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时间:2019-05-12 22:4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第一篇: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

2014-10-27 各县区社科联,各市级社科界社团,各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规定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会议精神,按照《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要求,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会议于9月28日至29日举行。本次评选共评出112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72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审核确定后,经过7天社会公示结束,现予以公布表彰。

希望获奖作者和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这次评奖为动力和契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继续开展好基础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临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2014年10月17日

附:《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14项)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著作)

作者:李纪岩(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琅邪诸葛氏家族文化研究(著作)

作者:汲广运(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G-U-S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实践探索——以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为例(论文)

作者:李中国(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4、临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战略定位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李涛(市政府研究室)

5、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论文)

作者:魏洪秀(临沂大学)

6、冲突性会话的名词语义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著作)作者:王晓军(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作者:姜怀顺(临沂第二十中学)

8、打造“江北第一滨河长廊画卷”——关于沂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建设的调研报(研究报告)

作者:刘兰永(市委政策研究室)

9、沂蒙民俗风情概览(著作)

作者:市委宣传部

10、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著作)

作者:魏秀春(临沂大学文学院)

11、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著作)

作者:周文军(临沂大学图书馆)

12、民法(总论物权)(教科书)

作者:王连合(临沂大学法学院)

13、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著作)

作者:王美雨(临沂大学文学院)

14、社会空间论(著作)

作者:潘可礼(临沂大学法学院)

二等奖(26项)

15、城区滨河旅游带开发建设研究——以临沂城区为例(论文)

作者:徐化国(临沂职业学院)

16、关于临沂市农村劳动力存量及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杜宇功(临沂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17、新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研究(著作)

作者:孙海英(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杨红樱教育观漫谈(著作)

作者:张利芹(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19、地方高校创新课程体系重构研究(著作)

作者:李

波(临沂大学教育学院)20、临沂旅游规划与开发(著作)

作者:于爱水(临沂大学商学院)

21、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研究(课题)

作者: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市委组织部)

22、GATS视角下政府管理权研究(论文)

作者:樊奕君(罗庄区人民检察院)

23、官德论(著作)

作者:赵长芬(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4、沂蒙精神研究(著作)

作者:徐东升(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5、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以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认证为例(论文)

作者:陈德云(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26、视觉与图像(著作)

作者:尹德辉(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27、汉语式主题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著作)作者:孟凡茂(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28、云间新跨越(著作)

作者:马际娥(临沭县教育体育局)

29、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论文)

作者:任庆祥(费县实验中学)

30、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研究(论文)

作者:李纪传(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31、动画片《孔子》与山东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白娟娟(临沂大学)

32、戏曲演出民俗正在发生急遽的变异(论文)

作者:宋希芝(临沂大学文学院)

33、子贡未“货殖”考(论文)

作者:周静(临沂大学文学院)

34、和谐视域下的农村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著作)作者:孔繁金(临沂大学法学院)

35、临沂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诸葛继琦(市两型办)

36、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研究报告)

作者:李元强(市旅游局红色旅游办公室)

37、基于信息系统审计视角的高校内控系统分析(论文)

作者:王恒斌(临沂大学财务处)

38、我国公路货运企业准入制度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薛

丽(临沂大学法学院)

39、山东省旅游整合营销研究(著作)

作者:朱孔山(临沂大学商学院)

40、临沂市现代物流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何洲娥(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三等奖(72项)

41、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建研究(研究报告)作者:调研课题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市委组织部)

42、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民国山东乡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著作)

作者:魏本权(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三国演义》战争述论(著作)

作者:颜震(临沂大学文学院)

44、我国检察官职业伦理规范的理论及实证探析(论文)

作者:王永(临沂市检察官培训学校)

45、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理念的转变(论文)作者:李平(罗庄区人民检察院)

46、浅谈定性定量数理统计法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作者:杜桂秀(市委党校)

47、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论文)

作者:王林霞(临沂市委党校)

48、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党员干部培育机制研究(论文)

作者:蔡玉卿(临沂大学)

49、沂蒙精神对于当代党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作者:陈永莲(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0、1942年刘少奇在山东践行群众路线其及当代启示(论文)

作者:王春梅(马克思主义学院)

51、浅谈荀子的法治思想(论文)作者:张华(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52、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文)

作者:李荣田(临沂市委党校)

53、民国时期山东报业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

作者:董爱玲(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4、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中国的西北角》的成功(论文)

作者:刘丙芬(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5、仁道与20世纪山东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论文)

作者:孙士生(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6、群体主持电视综艺节目上下文语境分析(论文)

作者:薛亚青(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57、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语境下的李提摩太(论文)

作者:李鹏程(临沂大学文学院)

