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中学生从物理课学到一些研究方法[小编推荐]
使中学生从物理课学到一些研究方法
中学毕业生不但应有升学、就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还应该有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教。这就要求中学教学注意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应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 然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好结合起来。中学物理教学重视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只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知识也有好处。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就学得好而快,方法对,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本文仅就其中一些从教学、教材角度谈些零 星想法。
一、观察 “观察”通常是指人们考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即在人 们不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对事物进行研究,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牛顿力学是从观察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观察宇宙射线仍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 要方法。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有了观察的经验 和训练,物理课应该使他们掌握得更好一些。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但多数情况是限于知识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解答。这时当然可以说要在学过什么知识以后才能解释。可是,这样的话,一个学生连听几次,观察兴趣就会降低。如果改变一些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作好纪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争取主动,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课本在某些课题后面编了一些观察性的题目,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况提前布置 给学生。
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遇到新鲜东西、新奇现象舍不得走,要看个究竟,这种出于好奇的观察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满足于表面了解。物理课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不只是有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和种基本方法,而 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应该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素养。这首先是要求观察的客观性,对于观察中感知的各种资料,实事求是地对待。其次,观察要抓住主要的东西,抓住跟观察目的有关的方面,要有步骤、有次序、尽可能细致。科学的观察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物理教学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观察,最好也要求具体,简明、记录要求真实、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记录,字数不要多,几十个字、一百多字或者列个表格填上数据就 够了。总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 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粗率作风。
不能随意重复,不能排除干扰因素;“观察”有它的局限性:
而要等待现象的自然再现;不能由人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而要深入研究却往往需要作实验。“实验”则没有这些缺点。但是实验不能完全取代观察(很多现象,如天文现象,人们,而且在观察中得到训练是做好实还只能等待他自然发生)验不可缺少的。
二、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教学 中的基础作用,无需赘述。
中学物理中的实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演示实验和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学生实验,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数量最多的是由教师演示的探索性实验。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演示起着示范作用。时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安装调整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处理数据,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即在整个演示过程的每一步,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
中学能做的探索性实验,涉及的参数都不多,实验时一般是依次改变其中之一来考查它的影响,最后概括出反映各参数关系的规律。演示时学生了解这样的考查步骤,在观察中他们的思维便会处于更积极的状态,同时也懂得这种用实验来 研究问题的方法。粒-物理学史上不少著名的实验,如库仑扭称实验、卢瑟福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等,限于设备,目前一般中学不能演示,但在课本里还是写上了。课本这样做,除了考虑到它们是重要规律,理论基础,并且有助于发展思维,还考虑到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具体实例中领会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例如,每个实验都包括提出实验任务,确定实验方法并研究如何实现,对得到的实验资料进行逻辑加工得出结论等阶段;实验的每个阶段都跟理论紧密交织着,都要用已有的理论来指导;科学仪器能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使感性认识更加客观、精细、准确,因而科学仪器的设
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使用对实验的成功起重要计,在学校里,为了确定一条物理规律,通常只提出一个实验,因而能可能使学生误认为一个实验就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应该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位实验科学家,在得出他最后的科学
结论之前,都是采用过多种方法,做过几十次、几百次的实验,处理过浩繁的观测资料,经受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任何一项实验发现在得到公认之前,至少要为另一位研究者所重复证实;而事实常常是一个题目同时有许多在独立研究,相继得到同样结论,或是一项实验发现一经发表,立即有许多人重复这个实验加以检验。结合物理学史上的具体事例讲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险阻的攻关精神,懂得任 何科学成就都是许多人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介绍一些著名实验,还只能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所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必须也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实践。目前国外盛行一种叫做“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经过自己的感知和思索形成概 Exploryng 念,发现规律。例如,在英国的一套中学课本《》Physics(中译本叫《探索物理知识》第一册里,“液体压强”一节,随即提出问题:“液体在其它各个方向上是否也)用钉子在白1(有压强呢?”然后让学生依次做三个实验:铁罐侧壁靠近底部同一个高度的不同地方打三、四个孔,灌)将其它小孔封住只2(满水后观察会怎样从这些孔中喷出;留一个,再在罐的侧壁靠近顶部和中部的地方各打一个小孔,观察水怎样从这三个喷出,并(尽量使小孔的孔径相同))将白铁罐砸3(且收集在同一时间内从每个孔喷出的水量;
