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讲座四之七(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七(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有效教学讲座四之七(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1、关于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突出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改革的特殊功能,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本文对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议。1.1、评价的指导思想.⑴指向学校教学管理.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各方面评价,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
⑵指向师生共同发展.通过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有利于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通过反思提升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2、评价的基本原则.⑴导向性原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引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正确的导向。
⑵过程性原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在这些经历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⑶有效性原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要突出:在时空上体现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成果上体现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获;在关系上体现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⑷发展性原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将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要促使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的充分发展,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3、评价的指标要素.⑴课堂环境.有效教学要求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支持性,要重视课堂的常规和程序、具体环境的安排、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的制定,以及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①精心布置环境。课堂的桌椅排放和教学设备安置要体现学习的方便性和有利于物品资源的利用,设计和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堂场景。
②营造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亲切、和蔼、友善地面对学生,建立师生间、生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注意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畅所欲言、充分表现和张扬个性、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学生冒险、犯错误,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⑵目标设定.有效教学要求以设计适切的目标为落脚点,提倡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分层、具体、可观察、可测。
①明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
②融合三维目标。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
③优化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要参与;教学目标要有挑战性;教学目标要有生成性;教学目标要问题化。
⑶教学内容.有效教学要求在围绕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教学内容的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①内容适合目标。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②内化教学内容。要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力求把“课标”信息、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回顾先前教学内容的实践经验,进行选择借鉴。
③定位教学要点。要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
④拓展教材资源。要坚持“用教材教”,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⑷教学过程.有效教学要求关注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学生参与、科学组织、启发引领、动态生成、精致讲练、即时评价等教学过程,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发展过程、知识应用过程、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
①学生参与过程。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
②科学组织过程。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组织管理要有利于提供学生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适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③启发引领过程。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强调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④动态生成过程。要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适。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⑤精致讲练过程。要在精讲中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要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致讲练中提升学习效果。⑥即时评价过程。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尤其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⑸学习方式.有效教学要求重视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力求形成“五变”:一变“在听中学”为“在‘做’或‘玩’中学”;二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而自主地学”;三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结合地学”;四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变“只向书本学”为“在多情境、多媒体的体验中学”,追求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①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等。
②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③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学习。
⑹学习效果.有效教学要求真正落实“以学论教”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看学生能否学得轻松、自如;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看学生是否学会、会学,追求四种状态的和谐统一。
①交往情绪良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与学,平等交流、互动合作有效。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提升,能把教材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交融,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课堂充满快乐体验。
②学生思维激活。善于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认知形成积极正面的干预,注重从质量的角度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学会反思,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并巧妙的点拨、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③学习目标达成。通过课堂听学生答问,查学生练习,看学生操作等途径,获取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度和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教学相长,共促发展。1.4、评价的主要策略.⑴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有效教学评价在突出教师自评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评价细则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听取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意见,不断规范教学评价工作,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以真正实现有效地对教师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⑵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有效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结果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标、备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判,还应评价教师的课后总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教法的总体构想、学法指导的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教学组织调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对评价对象的表现作出数量上的描述和判断.具有具体、区分度好的特点,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隐藏于教学内部的规律性。如教学活动十分复杂,且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定性评价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在每一问题下,可设立若干小问题,这里的问题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评价中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也可以根据课堂变化情况记录和分析标准之外出现的问题.这样作出的评价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⑷选择多元方法的结合.有效教学评价要力求选择以辨析、诊断、激励、导向为主要功能的、促进师生发展的多元方法进行。一是交流评议法,即学生或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某些结论或寻求结论时运用的某些方法进行评价,师生借此发表见解,澄清误解,促进学习。二是案例分析法,即通过解剖具体的学习过程或作业案例.对其中的正与误、优与劣进行评价,师生借此辨析诊断,达成共识,促进学习。三是表现性评价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进行评价,尽可能列出一些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被评价者的行为和成果特质作为界定表现的标准,师生借此纠正错漏,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习。