58、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与经典赏析(著作)

作者:王秀庭(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59、由题画诗管窥朱耷暮年思想的嬗变(论文)

作者:冯丽娟(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60、北海银行在滨海的活动及发行的北海币(论文)

作者:李银(临沂钱币学会)

61、文化记忆与诗性品格——论厉彦林沂蒙乡土散文的“文化诗性”(论文)

作者:桑莉(临沂大学文学院)

62、盲人说书的调查与研究(著作)

作者: 冯丽娜(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63、战火中的玫瑰赞歌——《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论文)

作者:李光(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64、《史记》讲读

(著作)

作者:张学成(临沂大学文学院)

65、大战略决定成败——春秋霸权兴衰的历史阐释(著作)

作者:李桂峰(临沂大学文学院)

66、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风格研究(著作)

作者:张珊珊(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67、《以斯帖记》的文学技巧、意识形态与神学观念探讨(论文)作者:张爱辉(临沂大学法学院)

68、论学生主体性培养(论文)

作者:崔海慧(临沂大学)

69、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论文)

作者:廖颂举(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70、高校校长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测量及其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论文)

作者:胡青(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71、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变革的新图景(著作)

作者:马晓春、牛欣欣(临沂大学教育学院)72、2000年以来高校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论文)

作者:杨港(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3、汉语背景下的俄语数量范畴研究(著作)

作者:王明琦(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4、Efl学习者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培训(著作)

作者:刘乃美(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75、游戏式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赵相美(临沂大学)

76、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积累(论文)

作者:李雪(临沂沂河实验学校)77、高校社会服务伦理研究(著作)

作者:薄存旭(临沂大学)78、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论文)

作者:朱爱华(临沂大学附中)

79、精彩课堂教学策略(著作)

作者:王有鹏(临沂实验中学)

80、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开放性实验室的实践研究(课题)

作者:李宝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81、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作者:史光义(费县职业中专)

82、“云平台”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

作者:谢堂春(临沭县大兴镇中心)

83、外科实习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课题)

作者:来卫东(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84、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分析——以临沂市为例(课题)

作者:林红(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8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国古代史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作者:曹毓(沂南县苏村镇初级中学)

86、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攻略(论文)

作者:王艳娟(临沂佳和小学)

87、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自制教具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

作者:伊永明(费县二中)

88、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论文)

作者:聂韶华(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89、新升格本科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课题)

作者:朱丽(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90、高等数学教学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途径(论文)

作者:李宝秋(临沂大学沂水分校)

91、基于网络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管理研究—以临沂市为例(研究报告)

作者:张慧杰(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92、由城镇化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论文)

作者:宋娟(临沂大学法学院)

93、沂蒙老区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肖丽丽(临沂大学法学院)

94、世界经济概论(著作)

作者:张燕(临沂大学商学院)

95、山东2011年住宿与餐饮业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谢爱良(临沂大学商学院)

96、模糊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焦圣华(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9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实践与对策建议(论文)

作者:主笑宜(市财政局)

98、外资进入粮食领域的趋势及应对措施(研究报告)

作者:宋朋来(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

99、临沂市小微企业发展研究

(论文)

作者:黄秀海(临沂市委党校)

100、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强市建设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刘文春(临沂市畜牧局)

101、媒介报道视角下的疫苗研究(论文)

作者:李明娟(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102、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策略研究(论文)

作者:宓现义(法学院)

103、关于当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孙振江(临沂市检察院)

104、临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作者:李学楼(临沂市委党校)

105、临沂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论文)作者:王春玲(临沂市委党校)

106、临沂市多元化养老机制探析(论文)

作者:王涛(临沂市委党校)

107、临沂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作者:王娟(河东区委党校)、108、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节约集约的办法--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

作者:密长林(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

109、临沂城市城区道路绿波带建设研究(课题)

作者:吕高玉(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10、社区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农村为例(论文)

作者:吴强(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111、加快推进山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课题)

作者:孙方(河东区委党校)

112、江苏盐城沿海湿地演变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探讨(著作)

作者:张学勤(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第二篇:青岛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专题

青岛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一、总则

1、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青岛市市级社会科学奖。

2、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组织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

3、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

4、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奖金。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

1、凡我市个人和集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2、参评成果必须是在经国家新闻出版机构批准的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虽未经公开发表,但确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为市委、市政府及区、市以上部门批示、推广的研究报告、方案、建议,被市级以上社科规划办、科委鉴定确认合格的课题,亦可申报参评。

3、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为准。

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示时间或成果鉴定书通过鉴定的时间为准。所有成果不以写作时间及“前言”、“后记”中的说明或其他证明为据。著作类出版时限以第一版时间为准,若第一版时间不在时限以内,但印刷时间在时限以内的,亦可参评。

