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

时间:2019-05-12 22: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

第一篇: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

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闽侯实验小学:宋艳萍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是我们教学时经常讨论的焦点。自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预设不可少,生成价更高。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预设和生成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从关注教本,从教师出发转向从学生出发演绎动态学案,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当然在实践中,也不能忽视“非预设性生成”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同样这种针对 1 学生的“非预设生成”也属于教师工作的“非预设生成”,然而教师在往后的教学中又能把这种“非预设生成”转化为“预设生成”,丰富“预设生成”

阅读是以文字为载体,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预设,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设,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余教授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不同题材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预设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阅读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特征明显,不细枝末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有效生成。

3、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也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跟着我们的课堂一起飞翔。当然动态生成绝不是信马由僵,随波逐流,也不是信口开河,随便乱说,好的动态生成绝对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它在时机把握、氛围营造、空间拓展上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一、营造宽松氛围,尊重课堂“生成”

每当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是留到课余或其它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关注。而在课堂中能研究,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交流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三、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我们需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贵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扩展、有伸缩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从容地、随机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总之,强调预设的作用不等于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承认预设的价值的同时,应有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实践;而在重视生成的作用的时候,也要适当进行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两者有机联系,并存互补,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两者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教学的目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书中概括的写了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 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对学生“统死”,基本上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 丽的图景”失之交臂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

1、“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粗处理”,问题设计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怎能游刃有余?

其二是“精处理”,问题设计太细,有支解内容嫌疑,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的确如此,本人已有的文化知识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是不能根据实际情 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是置之不理,仍按预设方案进行;或是对文本价值判断不分主次或失察,疲于应付,因此,我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堂应该“预设 什么”、“怎么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和态度。”我在教学《江姐》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江姐就义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红梅赞”的伴奏下,我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江姐的生平,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 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 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 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 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 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 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该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这个方面我曾有过深刻教训,在上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那天课题导入后我布置学生自学,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意见。”“什么呀?”冷不丁的,我被吓了一跳。“喏,就是这句话„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太不真实了,孩子们 都上学去了,连四五岁的儿童也上幼儿园了,哪有孩子去放牛吹笛呀?还有从„成天‟这个词里我领会到牧童不是真的只吹一天短笛,而是很多天,这更不可能 了。”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是啊,除非是双休日我们才有空。”“哇,骑到牛背上多好玩。”.....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心里却不禁“咯 噔”一下,不觉汗颜,课题引入时我偷工减料,只简单介绍说,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伟大的散文家、诗人。预设时也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环节设计是比较注重的,却忽视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预设。更没告诉他们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什么年代,难怪他们要这么认 为了,我连忙想亡羊补牢,去讲台找寻语文教参,真是要命,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可是我也确实不知道朱自清是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也不知道他是那年去世的。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春》这篇文章应该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怎么办?公开说我不知道吧,我倒不怕出丑,可这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打折扣,或者狠狠的 瞪一眼这刁钻古怪的学生,让她永远的记住这样的意见不可以被采纳,因为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可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又怎么忍心?急中生智 我搬出了《义务教育法》,现在我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当然没有空闲的孩子去学放牛吹笛了,作者写的是以前的事,那时侯很多家里的孩子都上不 起学,有的孩子就给有钱人家去放牛做工。(我生怕他们又提出上不起学怎么会有牛的问题,把话给他们封死了)“是吗?”孩子们还是半信半疑,“不信的话,回 家问你们爷爷奶奶去。”搞了好半天,才得以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一下课,我飞快奔回办公室找到教参一看,暗自庆幸没有误导学生,原来朱自清在1948年就 去世了,那《春》这篇文章里写的牧童就是解放前的孩子了。事后我楞了好一阵子,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而难受,也为自己预设不全面而后悔,更为自己在课堂的窘迫 表现而羞愧。孩子在探究自己未知时,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惟有在以后的课堂预设时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设身处地的站在 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给自己充充电,以防陷入类似两难的境地。

4、生成-----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 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 “首席”的教师,离开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 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以至于学生中产生的思维创新 的火花不能引燃。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转变观念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 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生成才会时时升华、处处升华。而这个“艺术大师”的形成就应该是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充实自 己,锻炼自己的过程。