2、对于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评价的思考 原作者:于金玲
时间:2005-12-16 教学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和专家们在教育制度、内容、方法上着力探索一条适合教育发展,适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道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此自二OO一年六月展开。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二OO一年九月开始在全国四十二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大部分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了新课程实验。2.1、新课程改革引发教学评价改革.⑴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形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走向自主自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各门学科也相继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⑵就任何变革而言,没有评价就不完整。尤其是对于实验阶段的教材、教学方式,更需要相应的教学评价来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调整和证明。
⑶反观我们的评价体系和方式,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不管课程如何课本如何变化,仍旧是考试当道,人们也更习惯于将测试等同于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而且注重结果轻过程。2.2、目前我们目前的教学评价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⑴评价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冲击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评价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片面认为师生问答、做做练习就是培养能力,还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⑵没有统一的各类评价指标和操作规定。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各个不同。评价内容也过于笼统,常常局限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评价制度和不按操作规定评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所以没有统一的评价制度和操作规定,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是不行的。
2.3、开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势在必行.⑴开展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课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即时评价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等的研究是形势的需要和必然。
⑵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本论文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方式,它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提供信息以改进教学、促进新课程发展。
⑶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除了在教学目标上,在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外,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如何在评价上体现注重学生发展,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⑷如何利用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成长,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客观对教师做出评价的又一目的。利用教学评价,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也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展的保证。2.4、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几点注意事项.⑴开发使用教学评价手段,促进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停留在测试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单一的评价手段使得教学的目的单一化,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很难达到,所以本论文将探索如何将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事例研究、作品分析等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⑵尝试传统评价方式---测试的变化与创新使用.测试作为使用最广的一种评价方式为大多数学校使用,也得到了使用者教师的认可。但随着新课标的确立和发展,传统的测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本研究将从测试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入手,探索测试方式的设定,如研究将传统单纯的笔试测试发展变化为口头性考试评价、开放性考试评价、操作性考试评价等。
⑶探索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现行的教学评价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所以评价出现混乱或者评价者各行其是,按自己的要求做出评价,这势必导致评价不公正,从而使评价丧失权威性和生存活力。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并能形成理论上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者有章可循。
⑷注重多元性教学评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开始强调多元性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在新课标中也明确了评价体系要以激励学习、促进学习能力提高为主,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上来,使得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有方向,有依据,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3、实现有效教学评价的良策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注重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以及课堂文化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学生评价落到实处。
3.1、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尊重人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化身,是教师人格、智慧魅力的结晶。它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涌动、智慧的生成、心灵的放飞,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基。因此,对于课堂评价,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⑴有声语言激励.课堂评价最简便、最及时、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教师的语言。春风化雨、润人心田的语言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充满人文关怀;既不能把学生捧得过晕,也不能形成赞扬之声满天飞。因此,评价语言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讲究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幽默性、感染性、激励性、谅解性……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做“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8÷3=()……()”有位学困生一时失误写成“8÷3=(2)……(1)”当时我看了没有批评他,而是面带微笑说:“这道题你只差一点儿就做对了,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能再细心一点儿,你就会取得成功。”那个同学听了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⑵肢体语言勉励.良好的肢体语言,如一个点头、一点微笑、一个拇指、一种眼神、一阵掌声、一下抚摸…往往能对学生起到鞭策、鼓励、激发、促进的作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困生好不容易答对一道题,全班会以热烈的掌声为他加油,我甚至为他竖起大拇指给他鼓励。像这样无声的语言怎能不让学生感动呢.3.2、作业评价,激励发展.传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的强化。在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
⑴直接参与式.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师生零距离接触,进行面批、面改、面评。尤其像一、二年级的教师,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做作业时,老师就成了指导者与伙伴。通过面批、面评,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困惑及时反馈给我们,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地引导他们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这一作法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便于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⑵质性评语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时,运用质性评语进行评价,不仅能起到点评作业质量的作用,而且对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热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评价中增加了人情味。例如:“××,你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瞧,今天的作业没有一处错误,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你是好样的!”再如带低年级的老师常这样评“请把字隔开些距离,这样就不会给人拥挤的感觉,好吗?”从这充满真情,充满人情,充满激情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的确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⑶等级评价式.一般为“优、良、中、需努力”四个等级,或“棒、好、较好、待努力”的等级。
⑷贴、画小图式.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随手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小图或贴上一个小粘人,学生特别喜欢,甚至比写上几句表扬的话还凑效。如我在教学中,小朋友作业都做对而且写得整齐就画一个笑脸,够十个笑脸就贴一张粘人,然后对其家长也给予一定的建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家长和学校拉进了距离。