成歪歪扭扭的开状,再观察水怎样从孔中喷出,实验后,让)液体在哪些方向上产生1(学生就这样两个问题得出结论;)液体的深度对压强大小有什么影响?最后让学2压强?()2)水坝的底部为什么比顶部厚?(1(生解释两个现象:潜水艇、潜水员以及普通的鱼潜水为什么不能超过一定的深度。对于“发现法”我了解很少,从看到的材料来推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掌握一些实验研究方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会相当强;很值得深入了解,并且在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 中进行试验。我们课本中的学生实验,现在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的,探索性的很少,多数是验证性的,内容都比较简单,数个。在实验训练上不大可能达到52目也不多,初高中总共“发现法”所达到的水平。但是让学生达到大纲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实验修养——会使用基本仪器、会记录、整理数据,会得出适当的结论,还是办得到的。例如,初中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安培表,初中物理课本就安排了四个要用安培表的实验。课文里讲了安培表的使用方法,习题里编排了在实物图上练习接安培表和读数的题目,如果再实验使用四次,学生是能基本掌握安培表正确用法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初中要求学生掌握连结电路的技能,初中课本就在电学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按照实物路图接线,画出电路图,第二、三、四、五个实验让学生按照电路图接线,到第六个学生实验则只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设计电路,这样由易而难,在记录处理数据,学生是能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循序惭进,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等方面,课文中也是逐步提高难度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实验技能,加强实验修养,希望不要对为数不多的学生实验再删减合并了,认为课文中的 实验不合适或是缺乏设备作不了,可以用其它实验来代替。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虽然从,在中学的学生实验中也应总体来看,实验是理论的基础)该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实验跟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这不只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结果跟所学理论的关系,懂得实验设计所论据的物理原理,而且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应该联系已有知识考虑应该怎样作,而不是不动脑子机械地照书上写的去做,或者盲目地去试。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考虑误差的来源和减小办法。为了防止学生只动后不动脑,课本从初中第一册后半本、3……而把实2、1起,学生实验中学再具体列出实验步骤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综合起来叙述。希望教学中要求
学生预习,自己安排实验步骤。
三、抽象和理想化
中学物理要学习力、质量、功、能……等概念。一切科学概念都是抽象的成果。所以物理课有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领会什么叫抽象和怎样抽象,反过来,懂 得了抽象是怎么回事,也有利于概念的形成。
中学物理课中最常遇到的抽象类型主要有:分析概括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把物质、运动的某种性质隔离出来;理 想化也是常见的一类抽象形式。
初中讲动能、势能的时候,列举飞行的子弹、流动的河水、举高的重锤、压缩的弹簧等等都能做功,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形成功能、热能的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小孩子形成“人”、“房子”等概念时就运用了这种类型的抽象方法。所不同的是,形成那些概念时,事物的共同特征比较直观、容易琢磨,而物理课里要抽象的共不那么容易琢磨,需要更加注意通过分析、比较,同特征认识所列举的同一类的各个事物的共同特征,以及容易混淆 的两类事物之间的根本差别,才能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讲电阻、加速度、电场强度等概念时,是引导学生把物质、运动的某种性质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性质的物理
量。这种类型的同象,特别是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达新抽象出来的物理量,学生常感到困难,往往忘记它的物理意义,当作数学上的比例系数对待。例如,有相当多的学生认的 随通过成正比弯化,V值随它两端R一个既定导体的为:时没有演示一个导体有确定的R成反比变化。这可能跟讲I,V、I阻值有关。现在的新教材注意到这一点,采用了先讲再讲时还用了高中常用的引入和R、欧姆定律的办法,讲R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即先演示任一导体都有确定的值,再演示不同导体的的值不同,然后说明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障碍作用,叫做电阻。这样处理,一方面希望学生把电阻这个概念掌握好一些,同时也打算在初中,在电阻这个比较容易琢磨的概念上,对学生的抽象能力给一些训练,将来可能比较容易适应高中的教学。这样处理也有毛病,一是讲电阻时实际已经讲了欧姆定律;二是初中学生对用比值定义 物理量感到困难。怎样处理更好,还值得试验,探讨。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
在中学物理中可以使学生认识的理想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物体本身理想化或者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另一种是理想实验。由于这些理想化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 到,所以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本质、必要性和局限性。
质点、刚体等,是把物体本身理想化(也就是抓住物体在所讨论的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性质,暂时舍去次要作用的性。无磨擦的表面、绝热的容器等,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质)理想化(即抓住起主要作用的条件,暂时舍去起次要作用的。这种理想化方法的好处:第一、可以使问题的处理条件)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第二,对理想化的事物进行研究的结果,加以适当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分子没有体积、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实际氧、(氢、低压下不易液化的气体但是对于高温、上不存在,氮、氦以及空气等)当作理想气体来处理,用理想气体状态(特高压下的气体低温、误差很小而非常简单。方程来计算,不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但别是那些容易液化的气体)是当人们从分子占有体积和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用来处理真实气体,就能跟实 验符合得相当好。科学的理想化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有它的客观根据。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处于多种条件下。但是在一定的现象中并不是所有性质、所有条件都起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或者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很小。理想化就是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质
