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时间:2019-05-12 22:0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

近日在天涯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呼吁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里删除,至多保留1到2篇。理由: 一是鲁迅是100年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远,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看不懂,理解不了。并说鲁迅的文章应算作古文了。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所占篇幅太多。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没能收入到中学课本。

对于这种论调,我的观点很明确:不同意。

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革命,多么正统。实际上在走出高中校门后我就没有再看过鲁迅的作品。倒是看了许多当时被鲁迅骂过的作家的文章。像林语堂,胡适,梁实秋,周作人,也有一些被他所不齿的作家的作品,包括张恨水,张爱玲,甚至胡兰成。喜欢的是这些作家的语言文字。或清丽,或妩媚,或俏皮,虽然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越来越远,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并不因时间而陌生,还是能让人感到共鸣的。倒是鲁迅,我在读高中时就对他的一些观点颇不以为然,例如他认为文章是有阶级性的,反对人性论。我当时就想,资产阶级也罢,无产阶级也罢,不都是人吗,在对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勇敢、忠贞、善良等等不都是共同追求的吗,而那些丑恶的如背叛、邪恶、奸诈不都是共同的斥责的吗,人性论有什么不对吗?再者鲁迅的文章也的确硬梆梆的,看起来让人不是很舒服,所以毕业后我是不想看鲁迅的文章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学时所学的所有鲁迅的作品才更加弥足珍贵。我也看到在网上有人说鲁迅算不得一流作家,我们把他抬得太高了,等等。也许鲁迅的作品在文字的锻造上比不上我上面所提到的作家,但是鲁迅人格上的伟大是他同时代的作家也包括我们现在的所有作家都不能比拟的。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对劳动人民有最深切的同情,对腐朽的统治阶级有切齿的痛恨,他敢于向任何黑暗的势力开炮,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危。他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不容跨越的丰碑。他所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比如当我们说某个人简直就是祥林嫂时,我们都知道那个人有什么样的特点;而我们说某人是阿Q时,我们也能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他的一些杂文,我能想起来的如费尔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等等,在平淡的文字下隐藏的是最强烈爱憎分明的感情。可能作为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读懂,但我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帮我们很好的理解鲁迅,带领我们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学习鲁迅的作品其实就是学习鲁迅的精神。会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一颗爱国爱民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的种子,尽管这颗种子在现实的社会中可能永远都不会发芽开花(因为我们的社会实在缺乏让它发芽开花的土壤和阳光),但有总比没有强。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连这颗种子都连根拔去呢?

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尴尬境地,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这一事件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的作品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导致鲁迅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就像报道所说的:中学校园学生反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老师也反映的 “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中国语文教育长期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和升学考试就业的工具导致的结果,使得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失去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中学校园语文教材出现“下岗”鲁迅,使得鲁迅作品成鸡肋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国民、我们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正在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文化方面最优秀的东西,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国民的阅读素质在普遍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单的说,老师不会,学生怎么会呢?老师理解不懂,学生怎么又喜欢阅读和深入钻研阅读呢?正确理解和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阅读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大纲》的“硬性规定”,使得老师在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思想教化的轨道,长期如此,则僵化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思维,扼杀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和解读,使得老师学生都厌烦鲁迅作品。虽然 “文以载道”,但是对于文艺作品的“道”进行过渡的解读,则出现干涩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道,特别是鲁迅作品,更要注意这点。所以,今天出现老师学生遗弃鲁迅作品的现象,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也难辞其咎,他们的编写水平和《大纲规定》直接规定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向。大方向失误,我们的执行者和学习者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崛起,特别是经济正在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始终不能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出不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例,文化不能崛起,经济的崛起则缺乏智力支撑和文化认同,终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教育,重视文化的崛起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同。而要做到这点,我们不能抛弃国粹,不能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东西不教育给孩子,像鲁迅。所以,现在校园出现这种“鸡肋鲁迅”则说明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

因此我不认为现在的中学课本所收入的鲁迅的作品太多了。即使不再加入,也不要再删了,因为篇篇都是精华。如果我们想阅读其他作家的优秀作品大可以放在毕业以后。而鲁迅的作品我们是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来理解和把握的。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很少关心时事政治。我之所以写这篇东西,应该是还有一些残存的所谓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而这些就是来自于我们整个中学包括来自鲁迅的作品的教育。

第二篇:论“删除鲁迅文章”

