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
教学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
----特级教师应彩云“有用的报纸”教学活动赏析
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我有幸观摩了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有用的报纸”的教学活动,领略了应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采,感受如沫春风。细细回味应老师的教学,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如潺潺小溪自然地、甜甜地流入我们的心田。
师幼关系的和谐—快乐共享
陶行知先生说过:“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应老师正是这样,没有一点教师的架子,是孩子们喜欢的玩伴,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发现,一起感受、体验,一起分享快乐。
应老师拿起一张报纸与孩子们一起做望远镜:“我也学你的,把报纸卷起来。”“看呀,来看我呀!能看见我吗?”“望远镜是望远的,我向远处看。”“老师,我看见你了!”“老师,我的望远镜变长了!”应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一起玩。有的孩子在剪纸条时碰到了困难,应老师鼓励:“不要着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剪的。”“只要有时间,你一定也能够剪出更长的纸条。”朋友式的真诚对话,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信任和肯定,这不仅是认知上的引导,也是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平等、友好、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应老师情绪的感染下,孩子们不断探索,不甘落后,一次次的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看着孩子们剪出的纸条越来越长,应老师为他们的成功而激动,忙着为他们加油、鼓励,帮助比长比短。“你是冠军呀,快做个冠军的样子。”当一个孩子最终获得全班冠军的时候,同伴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成功欢呼,应老师与孩子们及在场所有的老师一起为他祝贺,同时也为每个孩子的成功而祝贺。
教学活动是欢愉和享受,教学过程是师幼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孩子在经历操作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这种快乐和享受也同样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的老师。
学习方式的和谐—追随孩子
平时我们自以为对《纲要》精神比较理解,知道要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落实到教育行为中。应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真正做到了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成了学习的主人。“追随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学。”应老师在教学中体现得那样的自然而充分。
从一张报纸的出现,到将报纸变成单筒望远镜、长长的纸条、小小的纸团,直至最后孩子们带着对报纸的疑问而离开。其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了尊重幼儿、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怎样把一张报纸变成玩具?如何在报纸上剪出尽可能长的纸条?按照我们习惯的教学方法,总是先让幼儿说说报纸可以做那些玩具,引导幼儿分析一下怎样才能剪出长的纸条,还要请个别幼儿尝试一下,有了充分的把握后才放心让幼儿动手做。而应老师没有这样做,有的只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为孩子营造波谰起伏的教学场景。
师:这是单筒望远镜,报纸能用来做望远镜吗?
幼:能!
师:能就去做吧。(幼儿操作)
师:大概还可以卷得更长,你们回家后可以去试试。
-----------------------------师:(指报纸)要在这张过期的报纸上剪一条条纸条,越长越好,你认为从哪儿剪?越长越好,你能剪吗?
幼:能!