或条件,而完全忽略其它性质或条件。例如研究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可以把电子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为不存在重力场,即完全不考虑重力的作用,因为跟电力相比,重力太弱了。它的作用实际觉察不到。但是当研究带电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却不能不考虑重力,因为它可以跟电力相比。通过具体事例相比,使学生认识理想要有客观根据,对培养学生掌握 理想化方法是必要的。
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在一定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规律,只在(或者非常接近)这些条件下适用。
理想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而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 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
正如科学的理想化有它的客观根据,理想实验也有它的实践基础。理想实验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对过程作进一步的分析、根据逻辑法则,忽略次要矛盾,盾,推理。伽里略就是在从斜槽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他的理想实验 的。
理想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常用到。例如,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不会引起电场改变的点电荷,考查它的值,W/q讲电势时考查点电荷在各点的的值;F/q在各点的都是理想实验。许多物理概念是利用这类理想实验建立的,所以应该让学生熟悉这种方法。
四、类比、假说、模型
“类比”是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推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类比”与“比喻”不同。“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它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目的在于使人们对所要说的事物获得生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类比”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新的事物。人们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新事物,即把新事物与熟悉的事物加以比较,当发现新事物的某些属性跟熟悉的某事物的某些属性桢或相似,就往往用类比的方法,推测它们的另外某些属性也相同或相 似。惠更斯根据光也象声波那样能发生反射、折射,而推论光也
是一种波动,提出了光的波动论。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而推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这些都是物理学史上应用类比方法提出假说的实例。
在物理课中,把电场拿来跟重力场类比,把电流拿来跟水流
类比……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应该让学生知道类比的局限性,由类比所得的结论有对有错,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在用类比方法讲述物理知识时,当然要注意相类比的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这是类比的基础,但是更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因为差异限制了类比的结论,忽视这一方面会造成知识混乱。基于这些考虑,课本在对比着电场讲磁场,对比着直流电讲交流电时,都注意了强调差 异。假说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 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事物所做的假定性的说法。
假说是有一定的推测性质,它正确与否有待实距践检验。但是假说不是臆想,它有一定的科学事实的根据,它的主要部分和基本思想是根据科学事实推想出来的,它要跟当时公认的理论一致,能说明当时已知的科学事实并预测存在着未知 的事实。科学的假说必须具备的这些条件,有必要在教学中结合讲述某个假说介绍给学生,特别是对那些爱动脑筋想问题的学生。例如,我们收到过一个学生来信,他认为光子是由电子中射出来的,每一秒钟相继射出的光子数是光的频率,相继射出的两个光子相隔的距离是波长。他动了好多脑筋,想说明波粒二象性,连着写了两封长信阐明他的“假说”,浪费了时间精力,原因就在于不懂得科学的假说要具备的条 件。
在物理学研究中,常常把假说、理论形成物理模型来加以探讨。一个好的物理模型,不但便于直观、形象地想象假说; 理论本身,而且可以简化从已知事实预见新事实的过程。
讲述磁的本性、原子结构等知识时,可以结合磁分子模型、原子的行星模型等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模型在认识世界过程的作用。同时应该让学生注意:第一,模型可能包含实际不存在的成分,例如原子的行星模型中的轨道实际并不存在;第二,任何模型都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例如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不能回答原子为什么是稳定的,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玻尔模型不能说明氢原子以外的光谱;第三,在中学物理课中涉及到的物理模型,绝大多数是由我们从宏观世界获得的概念(主要是力学概念)组成的,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但是这类
模型对于非实体,非宏观的事物往往无能为力,例如波粒二 象性是机械模型来统一说明的。
除了上面谈到的这些研究方法外,数学方法也是中学物理课中应使学生得到训练的重要方法。因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需 要专门讨论。
第二篇:让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到一些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到一些学习方法
陈敏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注意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应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很好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探索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如发现问题、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本文主要对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方法从教学、教材角度谈些想法。
一、观察法
“观察”通常是指人们考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即在人们不对客观事物施加影响的情况下,对事物进行研究,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牛顿力学是从观察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观察宇宙射线仍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