5、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一个同学忽然对文本提出质疑:“„只有画家才能 写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画家应该用画的,为什么说写呢?”对这样史料未及的问题,我没有草率了事,而是改变原来预设,引发他们就 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同学们各抒己见,都亮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获得了更深一步的知识,他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后我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 到的这些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 这堂课上,老师用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6、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 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 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时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在教学 《詹天佑》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 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可能是上节语文课画了温柔的大兴安岭、险峻的秦岭,他们意犹未尽)忽然我发现其中几幅有问题的画,一张 是画了詹天佑采用“中部凿井法”隧道示意图,一张是表示詹天佑创造“人字形”线路的铁路示意图,前一张只画了4个工作面,而且不在一条线上,后一张画了一 个倒立的“人”字。我马上调整教案,就从这几幅图入手,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正确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闭上眼走一走,体会开凿隧道定点构图的严谨,扛起长 竹条拐一拐,体会“人字形”线路两个火车头的妙用,这样学生就在亲身实践中领略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学 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 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 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走笔至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预设教学过 程、方法和要提出的问题,还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判者,从而才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 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第三篇:和谐预设与生成 彰显学生本位

和谐预设与生成 彰显学生本位

郭巷中心小学 干永春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尽管新课程理念中早已提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仍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稍有“越池”举动,教师会立即拉回。教案是教学的剧本,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但真实的课堂并不是,也决不能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思维模式、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所以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真实的课堂随时会像生命一样滋生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我们教师在实施预案的过程中,就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错误、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合理利用这些新生成的资源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来超越我们的预定目标,来升华我们的预设,来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没有生成的教学是不成熟的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既不能深陷在”预设”的封闭巢臼里扣得过紧,抑制学生的自主发展,也不能陶醉在“生成”的空泛视界中漫无目的,忽略了教学目标的既定导向。只有精心“预设”,才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见到更为周全的“策略”。这样,面对“生成”,教师才能从容不迫、运筹帷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首先要精心研读教材和学生,把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学情,设计出能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的预案。同时,“精心预设”必须做到“详略”得当。“详”是指教学目标要全盘把握,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途径考虑周到,教学时才能根据总目标判断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要通晓教材内容,将所教内容烂熟于心,以便为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准确导航,并要尽量多地预想好可能出现的生成状况及相应的调控对策。“略”是指教学设计要“粗犷、大气”,只要求对教学做些粗线条的弹性设计,如课堂活动的基本环节、构思关键性提问、设计学生对关键问题的反应与对策、思考学生出现的大致意外想法等,给课堂教学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学生的“生成”创造条件。

如我在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周期规律》一课时,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把素材换成了与世博会相关的招风旗、彩灯和彩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设计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环节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预想到学生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除了画图和除法计算两种方法外,我首先预想到了学生有可能是用乘法与加法算式来表示的,即5×3+2=17(盏),每组(红、蓝、绿)的第二盏都是蓝色的,所以第17盏彩灯是蓝色的。但无论哪种方法,只要学生抓住每3盏为一组,每组都是先一盏红色,再一盏蓝色,再一盏绿色的排列规律既可,并重点让学生交流除法计算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解决复杂周期规律的最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判断,交流了我课前预设到的画图、除法计算、乘法计算外,我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回答:我是先想三六十八,第18盏是绿色,绿色前面一盏是蓝色,所以第17盏是蓝色的。多好的想法呀!我用赞许的口吻肯定了这位学生倒过来思考的方法。

我们无法预测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但我们的教学预设却可以为之提供舞台。只有我们在为迎接精彩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与有效而精彩的生成相遇,只有精心预测“学情”、预想“可能”、预设“教学目标”,开放性地提问和处理教材,才能使数学课堂具备灵气与动力,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个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敏锐捕捉“展开“生成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着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不同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差异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许多变数。然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丰满。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同时更要善于利用好这种差异性。

如我在执教《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为了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圆柱、圆锥的三视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了观察实物画出模型的教学环节。在巡视学生画圆柱示意图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画了一个圆,一位学生画了一个长方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画时都说不会画。确实,对有些学生来讲,要把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画不出来很正常,然而他们画出的“错误”图形又恰恰是从特定角度观察所能看到的图像,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把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出来,在学生窃笑之后我提问:有没有可能我们看到的圆柱确实是长方形的呢?片刻寂静后我看到有些学生开始实际观察并马上有所发现:我们从正面看圆柱,看到的图像应该就是长方形。我马上让其他学生选角度观察。这时学生又发现不仅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也看到的是长方形,最后归结到只要我们的视线在圆柱的两底面之间的方向上观察圆柱,看到的图形都是长方形。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从正面看到的圆柱好像是正方形的。这时我没有表态,而是扫视了其他学生,不一会儿就陆续有学生迫不及待的想举手发言,经过两位学生的交流,学生又得出了当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相等时,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图像是一个正方形。同样对于什么情况下看到的是圆形也就迎刃而解了。

经过这一轮的观察与交流,学生不仅对从不同视角观察圆柱形成的图形及圆柱的三视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的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激发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筛选、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才能彰显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把握“辩证“生成

