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第二篇: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导语:关于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进行语文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更加了解语文的深刻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学生的生活教学根本不被教师考虑在范围之内,学生也不能够将生活体验以及语文文章的精妙含义联系起来,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只会感到负担越来越大,直到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进行生活化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以及锻炼理解语文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学生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以及真实感受创作出来的,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延伸学生的课堂范围,让学生不再限制在课堂之中,还能够在课堂之外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为语文知识赋予更多的生活氛围以及生活气息,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二、强调生活积累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种语言,它有着庞大的词汇家族,所以想要加入语文的大家族之中,就需要认识语文家族中的成员,所以学生想要学好语文就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并积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之后学生才能够逐渐了解词汇以及语句之间的关系,最后熟练地掌握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词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每天定时写日记的建议,在写日记的同时学生还要定期进行检查以及修改,与班级同学互相分享自身的经历,这样学生的写作动力才能够被激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生活认知能力。此外在生活中学会随处发现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精彩体验以及感受到的各种情感体验要留意,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随着学生生活面的越来越广,学生也可以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加深自身的语文知识底蕴。
三、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进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自身的生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语文学科中所有的语文知识都来自于生活,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分析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脱离出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学生可以用板报等形式写出对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的具体感受以及内心体验,如:有的同学不节俭乱花钱,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各种观点讲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论述。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观察社会生活以及境况的建议,让学生开辟自身的语文学习眼界。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向家长讲授报纸新闻,对于一些语文服务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做,例如帮助家长阅读日常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讲解电子产品使用步骤等,从而最大化地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四、利用教学环境的改变进行语文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的色彩以及记忆,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环境,将教室进行生活化的创新型的布置,让孩子们在任何角落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师可以先对教室进行设计,请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图的设计,让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敲定一个统一的意见,学生与教师共同将教室布置成为理想的学习场所,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比较漂亮的植物以及花草,这样教室会变得更加的清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在有爱的氛围内学习生活。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创意板,让学生在创意板上自由发挥,可以在创意板上将遇到的疑惑与问题写出来进行一次班级讨论会。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经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更多地渗透到语文学习中来,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率,真正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这五要素。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字:习作 教学 兴趣 日积月累习作方法
一说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改。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以下几点。
一、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努力做到:
1、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二、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等。
2.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烧饭炒菜、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观看电影,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三、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
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的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的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熟读或背诵。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四、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既是我们每天沟通的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宝藏。语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一点,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35):43.[2]莫玉香.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3]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2013,(06):152-172.[4]韩燕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73.[5]汪春长.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51.作者:简永爱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塔脚小学
第五篇: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这一现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这一理念,对习作教学的“生活化”进行思考:感悟生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描绘生活,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创造生活,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关键词]习作教学
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中,“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恐怕是学生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习作脱离实际生活,对于所写的对象理解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这主要表现为说大话,不着边际;说假话,虚张声势;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生命力,语言积淀不够,底子太薄,不能“胸藏万汇任吞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生活挂钩,还学生作文本来面目,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童趣。
一、感悟生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小学生作文之所以内容单薄,篇幅短小,主要是因为缺乏生活阅历。为了广开“材”源,应打破课堂界限,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1.指导观察,选取素材。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实践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头戏,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方法,让学生争做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打破传统的用眼观察的单一视角,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乃至心灵去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读、去幻想„„如中秋的月亮不再仅仅象征团围,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想到神话故事,想到海边潮汐;深秋的菊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状貌的描绘,学生可以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等。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有意注意,使他们观察得细致、持久,从而获得较为具体、丰富的印象,为写作动机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要恰当地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明确观察的目的重点,选择最佳的观察顺序、角度、方向,从激发引趣入手,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美中激活写作兴趣。