(一)指导和鼓励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兴趣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有了观察的经验和训练,物理课应该使他们掌握得更好一些。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但多数情况是限于知识准备不足,不能及时解答。这时当然可以说要在学过什么知识以后才能解释。可是,这样的话,一个学生连听几次,观察兴趣就会降低。如果改变一些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继续从哪些方面深入观察,作好纪录,同时说明所观察的事物跟哪部分知识有关,现在的观察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效果可能好些,更可取的办法是教师争取主动,给全班或个别喜欢观察的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观察跟讲到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技术设备以及人们的某些活动等等。课本在某些课题后面编了一些观察性的题目,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况提前布置给学生。
(二)培养观察素养,提高学生观察目的性
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遇到新鲜东西、新奇现象舍不得走,要看个究竟,这种出于好奇的观察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满足于表面了解。物理课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不只是有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和种基本方法,而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因此,应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素养。首先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对于观察中感知的各种资料,实事求是地对待。其次,让学生在观察时要抓住主要的东西,抓住跟观察目的有关的方面,要有步骤、有次序、尽可能细致。科学的观察还要有详细的记录。物理教学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观察,最好也要求记录,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记录要求真实、简明、具体,字数不要多,几十个字、一百多字或者列个表格填上数据就够了。
总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粗率作风。
二、实验法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中学物理中的实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研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一)注重教师演示实验的教育性
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数量最多的是由教师演示的探索性实验。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演示起着示范作用。时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安装调整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观测、记录、处理数据,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即在整个演示过程的每一步,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中学能做的探索性实验,涉及的参数都不多,实验时一般是依次改变其中之一来考查它的影响,最后概括出反映各参数关系的规律。演示时学生了解这样的考查步骤,在观察中他们的思维便会处于更积极的状态,同时也懂得这种用实验来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史上不少著名的实验,如库仑扭称实验、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等,限于设备,目前一般中学不能演示,但在课本里还是写上了。课本这样做,除了考虑到它们是重要规律,理论基础,并且有助于发展思维,还考虑到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具体实例中领会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例如,每个实验都包括提出实验任务,确定实验方法并研究如何实现,对得到的实验资料进行逻辑加工得出结论等阶段;实验的每个阶段都跟理论紧密交织着,都要用已有的理论来指导;科学仪器能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使感性认识更加客观、精细、准确,因而科学仪器的设计,使用对实验的成功起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上,研究一条物理规律,通常只提出一个实验,因而可能使学生误认为一个实验就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应该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位实验科学家,在得出他最后的科学结论之前,都是采用过多种方法,做过几十次、几百次的实验,处理过浩繁的观测资料,经受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任何一项实验发现在得到公认之前,至少要为另一位研究者所重复证实;而事实常常是一个题目同时有许多人在独立研究,相继得到同样结论,或是一项实验发现一经发表,立即有许多人重复这个实验加以检验。结合物理学史上的具体事例讲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险阻的攻关精神,懂得任何科学成就都是许多人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介绍一些著名实验,还只能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所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必须也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实践。
(二)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性
我们课本中的学生分组实验,现在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的,探索性的很少,多数是验证性的,内容都比较简单,数目也不多。但是在实验训练上,还是可以基本达到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和修养——会使用基本仪器、会记录、整理数据,会得出适当的结论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实验课上,一定要给足学生动手的时间,在学生实践中得到实验能力的提高。为了培养能力,还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在实验过程,养成先会用仪器,再动手实验的习惯。实验中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实验跟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这不只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结果跟所学理论的关系,懂得实验设计所论据的物理原理,而且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应该联系已有知识考虑应该怎样作,而不是不动脑子机械地照书上写的去做,或者盲目地去试。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考虑误差的来源和减小办法。
(三)注重设计性实验的创造性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根据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或自己制作简单的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和实验步骤;(4)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发现问题法
