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古典诗歌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诗情画意。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在咀嚼、体会、感悟古诗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的音乐美、意蕴美、语言美,让学生在诵读中步入诗的意境,感悟古诗,理解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自主诵读,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特别是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愉悦的音乐美。因此,诵读是理解古诗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等。在朗读时,要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诵读于谦的《石灰吟》,这样读:“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在纠正学生读音的同时要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古诗的语气和语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体会古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中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为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真可谓是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等自然景物以及由箬笠、蓑衣所感悟到的人物,是需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的,只有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步人诗的意境,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才能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沟通号晴感交融的境界。
诗歌中的想象需要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地改写、描摹,让诗歌中的人、物、景、情跃然纸上。如对《如梦令》一词的想象,有的学生是这样描绘的:傍晚的河面,一女子划着小船,微带醉意把小船驶进荷花深处,吓飞了栖息的水鸟。当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了诗歌的意境美,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背诵积累,把握诗歌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这些精妙含蓄的词语是需要学生去揣摩、体味的。而更多的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背诵积累这些诗句,能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感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通过熟读精背把诗歌默记在心,从而把握诗歌的语言美,完成语言的积累,得到情感熏陶。
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是古诗教学的目标,古诗的诵读应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诵读能力和想象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在获得思想启迪的同时,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责任编辑:王天杰
第二篇:古诗教学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一、做好古诗教学的保底工作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有些诗句根据平仄或押韵的需要调换了词序,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诗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作相应的词序调整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探究。另外,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和课堂反馈,让学生当堂背诵,留几分钟让学生默写名句,或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让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都是大有必要的。题型示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 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_________”的春雨。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 _________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赞叹的“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那么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呤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三篇: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汤文来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
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古诗教学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 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 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 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 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 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 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第五篇:古诗教学初探
古诗教学初探
李采红
四川省邛崃市北街小学文昌校区 邮编611530 摘要:诗歌教学强调诵读、想象,教学时可以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背诗句、广畅想这样的路径,并在平时大力开展古诗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古诗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诵读 想象 体验 领悟
正文: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诗具有语言精练含蓄、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特点。在诗词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如下:低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诵读优美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美诗文60篇(段)。可见,诗歌教学强调诵读、想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即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动手用画、讲、写等方式体味古诗的诗情画意,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收获与经验。
1、给学生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学习方法的训练。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授人以鱼,仅能解决一餐之饥,应授人以渔,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我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八步法:
1.1解诗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在看到题目的同时,猜测作者要写什么,会怎样写。这样既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1.2知诗人
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知识汇报给全体同学。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事迹等。同时,让学生背诵此诗人的其他诗句,从而扩大学生课外的知识面。
本堂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张继的事迹,以及诗句。在同学们络绎不绝的汇报,争先恐后的参与中,课堂氛围顿时变得热火朝天。
1.3抓字眼
所谓“抓字眼”,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结合工具书达到理解。字眼,分两方面:
1、难于理解的字词。在解释这类字词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去自行解决。
2、古今异义的字词。由于中国汉语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因而在古诗中,出现了许多古今异义的字词,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解决这一难题,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并让学生积累此类的字词,形成一个字词库。
本节课,我让孩子们先自读,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找出哪些字眼儿向你传递着这种感觉和情绪,将阅读开始由整体感知转向细读赏析。引出字眼“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入眠,即“无眠”,作者因为无眠,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月落)还看到了什么?(江枫)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渔火)诗人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你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引导学生说出此时天气不一定是“霜满天”,但是对于张继来说,这种心情是冷的,心是寒的。将“看”到的、“听”到的到“感觉”到的,诗歌中出现的景物一一呈现。
1.4晓诗意
教师要注重教学层次,如首先安排学生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再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随后展开讨论,交流诗歌的大意,大胆地由学生串讲全诗,阐述体会、感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与此同时,老师播放音乐,并采用自由读、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背诵等吟诵方式,不仅让学生感知诗意,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布景密度很大,仅十四个字却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也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抓住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诗歌中的七个意象叠加整合,并在板书中一一呈现,使诗人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如在眼前。其实,晓诗意,这一环节是“抓字眼”的一个延续。要求根据上一环节,大胆地串讲古诗,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5入意境
当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后,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色彩、形状、整体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故事、情景等,力求将凝固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复现或还原出古诗所营造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拥有一幅幅画面,学生就自觉地进入意境,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其间通过诵读,读出作品的意境。这样,同学们在充分想象诗意的基础上,思维火花得到迸发,创造性灵感得到闪现,体会感悟更加深入,语言得到发展,增强了对古诗的体味。
1.6悟诗情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每一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激发学生领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则是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诗人思想情感的字、词、句,并交流阐述自己对诗人的情感的体验。总之,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资源,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交流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真正得到学生的情感和诗人的心情产生共鸣,再通过诵读,读得手舞足蹈,读得摇头晃脑,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此时,设置情境,在这个夜半时分,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你听,这钟声那样真切,似乎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写钟声的诉说。你来到客船,想对孤独的张继说些什么?当孩子们说出不要忧愁,不要孤寂,让这钟声给你带来快乐。那我想,学生们的心已经与诗人的心同起同落了。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古诗教学中短时间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师生交流语言,交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1.7背诗句
诵读诗句,是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背诵中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接受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
1.1.1创造和谐气氛,提高背诵兴趣。
诵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各个环节,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得流利;二读古诗,明诗意,读出节奏;三读古诗,想画面,读出意境;四读古诗,悟情景,读出诗情;五读古诗,知作者,读出诗志。我们可以用个人竞赛,同桌竞赛,小组竞赛和教师创设情境等不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力求平仄合理,韵律和谐,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1.2、在音乐中背诵。
音乐与诗有着不解之缘,诗的言语精美,其内涵如音乐般美妙,而音乐带给学生们的是直接的可以理解的美感。因此在背古诗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诗意相接近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播放音乐《空》,此曲水声轻荡,梵音禅想于心湖,再加上老师深情地朗读适时传来,诗歌中那空灵孤寂的愁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的内心之处。
1.8广畅想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新课标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让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在自学古诗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并将知识点写在小的版块上,开展古诗配图、知识链接、新诗创作、诗词赏析、古诗积累等栏目。结尾处让学生想象十年、二十年后,有一天来到姑苏城外,来到了古运河边,来到桥上,你抚摸着桥的栏杆,抬头望着不远处掩映在一片绿荫中的寒山寺,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张继,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这首诗。你会发现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但好像并不陌生,甚至此时还是朋友,尽管你和寒山寺、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是,你觉得,那枫桥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心中,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唯有阅读经典,传承文化,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在这样喧嚣的物质主义时代,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2、大力开展古诗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要求进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着眼于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为了加大学生的积累量,班级举行了多次“赛诗会”,把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写作中引用古诗等等。
教是为了不教,相信在教者的循循引导下,一定会给学生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使其在蔚蓝的诗词天空中任意翱翔!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