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一种精神引领学校走向精彩(共)
作者:崔金赋 文章来源:云南教育网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2
让一种精神引领学校走向精彩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崔金赋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杨善洲老书记的先进事迹,我们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组织了收听收看。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就退休的地厅级老干部,放弃定居省城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坚守心中的一份信仰,带领老伴回到大山,一待就是二十二年,以一个农民后代的真挚感情,用心中的那份崇高的党性,践行一位共产党人对工作、对人民、对组织、对国家的无限忠诚。真的好令人感动;又在离世前毅然将价值3亿多人民币的8万亩山林捐给国家的壮举,留给后人的已不仅仅是感动,而质变成拥有“常德”的人对拥有“圣德”的人的无限敬仰!有一位采访杨善洲事迹的记者,最后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这支笨拙而粗劣的笔无法写尽这位人民公仆的精神,他的故事就像他种的树一样多。而他的精神,他83年永不褪色的坚守,他那份对党和国家的赤子情怀,在这个不言感动的年代,当我们真正走近这样的人生,站在岁月的背后,我们会为一种永恒的生命之光感动得掉下泪来。”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三农”一线培养农业类高等级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学院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拥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13年朱德元帅曾在学院任体操教习,1929年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在此任教,1936年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曾为学院教学大楼题词“豳风基础”,1938-1939年,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在学院茭菱校区办学,1941-1942年学院原教学大楼曾为“飞虎队”招待所。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的艰苦性决定了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从领导到教职员工,都比其他任何地方更需要杨善洲老人的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精神才能引领学校走向精彩。
什么样的精神?白恩培书记在去年12月26日的讲话中把杨善洲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②“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③“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⑤“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今年1月30日,人民网上刊登了一篇网友上传的短文,题目就叫《向杨善洲学习什么?》。短文先把杨善洲老人的精神总结为四点:①“自讨苦吃”,不贪图享乐;②“心系群众”,不脱离群众;③“不占便宜”,不以权谋私;④“儿女情长”,不偏废私德。最后把这四点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坚强的党性,二是崇高的人格。
我个人觉得,白书记的讲话总结代表了党的一级组织对杨善洲老书记的高度认可,更多体现的是杨老人家“公德”的价值;而网友的归纳则代表了社会普通大众对杨善洲老书记的由衷敬佩,更多表现的是杨老人家“私德”的光芒。
结合农职学院的实际,我个人觉得除了以上精神值得广大师生员工好好学习以外,还必须有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归纳,那就是“平静中的追求与细微处的精神相结合”,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每一个普通党员都必须专注修养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杨善洲老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难得的高贵品德。
学界有一种理论认为,道德有“圣德”和“常德”之分,如果我们说某人拥有圣德或者常德,或者无德,难免要犯很多的忌讳,但说每个人都必须注重在“平静中有追求,细微处见精神”,却具有非常大的普适性。农职学院的师生员工太需要这样的精神品格。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学习杨善洲的活动中强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要求大家轰轰烈烈,但要求不失细节。把学习内容分为专题,列出研讨题目,要求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总支书,按照专题要求自选研讨题目,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撰写体会文章。为配合学习活动,学院党委还购买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发给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求认真阅读。同时责成学院领导每学期办一至二次专题讲座,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承担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
因此,在我院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旨在于围绕“平静中有追求,细微处见精神”的主题,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实效:
一、巩固信仰,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自从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向世界宣布了我们的信仰是科学共产主义;我们就是要建设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为此而奋斗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真实而即近,绝非遥不可及。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有多少人怀疑、污蔑、甚至诋毁过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没有人能够从逻辑上推翻这个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依然闪耀着科学理性的光芒。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在自己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必然趋势,必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家园。但我们是否确信它,则需要在理智整合及认可的基础上去提出自觉顺应的主观要求,带着浓厚的情感体验去做,去把它转变成自身生存的内部需要,并深信不疑地加以履行,让理智的“可信”深入情感的内核,变成最终的“确信”。有了这个精神,有了这点信仰,我们才可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被迫走向自觉,随时做到自警自省、自强自立,努力去构建以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等方面的共产党员先进性”。在这一方面,杨善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二、平和对事,确保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说到作风,自然就想起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条: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后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等等,那都是基于这三条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这些都不讲了,想再说得实在些,有两点:一是摆正位臵,一是平和对事。杨善洲同志担任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百姓办事,一辈子深怀爱民之心,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主动回应群众新期待,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因此,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杨老倌”。