“发现问题”是指能够从众多的现象和资源中,敏锐地感受和觉察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物理学虽然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但观察和实验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源泉。学生有先天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自发性,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
(一)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多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多提问题。教师的提问作用是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提更多的问题。在教师提问时,必须注意:
1、问题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
2、设问的角度、难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经过思考以后能找到答案。
3、问题的指向具有发散性而非选择性或唯一性。
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要简单地判定为“是”与“非”。要从错误解答中挖掘答对的成份,要将正确解答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探索出来。
总之,课堂提问和解答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以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思维,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思维”。它是对问题的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在由疑难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之间有五步思维过程,即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
1、疑难的情境;
2、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问题;
3、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可以解决问题;
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思维五步法”的起点是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呈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示矛盾,从矛盾中寻找问题。
(三)创建良好的问题讨论式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时刻扮演一个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的平等的“同路人”,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一些答案具有发散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讨论中如发生与学生有分歧现象,要以科学的态度诚心地吸纳学生的意见。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往往表现大胆,敢于发表意见,相互激励,使答案具有创新性。
(四)引导学生从物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物理学与生活、生产、技术、社会、自然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生活中的B超、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领域涉及的物理知识丰富多彩,使学生感觉物理是既鲜活又生动,学生可以提出非常多的问题。
第三篇:从循证医学到循证管理
从循证医学到循证管理
要说清循证管理是什么,恐怕还要先从循证医学说起。医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但循证医学的兴起却是近些年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内科医师科克伦(Archie Cochrane)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提出“循证”的思路,到1987年,他的这一思路逐步系统化。科克伦循证探索的路径是:根据特定的疾病及其诊疗方法,将所有的相关对照实验资料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的临床试验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不要囿于以往的经验,也不要迷信书上的教条,而要根据临床证据,广泛采集证据进行系统分析,以提高医疗效果。80年代,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戴维〃萨基特(David Sackett)成为循证医学的真正创立者,他把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治疗措施”。1994年,萨基特在牛津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循证医学中心;1997年,萨基特又出版了第一本循证医学专著《循证医学:实践和教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从此,循证医学开始在全球传播,并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同。
即便不是医生,作为病人,也知道看病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同一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却有所不同;针对某一疾病的特效药,可能用在张三身上很灵而用在李四身上不见效;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套治疗方案,对王五最佳而对赵六不佳。所以,循证医学强调三个方面: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医生要把这三个方面整合起来,寻找针对特定患者更为敏感和更加可靠的诊断方法,制定更为有效和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人们可能会有疑问:循证医学强调证据,难道过去的医疗活动就不重视证据?解答这一疑问的要害,在于证据的差异。以往的医疗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经验加实验的活动,所以,没有不重视证据的医生。医生治病的根据,是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参照借鉴其他医生的经验,运用教科书设计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证据不充分或不确凿的情况下进行问诊、检查,辅之以实验室化验检验,按照已经掌握的证据作出判断,试验性地运用药物,同时观察治疗中的病情变化,用药后的不同反应,进而获得治疗是否有效、是否可行的新证据,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相关药物以及如何调整治疗方案。这种看病方法确实是有效的,然而也是有局限性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验会排斥未知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临床医师不知晓的东西,肯定不会得到应用;其次,由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会形成错误的经验与习惯,例如,没有疗效的药物会由于安慰剂效应而在经验上表现出有效,有害却未能被经验感知的技术方法被误认为无害而继续使用;再次,通过实验证明或者理论推导证明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实际效果不见得符合实验结论或者理论说明,如某种化学药物在理论上可以扩张血管,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具有扩展血管的效果,但临床用于心血管疾病后却适得其反。循证医学就是针对这些局限性,用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所有证据进行系统评价,汇总证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求取得不断改进的医疗效果。其取证的范围不限于一个医生一家医院,甚至不限于一地一国,主张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推进医学的发展。
