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难以发挥。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的品质和能力。
2.个性得不到发展。教法上追求统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调,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学习被动、能力缺乏。在教学中一味填鸭式的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越好,致使学生不善于独力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些现象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与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相抵触。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在主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一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不备课、上课集合后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撒手不管的教学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放”,就是思想上教师放心,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的教学形式,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地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和约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六年级“实心球前抛练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出手角度。我利用标枪和橡皮筋作为辅助器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要求他们各自投过相应的高度(实心球最高点),再结合自己前抛最远点来确定自己的出手角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前抛实心球最高点进行动作技术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心球前抛出手角度的动作技术。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想象,求异创新,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自练、自学。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之前,把练习的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放手去探索,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如:运球上篮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低手上篮,动作要舒展大方,先让学生结合这一目标进行自主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讲解正确的动作要领。
2.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如:八年级“生活中的跳跃”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跳竹竿”的游戏,用两根长绳作为“竹竿”,让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练习,开始时我设计了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要求各组在组长(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设计一套动作,最后进行展示。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实施综合性的“开放”。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开放,而且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进行综合性的“开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开放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育能否“达标”的关键所在。如上面所述的跳竹竿游戏,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各组任选一个代表进行讲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内容;学生还可以依据自己的练习能力选择练习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2 用,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上肢力量辅助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种俯卧撑练习:斜体、水平及抬高下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追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它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有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有助于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我的做法是:
1.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开展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
(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
(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我主要采用两种分组方式:按爱好相同分组和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
(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我主要用以下三种分组方式:按能力水平分组、按掌握技术水平高低搭配分组和随机分组。
2.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但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做听众,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无所谓个性的发展了。如 3 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1)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根据游戏的不同要求与同学合作,如:“网鱼”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地内,先有两位同学手拉手合作捕捉同学,捉到一位同学就多一位合作伙伴,依此下去最后形成一个大鱼网,把所有的同学都“捕完”就算完成游戏。在此游戏中,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运用“小组学习法”。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利用小组的协同学习,使全体成员经常地合作学习锻炼。通过小组成员练习时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由此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我控制的本领。
(3)开辟“课课练”天地。要求学生在这特殊的天地内,根据教师的不同要求,通过学生间合作,自学、自我锻炼。然后根据学生合作自锻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运用于实践锻炼中。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兴趣、动机相对要强烈一些,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个性创造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1.引导创新。我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九年级篮球动作组合练习中,要求学生自编自创运球过人、投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如胯下过人、运球转身过人、勾手投篮、转身投篮等新颖实用的动作。我对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学生共同讨论与评价,肯定成绩,鼓励创新。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启发探究。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归纳和总结。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我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先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归纳、相互交流、教师认可及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鼓励质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体育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贵州省兴义市 兴义市万屯镇中学 葛周 邮编 562409
摘 要: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新的课程走进课堂。于是,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成为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了,不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再好再完善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材料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的物理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行为,才能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关键词:物理情境;应用物理;教学活动;主动探究;交流合作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以往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师生关系淡漠、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枯燥、教学空间狭隘,于是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成为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再好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材料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的物理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行为,与时俱进,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以更加素质化的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才能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应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的欲望。
由于物理的内容大多是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概念,这种特点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冰冷,难以理解,无法产生兴趣。作为教师所要承担的角色就是使学生从“冰冷”的状态回到“火热”的学习中去,从抽象回到具体中去,让学生学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的方法和物理的思想。当然,由于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环境的多样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创设也要灵活多变,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人人参与课堂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徐径,是我们物理教师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而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积极地带着情绪色彩和向往心里进行探索。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学者。”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寻求未知的知识,而情感因素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课程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只有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一重锤用细线悬吊起来,然后用手把重锤拉到自己的鼻子前挨着鼻子,在保证鼻子(或头)不动的情况下,将重锤释放,一会儿重锤又返回来,它会碰着鼻子吗?”。学生提出各自的猜想,之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在重锤释放后返回来,同学由于第一次比较还怕,本能反应会立即让开。此时其他同学哈哈大笑,再让他重做一次发现重锤根本不会碰着自己鼻子,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机械 1
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就不再枯燥了。