4、以外文形式发表的参评成果,论文需同时上报中文译文,著作需提交中文摘要;翻译论著需同时报外文原件(或复印件)。

5、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未参加过评奖的著作,若再版时间在评奖时限之内,可以参评;参加过评奖的著作,再版后新增内容超过原著三分之一的,方可参评。

6、一个作者(含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不 是首位作者的,本人可另申报一项成果。

7、两人以上合作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必须经合作者同意后,与合作者(含共同主编)具名申报。

8、集体合作的成果,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出国或调离我市,其他作者尚在市内,如果能确定该项成果是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在我市工作期间完成的,可以参评。但要出具第一作者(第一主编)同意其他作者申报评奖的证明。获奖证书按版权页署名。个人作者在我市工作期间完成的成果,如作者已调离我市,不再参评。

9、与中央有关部门或外省、市协作研究的项目,其中由我市作者为首位主编、或在多卷本中能明显分出某单册为我市作者撰写的,可申报评奖。

10、多人合作的系列丛书,如果涉及学科较多,出版时间不一,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单册可以申报参评。在评奖时限内已出齐的丛书,如果整体参评,单册不再参评;如果单册已经参评,整体则不再参评。单册参评以单册作者(主编)为主申报;丛书参评以丛书主编为主申报。

11、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在未完整出齐的情况下,不受理单册申报。多卷本著作的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限为准。

12、多位作者(主编)的成果,第一作者(主编)去世,可由第二作者(主编)在征得其他作者(主编)同意后申报评奖。申报评奖及获奖证书以版权页为准署名。

13、只有一位作者(主编)的成果,作者(主编)去世,可由其直系亲属代理申报评奖,申报评奖及获奖证书以版权页为准署名。

14、文章以正文标题下首次出现的署名为准;著作以版权页署名为准;通过鉴定的课题以鉴定书封面上的完成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主持人)的署名为准。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版权页上署名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其申报权归“作者”或“主编”。

15、现任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参加评奖。

16、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不得申报评奖。

17、公文、法律、法规等条文性文件不得申报评奖。

18、带有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研究成果在保密期内不得申报评奖。

19、如果论文集参评,其中的论文不得单独申报评奖。

20、增刊或期刊,既没有出版日期,也没注明“双月”、“月刊”、“季刊”的,不得申报评奖。

21、版权页姓名和时限若印刷模糊、不规范,不予受理;若有涂改和更换现 象,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评及获奖资格,当事人两年之内不得申报评奖。

22、作者以笔名发表或出版文章或著作的,必须出具报社、杂志社或出版社的书面证明。

23、我市作者以正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经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出具证明后可以参评。

三、评奖条件与标准

参评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有良好的文风。

1、应用研究

在研究解决我国、我省、我市或本地、本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问题上有创见,对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机关重大决策的形成和重大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2、基础研究

在本学科、本专业的某一领域有创新,填补本学科某项空白,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独到的科学见解。

3、科普读物

在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4、翻译论著

符合版权规定的译作,体现原著原意,对研究我国、我省、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5、古籍整理

翻译、注疏准确,能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在史料史实考证上有新发现,或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讹脱。

6、教科书、工具书

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可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能正确解释或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评奖步骤和方法 整个评选工作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作者申报

1、学会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并交纳申报费。

2、学会会员与非会员均可直接向市评奖办公室申报并交纳申报费。申报成果必须经申报者所在单位同意,由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3、申报者均应按照规定的评奖范围和条件,填写《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一式两份,提交成果材料一式三份(其中文章类成果至少必须有一份原件)。

第二步:成果初评

市级学会根据评奖范围、标准和申报要求,评出上报候选成果,填写《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一式两份及推荐意见,连同成果原件及相关材料,一并报送市评奖办公室。作者直接向市评奖办公室申报的成果,由市社科联组织综合评审组进行初评(办法同上)。

学会初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组成评委会,由评委会集体讨论并投票决定。

第三步:市评委会评定

评奖工作由市评委会统一组织进行。

市评委会下设六个学科组:经济学、管理学一组,经济学、管理学二组,政治学、法学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组,文学语言学组,历史文化组。学科组会议按分配的指标,对所申报的成果进行审议评选,评出三等奖,并推荐一、二等奖候选成果。评委会联席会议综合平衡三等奖,评定一、二等奖。评选工作在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协商后,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得票超过到会评委半数(不含半数)的方为通过。个别遗留问题由正、副主任委员集体研究审定。