在管理学界,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管理与医疗的相似性。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在20世纪40年代就针对管理研究与企业经营实践的脱节进行调查,提出以医学为样板进行管理学研究的设想。厄威克认为,医学和管理学都是实践的艺术,同时也都是有缺陷的学科。以医学为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研究而仅仅依赖个人的实践经验,所得到的知识和智慧是有用的但又是有限的;反过来,如果脱离了实践仅仅进行纯理论的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则有可能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而且可能误入歧途。所以,他强调要以医学院的范式来重建
商学院,在实证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否则,管理教育的象牙塔和企业经营的水晶宫就会变成两股道上跑的车。不过,尽管有厄威克这样的学者敏锐地感到管理学有向医学学习的必要性,但响应者不多,尤其是在经济学理性方法的影响下,管理学研究更多地偏向于“科学化”而离开了“艺术化”,偏离管理实践的趋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菲佛和萨顿明确打出“循证管理”的大旗,为管理学向医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菲佛和萨顿指出,医学界一直没有偏离证据的支持来发展学科知识。这需要用事实代替传统观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经营决策。同医学界相比,管理界存在着太多地不尊重事实的问题。在《管理的真相》中,他们揶揄说,英特尔的前董事长格鲁夫(Andy Grove)得了前列腺癌,他会很自觉地采用循证方式,尽可能搜集所有关于前列腺疾病的资料,跟踪各种相关数据,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优劣和风险,用可信的证据引导自己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然而,同一个格鲁夫,在董事会进行决策时,则盲目相信期权激励可以带来好的经营效果,尽管期权的效用缺乏足够的证据,也没有令人信服的激励效果事实,但他却对期权激励深信不疑。之所以会在医疗和管理上产生这种差别,就是因为格鲁夫在治病时相信事实,而在管理中相信“传言与胡扯”。不仅是格鲁夫有这样的问题,而且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缺乏证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不仅常见于不景气的企业和不高明的管理生手,而且更常见于“看起来很好”的企业和精明过人的企业高管。
菲佛认为,在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种:一是不适当的标杆,二是看起来有效的做法,三是意识形态的影响。
所谓不适当的标杆,就是常见的“学习先进经验”。别人的管理经验确实值得学习,然而,对别人的经验,绝不能随意拿来。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别人的成功,更要看到这种成功背后隐含的机制和道理,还要认真分析这种成功的情境和条件,没有这样的扎实工作,仅仅看到别人的绩效就眼红“他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十有八九要碰钉子。美国的联合航空公司学习西南航空公司加快周转、降低成本的经验,外表上模仿得十足十,结果却失败得一塌糊涂。有的美国汽车企业模仿日本丰田的生产管理方法,但学了十多年仍然达不到丰田的效率和质量。有些聪明的主管在模仿他人失败后,不得不感叹说:“我们选错了标杆,我们不该照抄别人怎么做,而该模仿他们怎么想。”菲佛进一步补充道:当管理者选择标杆时,应当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你选择的榜样,其取得成功的奥妙是不是就是来自你要模仿的那种实践?(2)将要采用的做法,同提高绩效之间具有什么逻辑关系?(3)即便前面两个反问都能得到很好解答,还要再追问一句,这种学习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如果有副作用,有没有缓解方法?没有这样的反问和追思,所选择的标杆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即便没有错误也可能对你并不适当。
所谓看起来有效的做法,就是不管情境的差别,盲目相信别的公司或者自己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例如,一个卓有成效的经理人,到了一个新公司后,感到新公司的薪酬制度很差劲,就十分卖力地要求他的人力资源经理去学习和模仿他原来所在公司的薪酬政策。这位经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公司在规模、市场、客户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前一个公司具有很好效果的薪酬政策,到后一个公司就不见得同样奏效。这种失误,在管理人员中十分常见。假如调查十个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就不难发现,这些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内容和实施方案,十有七八都是“山寨”来的。如果遇上一个品行不端的掌舵人,这种“看起来有效”的经验往往会暗藏玄机。如著名的“链锯艾尔”(即艾尔 〃 邓拉普,Al Dunlap,以凶狠裁员的铁腕手段著称),他以不惜损伤公司元气的方式,通过大量裁员形成威慑,使股票市值和短期财务指标迅速好转,先后在阳光公司(Sunbeam)、斯科特纸业公司(Scott Paper)
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把自己包装成“美利坚商业史上最成功的经理人”,最后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欺诈罪起诉。所以,菲佛指出,当面对看起来有效的做法时,也应该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你能否确定,过去的成功确实同这种做法有关。例如,销售提成是否真的能够持续增加销量?(2)现在的情境,包括业务、技术、客户、商业模式、竞争环境等等,是否同过去的情境有足够的相似性?确信过去的做法现在依然行得通?(3)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其中的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不同的逻辑解释?只有经受住这种反问,才能使“看起来有效”变为真实的有效。
所谓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是管理者的“成见”。每个管理者都有程度不同的“成见”,相信某些管理措施确实有效,用信仰代替事实。凡是开口闭口“我认为”的,一般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成见。菲佛举例说,用信仰代替事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股票期权作为高管薪酬。许多人相信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导致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公司财务丑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股票期权刺激了企业高管的欺骗和造假行为,扭曲了决策的时段导向,推动了短期行为和高管自肥,培育出了一大批“肥猫”(Fat cat)。按照信贷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研究,期权奖励会最终造成一种导致欺诈行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支持期权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组织绩效的逻辑(当然,这一判断有例外,对未上市的创业型小公司来说,证据表明股票期权有一定的正面激励作用)。除了期权外,企业经营中类似的意识形态影响还有许多。例如,许多人对“占位优势”深信不疑,但事实却是“首位”的失败概率出奇的高。能够在商场发展壮大的企业,往往不是首创者。所以,菲佛认为,为了避免意识形态的不当影响,管理者应该反问自己下列问题:(1)对某种管理实践的偏好,是因为符合自己对人与组织的直觉还是符合事实?(2)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一观点,是否得到了同等程度和同等数量的证据支持?(3)是否因为固有的信仰而不去搜集并考虑有关的数据资料?