⑸小组交流式.对于一些客观性较强的作业,有的老师组织小组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评、互评,培养取长补短、互帮互学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从而让学生健康发展。
第二篇:关于有效教学及其评价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及其评价的思考
马瑞兰
我们常常期待这样的教学: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见解独到,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精神愉悦,充满希望。此时就需要提到“有效教学”这个名词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也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有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执教者的精心雕琢:教学设计的严谨与创新、教学语言的推敲与斟酌、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善、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拓展、教学问题的设计与生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实施,将课前预设的前瞻性与随机生成的偶发性进行双轨演进。一个周密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在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对生成过程的合理把握,对课堂偶发现象的艺术处理。
对于一节课的评价,也主要是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来看。对于教学设计,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是否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是否重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教学实施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设计,是教师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素养的具体表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因此,对于教学实施方面,要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有效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1)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特别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2)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3)以知识点为载体,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4)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要界定,行为目标要明确即行为程度可观测。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认知起点、指明思维方向,即引起学习心向。知识和情境联系起来,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境,就会和知识建立起天然的联系。(例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师用纸板做出一个椎体,用它装满沙子,倒在一个同底同高的圆柱体容器中,三次恰好装满。所以通过这个情境永远记住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学情境”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有价值的物理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挖掘:
“物理问题”不等于“现象+问号”:
如“吸盘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磁铁为何使电视图像变形扭曲?”
这样的问题没有学过物理的老奶奶也会问出来,这不是物理问题。“物理问题”产生于“观察+质疑”:需要对这个现象产生质疑之后,才能提问(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则不会提出问题)。物理问题要紧扣教学主题。针对性、相关性不强的事例尽力避免。
有效物理问题的特征:针对性、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适切性。最近发展区:教学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已知领域中,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学是低效的;但是如果建立在学生的未知领域中,和已有知识不能建立联系,则教学是无效的。所谓,跳一跳能够够得着,这就是指提出的有效问题应该具有适切性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过程既要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品质,要使这些任务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知识传授结构
教师把知识按固有的结构体系教给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联系实际的实用性,通过问答、活动给学生以思考、探索、想象的余地,提高兴趣,吸引注意,调动大脑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的功能。
2)优化时间分配结构
教师把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按排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理解力最强的开始的前15分钟进行;教学过程也应是讲练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最后,安排3-5分钟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复习。讲、练、复习的时间分配应为15:25:5(特殊课程可适当调整)。
3)优化信息传递结构
即合理运用信息反馈原理于学习过程,信息传递的基本结构对教师来说是“输出→反馈→调节→输出”,对学生来说则是:“接受→输出→反馈→调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学生的大脑活动可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五步,即:输入→编码→信息加工→译码→输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每一步,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按这一轨迹顺利到位。
4)优化认识结构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力求合乎认识规律,循着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应用的顺序进行,先学后教,以问题为先导,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物理。5)优化师生双边活动结构
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的过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优化的师生活动结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指明方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4、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立物理概念要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例如:压强、比热、密度、浮力、电阻等概念的建立。
压强概念的建立:按图钉比赛----男生使用的图钉顶尖已经被掐掉,比赛失败),概念的建立充分溶解在教学活动之中,稀释在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物理规律的理解要让学生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凸透镜成像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都让学生亲身经历,而且结论的出现坚持延迟判断。
物理实验的进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等,只有让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才能领悟其思想方法。
物理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身经历,注重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方法。所谓思路胜于套路。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
1、教师的教学行为——活化教材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教材去引领,教材是经典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解读课标活化教材,实现第三次创作。有效的教学实施需要教师有效的解读教材,有效解读教材、活化教材追求三个境界:“懂、透、化”
“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读懂教材“是什么”
就是要理清教材所讲的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如教材各章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包括形成背景、过程、涵义、适用范围等,还包括弄清需要做哪些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教材设置了哪些栏目及其功能等;
二是读懂教材“为什么”:
即应深入揣摩编者的意图,要实现什么功能?通过追问,从编者的“独白”转向读者和编者的“对话”,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潜在背后的“秘密”。
“透”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力透纸背。充分挖掘教材字面上未直接反映或不确切的内容;
二是透过有形看无形。解读教材应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和扣问,不仅把握显性知识,更要挖掘潜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如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观念、思维方式等。(《论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 象的规律,原则。)
“化”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把教材内容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二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有效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符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案。
在活化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将共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将“教材内容教学化”。重庆地区就教材内容教学化提出“五化”策略:
(1)文本情境化——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2)情境问题化
文本情境化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感知的素材,这只是认知的起步阶段,教学情境应具备的重要属性是隐藏问题,给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契机。
“情境问题化”就是将隐藏问题的情境转化为学习者思考探索的问题,以直观感觉为基础,思维活动为中心,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用问题领跑思维。
《学记》中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者,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既善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的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使问题情境化。
