境中用英语学习各类知识,并锻炼了她的演讲能力。开始沁馨很害怕接触这些兴趣班,觉得没有熟悉的老师和小朋友,但是我坚持带她去听了几次试听课,并告诉她“你是去玩的,老师就是带着你做游戏啊!”在参加了试听课以后,她很喜欢那样的学习环境,并且每次都很开心的去上课了。半年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思维、动手、演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丰富了。
常听家长朋友们说孩子很辛苦,这么小就要学这学那,其实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我们现在的目的不是让她学的多优秀,而是给她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玩中学习,并在学习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增长见识也提高交往能力。
四、做个乐于助人、诚实谦让的孩子
“要成才,先学会做人”,我们家庭奉承这样的宗旨。沁馨刚出生,父亲就告诫我,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学习知识还是次要的,一定要让孩子先学会
做人,再学习成才。
沁馨上幼儿园之前,我给她讲关于好习惯、乐于助人的故事;在做角色游戏时,有意识的创造动物受伤、娃娃需要穿衣扣扣等场景,让沁馨学会去帮助这些动物和娃娃。在上幼儿园后,她很喜欢回家后把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我,有时说到小朋友不会穿衣等,我会告诉她可以去帮助或指导小朋友啊;有时会说到老师夸奖她很棒,我教育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小区里玩捉迷藏,她和一个男孩躲在一起,没过一会,她自己跑回来了,说那个小男孩尿裤子了,走过去看,果然是的,其它小朋友都笑起来。我对沁馨说,你不要笑他哦,因为你如果笑他,他会觉得更不好意思的,她接着就说:“是啊,我们以前也尿过裤子的,没关系的,下次注意就好了”。就这样,她跟这个男孩成了非常好的伙伴哦!
以上几点是自己的一点心得,挖掘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爱、用心走入幼儿的心灵,重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心理发展,就可以让宝宝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