管理学中研究的领导科层制度由来已久,尽管颇受微词针砭,但其由下向上层层负责的理念仍有合理之处,比如副职必须为正职负责,正职必须为分管领导负责等等。所以摆正位臵很重要。常言道:一个人做人的时间总要比做官的时间长。其实,学会做人对人生永远是雪中送炭,能够当官对人生永远只是锦上添花。前者是本分,后者是缘分,切不可把本分当缘分,使人生失职;也不可把缘分当本分,让人生本末倒臵。所以平和对事也很重要。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生活在群众当中,必须非常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感受。杨善洲心系百姓,从来不把自己当领导的谦和,确保了他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努力学习,确保开拓进取的前进动力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记得,媒体曾经刊登过一张照片,那是杨善洲同志一捆一捆的学习和工作笔记,“旧的笔记本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新的笔记本上墨迹似乎还未干透”。老人家一辈子勤奋学习、追求进步,这就是一个只上过几年私塾的小石匠,最终走上地委书记岗位的秘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不但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他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进步,从一名小石匠成长为地委书记。”这是媒体对他的学习精神的评价。
其实,学习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行为,也是一种最基础的生存状态。有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生涯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期延伸到5-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必须是终身的。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不管多么现代化,也会在5-10年之后,出现专业知识过时的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科学更新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面对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
大学不仅仅是有高楼大厦的地方,大学是酝酿大人格、大眼界、大思想、大情怀的地方。缺少学习,我们拿什么去培养健康的、蓬勃的、有力量的、能够在大世界里建功立业的人才?我们倡导教职员工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教育教学中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理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教材不是标准答案,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身在农业高职院校的共产党员,必须学习和思考怎样以市场为导向设臵专业,怎样根据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怎样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学生的技能养成,怎样在生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突破纯学历教育的藩篱而开拓非学历教育的广阔天地,等等。
四、精益求精,确保高效迅捷的绩效水平
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于一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员干部,则还需要满怀激情、勇担责任、恪尽职守。杨善洲同志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一生鞠躬尽瘁,至死不渝地带领群众谋发展,省委白恩培书记称赞他的形象“如苍松屹立,青山不老”。现实里的杨老书记这样的形象非常欠缺。对待工作,人们充耳常闻的是推诿和抱怨的话,满眼常见的是应付和敷衍的事。当然,推诿抱怨和应付敷衍原本只是人对自己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碰到的挫折的一种反应,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抱怨和发牢骚的结果,不该是导致自己的工作成为敷衍与应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叹于世态炎凉却又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和平的环境里,没有太多的机会让我们去堵枪眼,去炸雕堡,去一鸣惊人,更多的则是需要我们立足于平凡的岗位,以滴水穿石和绳锯断木的毅力,把该做的工作做精做细,创造出不平凡的一流业绩。
如今有人提出要以“做人”的原则来“做事”,想要解决的主要就是一个立足本职、把工作做精做细的问题。把工作当“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是一种纯粹的做事;把工作当作“事业”则不同,你会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真诚,体现做人的所有使命,是用“做人”的方式来“做事”。杨善洲老人退休后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继续到艰苦的大山种树,是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典型,为我们所有的人树立了榜样。因此,我们要倡导所有的教职员工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动员、教育和督促每一位教职员工,大家都来为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云南职业教育的一面旗臶、云南农业职业教育的龙头和全国一流的农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五、修德守净,确保清正廉洁的执政风格 老实做人、清廉为政,既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在杨善洲同志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一段民谣:“施甸有个杨老倌,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杨善洲啊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杨老人家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在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无怨无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自己,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杨善洲老人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公就是公,私就是私,没有中间道路,这就是老书记的原则”,身边的工作人员用这句充满敬意的话概括了杨老书记一生的廉洁品性。我们共产党员向杨善洲老书记学习,应该重点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淡泊明志。面对世事纷扰,谁能做到心理平衡,谁就等于掌握了健康,也就同时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有人说过,人生一世,不过百年,但浓缩起来无非是两声哭泣:从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去。这当中,没有比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了,所以环境再变,心灵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一个精神上没有健康追求,而只知道无休止地追逐个人物欲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中生命最可宝贵,幸福价值最高。一个人工作进步、事业有成、家人团圆、上贤下孝,既有事业成功的欣慰,又可尽享天伦之乐,应该是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最好体现。二是保持清醒。每个人都有欲望,但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每个人都有感情,但不能总是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一个人能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包含着组织和人民的培养、父老的关心、家人的支持和本人的勤奋努力,可谓来之不易,需要万般珍惜。老一代革命家曾经告诫我们年轻干部,要经常算算政治账、经济账、法纪账、感情账,面对诱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三是生活严谨。人是社会动物,都在交往中生存。广交朋友,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慎交朋友,是保持廉洁的必然要求。我们手中执掌着或大或小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着公共利益的分配。也许一些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千方百计地与我们靠近,但未必是对我们人格的尊重和折服。这些需要我们牢记身份、注重形象,俯首干事、挺腰做人。
第二篇: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作
者:
实验
小学
校长
袁远
芳
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走进一所学校,校园里整洁雅致,书香弥漫,教师精神饱满,团结进取,孩子天真烂漫,乐学向上……细加解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作为校长,理应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管理学校,放大“文化”的力量,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不断攀升的优质教育需求。在我们实验小学2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历任校长都致力于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学校文化品质来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学校文化理性价值判断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们致力于以精神文化为导向,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最终外显为教育的课程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乃学校文化之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一、让历史积淀根植于师生心田
