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有感
“规范”管理教学 创建优质学校
——读《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有感
第一次拿起《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2012年版)认真、仔细的读了一遍。《规范》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具规范性、时代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学习《规范》的同时,使我联想到我校的教学管理,不禁做了一下对照。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我所了解到的我校有关教学的管理工作,无不是依据《规范》而定,依据《规范》而做。而我校有些工作甚至比《规范》要求的做得更多、更细、标准更高。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校在教育教学上,走在地区的前列的原因,也使的感到我校的目标“创自强教育特色校,建优质教育资源校”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为我校规范的教学管理,必将创建优质的学校。
以下我分别从“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的中几方面谈谈对我校教学管理的体会:
一、《规范》中提出“工作计划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学人员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和衡量其教学工作基本行为的客观标准。学期初制定的计划主要包括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培训计划、科研工作计划等。
在计划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定计划及时;总体计划和分项计划方向一致,既相包容又互为补充;切实抓好计划过程的实施、监督、反馈与调控;学期末及时检查、总结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提出修订和补充意见。”
上班10多年,在实验小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计划”应该怎样写和计划的作用。每学期初,我校都要求教师、学年(科)组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个人及组内的教学计划。学校领导对教师个人的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对学年(科)组的计划进行面对面的审核验收。这样不仅对教师的个人工作给予方向上的明确及思想上的指导,而且对学年、学科的整体教学也明确了方向。学校对教师及团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使教师及团队的计划不致于偏离学校的总体目标,更不会使学期的计划变成一纸空文,只是些套话,不切实际的目标。期中阶段性汇报检查,期末的总结评比性的检查,都使教学计划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的顺利实施。也正因为如此,我校的教学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正常进行,并在每学期末都会有所收获,成绩突出。
二、《规范》中提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是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一般包括:学期(月)初的教学工作安排、课表等的制订与实施、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教师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情况以及教育科研活动的管理等。”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校的“四级督导”机制,有效的促进了日常教学的管理工作。我校不仅对每月工作有安排,有计划,而且周周有督导,周周有汇报,月月有总结。使我校无论是教学工作、德育工
作和后勤工作都政令畅通,管理规范,目标明确,反馈及时,指挥有效。
三、《规范》中提出“教学工作的师资管理:是指对全体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教书育人情况的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
在对全体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关心上,我校领导可以说是放在了心上,落到了实处。如:学校的博雅读书社团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优秀的图书,其中有许多是教育教学类专业书籍,不仅为社团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而且带动了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厚重了我校教师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的文化早餐与本学期新开的“周末讲堂”也为教师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还有,我校的听、评课制度与集体备课制度,都以《规范》为依据,甚至高于《规范》要求的标准,如:《规范》中要求学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而我校校长及教学校长据我所知,每学期听课都不少100节,而我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规范》中对“学生评价”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我校在实行“小学生评价手册”评价方法的同时,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评价方法。“综合素质报告单”比“评价手册”更全面具体的评
价了学生一学期在校学习情况,关注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成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以上这些,都是我所了解的我校关于教学管理方面一些措施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做得更多、更好的方面我不太了解,但对照《规范》比较,我觉得我校能依据《规范》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所以才使我校在地区内位于领先地位。正是“规范的教学管理,必将创建优质的学校。”
第二篇:吉林市普通小学教学管理规范(2012年版)
吉林市普通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教学管理部分
一、教学常规管理
(一)制定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初,教学校长领导教导处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的工作部署,从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学校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第二、合理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评价方案等。
(二)听、评课
1、学校领导听、评课要求 第一、教学管理者要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检查教学质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定期进行教学工作中总结。
第二、领导听课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听课形式分为个人听课、集体听课的。
第三、听课前要有充分准备,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听课方法分为一般性听课、检查先听课、总结性听课、研究性听课。
第四、学校领导和中层领导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
第五、学校领导听课要有记录,听完课后要及时评课或反馈指导,指导要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2、教师听、评课要求
第一、教师应积极参加听课活动,不仅要听本年级的课,还应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并认真记好听课记录。
第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师听课节数,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5节。第三、积极参加评课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三)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不上无准备的课。
备课内容
备课一般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环节。第一、备《课标》: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要求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
第二、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泛收集教学资料,补充内容要适宜。
第三、备教法: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优化的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还要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注意探讨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四、备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认知需要;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等。以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五、备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学法指导渗透到学习的各个层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备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教学方法、教具、学具使用、问题设置、基本训练、演示实验、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等环节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开发教学资源,使之充分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备课要求:
第一、提倡超前备课,授课内容至少提前一周备完。第二、备课时应先分析前一学段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问题,思考弥补办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经验指导。
第三、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性,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备课质量。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重点、练习和基本作业,要留有空间,体现个性、弹性施教。
第四、个人备课体现个性。立足班级实际,分析学生差异,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案设计 教案书写方式,因人而宜。熟悉教材、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写简案;青年教师、新教师应写详案。根据学校实际,教案可形式多样,体现实用性。编写教案要重视教学思路,在时间分配、提问设计、活动安排、课堂练习等方面要精心考虑,把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安全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设计出有创意、具特色、富于指导性的精品个案来。没有教案或教案不完备,不得实施教学。
每课(专题)的教案一般应列出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等。
(五)课堂教学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能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教学内容准确。教师对学科的内容、应用及相关的知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准确无误的,而且能够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的要求,教学效果好。
第三、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环节设计适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第四、教学氛围和谐。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取心,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就感。
第五、教学方法灵活。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教法、学法、教具和学具。要能够恰当地选择,并熟练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学习方式多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恰当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
第七、激励评价为主。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第八、掌握教学艺术。教师语言要清晰、规范、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态要亲切、自然;板书设计要清晰、工整、布局合理。
第九、遵守教学常规。严格执行课时计划,不擅自改变进度;提前迎候学生进入教室,遵守师生课堂礼仪常规;教师在授课期间不无故离开教室,不会客,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处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要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重视教学卫生,注意学生读写坐立姿势,强化落实“三个一”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课桌一拳远;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严格执行“减负”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作业,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以此来调节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质量。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
第二、作业量应适当,难易应适度。小学一、二年级各学科和其它年级当天没有教学任务的学科不得留置书面课外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根据教学需要留置的课外作业,每天的单科书面课外作业时间,小学三、四年级不超过1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不超过20分钟。
第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分层设置作业,鼓励弹性作业。第四、除写、算性作业外,加强口头和实践性作业。
第五、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检查,并做好作业讲评。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努力做到面批面改。
第六、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次数、时间、书写质量、正确率等都应作记录和等级评价,评语要以激励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希望。
(七)课外辅导
辅导是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应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分类辅导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辅导形式多种多样,重点应抓好两头。对学习轻松的学生要加强培养(指导阅读有关课外读物,或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或定期组织有关科技活动等),发展其特长;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针对存在问题(学习态度、知识或智力缺陷或学习方法等)及时补课,耐心指导,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总之,辅导要坚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重在个别辅导和分类指导,坚决不允许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搞全班性的补课,加重学生负担。
(八)学生成绩考查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查,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第一、明确考试目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须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随堂检测。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考前要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要给学生上好复习课。复习要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巩固技能技巧,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三、做好命题工作。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情况。应当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试题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出偏题、怪题。考试内容要精心选择,由教学校长把关,未经教学校长把关的命题不得用于考试。
第四、统一考试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客观反映教与学的水平。
第五、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做到灵活掌握,看答题思路,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六、考试后要对试卷进行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弥补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足,并对学生及时反馈。中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七、努力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师可通过口试、开卷、实验(实践)操作、综合性学习考察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对于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进行二次补考。
第八、坚决杜绝考试后排名次,按成绩给学生排序的现象发生。
(九)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其主要内容包括:
1、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2、学生学习情况。
3、教研、教改方面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或教改实验报告。
4、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5、撰写教学论文情况。
第三篇:吉林市普通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学习方案
“吉林市普通小学教学管理规范”的学习方案
一、学习内容及时间
3月份:
第四部分各学科教学常规
4月份:
第一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及其职责
第二部分教学管理制度
5月份:
第三部分评价
二、学习要求