师:剪了再说,去剪吧,每人只有一张报纸。
应老师没有做任何的提示就让幼儿做了,我们正担心幼儿无从着手,报纸一旦剪坏了怎么办(因为每人只有一张),结果每个孩子居然知道都从报纸的一条长边上剪下纸条。
师:你们认为这些纸条都是最长的?是从报纸的哪里剪下的? 幼:从长的边上剪的。
师:报纸是长方形,长方形有长的边和短的边,如果把长的边和短的边连起来可能会更长一些,会吗?能把它们连接起来吗?试试看。
关键点上简洁有效的点拨,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探索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很快一条又一条长长的纸条出现了。
“为什么有的人剪了一条长长的纸条,还剩下一张小小的报纸,而有的人只剪了一条短的纸条就已经把报纸用完了?”这个问题孩子们谁也回答不出,我们平常会想方法让幼儿知道。可应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说:“一张报纸就这样不断地剪出一条长长的纸条是有奥秘的。今天,我们用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了一条长长的纸条,能不能将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剪呢?下次你们到区域里起剪剪看。”到底是什么奥秘呢?长边和长边到底能不能连起来剪?这些问题当然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应老师重视每一个细节,就是在收拾整理的时候,也不忘尊重孩子:“请你们看看周围的环境应该怎么办?如何又快又好地收拾整理?”幼儿想到了把碎纸团成球状,很快就收拾好了。
追随孩子,不等于放手不管、漫无边际、随波逐流、热热闹闹、莫衷一是,也不等于问题成堆了再来收拾。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应老师追随孩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对教学中各种情况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的。例如,面对一张报纸,孩子能不能把它做成望远镜,能否剪出较长的纸条,应老师心里是有底的,她相信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同时在孩子学习的关键点上做点、引导,将活动引向精彩。
教学方式的和谐——教学无痕
“剪纸条”既普通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老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在区域中投放材料,让幼儿自由剪剪玩玩;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要求幼儿掌握剪的方法和技能。可应老师组织的“报纸”活动,既没有上课那样的“严肃”“规范”,也不是让幼儿就此玩玩而已,而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上课”中玩,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玩报纸、做望远镜、剪纸条,是多么的开心的事,没有“上课”的循规蹈矩,没有老师的指责和说教,有的只是游戏般的做做玩玩,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老师是孩子们合作的伙伴。然而,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隐含着教学目标,在幽默风趣的话语中有着智慧的引导和点拨。在“说报纸”的时候,应老师与孩子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别人说过了,你就别说了。幼:看报纸就可以不开电视机了。
师:你还知道节约用电,是啊,看报纸可以知道新闻。
看似聊天似的对话,其实是提醒孩子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帮助孩子把意思表达清楚“看报纸可以知道新闻”,还渗透了节约用电的教育,体现了应老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和引导艺术。在做望远镜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只是把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应老师马上邀请了一位孩子。
师:我来和你看,你能看见我吗?
幼:我看见了。
师:我被你看扁了吧!
师:望远镜总是望远的,向远处看,看见前面的美女了吗? 幼:(笑)
师:你能不能变得更长一点呢?大概还可以卷得更长,还有其他的方法。
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指导,应老师用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情趣化语言,再次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他们看着、玩着,望远镜在手里越变越长,同时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要想在仅有的一张报纸上剪出尽可能长的纸条,不仅需要手工的技能,还需要大脑的智慧。孩子们玩得越投入,剪得越专注。
“一个男孩成功了,看看是不是比原来的长一些?”
“谁能比他更长吗?比他长的粘上去,没有他长的就不要粘上去了。”
“看看现在谁是冠军,小女孩是冠军了,小男孩你服输吗?”
“小女孩,别人已经超过你了,你现在已经不是冠军了,还坐着干吗?”
“大班的孩子做事要有时间概念,还有10秒钟:10、9、8、7、,接下去是多少?请你接下去数。”
“现在谁是冠军?今天的冠军一直在变。”
应老师这些激励性的、带挑战性的语言,把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孩子们剪得更带劲了,现场出现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友好快乐的情景。
应老师生动的语言、赞赏的眼神、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不忌讳答案是否正确,不担心言语是否妥当,不担心老师的责备,不担心同伴的取笑。他们自由的彰现个性,尽情地展现自我,充分地闪现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真实的。“报纸”教学活动的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于“润物细无声”中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的和谐——自然流畅
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前后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
应老师选取的材料是一张报纸,教学过程以一张报纸为主线,将说报纸、做望远镜、剪纸条、做纸球等内容串起来。活动在自由交谈的形式中开始,在和谐宽松的环境里,应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讲报纸的用途,自然讲到了过期的报纸,出现了过期报纸的用途问题。
“4月30日,这张过期的报纸人们已经看过了,还可以做什么用?”“这些都是大人们做的事,我们小孩子可以用来做什么?”应老师引领着孩子们很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做望远镜”。于是一个个用报纸卷成的单筒望远镜出现了,而且在应老师的引导下变得越来越长。“报纸除了做望远镜还可以做什么,”“报纸上能不能剪出尽可能长的纸条呢?”应老师的一句话,顿时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了,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接下去便开始了“剪纸条”。当每个孩子从报纸的长边上剪出自以为是最长的纸条时,应老师顺水推舟:“如果把长边和短边连在一起剪可能会长一些,能吗?”“关键时的一点拨,孩子们思维更活跃了,他们积极探索,活动又进入了高潮。直至每个孩子都剪出了比原来长的纸条,有一个孩子连续不断地剪,剪得只剩下一小块报纸,获得了全班最长的纸条。报纸的玩法没有止境,探索也无止境,就是在活动的最后,应老师还让孩子们把剪碎的报纸屑变成了纸球,玩起了扔纸球的游戏,并带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离开活动室。
