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教学心得体会
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作者:程卫华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让教学走向生成”是让课堂变得精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条件。如何让教学走向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是新理念下的备课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求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说简单点,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讲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提倡“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二、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策略很多,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舍得给予,让生成更精彩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当然,给予空间并不是指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或一些有形式而无内容的活动,给予时间也并不是说课上的40分钟可以毫无节制地乱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维度,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必须树立生成意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锻炼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定能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彩的优质课。
第二篇: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摘要】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更是溢满精彩与活力的课堂,但这样一种精彩与活力需要我们教师的潜心预设,师生情智在课堂上有效传递。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巧于设计,用自己的智慧不断为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关键词】语文;预设;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有精心的预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精彩或者说是高潮往往是在预设之外的“生成”。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都会出现错误的地方,而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抓住这样的美丽“错误”,匠心独运,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成”精彩,从而构建智慧、灵动的教学课堂,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
一、匠心独运,深入解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然后不断纠错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并不可怕,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然后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作为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在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知识。
《变色龙》大家都很熟悉,这篇文章幽默讽刺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深深陶醉其中,这篇文章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被作为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学习。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解读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在结束环节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奥楚蔑洛夫。很多学生纷纷发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认识,但是有一个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他的观点是“奥楚蔑洛夫很聪明”。这样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显然不认同,但是又说不出道理,这时教师这样引导:“你说他很聪明,有什么依据吗?他用军大衣掩饰自己的恐惧是聪明的表现吗?这样的聪明人,你希望和他成为好朋友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奥楚蔑洛夫不是聪明,而是一种见风使舵的奸猾,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是批判的,这样实现了学生的深入解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理解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借着这个错误步步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心解读,这样的匠心独运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因势利导,教学相长
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会出现错误。对于教师出现的错误,没有必要感觉遗憾或者自责,而要将这样的错误巧妙利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纠正教师错误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构建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投入,但是就在进行课堂总结的环节中,教师才突然发现自己在黑板上仅仅板书了课题和作者,重点的内容并没有体现,这显然是教师的失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灵机一动,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非常抱歉,老师今天讲得太投入了,以至于板书都忘记了。那么,现在谁能帮助老师将板书补充完整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于是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这样,有的学生写出来其中的名句,有的学生抓住了其中的色彩描写的地方设计板书,还有的学生在黑板上总结了比喻、用典等手法的运用。经过大家的努力,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让大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的掌握。
教师不是权威,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面对错误,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发学生为教师纠错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纠错、印证的过程中自己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展示,让语文课堂生成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质疑教材,升华意识
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往往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有丰富内涵和意蕴的经典之作,但是,这样的精挑细选,仍然避免不了文本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小问题,勇于质疑教材,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挑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升华学习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时,通过大家的认真解读,为文本中描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整座纪念碑的雄伟壮观深深震撼,大家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有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的内容叙述不够严谨,有明显的错误。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让这位同学指出出现错误的地方。于是同学找到这样的句子“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 800―1000 年之久”,这位同学指出“至少”这个词语后面的数字应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能是数量范围,所以这句话应该改为“这些浮雕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这样的表现赢来了一阵阵掌声。