1.每位教师要重视“规范”的学习,在“规范”学习中选与自己有关的学习内容。每个内容老师们要好好学习、详细记录。(每个部分的内容要记2-3次)
2.学习“规范”后各位老师要在自己的常规教学中贯彻落实。
三、检查措施
1.教导处每月对“规范”学习记录情况进行检查。
2.5月末进行有关“规范”内容的考试。
永吉县朝鲜族实验小学
2013年 3月20日
第四篇:教学管理规范
教学管理规范
(淄职院政办字[2008]44号)
为了加强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条
所有教学人员,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遵守学院针对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第三条
学院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能
第四条
分管教学副院长全面主持教学工作;教务科研处是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宏观调控,全面督导、检查,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各系(院)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本部门教学工作的落实与检查,认真贯彻执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五条
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逐级分工,各负其责。
第六条
教学各部门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学生成绩评定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及其他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管理
第七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执行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学院应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突出学院办学特色,按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化”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是:
1、教务科研处提出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经学院审议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系(院)。各系(院)根据文件要求,由各专业负责人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专业培养目标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院)组织相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业界人士对本部门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议、修改,由系(院)主任审定后报教务科研处。
3、教务科研处对各系(院)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核后,经教学副院长审定,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第八条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应围绕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目标而展开。
1、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实行课程化管理。将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按课程来建设和实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安排,将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
2、突出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化设计与个性化实施。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自成体系,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工作岗位(群)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将职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把握柔性教学原则。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订单培养、企业提前招聘、实习期的调整等),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对未完成教学的课程进行调整,可以以网上学习(精品课程和课程内容上网的课程)、在企业授课、企业实训等替代原有的教学安排。
第九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确定。其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面向、开设课程、培养进程、培养模式、考核评价、实施保障、毕业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后,不能随意变动,但允许在课程顺序和学时安排方面作适当的调整。调整意见由系(院)提出,经教务科研处审查,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经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科研处和各系(院)负责组织执行。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参管理
第十条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第十一条
课程标准由系(院)组织骨干教师制订,经教务科研处审核批准后执行。第十二条
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学时编制授课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执行中允许在完成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所增删,但须经教育教学部同意,报教务科研处批准。
第十三条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应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及其他行业部委、省级规划教材和重点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的优秀教材。并使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率达到70%以上。
第十四条
学院的教材管理工作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无论采用何种教材都必须在开课前一个学期提出,由系(院)主任签署意见,经教务科研处审查汇总报教学副院长审批后组织预订、采购或编印,不得随意更换。
第十五条
学院应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创造条件让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审工作;鼓励各系(院)大力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工学结合教材,鼓励各系(院)结合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出相应的特色教材。
提倡教师编写必要的补充讲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并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
第十六条
任课教师不可随意发放教学参考资料,确有必要的,须经系(院)研究同意后报教务科研处审核,由教学副院长批准后,随教材一并发放。
第五章 教学行政管理
第十七条
教学工作计划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依据,应按学期制订。计划应明确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重点突出,职责分明,措施得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学副院长组织教务科研处拟定,经院长办公会审批,于新学期开学时发至各系(院),学院应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于学期结束时做好总结。
第十八条
教务科研处、系(院)应按学院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分别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内容应简明扼要,并附有工作安排计划表。工作计划于开学后两周内提出,经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执行,并定期进行检查,学期结束时做出总结。
第十九条
校历是学院安排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基本依据,应按学期编制,主要内容应包括:学年和学期的起止时间;每学期教学活动周数及年、月、日的具体日历;寒、暑假起止时间;开学、注册、入学教育、军训、校运动会、毕业教育的日期和法定节、假日。教务科研处应在每学期放假前一个月编制出下一学期的校历,经院长办公会审批后印发各部门。
第二十条
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各班级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进程表应包括各班级的教学实习、公益劳动、考试日期等内容,由各系(院)根据校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务科研处批准汇总。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应在放假前二周编好,经教学副院长审批后作为任课教师拟定学期授课计划的依据。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二十一条
教务科研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任务,系(院)应统筹兼顾、择优合理地安排任课教师,经教务科研处审核,于放假前一周下达教学任务通知书。
第二十二条