应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自然而流畅,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第二篇:教学是一种缺憾
教学是一种缺憾
——《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谈
当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到今天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感动于大家一学期对我工作的支持,感动于大家对教学事业的追求,我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最后一位发言人,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十五从军征》教学过程,来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缺憾。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播放歌曲《回家真好》片段,让学生欣赏:好想加快步伐/往熟悉的方向回去/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人的爱永远不减少/关切的慰问或安慰的拥抱/受伤后是最好的治疗/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的温暖是不会熄灭的光芒/让我又重燃了希望„„
师: 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了有什么话要说?(师生共同引出:家是“快乐的城堡”,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后花园”等)师:回家的感觉真好!然而你们知道吗?对有的人来说,回家并不意味着幸福、快乐,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窥探一位老人回家后的心灵世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6页——(教师板书课题)(此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激发情感,让他们从幸福的回忆中一下子跌入冰冷的深渊,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世界。)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2、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2、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3、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这个环节我重在尝试我们学校总结的古诗教学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的自在,学的轻松,学的自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2、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3、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4、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5、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申文章内涵,让学生对战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2、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反思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按照我校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 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 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
4、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
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 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第三篇:写一种自然景物
习作1教学设计2
吴国琴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云的多姿多彩。
2、细读例文,结合“习作要点讨论”,领会写好景物的要领。
3、明确作业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训练重点:
读懂例文,明确写法。训练难点:
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写出它的特点。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1、同学们,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美丽,作家把它画了下来,摄影师把它拍了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把它描述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见到过的美丽的自然现象。
板书: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学生读题
2、指名说一说,自然现象包含哪些。
二、阅读例文,学习写法
1、轻声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写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______和______两方面的特点。(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了_____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的。
(3)、用“______”画出你认为小作者写得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儿。指名口头回答。齐读(1)(2)两题。
2、读了这篇例文,你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指名说。出示:(1)、按照顺序;(2)、抓住特点;(3)、突出重点。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写出云的形状奇巧的?
小结: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每一种情况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写。
三、以雨为例,指导写作
1、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把它的变化特点写下来,题目由自己定。指名读,明确作文要求。
2、这几天,我们见得最多的自然现象,莫过于雨了。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雨。板书:雨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了雨,谁来说说,你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描述出来?尽量让大家听到你的发言中有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指名说。
3、通过观察,雨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名说。板书: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雨下得小和下得大,声音、景物、人物、动物有区别吗?请同学们边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边和同桌讨论完成表格。雨
量 景
物
特
点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交流所填的表格,引导讨论:这些特点抓得准不准?你还有什么补充的?