向省推荐的成果根据省下达的限额,按在市评选中获奖等次,同等次按获票多少确定。

五、评委组成与职责

1、市社科联受市委、市政府委托负责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的组成及成员调整。

2、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评选委员会承担本次评奖工作。

3、到会评委由市社科联根据本次参评成果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以及评选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在30人左右。

4、市评委会委员除评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因评奖组织工作需要外,实行轮换、回避原则,凡本人有成果参评或直系亲属有成果参评的委员,不参加该次评选会议。

5、参加评选会议的同一单位的委员,在一个学科组中一般不超过2人。

6、遇到特殊情况,可聘请特邀评委。

7、参加评选会议的全体评委,必须严格遵守评审工作守则,公道、正派、守纪;如需对成果进行咨询,未经评委会同意,禁止个人与参评者联系;坚决杜绝徇私情、拉选票、泄密等不良风气。违反者由市评委会取消其评委资格。

六、成果奖励与管理

1、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分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一、二、三等奖总数为120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85项,优秀奖若干项。

优秀奖主要用于因评奖数额限制未能入选的比较好的成果。推荐优秀奖采取小组投票方式。为了鼓励中青年学者,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原则上不推荐优秀奖。

2、著作类获奖成果以版权页署名为准颁发证书,署名顺序按版权页排列,均不以其他说明为准。文章类获奖成果以正文标题下首次出现的署名为准颁发证书。通过鉴定的课题以鉴定书封面上完成单位(或课题负责人、主持人)的署名为准颁发证书。

3、在正式颁奖之前,如获奖者对本人获奖情况有重大异议,且未能与市评委会的审核答复取得一致意见时,可向市评委会提出撤奖书面申请。经研究同意后,可作弃奖处理。

4、如发现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以及其他重大问题者,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后,即取消该项成果获奖资格。如已颁发证书与奖金,须全部追回。该作者其他成果两年之内不得参评。

5、集体成果获奖,证书、奖金授予集体;多人合作成果获奖,证书发主要作者,奖金由作者协商合理分配。

6、获奖成果在评奖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即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市评委会受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7、成果申报材料原则上不退还。

8、市评奖办公室设在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本细则的具体实施由市社科联负责,解释权属于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

二ОО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关于枣庄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申报的通知

关于枣庄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评选申报的通知

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大中专院校、有关单位:

枣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设置的社科理论成果最高奖项。第二十次社科奖评选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凡我市个人或集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注释等)在市以上新闻出版机关的正式报刊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的,或经省、市新闻出版局准印的均可申报参评;或虽未公开发表,但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并被县级以上机关、部门采纳、转发、推广和介绍的调查报告、方案、经验、建议等(需有县级以上部门被采纳证明),或被市级以上社会科学权威机构鉴定确认合格的科研课题,亦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成果的有效出版(发表)时限为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标明的出版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市委、市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采纳意见,转发文件的时间或成果鉴定书通过的时间为准;带有

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研究成果在保密期间不得申报评奖;网络上发表的社科研究成果不予受理。所申报的成果一律不予退还。

三、成果申报方法

市社科联学会会员向所在学会申报,亦可以非会员的身份申报,非会员申报可直接到市评委办公室(市社科联学会部)办理。申报成果时,必须经所在单位或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会员须经所属学会)签署意见并盖章方予受理。申报者须按要求填写一份《枣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表》(请登录枣庄市社科联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下载),连同科研成果材料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为原件)一并上报。

四、参评成果申报时间

本次申报工作从2011年9月16日-----2011年11月8日止,过期不予受理。

参评成果报送地点:枣庄市社科联学会部(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新城市委综合楼321室)。邮编:277800 联系电话:0632-3315463 联系人:徐东梅

2011年9月6日

第四篇: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模版)

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名单 一、一等奖(15项)

(一)论文类(10项)

陶德麟 武汉大学 略论辩证法与和谐问题

郭齐勇 武汉大学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沈壮海 武汉大学 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系列论文)

马 敏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系列论文)

简新华 黄 锟 武汉大学 中国和湖北省武汉市城镇化研究(系列论文)

陈继勇 雷 欣 胡 艺 武汉大学 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系列论文)徐顽强 熊小刚 李华君 李 月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鲍升华 李 巍 陈 昀 戴华勇 陈金波 湖北经济学院

基于和谐思维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机理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刘仁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司法礼让原则

张应强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二)著作类(5项)

段德智 武汉大学 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

陈 伟 彭 浩 李天虹 刘国胜 萧圣中 武汉大学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

张中华 朱新蓉 唐文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房地产与资本市场

张立荣 冷向明 方 堃 江易华 李晓园 华中师范大学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雷振扬 成艾华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二、二等奖(62项)

(一)著作类(27项)