有了上面这些反问,加上对这些反问的回答,就可以步入循证管理的大门。回答这些反问的过程,就是关注事实、分析情境、放弃成见的过程,是循理寻找证据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循证管理并不复杂。正如菲佛和萨顿在《管理的真相》中所言:“以证据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够改变每一位管理者的观念和行动。首先,它是一种洞悉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思考如何磨炼管理技艺的方式。循证管理的理论前提是,尽量利用更合理、更深入的逻辑,充分援引事实,能帮助领导者更出色地完成自身工作。循证管理认为,直面确凿的事实,明辨传统管理经验中真假参半的危险传言,拒绝频繁被误认为合理建议的胡说八道,能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
循证管理从循证医学拿过来的,并不是多么高深的学说,而是尊重事实的基本常识。菲佛说:“循证医学和循证管理,需要的是一套有着两大元素的思维方式:首先,愿意把个人信仰和传统观念放到一边,坚持听信事实,并根据事实采取行动;其二,不懈地收集必要的事实和信息,做出更明智、更有见地的决策,跟上新证据的发展步伐,利用新的事实更新实践。”
用事实代替观念,这就要求管理者放弃“公认真理”和“意识形态”。菲佛分析了博彩业的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到了这一行业中的多数人不假思索就会遵循的地步。然而,偏偏有人不信这个邪,哈佛商学院的洛夫曼(Gary Loveman)在进入这一行业调研后发现,许多人认为提供折扣客房可以吸引赌客,但他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实验,发现提供125美元的客房折扣,远远没有提供60美元赠送筹码对顾客的吸引力大。棒球队的经理人,往往认为球员的个人技术对于赢球有着决定作用,“要成功,就要聘用大
明星”。然而大量统计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球队的赢球记录,同聘用明星球员支出的高额薪金没有相关性。中间状态正处于上升期的球员,比那些明星球员更具有优势。相信明星的人,往往会忘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过去的表现并不能保证将来的成果。以事实为依据,尽可能依靠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可观察验证的事实资料进行决策,管理就会进入一个新境界。循证管理并不复杂,它的基础,本质上是对“有限理性”的新理解。医疗与管理的研究,同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一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理论不成熟时就不会去应用。而医学不成熟,病人还得医治;管理学不成熟,企业还得经营。所以,有限理性的思想,对于医学、管理学这类学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医生治病时,既要尊重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又要通过不断观察和实验来修正自己的经验;当经理人从事管理时,既要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理论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又要根据经营实践不断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尤其要指出的是,循证管理之“证”,不仅仅来自管理者自身,而是来自尽可能多的管理实践。譬如,循证医学就需要在全国甚至跨国进行证据的搜寻和研究,在证据的统计、归纳和分析方面尽可能采用科学方法。循证管理现在还没有出现类似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心”,但在观念上,需要参照医学界的循证思路。
在管理学的发展中,一百年前,泰罗提出科学管理以取代经验管理,使管理学学科从此诞生,管理的科学化随后有着极大的进展。时至今日,菲佛等人提出循证管理,要求管理必须从证据出发,尊重事实,破除理论迷信和盲目信仰。表面上看,似乎经过百年发展的管理学,现在要开始由科学转向经验的回归。实际上,循证管理并不是回归经验管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归纳经验和运用经验,实现经验对理论的验证。在医疗活动中,从以“放血疗法”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医学,到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再到以证据验证理论的循证医学,体现了医学发展的轨迹。在管理活动中,从拿摩温式和家长式的经验管理,到秒表测量和流程设计的科学管理,再到以证据验证理论的循证管理,也体现了管理学的发展轨迹。有理由认为,循证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展示着管理学的未来前景。
第四篇:解放思想 从学到练
解放思想 从学到练
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成功的法宝!解放思想就是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从不适应新形势、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继而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创新工作、破解难题的对策和方法,抢抓机遇增创发展新优势.所以,我们还是用行动来证明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中解放思想。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好如何学习有效提高自身素质问题,要着眼当前,全面审视自身知识中的缺陷,要有意识去学习,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能致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实现个人素质持续发展与提升,以适应不同岗位的、不同层次的工作要求。