删得掉的文章,删不去的鲁迅

新学期开学之际,有人发现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改变,许多原有的课文被删除了。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有人惊呼“鲁迅大撤退”。提起鲁迅先生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它们作为语文课本里的重要内容,伴随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但现在,这三篇首当其冲进入了被删除的行列。由于鲁迅作品的被删除,一时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支持声与反对声四起。

首先就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这三部作品,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药》中那血淋淋的馒头,《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柔石和白莽,成为鲁迅一大代名词的《阿Q正传》中永远靠着“精神胜利法”胜利的阿Q。那是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的经典,也是我们才从小的回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可以说是徜徉在鲁迅的作品中,《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少年闰土》等等,太多的名篇佳作在我们的记忆中闪现,我们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可是现在确实对鲁迅作品的一个删除。

对于鲁迅作品的删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的解释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早期白话文与当下汉语的差异性,以及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合给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当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做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他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保持的合适的地位。同样的,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诸如选文不妥、教法不当,因而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逆反心理,等等。这都是有道理的,应该引起注意。因为我也是从小学习鲁迅的文章而成长,所以对于学习鲁迅的文章有着切身的体验。在学习鲁迅的文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对于鲁迅的一些叙事的散文和故事新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鲁迅深奥的杂文可能就会敬而远之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透过这个时代去理解鲁迅的喜怒哀乐。但如果因此而怀疑或否定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恐怕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至少是我不敢苟同。就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有鲁迅,有他那充满力量的作品,我们的下一代应该知道,一直流传下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以至文化的传承都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有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鲁迅为什么滚蛋?文中说“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积分、怜悯的的人物有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是无地自容。”也许这样的话语有些偏激,有些不顾事实了,但是里面也隐约显示着当代人的一个心态,鲁迅不在了,但是他的文章还是让那些鲁迅书中的阿Q。华老栓,孔乙己在当代的代表心中不安。

也许赞同删除鲁迅作品的人说出的是“紧跟时代步伐”,要把那些“过时的难以理解的文章去除”,给我们现在的大师留些位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事情,有些精神那是需要从骨子里面培养的,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也不能忘却。记得《义勇军进行曲》在建国前是代国歌,当时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还进行了讨论,是不是换一首歌或者修改歌词。但是最

终经过讨论它还是成为了国歌,因为大家都觉得,虽然歌词不是唱的时代的一个现实,但是它告诉我们,要记住历史,要居安思危。我们知道中国的美德和精神大多数字传承而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美丽的奇葩。而鲁迅,正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的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2o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我们现在都在强调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有些人往往将民族文化传统局限为古代文化,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现代文化传统,这就不免有些偏颇、事实上,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要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以学习与运用现代白话文为主的,鲁迅这样的现代白话文的大师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我们真正看重的是鲁迅的什么呢,或者说是鲁迅文章的是什么呢?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在,深厚称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 的勇敢果决。他的文章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批判暴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修复的激励品和治疗品。可以说的是,他和他的作品还有他创造的那一系列正直健康向上的人物从各个方面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鲁迅的文章删除了,但是鲁迅删除不了,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永远闪动着光华的璀璨之星,纵然有时乌云密布,但是过去了仍是星光一片。在当代社会,我们要更好的学习鲁迅,认识鲁迅,宣扬鲁迅,让鲁迅永远的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带领我们前行。

第三篇:鲁迅的文章该不该删除

鲁迅的文章该不该删除?

蒋海东 辽宁省北票市桃园中学

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上有很多,原来在中小学课本里加起来有十几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现在也不好评论。但是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鲁迅的文章在课本上越来越少了,我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

鲁迅是文艺大家,这大家都知道,之所以选择么多他的文章,和社会的环境有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能接受的东西不多,毕竟是眼界太窄了,略有一花独放的趋势。二十世纪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教材也自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影响,教材的编写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鲁迅作品选得多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时代毕竟在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年轻人的思维和老一代人有了不同,于是鲁迅的文章开始慢慢被删除,但是毕竟鲁迅是一尊文艺界的大神,谁也不敢轻易的挪动,只是在微调,慢慢删除。

鲁迅的文章该不该删除?这个问题不可太武断,有些不合时宜的需要删除,有些精品还需要保留,毕竟很多中年人耳渲目染,对鲁迅的作品有感情。因此可以判定只能慢慢减少,不会一概删除,保留有代表性的几篇就可以。鲁迅是大家,但不是一切,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最高峰,因此部分文章

被删除也应理性接受,试想一下如果拿鲁迅比李白如何?虽说有点跨越,但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对比?李白的文章如何?有几篇选入教材?横向比一下就知道,鲁迅被选如教材的文章最多。多了就可能被删,这是很自然的事。