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任课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在通晓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应完整、规范,实践性教学、阶段测验、考查、考试应在计划内列出。学期授课计划应于开学前一周完成,经教育教学部讨论,系(院)审核,教务科研处批准后执行。学期授课计划一式四份:由教务科研处、专业所在系(院)、任课教师所在教育教学部和教师分别留存。如需变动学期授课计划,按上述程序审批。
第二十三条
课程表是协调安排各专业班级所授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以及教学进程顺序等环节的调度依据,是使全院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程表包括总课程表、教师任课一览表和班级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科研处编排,教务科研处长审批后于新学期开学前一周下发。课程表一经公布,不得随意变动。因特殊情况需临时调课,原则上须提前一天提出书面申请,系(院)主任审签后报教务科研处长批准。班级需临时停课必须经教学副院长批准,并由教务科研处下达通知方可执行。
第二十四条
教室日志是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情况、复核教师教学工作量及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的原始记录,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均应认真逐项填写。系(院)每周应汇总检查一次各班级的教室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总结果报教务科研处。
第二十五条
教学质量检查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教务科研处和系(院)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组织教案检查、听课督导、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掌握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十六条
开学前及学期初的主要工作:
1、制定全院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2、检查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如任课教师配备、教材供应、教学设施配备、实习基地落实等情况;
3、办理学生升留级手续,组织学生补考;
4、发放课程表、教室日志、教学情况记录、学生成绩登记表、作业批改记录等;
5、办理学生报到注册手续,填写新生学籍卡,统计在校学生人数变动等学籍管理数据;
6、制定新教师的培养计划,确定指导教师,部署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
7、整理上学期教学文书档案、教学业务档案,并按规定建档及移交学院档案室;
8、组织期初教学检查;
9、组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或修订;
10、组织院本教材的编写。
第二十七条
学期中的主要工作是检查教学进度、督促检查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教学质量考评、分析教学质量,检查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组织期中教学检查。
第二十八条
学期末的主要工作
1、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或修订,确定成为一学期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
2、根据教材建设规划,联系征订下一学期教材。
3、编制下学期校历等教学用表;
4、督促下一学期任课教师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并进行审批;
5、组织和安排学生期末考试,组织毕业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6、组织学期教学质量考评和教师(学年)业务考核,学生成绩分析及检查教学活动执行情况;
7、组织期末教学检查;
8、统计学生的成绩和考勤,确定、通知下学期报到注册时间和补考时间;
9、进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10、汇总审核各系(院)提报的教学、实训设施及设备购置、维修计划;
11、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
第二十九条
教学文书档案的主要内容
1、上级及学院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决议、通报、指令、批复、条例、规定、制度等;
2、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3、教务科研处和系(院)的工作计划与总结;
4、教学质量检查的原始资料、结果和教学评估的总结;
5、学院教学工作的各种上报材料;
6、教学改革方案和总结;
7、其他有保留价值的教学管理材料。
教学文书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建档,交学院档案室保管,并另立副本由教务科研处保管。
第三十条
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学院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训)指导书;
2、教材使用情况说明表;
3、校历、教学实习进程表、考试课一览表、课程表和教学实验开出项目汇总表;
4、考试试题样卷,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等;
5、学生成绩登记表,试卷成绩分析表;
6、学期授课计划、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大纲及其他原始资料;
学院教学业务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建档,学生毕业后及时交学院档案室保管。
(二)系(院)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训)指导书;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执行与调整情况说明;
3、校历、课程表、教学实习进程表、考试课一览表、调课审批单、教室日志;
4、教师业务档案 ① 教师登记表
② 教师的经验总结、论文、专著、编写的教材、译文、教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等 ③ 有关教学质量、业务水平的考核评估材料及奖惩材料; ④ 各种业务、技术培训的材料;
⑤ 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约等材料和复印件; ⑥ 教师教研活动记录;
⑦ 教师业务考核等其它有关教师教学工作的材料。
5、学期授课计划、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辅导答疑记录;
6、学生考试试卷、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7、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试模式改革材料;
8、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其他材料。
系(院)教学业务档案由各系(院)负责收集建档。
第三十一条
学生学籍档案的主要内容:
1、学籍卡;
2、招生办公室批准的录取名单;
3、保留入学资格、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留级及奖惩等文件;
4、在校学生人数变动统计表;
学生学籍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学籍卡按班级建档,其余材料按学年建档,学生毕业后及时交学院档案室保管。
第六章
教学质量监控
第三十二条
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和监控始终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进行。
第三十三条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促进学院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
第三十四条
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监控、专业设置监控、教学过程监控。
第三十五条
加强信息反馈监控,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制和追踪调查机制。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聘请学生为教学信息员,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各种反映,指导和改进教学。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学院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指导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
第三十六条 成立教材审定机构,对各系(院)、各专业所选教材的适应性、科学性、文字水平及印刷质量等进行评估认定。建立教材质量调查反馈机制,就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编排体系的合理性、教材对本院的适应性等方面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及时反馈到系(院)和教育教学部。
第三十七条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主要有:质量检查;系(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评估;管理纠偏;质量跟踪等方面。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学院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并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和遵纪守法教育,创业教育,法制教育、美育教育等,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十九条
体育是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组织好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和学院运动队的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
第四十条
