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时间:2019-05-12 22:3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第一篇: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一、教师反思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变革运动,一场致力于弘扬创新精神,致力于在教育领域造就自觉自主、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的运动。由教材而课程,由教化、塑造而促进、唤醒,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了,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实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成功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在课改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因此,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探索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成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教师反思的概念及类别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教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及学生以前生活、学习状况,通过教学前深思准备出符合班情、生情的个性化教案,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如教授《词五首》一文时,课文有五首古词,一四两首是婉约词,另三首是《江城子》《渔家傲》《破阵子》,属豪放词,那么,可以打乱原文编排的顺序,把这三首作为一块讲授内容,另外,再结合教学目标中“提升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两点来设置教学环节,多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即时反思,抓住契机,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反思,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的意义

反思有利于教师在经验上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四、具体操作

要基于实践宗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侧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行为而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来看,基于实践的自主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

在日常中落实,教师要养成反思教学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把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作为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

优化反思教学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操作:

一是具体问题审视,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 教学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二是观察与分析,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审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从而明确为问题的根源所在。三是重新概括,教师在认识问题成因之后,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四是积极验证,检验上一环节所形成的假设和教学方案,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入新阶段,开始新循环,不断步入理想上升的新境界。

积极掌握和有效运用一定的反思策略。

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提高反思策略与问题、行为记录反思策略与反思教案、同伴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札记。

不同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新手型教师侧重教学技能的反思、适应型教师侧重教学策略的反思、成熟型教师侧重教学理论的反思、专家型教师侧重教育科研的反思。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经验交换与共享,通过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如许多学校开辟的教海拾贝、学习园地等墙报,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彼此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这一点我县举行的教育阅读活动就卓有成效。教师通过经验会,例如我县举行的“我与新课程的故事”等演讲与征文活动等,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这一方面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2深度座谈与讨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心灵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发生思维互动。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议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强调并尊重个人的已有经验,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并融入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个人的个性特征。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远程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西宁市第三中学

袁德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变革运动,一场致力于弘扬创新精神,致力于在教育领域造就自觉自主、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的运动。由教材而课程,由教化、塑造而促进、唤醒,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了,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实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成功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在课改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因此,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探索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成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的我通过这次学习下面谈谈我的体会: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物理学对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直到医疗设备等,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每个角落。在本模块中,学生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物理内容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在制定探究计划时查询相关资料;学会在相互交流中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科学解释的评估。为此,可以让学生提出并比较不同的解释,看看所收集的证据究竟更支持哪种解释。学生之间的公开讨论、评议是提高评估能力的有效方法。关于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是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框架、信息收集过程和数据整理、基本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二是陈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所发展的能力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某些环节的探究行为中自主性较强,与这些环节相对应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中,教师需要作必要的引导或指导,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探究教案时,应该对不同案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分析,以便了解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标准》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

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在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上下功夫。教科书应为此提供机会和条件:一方面把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向多样化,如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方法均可适当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另一方面加大研究性学习的力度,为较深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要求等,应根据不同模块的性质和任务有所不同。例如: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偏重技术领域的模块可以以操作或制作性探究活动为主;偏重科学原理领域的模块可以以理论性探究活动为主;偏重社会领域的模块可以以验证物理学发展史中重大发现的探究活动为主;而专题研究性模块可以以探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具有新鲜感的物理问题为主,并可安排一些开放性探究课题。

物理课堂教学应成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的主阵地。物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为基本出发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物理知识、技能,体验知识建立的过程,学习物理研究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总之,远程教育网的时空自由、广泛的资源、便捷的速度等优点,对中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完善措施,精通业务,努力把这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希望工程做实做好!