为教材“挑刺”,可以让学生非常兴奋,兴趣盎然,收获不一样的成功感受,这样的精彩生成让学生细心品味文本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其中的美丽“错误”,精心引导,挖掘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教学价值,这样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匠心独运,让语文课堂“生成”不一样的精彩。
(编辑:龙贤东)
第三篇: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2
让教学细节生成课堂精彩
内容摘要:“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中的细节是可以“打造”的,也是需要“发现”的。我们上课时要注意细节,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注意细节,以导为主,活化简洁刻板的学习内容;关注细节,用心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关注细节,打造细节,利用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正如一部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是由“细节”组成,并通过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有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足见细节的重要性。“教学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他在平常中蕴含着智慧;他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课堂上正是有了这种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把握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奔放的美,一种生命律动的美。
一、教学中的细节是可以“打造”的。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要巧妙的“打造”教学细节,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根据教学的需要,或者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或者为了突破重难点,或者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其次、“打造”教师自己的评价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评价语言往往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后果。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 一课,指名学生读一段课文时,其中有一个句子该生读破了,于老师耐心的说:“这个句子很长,也很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读第二遍的时候又读错了。接着的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有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他的肩膀,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的把 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这句话读好。”果然,他成功了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给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送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扶直了他的自信之树,让他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假如教师在学生读第一遍读错的时候,给他当头一棒,那将会给这位学生带了多的心灵创伤啊,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教学中,我们可不能忽视了评价语言这个小小的细节。
二、教学细节是需要“发现”的。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别样的心情。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珍视每一颗童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往往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我在执教《猴子种果树》一文中,学到第九节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是呀,这只猴子做事没有主见,没有耐心,轻信别人的话,就想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吃到果子,结果什么也没有种成,如果你是那只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议论纷纷)
生: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我想种一棵太阳树,让他结出很多的小太阳,送给那些需要温暖的人。
师啊;你真是一个爱幻想、有爱心的孩子,你会实现美丽的愿望的。老师把写有“爱心”的一颗“红心”送给你。(同学们纷纷鼓掌)
可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有高尚的人格,伟大的品性去拥抱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所以说,细节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而并非自己的“表演”; 2 细节往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情感交流;细节往往更能真正体现一位教师的灵性与智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关注细节的重要性,重视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利用好细节,处理好细节,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一)注意细节,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自尊心,时时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快乐地学习。结合听公开课严老师《长征》的教学,严老师充分地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学生分组学习,严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并目相视,积极交流;面对学生的表现,严老师不时礼貌地说“请坐”“你请”“谢谢大家”;当一位学生理解错了“寒”与 “暖”的意思,经过同学的帮助终于明白后,严老师关注到该生一开始的泄气、伤心,立即加以鼓励“这种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更改,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值得鼓励吗?”并带头鼓掌,及时地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一位学生一口气讲出“寒”与 “暖”的意思,严老师刚开口评价时,有学生鼓掌,严老师立即暂停评价说:“想鼓掌,那就鼓吧”,又一次真正关注并赞赏学生的表现,使得课堂和谐地发展。正是对这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巧妙处理,才使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热烈的氛围。试想,当老师俯下身子与坐着的学生交流,学生是否有一种从天而降的压力呢?当出现老师说话时发出掌声时,如果教师不加以理睬,继续自顾自说,那鼓掌的学生是否会觉得很没趣、太鲁莽了呢?如果老师加以批评,那学生是否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呢?细节虽小,如果不像严老师那样用眼有捕捉,用耳去聆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又如何能关注得到?又如何从小处着手去妥善地处理呢?