被删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些鲁迅的文章很深刻,学生根本看不懂,时代变了,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写作环境,无法体会鲁迅的良苦用心;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这也是一个原因……

课本是谁的课本?这才是关键,精心编写的课本毕竟是给孩子们学习用的,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一般很难学好,因此越来越多的符合时代气息的文章进入课本,逐渐替代一些旧的文章,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文环境改善的标志。给学生呈现最好的文章,这才是正道,孩子们是未来,最好的教育才能营造出最好的未来。

鲁迅的文章该删的就删,不可优柔寡断,不能放下,又怎能轻松前行。

第四篇: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尊敬的评委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鲁迅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无可争议,他的作品和思想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将来也永远是中国文学和思想宝库中的精髓与宝贵遗产。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我方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鲁迅作品对中小学生写作具有借鉴性。其笔法是现代小说的冷峻和中国传统文学的白描手法的结合,没有大起大落、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常常有十分鲜明的人物性格;其论证技巧性强,只要有一个点,就可以通过这个点把它整个撕开,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鲁迅文章中有这么多值得中小学生去学习的技巧,为什么还要将其从中小学的课材中删除呢?

第二,鲁迅是新文学的奠基者。他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他的小说创作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艺术伟大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崭新时代。当代中国因为鲁迅变得深刻,中国文学史因为鲁迅作品充满生机。鲁迅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其作品理应成为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鲁迅精神从未过时。当代中国依然需要鲁迅的风骨、文风和勇于“揭短”的批判精神。在今天,我们一直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和培养个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与鲁迅极力提倡的“立人”思想和个性解放的素质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对方辩友,您还能说鲁迅的思想基础过时了吗?

第四,如果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学生不易理解,那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学生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学生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今天的学生对鲁迅的文章不理解,甚至于“厌倦”,难道要怪鲁迅吗?我方认为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把鲁迅那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误读成革命理想;文化语境被扭曲成政治语境,才使他的文章既丧失了审美性,也失去了多元价值的光芒。与其说中小学生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不如说他们是不喜欢被动接受偶像,反对束缚思维的权威和权威解释。所以,如果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教材中删除,如何让学生们感知其文字的灵魂、血性与刚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人风骨?

中小学课本中没有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悲哀,中国现在仍然缺少鲁迅的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鲁迅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缺少了鲁迅,中国的文学就没有了高度。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的教材中删除。”

第五篇:鲁迅先生的文章不适合做中学课文

鲁迅文章不适合选做中学语文教材

合肥市庐东学校 叶维取

最近乘公交车,无意间听到两位女中学生的对话。不知她们是怎么聊到鲁迅先生的。其中一位说,鲁迅是国宝,课本当然要选鲁迅文章了,但是她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点喜欢外,其他都看不懂。另一位女生也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什么《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之类的文章,每篇都有很深刻的含义,都是写如何与敌人斗争和表现当时社会黑暗的,还不如现在的一些流行文学有趣、有吸引力。她还说现代人活得太累,读鲁迅的文章感到太压抑、太沉重,不如读一些“垃圾”文学轻松。这倒应了现在中学生中流传的一句语文学习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即鲁迅文章)。两位中学生的话固然有些偏颇和过激,但由此也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鲁迅先生的文章到底是否适合选入中学课本?现在中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效果如何?如果大多数都看不懂或者不喜欢,那么中学语文课本选那么多鲁迅文章(初高中加起来有近20篇)有什么必要?

鲁迅先生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景仰,他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将来也永远是中国文学和思想宝库中的精髓与宝贵遗产。但是这与他的文章能否入选中学课本无关。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其伟大而其文章就一定非要选入中学课本,而不选入中学课本就是否定 或者不能显示其伟大。