袁银传 曹荣湘 武汉大学 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 欧阳康 张廷国 潘 斌 丁建定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

思想碰撞与方法借鉴——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

吴巧生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

程水源 刘汉成 黄冈师范学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吴少新 许传华 张国亮 徐慧玲 湖北经济学院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赵凌云 范恒山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张李军 军事经济学院 军人工资制度创新研究

陶良虎 范恒山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中国城市化进程

何伟军 三峡大学 三峡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研究

丁建定 华中科技大学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

何卫平武汉大学 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

魏文享 华中师范大学 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

涂文学 江汉大学 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

许小青 华中师范大学 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

韩小荆 湖北大学 《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

冯黎明 武汉大学 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

陈文新 何坤翁 赵伯陶 武汉大学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卢世华 江汉大学 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

李广柏 华中师范大学 红学史

周叶中 江国华 武汉大学 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社会主义立宪评论

康均心 武汉大学 生命刑法原理

顾 杰 武汉科技大学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陈达云 李 红 吴开松 中南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

雷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 听觉障碍学生唇读的认知研究 董泽芳 李友玉 陈 敏 徐金燕 胥青山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黄浩军 张厚福 赵 蕴 陈洪平黄 莉 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体育发展与法制化建设

萧洪恩 华中农业大学 土家族哲学通史

(二)论文类(35项)

孙来斌 谢成宇 姚 芳 武汉大学 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与当代思考(系列论文)

龙静云 沈昊驹 华中师范大学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哈耶克的正义理论

贺祥林 湖北大学 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列论文)

刘华才 傅江浩 武汉科技大学 高等院校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系列论文)

李小平卢现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

宋亚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杨灿明 孙群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与收入不平等

钱学锋 熊平陈勇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研究(系列论文)

汪 涛 何 昊 诸 凡 武汉大学 新产品开发中的消费者创意——产品创新任务和消费者知识对消费者产品创意的影响

陈池波 潘泽江 杜 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现代农业投资的优先序与政策调整

孙习祥 兰肇华 吕永泽 马泽江 武汉理工大学 品牌管理的价值功能(系列论文)

黎东升 何蒲明 魏君英 长江大学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郑 军 刘 华 翟华云 王 静 周运兰 中南民族大学

企业自主创新、股权激励及其经济政策环境研究(系列论文)

王成勇 艾春荣 湖北文理学院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

宋德勇 卢忠宝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系列论文)潘 敏 缪海斌 武汉大学 基于银行信贷供给视角的中国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王少平胡 进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GDP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

石人炳 华中科技大学 生育控制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研究

徐少华 武汉大学 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

郭小平华中科技大学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一2009)为例

刘为钦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

赵振宇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及其时空观辨析

廖美珍 华中师范大学 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

罗以澄 吕尚彬 胡新桥 张昌旭 武汉大学 四类受众群体媒介认知调查研究(系列论文)

姚 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审判组织表决规则研究

李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 城市政府业务重组的原理与方法

刘 再 起 武 汉 大 学 “Мягкая сила ”в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я(中国发展战略中的软实力)

沈 红 赵永辉 华中科技大学 “入门免”或“出门免”: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方式的选择

李春梅 魏忠明 夏 星 陈红军 詹红菊 湖北工业大学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活、自主创业)系列调研报告——以湖北地方高校为例(系列论文)

雷万鹏 华中师范大学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

崔应令 武汉大学 柔性的风格:女性自我的再认识——以恩施土家族双龙村为例 李其荣 沈凤捷 华中师范大学 跨国移民与东亚现代化——以中、日、韩三国为例(系列论文)

涂 伟 叶 云 袁心平武汉科技大学 基于地域特色的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系列论文)

杨卫东 江汉大学 试论第三轮国企改革 张俊飚 王宏杰 李 波 李平罗小锋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三农”发展问题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三、三等奖(130项)

(一)著作类(52项)

朱 哲 权宗田 邹晓芟 刘建锋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软实力

徐志远 李玉娇 季爱民 张 煜 崔 蕤 武汉理工大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和谐文化论

杨 威 武汉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

李 芳 华中师范大学 财产权利、制度变迁与国家成长——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演进研究

梁 东 李志宏 王文清 顾 桥 汪朝阳 江汉大学 武汉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

胡 亮 军事经济学院 局部战争财政金融动员研究

方鹏骞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

汪海粟 文 豪 张世如 王娟娟 梅良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失衡与无形资产减值分析

胡 芬 湖北大学 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张新国 杨君茹 安增科 刘德光 陈 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赵玉林 刘树林 黄蕙萍 汪 芳 单元媛 武汉理工大学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白 虹 武汉工业学院 阿奎那人学思想研究