(二)正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一名基层的社区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有着学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利用空闲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其次,学习要有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三)推动工作创新是目的。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推动工作创新。我们就是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来,查找我们以往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所以,我们在讨论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正视问题敢于揭短。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从思想上、工作上查找问题和根源。二是要查找差距敢于碰硬。要通过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基础还有差距,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还很多,既有思想差距、能力缺陷,又有制度障碍和基础薄弱,只有认识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改地进工作。三是要解决问题敢于动真格。对于查找出的各种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对需要整改的事项,必须落实责任,限时整改到位。
(四)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服务。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工作!
第五篇:从体育比赛中学到什么1
1.从体育比赛中学到什么?
体育比赛之所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的眼球是因为其对抗性和未知性。大多数的体育比赛都充斥着激情的对抗,是技战术和意志力的比拼。没个运动员都必须经过鲜为人知的刻苦努力和赛场上的竭尽全力。坐在电视前看直播和在现场观战,对于比赛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身临赛场,我们的心会被比赛的的一点一滴变化所牵动,被现场的紧张气氛窒息,因为不到最后,我们都无法知道比赛的最终结果。所以我的启发是: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必须努力用心去做,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不懈努力的过程,此外,我们还要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2.体育比赛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体育比赛最初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在体育比赛进行过程中,增进交流,有利于促成良好和平的环境,正如比赛的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战争年代,只要有大型体育比赛,作战双方便必须自觉地停止战争,直至比赛的结束。如今,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奥运会等重要体育比赛真正实现了世界性。各国运动员不分贫富种族,都可以平等地同台竞争,这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促进过国际关系的发展与进步。体育比赛甚至可以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体育用品行业的兴起与发展,都有效地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3.篮球比赛几种基本战术配合(1)突分配合:是持球者运球突破对手后,遇到对方补防货关门时,及时将球传给进攻时机最好的同伴进行攻击的一中配合方法。要求:突破队员要突然,快速,在哪准确偷懒同时要观察攻守队员未知变化,及时,准确地传球。接球队员要把握时机,及时摆脱对手,迅速抢占有利位置接球投篮。
(2)掩护配合:是掩护队员才采用合理的行动,用自己身体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是同班借以摆脱防守,利用同伴的身体和位置使自己摆脱防守的一种配合方法。要求:掩护时身体姿势要正确,掩护时摆脱队员要用投篮和移动等动作吸引对手的注意力,诱使对手贴近自己,摆脱对手的动作要突然、快速。掩护时同伴之间的配合要掌握好时机和节奏。组织掩护配合时要创造中投和突破机会,要注意内外线进攻相结合。
(3)策应配合:是进攻球员背对后侧对球篮接球,与同伴空切或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进攻机会的一种配合方法。在半场范围内,靠底线的限制区两侧做策应通称内策应;在罚球线附近和罚球线延长线附近做策应通称外策应。要求:策应队员突然启动,摆脱对手,占据有利位置,接球后保持合理护球姿势,注意观察,及时传球给进攻机会最好的同伴投篮或自己进攻。
(4)传切配合:是进攻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租沉的简单配合。要求:队员配合的距离要拉开,切入路线要合理。切入队员要利用假动作迷惑对手或趁对手注意球的瞬间,掌握好摆脱时机,切入时紧贴对手,动作快速突然。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全球要及时、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