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2: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篇: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本文分析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从课堂导入、师生合作、情感教学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性,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抹杀了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的创新呼之欲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自学

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改革创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无论学生成绩高低, 都平等对待, 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1.2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 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是指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动态的,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学生开展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之后,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与开课前的预测产生一些不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灵活变动,及时作出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因此,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做了预测,但是为了达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许多收获。初中语文教师所指导、组织的教学内让那个都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紧密相连,不能是可有可无,而一定是有依据的, 有效的。另外,要保证学生的人人参与, 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得了知识,取得了学习进步, 凑热闹是不行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2.1 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精彩的课堂导入对这堂课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精彩、新颖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会变得很容易,也能和之前学到的语文知识自然衔接。课堂的导入是否精彩有趣,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导入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新颖。初中生一般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很强。所以,在课堂导入方面,我觉得主要就应体现它的“新”。例如在讲到《皇帝的新装》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一天,有一个人带着一顶破烂帽子在大街上行走,迎面走来了一个有钱人,就嘲笑他说:“呀!看看这脑袋上带的什么破玩意儿,那也算是帽子?”这个人一听并没有伤心,反而笑着说:“呵!你这帽子下面是个啥嘛,那也算脑袋?”看!这个人的回答多巧妙!很聪明的一个人哦!大家知道他是谁么?他就是安徒生。相信很多同学都读过和听过他的很多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童年,一起走进安徒生的时代和他的童话世界。这样的一段导入,通过新奇的人物故事引出主人公,再通过了解人物来走入新的课堂教学。

2.2 与学生共同研究授课法和分析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授课时存在一定弊端,就是教师讲课有固定的模式,喜欢按顺序讲课,利于写板书,让学生理思路。但是这种方法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难以走出模式的束缚。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相违背。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主体在于学生。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根据这样的想法,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关于授课方法的问题,最后我们的总结是,任何一篇文章,不管多么平淡,总有高潮部分,而这往往也是吸引众人的焦点。因此我在授课时,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讲到《孔乙己》这堂课时,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分组讨论文章的高潮部分和线索是怎样的。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发言都很积极,大家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但是大部分同学找出了高潮所在,即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的情节。同学们这样共同探讨,情绪高涨,学习很投入,而且之后的讲课也很顺利,从高潮部分入手,顺着线索一一分析。这堂课是师生合作完成,不同于以往的教与学。我们共同探讨了文章情节,同学们团结合作,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 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堂上,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有感情地读,但要读出感情来,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和文章的主人公达到共鸣,学生读文章的感情也会同时带动其他同

学进入文章中,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这样的阅读效果才会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阅读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情,文章情与学生情、教师情充分结合,达到共

鸣就会产生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课文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授《散步》一

课时,朗读范文前,先打开音乐播放器,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了范读,此时,课堂一片寂静,音乐的美、读书的美与课文内容本身的美交融在一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文章读完了,学生受到了感染,纷纷交流着自己在和家人散步时发生的趣事,此时我根据课文主旨要求让学生用“美在……” 的句式说出一段话,学生们在交流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师生间情感产生了共鸣,共同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则自然彰显。

结语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给我们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带来了有利机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越性,遵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好初中语文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瑞华.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罗守超.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 贺百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29)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三亚市林旺中学 郑玉娟

内容摘要: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设计的导语是: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是浓缩的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童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吧。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

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

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初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语文组王海洋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1-

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

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臵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

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6月22日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 穆景燕

内容摘要: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设计的导语是: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是浓缩的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童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吧。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

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

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的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新课改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进行的如火如荼,在层层落实中得到了不断地改进。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则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强学生情感交流,陶冶学生情操,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力争将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进一步创新、完善,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加足马力,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 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气氛压抑,学生低头看到的是课本上黑压压的一片文字,抬头则看到的是老师固定的表情和大篇的板书,这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学习语文的阴影和抵触情绪,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创新化、多元化,打破语文传统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争取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语文知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拉近师生距离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都知道,一般在和谐,1

愉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往往高于抑郁的条件下。轻松愉悦,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营造 一种适合于语文学习的气氛,将新课改理念中师生平等的概念融入教学思想中。在正式课堂讲授之前,教师就要巧妙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加强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们倍感亲切、融洽,进一步消除师生隔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都需要进行语言和情感上双方面的沟通,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心理情绪的起伏进行合理安抚,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二、巧用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引发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些本身就很具有磁性的文章,教师就不需要兜圈子,设悬念,而应采用开门见山,直截入题的导入方法。笔者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直接入题:“同学们,伟大领袖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总理的办公室亲眼去看一看他一夜的工作吧。”这样就可以引起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题目隐晦的文章,教师要会巧妙设问,引发悬念,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按耐不住,渴求学习的感觉。其中,巧设问题,就是要体现你的问题是不是精炼,是不是有挑战性;引发悬念,就要体现你的问题是否能扣人心弦,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能成功的巧设问题,引发悬念,可

以说,这堂小学语文课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对于很多内容深奥,学生不易读懂的文章,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带生入文。运用相关动画,电影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伯牙绝弦》时,发现学生学生很难理解这篇文言文,因此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这个典故的动画片,形象生动的动画是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就十分容易接受了。

优秀的课堂导入方法不止这些,教育工作者们要用于创新,巧妙运用,创造发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课堂导入法。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活化课本内容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特点,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教学中,寓教于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多媒体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走进了学生的课堂生活中。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还可以创设情境,使情景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有效,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诗歌,将这些课文与精美的ppt、故事片、动画片进行有效结合,可有效的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课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

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西湖的美景,但只是从课文文字所提及的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使许多未曾见过西湖的同学难以想象出那种情景,这样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介绍西湖的纪录片,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让他们“实地”领略到西湖的美景,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刻的理解课文主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

四、解放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实践学习方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解放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把学生带出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自由拓展。

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周边的人文环境、名胜古迹等地方特色,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才能更加了解文章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进行《赵州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类似的建筑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然后按照《赵州桥》这篇文章的写作格式,写一篇参观该桥的文章。这样学生结合课文和实物的对比,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增强自己的人文见识。学生只有走出课堂,与社会,与自然接触,才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到活生生的知识,更好的增强学生自身的阅历,拓展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新课标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做好基础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开端,是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所以,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载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 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所以促生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都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发生深刻的变......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大全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5篇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得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要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培......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小编整理)

    论文标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如何创新作者姓名:李胜军作者单位:益阳市第十三中学联系电话: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如何创新 益阳市第十三中学 李......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意识得到激发,课堂效率才能得到......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摘 要】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肯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从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还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