一篇文章能否入选中学课本,第一个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和接受能力。但是很不幸,鲁迅先生的文章远远超过了中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以及思想认识所能接受的范围。别说是中学生,就是成人,其中包括很多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对鲁迅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无法定论,至今都还难以还原一个真正和完整的鲁迅。可以肯定地说,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没有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厚积淀与洞察,没有一定的文化和文学的功底与修养,没有对当时社会现实和鲁迅所处的复杂的人事和社会关系与背景的深刻了解,要想读懂鲁迅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喜欢了。而要让中学生读懂和喜欢鲁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难怪有媒体披露鲁迅先生在台湾的曾孙女就没有兴趣读鲁迅的作品,而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的时候,有媒体采访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他也说:“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 “不强求读鲁迅”。他还说:“用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我觉得非常残忍。”周海婴的独子周令飞则说:“虽然家里有很多鲁迅的书,但是孩子想不想读,要顺其自然。”如果硬要中学生读鲁迅,除了让他(她)们过早地对鲁迅先生望而生畏外,还有可能就此彻底毁掉他(她)们将来读鲁迅先生文章的兴趣和自信心。因为最初的不愉快阅读体验,往往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将鲁迅文章选入中学课本,表面上看是在挺“鲁”扬“鲁”,实际的效果则可能是在贬“鲁”抑“鲁”,本为“捧”,实为“杀”。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作品,就像一杯香浓苦涩、原汁原味的老树咖啡,需要耐心地用文火慢慢煎煮,然后再静静、细细地用心品味和咂摸,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其中的好处、妙处和绝处。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比如上大学以后再去读,其效果和收获可能要大得多。说老实话,按照本人的阅读经验,上大学中文系学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后,才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了一点点感觉,而有些较深奥的文章和作品至今还没有完全读懂,甚至是似懂非懂。至于要说在中学的时候是如何学习鲁迅文章以及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感觉,那真是“往事不堪回首”了,至今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一句话,鲁迅及鲁迅文章就像一座大山,是一座难以逾越和令人心悸的大山;一个字,对鲁迅先生和他的文章就是怕,怕,怕。学比不学可能还要糟糕:我真怀疑,我现在对鲁迅文章的似懂非懂就是当年阅读感觉和趣味以及阅读的原生态被破坏所造成的!从本文开头的例子来看,现在的中学生比我当年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语文老师,对鲁迅的文章难教难学我也是深有体会的。教鲁迅的文章最大的难题是难以把握好深浅度。讲浅了,味同嚼蜡,学生和老师都难以找到阅读的快感和深切的体验,单是其特殊的语体风格学生就很不习惯,因其不符合现代白话文的语法和用词规范以及因当时的形势所迫所使用的隐晦语言而使学生感到别扭和阅读认同上的障碍,产生一种游离感和隔膜感;讲深了,学生如听天书,艰深晦涩,单是复杂的时代背景、人事关系以及各种恩恩怨怨和纠葛,就能让学生一头雾水,老师费尽口舌学生可能还是难以明白,更不用说通 畅顺利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了。所以教学鲁迅文章一直就存在一个繁、难、差、废的问题,师生的时间与精力花得很多,而收效却甚微。如果继续让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学中处在这样一个不良状态和尴尬境地,那真是一种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和对鲁迅先生的大不敬,还不如务实一点把它请出语文课本,让“鲁迅”和中学生们都轻松起来。我想,如果在中学生中开展一项调查,这一举措是会得到他们举双手赞成的。

以上是从现实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说的。那么,从鲁迅文章的内容来看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和态度吧。鲁迅先生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先生在为人处世和现实生活中正直善良,仁慈博爱,特别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一生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和阴暗面的文字,特别是他用犀利而深刻的笔触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是嘻笑怒骂,毫不留情。然而据资料记载(孙伏园1924年1月12日发表在《晨报副刊》《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透露的),鲁迅先生在得知自己的作品《呐喊》一出版就被选进中小学课本后,非但不感到高兴,反而感到极为沉痛。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说他虽然悲观,但到今日的中小学生长大了的时代,也许不至于“吃人”了,那么这种凶险的印象给他们做什么!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甚至进而激愤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小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谦虚吗?当然不是!原来先生是不愿意让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惨寒凉的作品。在他看来,孩子的心灵是圣洁无瑕的,不应该过早受到污染;孩子的心灵还比较脆弱,难以承受社会之重。所以不应该将那些凶狠、仇恨、冲突、暴力的东西搬上课堂,也不应该老是让孩子看见血腥、丑恶、残酷和绝望,而应该选择那些充满理想、充满光明、充满善念和爱心的作品供孩子阅读。鲁迅先生的用心是何其良苦!心地是何等善良!对下一代是何其地关心与爱护!这不仅体现了他正直、善良、仁慈的品格,还包含了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鲁迅先生对孩子心灵有意识地呵护啊!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孙郁先生也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不鼓励青少年多读,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早已有这样的心愿,我们今天将其文章请出中学语文课本,不正是遂了老先生的未了心愿么?如果老先生真是泉下有知,他不仅不会怪罪我们,还会感到非常欣慰呢!

那么,我们还等什么呢?

(注:本文曾发表于2006年12月25日《合肥晚报·教育视线》)

(联系电话:*** 0551-4404047 5137128

邮编:230011)

下载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的文章要不要从中学课本里删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