(二)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物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生活中的物理比比皆是,也是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重视中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可以使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丰富他们的物理意识,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体育运动中抛掷铅球时铅球运行的最大水平距离问题(抛体运动);卫星发射问题;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拔河比赛问题。通过感受身边的物理,体验物理不是空洞的,而是现实的且富有意义的,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三)重视物理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能力 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和能力。应用取向已成为国际物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认为物理应用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待物理基本的观点和态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要强调物理应用,不是简单的计算、理解等,而是培养一种物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要让学生在“用物理”的活动中学到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提高物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要让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分析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中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用物理知识去搜索、处理信息,亲身感受物理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生动活泼且有效的物理活动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教师要有效地组织物理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经验。
(一)在物理活动中,感受到物理的真谛
通过观察、提问、猜想、验证、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有的物理概念比较抽象,用讲授的方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逐渐形成概念。比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推、拉、压、提、拍物体,在做的的过程中感受力作用效果,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知识,达到深刻理解力的概念效果。
(二)开放课堂活动,注意活动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过度控制,往往唱独角戏或者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增加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如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质疑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不能是权威者,而应当是参与者。只有学生有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物理活动有效地开展。
2.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对每一次活动的参与热情,真正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物理活动不要流于形式,不是简单的讨论或争吵,而是有目的、有程序的和有意义的。
3.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预期的教学进度和任务,而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收获,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探究,既是一种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又是一种在人际互动中内化人类文明成果,获得经验与体验的社会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引导和启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活动,才会有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对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十分重要。例如:高一学生初步学习力,不知力为何物,它无颜色、无气味、无形状,容易产生困惑、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用手拍桌子会有什么感觉?”“一个人不用其他东西自己能将自己提起吗?”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二)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分组探究
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能促使学生探究动机的形成。根据认知理论,课堂探究教学过程应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是能启发思维的,富有探究意义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气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使学生积极探究 在知识重难点处让学生大胆寻疑,教师适时地加以鼓励和引导。让他议一议,说一说,学生在自行解疑中既发展了思维,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疑问的集合点,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寻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这样教师便可以构建起以疑为导线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变教师分析、讲解重难点为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学习,在交流探索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四、有效开展学生之间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是当代物理课堂上的一个基本特征。交流与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两种相关的社会行为。通过交流、组织和巩固学生的物理思考,能连贯地、清晰地与同学、教师和其它人交流他们的物理思考,分析和评价其他物理思考和策略,并能用物理的语言来精确地表达物理思想。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交流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合作过程中人际交流会促进交流,合作行为必然导致更多的沟通和经验共享,合作的成果需要在交流中清晰和完善并且成为学习集体的共同财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充分说明了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课堂上的相互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交互作用方式是多变的,既可以是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又可以用“茶馆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甚至“开
放式”的学习方式。据研究,各种交互作用方式的结合和变化,对于提高学生心理活动的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祖刚.物理教学论..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3]叶奕乾 祝蓓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第三篇: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经历实践后,跳出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12
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才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明确目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由于在一个教学集体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分成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形成小组学习的合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学习习惯较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种类型为学习较为认真,可独立完成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第三种类型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钻研精神的学生;第四种类型为学习基础较好但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第五种类型为基础相对薄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合作交流课堂中的中坚力量,中间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课堂中应该积极培养的对象,最后一种类型是物理教师和班级中学生重点帮助的对象。按照上述要求,教师可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6~7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有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人、补充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扮演合适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当然,这些角色要经常互换,让每个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
二、精心备课,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再由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编制符合学情的导学提纲,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以在导学提纲中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基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另外,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由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在设计导学提纲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质疑中将知识要点进行升华,并学会在比较中区别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三、因材施教,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意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根据物理课程章?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
具体来讲,在学生完成导学提纲、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主习得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时,留给学生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2.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如对实验的操作、探究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概括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3.教师在学生自主习得的过程还要注意对学习质量的监控。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等,以便在课堂反馈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施某个教学环节时,教师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平台交流,引领提升,升华课堂学习重点
交流是引导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和机会。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组内之间等,教师在期间起着组织、引领、解惑的作用,从而将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以安排各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学习情况、习得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在小组呈现结果时,可以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逐一汇报自己小组的合作交流的结果,对于每一个探索要求可以让其中一个小组主讲,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再充分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对各个小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困惑进行精细讲解,因为有时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总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一步。因为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信息加工、编码、存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将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领提升,特别要侧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指导,避免课堂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在经历实践后,跳出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另外,在作业和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不能一刀切,要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才能提升练习效度。物理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它的作业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将物理课型分为概念规律型、实验探究型、规律应用型等,但不管哪种课型,其练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巩固基础练习(要求全班学生都会做)、进步提高练习(针对中等生而设计)和拓展深化练习(面向能力较强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南塘中学 341100)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来源: 《地球人网》 发布时间: 2008-10-06 [字号:大 中 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 “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