方红梅 中南民族大学 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姚才刚 湖北大学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

柯卉兵 华中科技大学 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

梅珍生 陈戈寒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道家政治哲学研究

彭惠青 武汉科技大学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以武汉市社区考察为例

吴雪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 樊 星 武汉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

肖希明 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建设的变革与发展

杜 娟 华中师范大学 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

程斯辉 武汉大学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

刘 云 华中师范大学 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

王宏佳 湖北科技学院 咸宁方言词汇研究

陈家林 武汉大学 外国刑法通论

周卫华 三峡大学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

孙 晋 武汉大学 产融结合的金融监管与反垄断规制研究

郭 娅 湖北大学 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 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

任 放 武汉大学 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邱观建 袁晓建 赵 经 张 春 田少波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公路文化通论

常 健 管 斌 饶常林 华中师范大学 金融法学专论

李太平潘建红 王媛媛 杨黎明 钟勇为 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教育论

张再红 华中科技大学 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

石长顺 华中科技大学 电视话语的重构

张俊超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詹建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事诉讼契约研究

刘冰清 蔡长明 三峡大学 香溪毓秀——昭君传说的历史与现实

潘弘祥 中南民族大学 宪法的社会理论分析

孟立军 中南民族大学 新中华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余 锐 三峡大学 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

程群林 咸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孟子逻辑之破译 李万军 武汉纺织大学 当代设计批判

吴亚林 湖北科技学院 价值与教育

彭道海 王相飞 武汉体育学院 基于体育彩票业可持续发展的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研究

汪季石 汪颖子 黄冈师范学院 鄂东现代革命史

肖家燕 湖北文理学院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 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

黄德林 朱 清 吕凌燕 夏云娇 周敬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制度研究

李梦卿 熊健民 罗 莉 王宪成 湖北工业大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

尹弘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楚国都城与核心探索

(二)论文类(78项)

陈世强 张忠诚 毛明天 湖北省政策研究会 非公企业党建的新突破:汉阳模式

吴东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康凤云 武汉纺织大学 正确把握文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雷江梅 武汉理工大学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列论文)

张忠家 长江大学 突出“情”“准”“实” 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

吴小莲 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系列论文)

湛柏明 殷 绛 李建国 刘茂红 中南民族大学 要素禀赋变动条件下中国工业企业的投资倾向及贸易效应

钟春平孙焕民 徐长生 华中科技大学 信贷约束、信贷需求与农户借贷行为

朱小梅 吴秋实 王鸾凤 湖北大学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石军伟 胡立君 付海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

李谷成 冯中朝 范丽霞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生产率专题研究(系列论文)

肖德云 胡树华 戴 勇 武汉理工大学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翟华云 周运兰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企业投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研究(系列论文)

何威风 刘启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

白 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企业的技术寻求型海外投资战略分析(系列论文)

陈 红 何德旭 王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稳定机制的构建(系列论文)

王恕立 胡宗彪 武汉理工大学 外商直接投资、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系列论文)

陈玉萍 吴海涛 丁士军 陶大云 王怀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系列论文)

谈多娇 湖北经济学院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系列论文)

杨清香 胡向丽 俞 麟 宋 丽 陈 娜 华中科技大学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与经济后果研究(系列论文)

徐 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

黎精明 郜进兴 武汉科技大学 财政分权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研究(系列论文)

赵 晶 朱 镇 江 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系列论文)

罗小锋 秦 军 华中农业大学 农户科技作用认知和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系列论文)

叶永刚 宋凌峰 张 培 武汉大学 宏观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系列论文)

赵 曼 李 锐 喻良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绩效评估中的模型选择问题与解决方法——基于就业培训项目的研究

刘启亮 武汉大学 学习效应、私人关系、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龚 锋 卢洪友 武汉大学 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

王相飞 郑 强 刘 亮 庞俊鹏 李爱群 武汉体育学院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的现状研究(系列论文)

苏文清 江汉大学 “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系列论文)

谭术魁 齐 睿 涂 姗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征地冲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傅才武 陈 庚 武汉大学 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

王宗军 张 静 赵 丹 毛 磊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与实证研究——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

修 倜 华中师范大学 喜剧美学研究(系列论文)

易 明 王学东 邓卫华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社会化标签网络分析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吴卫华 三峡大学 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形象研究(系列论文)

贺东航 朱冬亮 华中师范大学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系列论文)

吕忠梅 邱 秋 张晓京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水资源保护研究(系列论文)