远程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西宁市第三中学

袁德军

2009-11-12

第三篇: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序幕拉开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师角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关键词】: 政治课程改革 反思 转变和更新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以及今年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掀起了新一轮中学政治课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不仅是名称的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过去的《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教法的探讨,这就规定了教师的角色是“教者”。今天的《课程标准》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教师处在“学者”的地位。再一个,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来适应新的教学呢,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

有关专家认为,未来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表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增。换言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向导,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指导者转变。

为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应该从统治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挑战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和服务,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的平台。

﹙3﹚教师将由“倒水人”转变为“挖泉人”

长期以来,“桶论”这个教育隐喻理念一直在教育界占据着一席之地,即“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倒水人”。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地担起学习的责任。

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这里没有一桶水倒给你们,你们都得拎上自己的装着水的桶来,和我桶中的水相互倒,这样我们大家就能倒出一大盆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

因此,笔者赞同一些教师的说法: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臂之力。﹙4﹚教师将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书匠”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一轮课改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转变,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不转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爱心使者”不能变,因为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人,用真心感化人。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1﹚ 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尊重学生,教学民主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发话。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对学生报有强烈的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教育 2 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应大胆地转变观念,要允许学生问,允许学生讲,也允许学生做,教师应去引导学生怎么讲、问、做。

﹙2﹚ 树立“人本观”,为学生发展服务,赞赏每一个学生

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为我们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育发展的主题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到丰富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上来,促进学生身心、智力、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教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一味地责骂、惩罚的态度,而是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找出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鼓掌,点头赞许,目光鼓励,听学生讲话神情专注,面带微笑,都可能给学生带来进取的勇气和信心,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建立新型的“人才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按传统的观念来评价学生,采取静态的做法去评判学生。这种做法有欠公平,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能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不可理喻,动辄以恨铁不成钢、急于为学生着想为理由体罚学生。

三、教师要求的改变

传统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基本功对于现代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做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做到要更加紧密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教师职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标准综合化特征(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将更加紧密合作,学会打整体战。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相关学科知识,我们政治教师也应懂得些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地理乃至物理化学等基本知识,使 3 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过去的课程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教师过分地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即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电脑、不懂外语。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教师教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将“三个W-----WHAT,WHY,HOW”一一教给学生,也许这样的教学对于某个知识,学生确实掌握了!但学生不能由此而举一反三,因为他没有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强调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生存、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所以,作为教师应通过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能力和觉悟。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启发式、讨论式、阅读式、探究型,研究型等,我们政治教研室正在进行“三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即课前激动„„自由五分钟,新闻故事、时事报道、小品表演、音乐歌曲;课中师生互动„„创设情景、运用现代化手段、展开讨论、演讲;课后行动„„收集资料、网络词曲、办手抄报、组织实践活动等。

总之,课改之路是艰巨的,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③(美)麦金太尔(McIntyre, D.J.),(美)奥黑尔(O’Hair, M.J.)著;丁怡等译.《教师角色》—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第四篇: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自我调整(精选)

新课程下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的自我调整

南昌市28中

胡文平

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应当学会自我调整,扮演好三种角色:组织者、激发者角色和学生的伙伴、朋友角色。

1、组织者角色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课改之后的课堂教学难以组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按照大纲和教材上的要求,把内容讲完就行了。学生虽然处于教学系统之内,然而却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更没有和教师的知识产生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做一个成功的组织者,要走下讲台,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不再是学生前面的一个点,而成为了游走全班、关注全班学生的、随时准备激活学生的电子。我们可以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

在新课程下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在不断地相互激活、交流中获得更新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知识都会逐渐增长,交集部分也会越来越多。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也不再是孤立的关系,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室的布置也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新型的复杂的教学环境中,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预先组织、对课程毫无准备就去上课,教师将会面临怎样的一种困境。也许即使预先有计划和准备,我们也无法预料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情境挑战着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准备,情况会更加糟糕。有研究表明,那些能将课堂组织和计划好的教师发现他们并不需要严格的纪律,因为他们的课堂教学会比较顺畅地进行下去。教师如何做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呢?