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只有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靠生成的话,既不利于系统掌握数学知识,也因主客观条件限制而不易实现。因此教师在考虑“预设”和“生成”时,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教学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益,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我在进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的综合练习时,在组织学生完成102页(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题时,学生由于有了周长相等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要大,所以在填表前都猜测把菜地围成正方形的面积是最大的,但经过计算填表后发现结果与自己的预想不一致,产生了矛盾。这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探求原因,而是让学生继续研究用24根木条来围的情况,学生同样也发现并不是围成的正方形菜地的面积最大。并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发现当围出的菜地的长是宽的2倍时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又产生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呢?”的疑问,这时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篱笆的长度来试验,发现和刚才对比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深刻去想这个问题,觉得学生通过填表定能发现规律,但现在看到学生满脸的疑惑——对所得出的规律的不信任,我想只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抓住学生生成的疑惑,及时调整教学,鼓励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为什么借助墙体围长方形的情况与我们以前验证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大的结论不一致了呢?学生隐约能感觉到一点,现在借助了墙体,相等长度的篱笆围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还跟借用墙体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至于为什么要围成长是宽的2倍面积才最大学生理解上还是有问题。这时我提醒学生能不能假设这座墙的另一边也围出相同的图形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画出几种不同情况后突然发现,借助墙体围长方形,围出长是宽的2倍的图形,在假设墙的另一边也用同样长度围出相同的图形,墙体两边围成的图形组合后就成了一个正方形,而其它围法按这种方法得出的都不是正方形(如右图所示)。这就与以前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了。学生探讨到此处,对于借助墙体怎么围长方形菜地面积最大就有了清晰地认识,既知道了结果,又明晰了原因。探究到此处,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得到过这样的结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要比正方形和长方形大,那么此处借助墙体围出的图形中是不是围出的半圆形比长是宽2倍的长方形菜地面积更大呢?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笑眯眯的注释着学生,一下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各小组成员动手作图验证的作图验证,计算验证的计算验证,讨论的讨论,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用同样长的篱笆借助墙体围出一块菜地,围成半圆形菜地的面积最大。尽管由于在此处的生成而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我想通过两次验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前因后果,解除了疑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碰到问题要仔细推敲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完全不是多做几个练习所能替代的。

但生成并不等同于有效,有时学生的生成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几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时”,交流中一位学生回答说“可以画无数条,只要我的笔够细”。怎么来解决这位同学的“错误”认识呢?难道要在这节课中涉及中学里的知识?但我马上就想到,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不需要展开来进行,这个问题可以课后再和这位同学交流,所以我很肯定的告诉学生“我们数学上研究的点和线是不考虑粗细的”,就暂时把这个问题带过去了。如果这要“犟”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节课能讲清的,也不是我这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十分准确的来解决的。

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想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提升教学理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储备专业知识、修炼提升教学智慧,在 “预设”与“生成”的相生互动中使课堂教学在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中实现新的超越,使教学中师生的智慧像生命之树的枝叶一样交相辉映,使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策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机变。只有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充实、灵动、精彩。

关键字:作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精彩

小学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样,作文课堂教学也同样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即教学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课堂生成,是指教学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因而也叫课堂机变。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费尽心力钻研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钻研出教案。可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是预设和生成间矛盾所致。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其次,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并成功运用在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课堂中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就完全舍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就必须要有精心的预设。动态生成在课堂有许多不可控饿生成性因素,有时即使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少一些“预设”。则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避免过多的预设目标僵硬规定学生,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够宽容地、开放的变意外生成为课堂精彩。

多一些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再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作文教学,如果只是不顾教学的生成,只顾手中的教案,那么教学机

会走向死胡同。倡导生成的作文教学不是按事先预设按部就班你,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教前预设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兴趣盎然。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家鼓励、利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则应采取更为机智的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轨,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也变得有序,因生成变得更充实、精彩和有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的得到发挥。这种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的作文教学,让学习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体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作文教学,因预设与生成更精彩。

第五篇:《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

蔡志峰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不把好关,往往使课堂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课堂效率。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我认为,教师应慎重把关。

首先是把好问题设置关,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应放在知识的障碍点上,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把好学生参与关。要使课堂讨论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针对论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才有话说,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出现。

三是把好相机诱导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与诱导要适度,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实践活动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活动的走向。

下载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年的如何让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和谐共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5篇

    美丽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 阜宁县郭墅中心小学 嵇建明 “生成离不开预设,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本次活动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以......

    预设与生成,演绎高中信息技术精彩课堂

    预设与生成,演绎高中信息技术精彩课堂 【摘要】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定稿)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 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 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

    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范文合集

    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摘要】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更是溢满精彩与活力的课堂,但这样一种精彩与活力需要我们教师的潜心预设,师生情智在课堂上有效传递......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五篇范文)

    摘要:精心的课堂预设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

    课程的预设与生成讲稿(推荐)

    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方式。教师要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各种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的过程。《课程指......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