许承光 蒙 柳 孙文桢 何 丹 武汉工程大学 农村股份合作制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赵 蕴 王 雷 梅军红 华 颖 赵 昱 武汉体育学院 地理信息技术在后奥运会时期体育场地使用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虞崇胜 王洪树 武汉大学 中国协商政治模式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系列论文)

张春泉 湖北师范学院 领域语言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系列论文)

陈翠荣 王坤庆 张锦高 林 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小而精: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特色分析(系列论文)

陈元欣 王 健 华中师范大学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

赵 辉 中南民族大学 先秦文学研究(系列论文)

漆昌柱 罗小霞 叶冬茂 武汉体育学院 人格与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

苏喜生 方 辉 贺德富 军事经济学院 后勤物资主动配送模式研究(系列论文)

骆东平三峡大学 美国性骚扰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李佃来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创新研究(系列论文)

黄 涛 武汉科技大学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系列论文)

周新民 湖北大学 构筑精神理想国——陈应松小说论

向德平华中师范大学 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建构

余良华 王 威 湖北大学 论体操技术 刘 瑛 张方方 华中科技大学 我国互联网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魏 斌 武汉大学 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

陈 刚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实在论能解决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吗?

陈柏峰 董磊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治理论还是法治论——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理论建构

问清泓 宋晓波 武汉科技大学 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

许建国 彭继旺 李 波 李进都 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会 区域税收分配与财政分配效率研究

崔晓静 武汉大学 从“瑞银集团案”看国际税收征管协调机制的走向

张治国 湖北文理学院 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生态责任

王 奎 湖北文理学院 清末商部的职权运作与局限性

朱新方 熊 娜 长江大学 土地流转理论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

孟庆星 湖北美术学院 邢侗书学思想研究

曹丽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供应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系列论文)

陈剑锋 谢 亮 武汉理工大学 产业集群的文化和信任研究(系列论文)

彭学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

付海晏 华中师范大学 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

孙志国 钟儒刚 刘成武 王树婷 张 敏 湖北科技学院 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实证分析(系列论文)

谭德宇 湖北民族学院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刘纪兴 刘天纵 张平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提升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系列研究

汪 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探讨

陈娴灵 湖北经济学院 许可执行之诉: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适格之救济

童长江 鄂州职业大学 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

李长健 余劲松 华中农业大学 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理论逻辑的农业补贴制度研究(系列论文)

杨洪林 武汉纺织大学 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七夕文化建构研究(系列论文)汪志强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论和谐社会的整合机制

杨玉荣 余冬林 海军工程大学 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研究(系列论文)

第五篇: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附件

1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评选实施细则

根据江西省社联《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办法》(赣社联字

[2005]43号)的规定,2009年将开展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经省社联主席办公会研究,提出以下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评选原则,以鼓励和调动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参评时限

在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出版或发表的符合本《实施细则》评奖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三、评奖范围

凡本省作者在规定参评时限内发表的(一)学术著作类;

(二)论文类;

(三)应用对策研究类;

(四)科普、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类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符合下列条件的,均可申报参评:

1.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和公开发行的报刊发表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2.经省级以上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赣内资字号)连续出版的内部资料上发表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或被设区市(厅、局)以上党政领导部门采纳、被省级以上领导给予肯定批示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同时需出具相关证明或批示原件。

3.同省外作者合作的专著、编著、译著,必须由我省作者担任主编并 1

由我省作者独立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同省外作者合作的论文、对策研究成果,必须是以我省作者为第一作者;同国外作者合作研究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成果,必须是由我省作者担任主持人,且独立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并经我省作者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材料。本省多人合作的成果,必须由第一作者申报参评。

4.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偏重于社会科学的,可申报参评。获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或获其它非政府奖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申报参评。

5.多卷本的科研成果必须各卷(册)出齐后,以整体成果申报参评,其阶段性成果不予参评。丛书可以整套申报,整套申报的由主编具名申报,此时单本则不能重复申报。如丛书中各作品的内容体系相对独立,可单独申报,但必须得到丛书主编的书面认可,此时丛书则不能再重复申报。

凡属以下情况的,不列入参评范围:

1.教材、文艺作品、新闻报道、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大事记,以及整理、剪辑转抄的资料。

2.已获中央或省部级别奖励的成果;第一作者为副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凡著作权有争议尚未妥善解决的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有关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

3.商业运作出版的论文集、增刊。

四、评奖标准

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独到见解或新的科学结论。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选题有重要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揭示本学科领域的规律,提出了新材料、新观点、新结论,填补了本专业内的空白;或进入前沿学科,开拓了新的领域;或对原有的研究作了新的补充、完善和更正;或在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对学科建设有较大贡献。

2.应用对策研究成果:选题有现实意义,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社会评价好,被有关党政领导部门采纳