4、仅仅抓住特点,写出雨和雨中景物的变化,是不够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要想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指名说。小黑板出示:(1)、抓住特点,写出变化。(2)、词、句朴素优美,融入自己的感情。
(3)、展开合理的想象。
(4)、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5)、恰到好处的引用。你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或谚语? 小黑板出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春雨贵如油。学生齐读。
5、课件出示朱自清的《春》中写雨的片断: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春》(朱自清)引导:我们来看看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天的雨的。学生轻声读。
从朱自清对雨的描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名说。
小结:其实,写文章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你的笔具体、细致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6、在写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美丽的画面,加深对雨的印象。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四、片断练习,指导修改
1、要求学生从所填的表格中选择1~2个方面,写一个片断,写时注意小黑板上的5点提示。
2、学生练写,个别指导。
3、指名2~3个学生展示片断,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个片断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
学生再读修改后的片断,感受这样改的好处。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一种自然现象的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练习写了一个片断,课后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作文题目,按照顺序,把表格中的几个方面具体、连贯地写下来,注意段落的划分。
板书设计:
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雨
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第四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和谐美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和谐美
美术教学中的和谐,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多变的要素,我们美术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学习和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艺术教育观,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作风仪表、治学精神等去影响学生,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和谐,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融洽,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从以往的“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真正俯下身子,走入孩子们中间,去聆听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在活动中要克服把成人化的美术认识方式强加给学生的做法,用心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多给学生以赞许的目光、亲切的微笑,以示对其的信任、关心和爱护。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使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从中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美术创作活动中去。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才能建立起新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的和谐
1.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环境与教育,才能把牛顿变为科学家,把荷马变为诗人,把拉斐尔变为画家。”浓郁、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刺激学生的心理,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动力。因此,在美术课上,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我在美术课堂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根据新课的内容事先在墙上,黑板上,窗台上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作品和学生自己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如在《动植物欣赏》一课中,我事先收集动物、植物的实物图片、各种动物植物的绘画作品(工笔画、水墨画、油画、装饰画等)、动物、植物的视频资料等,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动植物世界,学生在欣赏中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了美术课所带来的乐趣。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和谐的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 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增加了课堂容量,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手段更新颖、形象、直观,可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和谐教学情境,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和各个感官参与活动的长处,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在《美丽的纹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纹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很清楚地理解纹样的作用和地位,接着多媒体播放纹样的制作过程,先定尺寸、外形、基本骨架线,然后设计图案――一个单位纹样,点击后使它向上下或左右二个方向重复延伸或进行旋转,形成一个完整地纹样图案,最后完成上色,整理装饰。演示过程既直观地揭示了纹样的概念,又展示了纹样的设计和绘制过程,节省了教师亲手示范需要的很多时间。多媒体还演示了用其它形式制作纹样的方法,如剪纸、漏印、拓印等,在这样的氛围下,调动了学生全身的美术细胞,使美术课更生趣盎然。
再如,欣赏《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时,单欣赏课本上的图片难以体现秦兵马俑的恢弘与壮美。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兵马俑形象生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风貌,学生们无不为不同表情、不同姿势、不同性格、体态各异的陶俑所惊异,本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自然都会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美术欣赏之中。
三、教学评价的和谐
教育家第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及对美术知识的强烈好奇,只有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馈刺激,评价激励,学生才能从美术课堂和学习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与成就感。所以我们要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的“像不像”、“照葫芦画瓢”等一些传统、单一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阶段性地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奖励,并且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之保持上进心。而学困生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只有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宽容,才能让他们树立信心,如:“很有创意,有很大进步了!”“老师很欣赏你的作品!”“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恰到好处的鼓励语言可以迅速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因为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它是教师思想态度,情感观念的载体。曾记得在一节新生一年级小学生美术课上,有个孩子在课堂上说不喜欢上美术课,不喜欢美术老师,我当时很纳闷,这是开学来的第一节课,我还没讲他就不喜欢,原因在哪?后来经过沟通才知道他在假期参加过课外绘画班,美术老师在评价他的作品时在语言上给了他很大的刺激,因此从那时起他不喜欢美术课,不喜欢美术教师。后来我经常给他启发、鼓励,渐渐地在他的美术作品里看到了快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一定不要恶语中伤,力求形式多样地做出准确的鼓励性评价,要给他们如朋友般的沟通与关爱,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第五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也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缔造者,实施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在老师的创造劳动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往往是孕育教学特色的摇篮,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不变规格,它要求教师能够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