2.展开活动,丰富素材。
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多做、多练,动嘴多说,多议,动脑多玩、多思。这样,不仅可以调解沉闷的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活泼生动的素材。如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各种活动的开展,开放了课堂作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组织阅读,充实素材。
阅读也是解决作文素材的一个捷径。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在一定意义上,还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设阅读欣赏课,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学生自订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地摘记、收集整理。其中,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为写作构建起一座素材资料库。长期积累,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描绘生活: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 生活化习作最基本理念是: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习作的空间就有多大。所以,学生的习作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充满着童真和新意,充满着活生生的生活气息!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使生活处处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习作开式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写记叙文,还要写应用文;不仅写现实中的,还要写想象世界;不仅继承传统的习作形式,还要勇于创新、善于借鉴。
1.注重交际,写应用文。
在众多的习作形式中,“生活化”习作特别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因为生活、工作的需要,人们才写文章。”“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发言稿„„”,这些是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所以“作文教学要学以致用。”生活化的习作因其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所以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比如:
(1)写推销语。如我县是著名的文旦之乡,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写这方面的推销语。
(2)写倡议书。如我县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时,我们让学生写“请做绿色环保人”,“交通安全你我他”等倡议书,既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
(3)写书信。如本校与兄弟学校的小伙伴结成友好关系,利用书信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此外,教师可以借节日之机让学生制作贺年卡,学写贺词;为学校广播撰写广播稿,包括采访稿,表扬信,小通讯等;学写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利用班级图书角,学写借条、收条;毕业前夕学写赠言等等。2.捕捉亮点,写即兴文。
在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振,但又稍纵即逝。这些偶发事件,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时机,教师应及时捕捉亮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练笔。如一次刚上语文课时,教室外面下冰雹了,这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可谓难得一见,学生的思绪马上飘到了教室外去了。看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样了,我想,与其让他们带着十二分的不满意上语文课,不如让他们痛快地玩一玩,上一节作文素描课。于是,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回,十分钟后再回到教室,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刚才玩时的感受。学生们仍处于兴奋状态,都迫不及待地把心理的感受告诉别人。教师简单点拨指导,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文章跃然纸上。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关注生活的热情被激发,他们都感悟到,原来关注生活是这样的有意思,把生活中的这些事记录下来更是有意思。
3.提供原型,写想象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在生活中要提供契机,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研究、探索的快乐。如一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去春游,被一道奇丽的风景所吸引,那就是柳树的中间长了一棵槐树,槐树上一串串像珍珠似的小白花,散发着一阵阵诱人的清香,吸引着学生们,大家都想知道这棵槐树是怎样从柳树间长出来的。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柳抱槐”这一现象,假想它们的来历,生长过程。学生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了解“假想”的方法,想象着曲折的情节,编织着科幻一般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境界。这种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习作兴趣浓厚,还促使学生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的画面、色彩、情感、意向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简直到达了忘我的奇妙世界里,潜在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创造生活: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大多对事物认识肤浅,意象贮存杂乱,不易再现,写起作文来显得思想狭窄、空洞无物。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生活回忆,再现生活表现,激活写作素材,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
1.运用媒体,展开联想。当今是一个媒体化的时代,互联网、电视、VCD等媒体设备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如果在习作课堂上能使用这些设备,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借助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比如教师可以收集音响,把“哨声”、“呐喊声”、“狂欢声”等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音响,让学生仔细倾听,弄清有哪些声响,这些声响会在哪些场合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声响,引导学生自由畅想。在学生合情合理地勾画出各种生活场面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这些生活情境,写成一篇优美的习作。
2.追忆往事,开启心扉。
教师可指导学生翻阅日记,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重温自己参观过的、体验过的美景。同时,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使他们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其间的乐趣,实现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当学生回忆往事,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吐心扉,拿起笔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3.具体事物,唤醒表象。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牵动学生的思绪,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生动形象。如让学生写上学期的实习教师,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始,我把实习教老师送给班级的地球仪摆放在讲台桌上,并出示了一张同学们与实习老师的合影。此时,学生很容易从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与实习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想到与实习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想到与实习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许多事情。这样,通过具体事物调动学生的信息贮存,唤起学生的有效记忆,就很自然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4.模拟表演,直接体验。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创设典型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奇感,还可以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让学生参加角色表演,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感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融,共同提高说写水平。如指导三年级学生写《搬煤饼》时,我从三方面进行诱导:第一,让学生观察图片,理清“搬煤饼”这件事的过程;第二,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品,把搬煤饼的经过再现给全体学生,每演一步,都与学生共同讨论怎么说,怎么做;第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里、田野里的一次劳动,当时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安排既使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当时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小品使事情的经过更具体,更符合生活。
“生活化”的习作,让习作走进生活,通过创设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高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的质量。
《习作教学的“生活化”》2004.9.25发表在《教育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