或获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批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科普读物:观点正确,科学性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集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获得广大读者好评,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促进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起着良好的启迪与导向作用。

4.译著:翻译的原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译文准确、通达、雅致,符合原著风貌,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获得社会好评。

5.工具书:适应社会科学研究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准确,编排科学,差错率极小,检索方便,给社会和思维领域提供了新资料新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6.古籍整理和注释:准确可靠,缜密周到,有补正残缺、钩沉补漏的作用,注释简明、通达、富有创造,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好评。

在评审中,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掌握标准应有所侧重。前者主要考察其学术水平与理论价值;后者主要注重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五、奖项设置及比例

1.总获奖数控制在总有效申报数的30%以内。其中一等奖占总获奖数的10%,二等奖占总获奖数的40%,三等奖占总获奖数的50%。

2.为鼓励、扶持青年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市及县基层理论工作者,特设立佳作奖(相当于三等奖)。佳作奖设臵比例不超过三等奖的20%。佳作奖授予青年作者(40周岁以下)和市、县基层作者(含市、县党校,专科学校作者)。其获奖证书上注明“佳作奖(三等奖)”字样。

六、成果申报

1.由作者本人按照评奖范围、参评时限和评奖标准的规定,自行选定所申报的学科和成果形式。设区市作者向设区市社联申报,设有社联的企业作者向企业社联申报;省直单位的作者分别向省属各学会、高等院校、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科研处和省直部、委、办、厅、局的研究室(所、处)申报。作者及相关受理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邮寄以邮戳日期为准)向省社联学会部(或相关受理申报单位)申报。填写省社联统一印制的《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同时报送成果原件和社会反响材料,并交纳申报费。各受理单位将申报材料和申报费在规定时间内报送省社联学会

部。

2.确定成果是否在评奖时限的依据是:由出版社出版的,以第一次出版的时间为准,即不计转载和摘登的日期。内部发表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根据其被有关决策部门或者领导机关批示、采用的时间来确定,但须附相关证明材料。

3.每位申报者只能以第一作者身份申报一项成果。

4.以单位或课题组署名的集体成果,每个单位或课题组只能以主持人申报一项。

5.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不参加评奖,但其中单篇论文可以个人成果形式申报参评。

6.调离本省的作者,如果是申报后离开的,其成果可参加评奖;在申报期内调入我省的作者,其成果可申报参加评奖;已故的本省作者,可由作者所在单位或家属代为申报。

七、评奖程序

1.资格审查:由省社联学会部根据申报条件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提交各学科组评审。

2.学科评审组评审:分为初评、复评(综合评审)。

初评:初评实行匿名评审。评委在个人审读基础上,按量化评分表的要求评出分数送省社联学会部。省社联学会部对分数进行统计,按得分高低顺序选取45%成果提交专家评委会。专家评委会根据相关规定将对初评结果进行复议,确定进入复评的成果名单。

复评(综合评审):评委对入选的成果进行审读,各学科评审组根据所规定的各奖项等级名额控制数,按照本《实施细则》所列评奖标准,严格评审,写出评语,提出获奖成果项目和获奖等级的建议名单;评审后,所有评审表、成果原件及有关材料全部收回,经评审组工作人员清查、整理,交省社联学会部验收留存。学会部将获奖项目和等级的建议名单提交省社联主席办公会议审定。

3.举行省社联主席办公会议,审定各学科评审组建议的获奖项目和等级。

4.举行省社联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通过以上程序提交的获奖成果。

5.在江西社科网等新闻媒体上公示一等奖、二等奖获奖名单。对评奖

结果有异议者,可在结果公示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省社联学会部提出申诉。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当事人,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八、评审原则和纪律

1.各级评审组织均应坚持标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民主评议,按质取优,不徇私情,严禁作弊,宁缺勿滥,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各级评审组织的成员及工作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章办事,严格遵守各项纪律。

九、奖励办法

1.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一、二、三等奖(含佳作奖)。在必要时,增设特等奖和荣誉奖。特等奖和荣誉奖评审程序为:由学科组评审为一等奖并向省社联主席办公会议推荐,省社联主席办公会议研究确定并经省社联常务理事会通过。

2.成果经评审后,召开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表彰大会,由省社联向获奖者颁发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证书和奖金。

3.合作的获奖成果,只向第一署名者或主编授予写有包括合作者姓名的证书1份。奖金只发1份,由获奖者协商分配。

十、组织领导

1.评奖工作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实施。

2.省社联学会部负责评奖日常工作。

3.专家委员会及学科评审组成员,由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实行回避原则,凡申报评奖者不得担任所申报学科的评审组成员。

十一、附则

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属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下载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沂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