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大全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基础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低学段对识字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汉字数量多,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多样形式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他们识记效果的提高。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我从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后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那么,一堂原本显得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才能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充满活力呢?
一、创设识字环境
1、鼓励学生做小老师
小学生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的,让学生做小老师是对学生的锻炼更是让学生展示、表现自己。如: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老师,教组员识字,检查组员识字的效果;教授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教读课文和生字。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2、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比如:开火车识字、过小桥游戏、摘果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考,玩中创新,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培养识字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任何识字方法,只要能成为学生识字的‚良方‛,我们都不应该予以否定。当然还是需要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愿意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1、加一加
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用以前学过的生字加上偏旁构成新的生字,这样记忆起来就比较简单。
1、减一减
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生字。例如:“多”去掉一半就变成了“夕”;“中”去掉一竖就变成“口”。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记住的生字就多了。
2、猜一猜
就是把字编成一个字谜让学生来猜。例如:“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手”;“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轮红日升出地平线。——旦”。通过这样的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认识的效果大大提高。
在生活中发现错别字,纠正错别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象形字,指示字的字理学习,渗透中国文化的人文底蕴。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站推荐)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化学学科来看,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我国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试图尽快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化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化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国家民族培养“四有”新人。德育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实践,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勇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以上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和交往。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时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烧瓷器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节,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三国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 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报效祖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学校核心素养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毕业复习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复习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复习时,教师应做到对生负责,系统复习;还课与生,宏观调控;寓教于乐,激发潜能;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关 键 词】
语文核心素养 系统复习宏观调控 寓教于乐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小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既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复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致力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生负责,系统复习
在当前“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的谬论影响下,许多老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复习考试的重点,而忘了小学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毕业前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语文知识,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1、“学而时习之”,提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世人,学过的知识,应常常温习,教师每学完一课,一个单元和学期中段,都应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也运用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期末复习时,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都是复习的难点,应该组织学习提前复习,要求学生自己拟定计划,在小学最后一学年,分阶段复习古诗词,名言警句,平时小组内互查评比,毕业复习时,进行统一的检测,这样更有效地分配复习内容,时间,学生不会在总复习时手忙脚乱,因为已经把大量的复习任务提前完成了。
2、“温故而知新”,综合复习
毕业复习应扣紧《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落实所要达标的系统知识,学习水平和基本能力,做到心中有标,复习有序,训练有法,教学有序。
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把小学低段学习的知识“物归原主”,忘得所剩无几,所以,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拼音到字、词、句、篇温习一次,“温故而知新”边系统复习,边分类整理,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还课与生,宏观调控 毕业复习,不仅复习知识点,还要复习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六年的学习经验,分析、整理、汇总复习重点,发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如复习生字,“请你看看听写本,检测卷等资料,整理出自己的易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难点”;复习课文,“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抓住哪些重点来出题?你觉得这个单元的难点是什么?”;复习作文,“你最欣赏自己哪篇习作?觉得哪篇习作需如何改进?请修改习作后,制作自己的毕业习作集,与同学们共赏”……这样的复习课,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学生合作探究时,可以“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给学生以“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这样,学生有充分、自立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体,因而愿学、会学、乐学,体会到探究知识,收获学法的乐趣。
三、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精彩的,老师用有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丰富多彩的语文复习性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活学生的潜能。
例如,我们复习了字词部分,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找出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宝物”——检测题,进行一场“寻宝闯关”的游戏,当学生在书包、课本或资料袋等处找出“宝物”时,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闯关”之中,哪还有一丝的厌倦,连平时最“懒羊羊”的学困生,都饶有兴味地闯关,想成功地解开宝藏。
毕业复习到中后段,学生常会显露疲态,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时,老师可以来一场“最强大脑”的游戏,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点,随着老是翻动书页,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脑子快速地旋转,都想以最快的速度记牢,成为最强者。当有些并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那种自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常会有学生关:“老师,再玩一次‘最强大脑’,好吗?”
学生在玩中学,学玩同步,适应孩子的天性,还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加强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唤起内部的智力潜能。
四、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能力及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对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更要关注是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与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信心,容易自暴自弃。所以,老师首先应从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训练,不断地肯定、表扬,让他们重拾信息。
我们班有个孩子,是五年级时的插班生,由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由老人照顾,性格叛逆,学习态度散漫,各科常亮红灯,我先细心地观察他,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然后,从他的喜好入手,取得他信任之后,再激励他好好学习,只要他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赞许。他上课渐渐专注起来,还能积极举手,成绩也有了起色,到了毕业复习,我专门为他“私人订制”复习大餐。从生字词到阅读、习作,一步步地耐心辅导,当他毕业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很沮丧时,我还是继续鼓励他不要放弃,相信他一定能行,与他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根据他的弱项再加以训练,毕业考,他取得了八十分的好成绩,他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不离不弃,让我重拾自信。”所以,核心素养,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点上,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素养”就是平常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毕业复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取多形式的学习,促进学生习得高效的复习方法,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毕业考,我班的学生以全区语文统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小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正是以生为本,高效复习的成功体现。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维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瑞珍主编
第五篇:浅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