学院应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将美育、劳动教育(职业角色体验)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工作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各种劳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四十一条
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开展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开拓和创业精神;要有组织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应组织健全、计划落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有意义。
第四十二条
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场地优先满足常规教学需要。
本规范由教务科研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教学管理规范
蛟河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试用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建立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为切实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现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学工作文件为依据,结合我市教学工作实际,制定适应我市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规范,进一步促使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执行课程计划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要根据地域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充分论证后形成实施方案报教育局审批备案。
2、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时安排方案和教材使用意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因课改实验或其他原因需调整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经教育局审批后,方可实行。
3、学校和教师要保证教学的实施,不得擅自停课、串课、漏课、不得擅自增加或缩短课时。有特殊情况需调整课时计划,应向教育主管部门请示,得到批准后方可实行。
4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及时调整方法和改进措施。强化过程管理,开展阶段性的调研检测,实施随机性的教学质量抽测。特别加强对起始年级教学质量的跟踪调查。
二、学校听课和评课制度
5、领导听、评课
(1)领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听课要制定计划,目的明确。领导要在全面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了解老师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教师教学基本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课计划。
(2)学校领导听课要具有广泛性,听课的对象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听课的学科要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广泛性,听课的课型要突出新授、复习、综合、活动等特点;听课要具有针对性,听课前要了解教 学进度,把握教学内容、目标、重点等。
(3)听课应采取随机性听课、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研究性听课、跟踪指导性听课等方法;听课形式应采取个人听课、集体听课、邀请教研组长听课等形式。
(4)学校领导要按各自工作职责要求的听课节数完成听课任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其中学科课程占60%,综合实践活动占20%,校本课程占10%,地方课程占10%);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务主任每学期不少于90节;兼课的领导在完成授课任务基础上,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
6、学校领导听课要有记录。听完课后要及时评课并反馈意见。评课时对不同层次的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课型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指导教学。
7、教师听、评课
(1)听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每学期都要制定出听课学习计划,以改进教学,促进共同发展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学习。
(2)教师应积极参加听课活动,凡是同学科的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以及学校要求的跨学科听课必须参加。
(3)每位教师都有听课的责任和接受听课的义务,不得拒绝他人听课。教师之间听课应在听课前与执教者共同商定并以不干扰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为前提。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4)教龄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主动听指导教师或同一备课组教师每一单元的先行课;指导教师每学期听青年教师的课不少于12节,听课后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8、学校每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专题性的校本教研或教学开放活动。组织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论坛,教师参与率90%以上。
9、教师听完课以后要写出评议意见。在评议时将意见提出,互相交流讨论,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校本教研制度
10、机构与职责。各校校长负责总体规划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教学校长负责学校教研和师培工作规划、计划的贯彻 2 落实和具体实施;以学科或年级学科为单位,建立各学科的教研组、校本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各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11、教研组是日常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阵地。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组织形式。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同学科、同学年和综合学科等教研组织。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活动计划包括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两个方面。有本学期活动要点、活动时间、具体内容、活动形式、参与研究人员、预期效果和保证措施等。
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分别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本学期教研课题和主攻方向,提出研究与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实验与改革。
12、教研组长要配备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有广泛群众基础,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组长率领全组教师,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13、确立校本教研中心,坚持研训合一。学校教研组要深入教学领域内部,抓住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要抓住教师的“教”与学生“学”这一工作关键环节,确立与课堂教学、教材、学生实际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分析问题症结,研究突破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14、教研组主要工作内容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基础,侧重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方面。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学科讲座;学习与教育理论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创新型”课堂教学研究、学科课外活动、质量分析会等。活动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包括问题研究、专题讲座、观摩教学、集体备课、课外小组、专题研究等。
15、组织、指导、督促、检查本学科各年级的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要各抒己见、互相尊重,交流教学方法和体会,分析存在问题及弥补办法,但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允许百花齐放,共同进步。集体备课要作好记录,做到资源共享,减轻教师过重的备课负担。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五统一”: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重点发 3 言人;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不得各行其是,每月进行不少于2次集体备课,超前一周进行。
(3)集体备课的形式可分为常规型、综合型两类。常规型备课依据教学过程有期初集体备课、单元集体备课、重点内容集体备课;综合型集体备课是指在同年级备课的基础上,实行跨年级、跨学科集体备课、教师课题、项目、兴趣研究专题组等。教研组期初要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根据实际确定集体备课形式、内容,整体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科综合化。