传统有着累积性和规范性的特质,学校的历史传统也不例外。它为过去的岁月、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可能性提供了判断的基础,并不断为保护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合适的道路。实小始建于1771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龚自珍任教的“鸣凤书院”。世纪延绵,人才辈出,著名的美术大师吕凤子、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均曾在我校讲学或就读。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校率先进行了多项在全市领先的办学改革,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创办鸣凤艺校,革新办学体制,创办寄宿制,探索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3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师们的治学精神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精神财富;不断的改革创新正体现了实小“自主创新”的文化传统。
如何将这种凝结着实小多少代人智慧和汗水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们的做法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它们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我们把办学历史图文并茂地呈现于14面大灯箱上,并将其竖立在学校主干道的两侧。孩子们每天走在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先辈筚路蓝缕的开创之艰辛和继往开来的开拓之辉煌。我们请著名校友走进校园,现
身说法;将学校的历史文化编成校史,进入课堂,载上学校网页……就这样,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从无形转化为有形,时时刻刻教育引导着师生的生命成长。
二、让学校精神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理性概括。我们把学校精神制成巨大的灯箱,并竖立于校门口——“我自豪,我们都是实小人;我努力,我与实小共成长;我成材,我为实小添光彩。”这里面体现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验小学对现代教育的祈求,更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位师生员工成长的期望,它构筑成我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时刻引领着师生的幸福成长。
三、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心愿
学校办学目标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依据校情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工作目标,它使学校发展有方向,教师工作有动力。我校提出了“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使学校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的办学举措,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目标,这些构成了学校管理的亮丽风景和师生成长的共同心愿。
第三篇: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教学心得体会
追求精彩
让教学走向生成
作者:程卫华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到“让教学走向生成”是让课堂变得精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条件。如何让教学走向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是新理念下的备课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要求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说简单点,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讲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提倡“预案+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二、善于引导,变预设为生成
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策略很多,但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三、舍得给予,让生成更精彩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机会绽放智慧火花,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当然,给予空间并不是指让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或一些有形式而无内容的活动,给予时间也并不是说课上的40分钟可以毫无节制地乱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维度,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导。要让教学走向生成,教师必须树立生成意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锻炼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调控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定能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彩的优质课。
第四篇:让“领导力”引领学校发展
让 “领导力”引领学校发展
2012年5月11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张东娇教授关于《提升校长领导力的行动策略》的报告,受益匪浅。
张教授先以“一只狮子领导的一群山羊打败一只山羊领导的狮子”、“狼与屋顶上的羊”深入浅出地揭示:“领导者至关重要;领导不是天生的;领导力是可提升的”、“职位赋予管理者相应的权力,这个权力脱离了他个人的实力不会长久的。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就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即自己的声望、信用、专业、技能和他的远见,感召力、沟通力等综合素质决定的影响力”。
张教授的讲座主要从五方面十个切入点来谈,明确指出校长必须“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张教授在报告过程中,作了许多深入浅出的行动策略指导,学习之后,令我对校长的“领导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1.“立己才能达人”。一所好学校的背后必然有一位好校长,校长靠什么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不是靠权力、不是靠制度,而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对校长来说,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和领导力,因此,校长必须加强对自己的领导——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2.“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推动学校和谐持续发展,必须有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执着追求的共同愿景。在正确地做事之前,校长必须先做正确的事,即积极思考学校如何生存与发展,在对学校的不断发展进行科学谋划,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的过程中传递愿景、提升感召力;面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校长只有积极思考、科学决策,才能积极引领师生和学校获得持续发展。
3.“不可以单独成事”。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作用。“一位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批好教师;一批好教师,就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一位好校长最大最重要的领导力体现在用人上,体现在其是否能在学校内部合理调整现有人力资源,使之达到最优化。即要求校长必须学会“识才、育才、惜才、用才”,必须不断促进团结、壮大别人,激励人心,以最大限度地唤醒教师的潜能、协调激发教师团队的潜能。
三小时的授课,张教授籍全方位的行动策略指导启示我们:一个好校长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必将生成学校的凝聚力、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的文化,进而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