(二)注意细节,以导为主,活化简洁刻板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把书读活。学习的内容即课文客观地说是文字化了的生活,相对比较简单刻板,教学就是要把它变成生活化了的文字。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需要无数的细节来共同支撑。注重每一个细节,就能使细节艺术化,就能让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去学习。
在《长征》教学中,严老师显然相当注重细节。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他积极地创设情景,从“万水千山”入手,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 3 距离。在探讨“万水千山”具体指什么的问题上,严老师充分考虑到了不了解学生可能会出现阻碍,于是设计了选择题的形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看起来简单多了,一下子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而没有出现冷场现象,这种使复杂问题细化及具备可操作性的能力,确实令人佩服。所以,整节课始终保持较热烈的氛围,这个细节设计功不可没。当然对“寒”与 “暖”的理解的引导就更能显示出严老师注重细节技高一筹的本领了。其实,在这个细节上,严老师思考很多,准备得充分,设计得巧妙,教师不说一字,只让学生读、讲、议,结果水到渠成,学生豁然开朗,大家精神为之一振,顿时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三)关注细节,用心感悟,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细节必须为教学服务,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落实而服务,所以,教师必须关注细节,敏锐地捕捉细节信息,挖掘和构建细节的意义,实现教学目标。在学习《会走动的书》这篇童话故事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这只鹿为什么要天天来找这只小鸟玩呢?”学生们七嘴八舌,都说这只鹿感到小鸟很孤单,很寂寞,所以来陪它,可是有一只小手高高的举起,使我一看就感到他的答案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他说:“是因为这只鹿太孤单了,没有朋友。”听了他的发言,教室里一边哄笑,连后面的听课老师也笑了。我知道我鼻血认真引导,否则学生们对本课的理解将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在读,通过细读提示语,读出不停的语气,这样,使那个孩子恍然大悟,原来他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大家,他这种爱动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相信,他以后也会与众不同的,探索的路上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聆听各个方面的声音,还要引导好,用心感悟,课堂更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教学也让课堂教学无比精彩。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结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是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个流动的“过程”,才能永远拥有充实饱满的课堂。
第四篇: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视为一个极富感情魅力和生命活力的舞台,那麽你就会发现在这个舞台上经常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开封市求实中学的故事真是让人感动,他们从开始的几个班到现在的几十个班,在创业的路途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只所以能走到现在,用张建平校长的话说:“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和谐。让爱和欢乐伴随学生一生,为每个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让学校充满人性的光芒,让所有学生家长成为学校的朋友。”他们的做法非常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不但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理能力。他们的很多做法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校星评选:唤醒道德生命的感动
“求实校星评选”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由各个班将校星材料推荐到学校参评。每学年初的开学典礼上,孝星们在全校师生的掌声中被请到主席台就坐。在主持人动情地介绍事迹后,校星们一一与校长拥抱并接受奖励,在照相机的闪光中向因被感动而欢呼的同学们挥手致意。校星们的照片和名字还要上灯箱广告,被布置在校园里的醒目位置。上灯箱广告的除了校星外,还有习惯之星、博学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多元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成了明星。据介绍,校园里的50个灯箱,被分配到每个班,每一个月撤换一次。如果我把这些做法用到班级管理上,把那些优秀的学生的照片贴到教室的墙壁上,就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无声的积极良好的教育。
二、主题班会更是一绝:
与很多学校一样,求实中学的班会分为常规班会与主题班会。对于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张建平给班主任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要新,不仅班会的内容要新,而且班会的形式也要创新;二是真,班会要说真话,感情要真挚;三是要让学生记住一辈子。金莹老师的家里有4个大小相当的工艺瓶,这几个瓶子被金老师称为“许愿瓶”。金老师已经送走了4届毕业生,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次主题班会都是有关理想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要为10年后的自己许个愿,并将愿望和自己的姓名一起写在一张纸上。每个人都要把写着愿望的纸投进“许愿瓶”。“许愿瓶”要当众密封起来,10年后师生相聚时才能打开。金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在学生毕业后的日子里“许愿瓶”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她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为小学生来讲,用到他们身上这些可能还不懂,但我们可以对他们将一些激发学习的名人故事和勤奋学习的例子,使学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求实的读书制度
张校长要求学校的老师明天都要在图书室里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而且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个月都要公布一次点击率,如果不看书就没有新的收获,就写不出好的博客,点击的人就少,从而推动每位老师不断去学习,吸收新鲜营养,和别人交换、整理,最终引入课堂,推动求实的发展。是的,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创造出新的教育天地。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张建平校长 说过这麽一段话:“一个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的人肯定是快乐的人,他的快乐、幸福不在于他的“显性”收获,而是取决于他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她的这段话阐明一个哲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是整体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登封的教育事业献出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西十里小学
贺瑞铎
第五篇:让生成使课堂更精彩教研室
让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单位:唐山市古冶区习家套小学姓名:赵兴学科:科学
【摘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挖掘创设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
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
(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
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
生:我的接头生锈了。
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
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
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
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
(学生制定计划、实验)
(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
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
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叶澜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沈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