16、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行为。要健全教研组活动制度,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要加强备课、上课、作业与测评等教学流程的系统管理。要定期开展教案展示、听课、评课、说课、论文交流等教学活动。学校建立期中检查执行情况,期末进行总结制度,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7、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落实学校布置的中心工作,讨论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问题,注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大家畅所欲言,意见统一后,组织落实。
18、积累材料,总结交流经验。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写出一篇论文,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教师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召开校本教研总结交流会议,交流校本教研活动经验。
四、教学工作计划制度
19、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本学期教学总目标,落实阶段具体目标。
20、每个学期开学前,教师必须通读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特点,把握整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单元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务处开学第一周进行检查。
21、教学计划包括:对本班学生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本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重点、难点;确定单元(或领域)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教学进度;提出对教材内容(实验)的改进意见,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设想和规划等。
22、教师期初制定课外活动方案,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方案制定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学科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发挥学生爱好特长。4 课外活动要创造性地与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应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并健全管理制度。
23、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备课制度
24、教师备课要在期初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准备,应在本内容授课前3天完成。教师备课要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标。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课标》对教学内容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和重点内容;明确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以及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知识结构的关系;了解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
(2)、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明确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哪些方法弄懂哪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什么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体会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教学内容经过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程度。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调整、补充和改造。但处理后生成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备学生。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要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年龄和个性差异等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多元智能结构,以便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增强教学设计的发展性和针对性。
(4)、备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5 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教师的特点和教学设施情况,选取恰当。
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自觉地参与到课程之中,挖掘各种因素,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要探讨不同课堂结构和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5、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习题、基本训练、演示实验、教学方法、采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提问内容、板书布置和作业等都应周密考虑,精心构思。要把师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都列入设计之中。
26、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认真设计教案。教案体现个性化,体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为学生发展设计教学;教案书写整洁、美观、规范,提倡使用计算机设计教案。
教案有详略之分,因人而宜。教材熟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可写略案;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应写详案。教案内容一般包括: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题;本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教学重点,关键和难点;教学过程及内容(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及相关的学生活动;写明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各环节计划时间;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反馈练习,作业及教学反思等。
27、学校应根据年级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坚持超前备课,集体备课。
28、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科课程资源。如学具教具、教学软件、教学媒体、实验器材等。
29、教案管理要求。《学科课程(教案)设计》,每单元内容之前,要有单元教学计划;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有完整的课程教案设计,各类考试测查试卷要作出答案,并粘贴在相应课时的位置上;讲评课的设计(教案)必须有讲评内容的分析。教案本簿上应装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表、学生作业评估记录、单元(月)学生质量测查评估记录等。
期初集中备课,要写出1----2周的课程教案;平时课程教案至少要提前3天;做好教案的调整与修改,自教案写出到上课之前,通过作业批改辅导反馈信息,对教案作必要的补充、调整和修改;上课前教师对修改后的教案进一步熟悉,尽量达到脱教案讲课的程度。
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案,校长、主管校长要定期或随机抽检教师的备课教案,保证教学质量。检查必须提出指导意见,写出书面评语,并有专项记录。
六、课堂教学
30、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新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层次性目标。教学各环节安排,要确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逐步形成,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31、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课程标准,参照材料,适度扩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应科学准确。对概念、定义的表达,对原理、定律的论证,要确切无疑,并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32、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对于重点内容,应采取灵活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重点知识落实到位。对于难点,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突破,完成教学任务。正确处理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科学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间。