例如,在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提问:“气压越低,则液体的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学生 讨论的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零,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到宇宙的绝对零度——-273.15℃。我继续问:“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又进一步问:“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能找到水吗?”通过争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合作、对话与分享等方式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强化问题意识,发展认知能力。
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那么,如何来创设各类问题情境? a、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
借助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电动机一课,就从生活问题入手。很顺利的解决问题。b、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矛盾型问题指提示教学内容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的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发,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时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为什么要放入易燃物(显示气温的升高)?实验要说明什么?对这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常常仍不清晰、不明确,强烈的视觉感受反而抑制了对重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但若改变教材上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 6 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情境: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过程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终生难忘。
c、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
阶梯型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的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情境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仍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设置的。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认识规律和学生认识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相关知识。
设计程序性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比热”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演示实验设计这样的程序问题:
(1)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应怎么办?(3)从观察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4)你说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5)你能说出比热的物理意义吗?
(6)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你能给比热下一个定义吗?
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d、根据学生的好强心里,创设争论型问题情境
中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故意设错立疑。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深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
记得一位老师讲“质量”一课时,最后在学生练习时,老师故意按错误操作进行测量,让学生指出错误。结果学生热火朝天地争辩讨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行为化
问题行为化就是将问题转化为活动方式和内容,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与体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收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思考、动手体验、产生疑问,在探索中形成概念,发现规律,领悟方法,优化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温度课例分析)
问题行为化揭示了教师备课中心任务就是将共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
新课程提出转变学习方式,关键在于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而“过程”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落实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学习行为的设计应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价值导向。
这里面说到一个小故事:英国一位媒体记者问路人: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够记得。说明结果不是很重要。在互联网如此强大的今天,好多知识不需要储备,只需要检索。
(4)行为目标化
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行为方式展开的,但学习行为应以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的,而不是关注行为本身,即行为的结果是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要使一定的行为和一定的目标建立紧密的联系。
课标中的目标比较精炼、简洁,需要在每一课中拆分成具体的三维目标。注意行为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5)知识思想化
课标在前言部分充分阐明: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 8 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如果把物理学视为浮在水中的冰山,物理概念、规律、法则、情景、模型等这些外显性知识相当于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物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学科文化等内隐性知识则是整座冰山的根系,是重心所在。
物理教学不应该把人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痕迹擦拭殆尽,不应该让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无余。———首都师范大学张维善
概括起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 注重创设情境 引起学习心向 注重问题设计 引发学生思考 注重探究教学 培养科学素养
2、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有效
有效教学是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所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主动性要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广度、深度三方面来体现: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各个层面学生参与的比例;深度指参与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如何,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还是情感参与。
有效性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效率、效益三方面来体现:效果指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效率指是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收获,教学密度较大(学生已经建立起前概念,此课之前已经会了,或学生自学就可以学会,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讲:碘放在热水和冷水里,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升华和凝华现象);效益指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不同解释能不能进行评价。
3、教师教学素养
教师素养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素养进行评价。教师素养包括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课堂教学的能力,具体要求有: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教学语言清晰流畅、严谨、生动、准确,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语速适中。(播音员250字——270个字/分;教师200字——250字/分)
(2)板书板画简练规范、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3)实验操作规范,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
(4)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有较强的课堂调控和组织能力。
教学是教师魅力和美的展示,但教学又永远是一种缺失的美。没有绝对完美的教学,只有不断完善的教学,教师正是在这种缺失与完善的不断轮回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摘录两段肖川的话与大家共勉:
“课堂教学应带领学生快乐;评课有一个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快不快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欢歌笑语的课堂不一定是个好课堂;但令人疲惫压抑的课堂一定不是个好课堂。”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希望我们努力,给予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良好的中学物理教育。
第三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突出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改革的特殊功能,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本文对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指向学校教学管理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各方面评价,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
2.指向师生共同发展
通过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有利于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通过反思提升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引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正确的导向。