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针,也是教师行动前必须要掌握清楚的。教学目的反映了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所学科目本身的需要。目的指导着教学的最后结果,如果一个教师希望教学富有组织性,他们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目的。

其次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会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选用教学策略。教师在选用教学策略时必须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依据自己能力、经验、教学风格、兴趣来决定选用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教学。第二,依据学生的需要、水平和特点来选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策略中获得最大的发展。第三,依据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只有符合教学目标、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才会生效。第四,依据可供利用的资源环境决定。分析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的资源,依据条件来选择教学策略。

2、促进者角色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机、兴趣等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然而,转变中的教师却常常受到困扰:首先,学生对于教师的改变似乎无动于衷,无心参与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心理上受挫感比较重,特别是教学新手,更是感到自己无法被学生所接纳,挫败感比较大,次数多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也被削弱了。其次,课改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发展,可是绝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是五六十人以上的大班,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别需要。于是,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早已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显得焦躁、厌倦或者走神;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也会感到烦恼,而学生的这些表现又反过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

课程改革给教师职业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教师的困惑。这些困惑真实地来自于教学实际,而不是来自于理论上的猜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等待显然不是办法,抱怨也无济于事,教师应当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投身与新课改中去。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伙伴和朋友角色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过去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形象,而要成为和学生“平等的首席”;不再是学生的管束者,而要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但教师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教师该怎样处理教师的权威与朋友、伙伴身份之间的角色冲突与矛盾?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朋友、伙伴”式的魅力人物?

首先,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年龄、成熟水平、经验及其性格,这有助于教师的心理置换,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其次,要学会有效地倾听,而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倾听是教师和学生交谈的基础,在师生交往的初级阶段,它成为建立平等的信任关系和澄清问题的关键。学生会从你静静地聆听里面获得信任和安全感,而你也能从学生的倾诉中获得最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对学生的谈话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引导,保证谈话在一种健康、积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持续进行下去;第三,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帮助机会与方式,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时,必须提前考虑到学生对这种帮助会有怎样的感受,他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强调真正出于爱心的帮助是无条件的,不会让受助者感到屈辱。教师时时处处都提供帮助,这样只会使学生变得压抑或依赖。会帮助学生的教师善于把握分寸,提供的帮助既能尊重学生的情感,又能促进学生的自立。

作者简介:胡永萍(1965--),女,甘肃秦安人,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电话:***

8309843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2010-06-16 10:44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和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的分析与反思。

一.关于反思和教学反思

1.什么是反思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黑格尔赋予了“反思”以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此后马克思又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此后,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就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这一点正是“反思”与一般的“思考”的主要区别。

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2.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如同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动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3.教学反思的类型

有研究者从教学的基本流程的角度出发,将教学反思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教学前反思。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2)教学中的反思。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的思考。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由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会受其知识、观念、动机、情绪、情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另外,环境因素对教师反思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

4.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

(2)超越型

(3)个性化

二.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表明,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教学行为的同时,可激起其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但实践性知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累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一步内化,并逐步条理化、系统化,直至对教师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进行教学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师教育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知而后行”。简言之,一个教师在还没有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前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才能进入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教育活动。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称这种模式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此,罗素以及许多学者都持批判态度。因为理论与实践乃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根据研究,专业知识是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教学实践,仅仅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力求“知”和“行”的协调一致。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尽量做到“行思并进”。根据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的研究,一个专业人士在他的专业工作中,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他的专业训练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他的工作中以一种“行中思”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就是希望教师能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性的反思,尽量做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从而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五.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美国学者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下载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攀枝花市第六小学 张恒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已势在必行,要求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 自贡市大安区髙硐小学张秀兰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武原中学 姚燕敏 【摘要】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内容并以国家课程形态被确定......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探讨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一直以来给于学生们的感觉都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学生对化学的偏见是我们......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摘 要】 当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关键词】高中化学;教......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反思 一、立足校本,重视培训 应该说,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是课改的重点之一,也是课改能够顺利进行,不走弯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手段之一。调研中我们看到,各校......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反思

    学习新课程创新体育教学 长汀腾飞希望小学吴发波 新课程是按照新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英语组 潘炜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