33、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辩证的综合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要体现学生主体发展性与个性差别,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也不排斥积极有效的接受式学习。
34、加强学法指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讲课注意精讲精练,讲练结合,7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促进智力发展,提高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品质。
35、把握教学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敏锐观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知识、技能缺陷,上好每节课,重视检查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达到每一堂课质量过关,谋求最佳教学效果。
36、讲究教学艺术。教师上课一律使用普通话(特殊情况除外,如英语教学、双语、朝语等),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板书字迹工整、条理清楚;教态亲切大方,穿着得体。
37、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
38、严格遵守教学常规:
(1)教师上课前必须关闭通信工具,在预备铃响时应即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走上讲台,行上课礼,组织教学,开始授课。
(2)教师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开教室,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不许在课中令学生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不得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不擅自调课。
(3)重视教学卫生。指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七、教学反思
39、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从多角度进行,一节课的成功、或意外收获、甚至失误和改进办法都是值得反思的。如:重点、难点的设置是否处理合理恰当;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情境创设是否适合;是否还有更佳选择等。要将反思形成文字。
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善于进行案例剖析,总结教学经验。
八、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
40、教师应按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作业总量不超30分钟,四、五年级作业总量不超45分钟,六年级作业总量不超60分钟;初中学生作业总量每天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8 高中学生每天一般不超过两小时,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应负责督促检查。
41、作业的布置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作业内容应精选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的技能技巧;小学除写、算作业外,加强口头和实践性作业,初中应恰当选择探究实践问题,锻炼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精神。
4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布置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作业难易适度;提倡分层设置作业,鼓励弹性作业,提倡使用自编题。不留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望。
43、指导作业方法,严格要求学生按本学科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44、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认真处理作业,指明作业的正、误、并做好作业讲评;个别辅导和整体讲评相结合,对学困生要努力做到面批面改;树立作业典型,鼓励先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作业本(含作文)应在下次布置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拖拉。
45、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次数、时间、正确率等都应作记录和评分。记分要客观公正、评语要实事求是,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又要肯定优点,激励学生进步。
46、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作业中和错误,并进行检查。
九、课外辅导制度
47、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提高,发展特长。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缺补差,改进学习方法。
48、课外辅导。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的对象,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切忌加班加点搞全班性的补课,加重学生负担。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实验
49、实验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验证所学的理论,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实验教学对培养 9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0、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课题,在学年或学期初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准确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
51、对每项实验均要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确定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熟悉实验过程,并要做好预先的完整操作。
52、实验前应将学生分好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
53、上课时先讲清实验目的、步骤、仪器性能、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难做的关键性的实验,教师要先做示范。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特别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实验后,应及时小结,检查实验效果。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应予以指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54、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给予评分。
十一、学生成绩考查与教学检测制度
55、明确考试目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小学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末一次;初中统一考试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平时不得随意停课统考。可进行形成性测试和随堂教学信息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56、考前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上好复习课。复习要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巩固技能技巧,形成综合运用公式、法则、原理的能力。
57、加强命题研究,做好命题工作。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重点,难易要适度,兼顾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智能的发展,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题目编排按比例分低、中、高三档,不出偏题、怪题、难题,力求使命题科学化。
58、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改革考试方法,除书面考试外,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听、说、动手操作、实践性等多种形式的考查和考试。
59、统一考试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客观反映教与学的水平。
60、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做到灵活掌握,看答题思路,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1、做好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考试后要对试卷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数据 10 和文字),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查找和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解剖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学校、教研组每学期分别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至少1次。
62、各学校要加强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的管理。坚决杜绝考试后排名次。教育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质量抽测或随机检测,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