2.过程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在这些经历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3.有效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要突出:在时空上体现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成果上体现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获;在关系上体现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4.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将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要促使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的充分发展,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评价的指标要素 1. 课堂环境
有效教学要求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支持性,要重视课堂的常规和程序、具体环境的安排、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的制定,以及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1)精心布置环境。课堂的桌椅排放和教学设备安置要体现学习的方便性和有利于物品资源的利用,设计和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堂场景。
(2)营造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亲切、和蔼、友善地面对学生,建立师生间、生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注意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畅所欲言、充分表现和张扬个性、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学生冒险、犯错误,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2.目标设定
有效教学要求以设计适切的目标为落脚点,提倡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分层、具体、可观察、可测。
(1)明晰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
(2)融合三维目标。
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
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
(3)优化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要参与;教学目标要有挑战性;教学目标要有生成性;教学目标要问题化。
3.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要求在围绕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教学内容的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1)内容适合目标。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
(2)内化教学内容。要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力求把“课标”信息、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回顾先前教学内容的实践经验,进行选择借鉴。
(3)定位教学要点。要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
(4)拓展教材资源。要坚持“用教材教”,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4.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要求关注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学生参与、科学组织、启发引领、动态生成、精致讲练、即时评价等教学过程,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发展过程、知识应用过程、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
(1)学生参与过程。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
(2)科学组织过程。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组织管理要有利于提供学生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适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3)启发引领过程。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强调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4)动态生成过程。要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适。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5)精致讲练过程。要在精讲中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要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致讲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6)即时评价过程。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尤其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要求重视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力求形成“五变”:一变“在听中学”为“在„做‟或„玩‟中学”;二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而自主地学”;三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结合地学”;四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变“只向书本学”为“在多情境、多媒体的体验中学”,追求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1)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等。
(2)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3)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学习。
6.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要求真正落实“以学论教”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看学生能否学得轻松、自如;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看学生是否学会、会学,追求四种状态的和谐统一。
(1)交往情绪良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与学,平等交流、互动合作有效。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提升,能把教材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交融,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课堂充满快乐体验。
(2)学生思维激活。善于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认知形成积极正面的干预,注重从质量的角度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学会反思,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并巧妙的点拨、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3)学习目标达成。通过课堂听学生答问,查学生练习,看学生操作等途径,获取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度和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教学相长,共促发展。
四、评价的主要策略
1.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在突出教师自评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评价细则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听取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意见,不断规范教学评价工作,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以真正实现有效地对教师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2.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结果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标、备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判,还应评价教师的课后总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教法的总体构想、学法指导的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教学组织调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3.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对评价对象的表现作出数量上的描述和判断.具有具体、区分度好的特点,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隐藏于教学内部的规律性。如教学活动十分复杂,且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定性评价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在每一问题下,可设立若干小问题,这里的问题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评价中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也可以根据课堂变化情况记录和分析标准之外出现的问题.这样作出的评价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4.选择多元方法的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要力求选择以辨析、诊断、激励、导向为主要功能的、促进师生发展的多元方法进行。一是交流评议法,即学生或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某些结论或寻求结论时运用的某些方法进行评价,师生借此发表见解,澄清误解,促进学习。二是案例分析法,即通过解剖具体的学习过程或作业案例.对其中的正与误、优与劣进行评价,师生借此辨析诊断,达成共识,促进学习。三是表现性评价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进行评价,尽可能列出一些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被评价者的行为和成果特质作为界定表现的标准,师生借此纠正错漏,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习。
第四篇:有效教学讲座新闻稿
2015年7月8日下午,我校邀请了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涵教授开展了主题为“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的培训会,学校全体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及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由教务处李丹主任主持,张雪松校长助理出席了本次培训。
徐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及意义,透彻地阐述了中职有效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与背景。指出了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即表现为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真正的帮助和提高,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能力; 建立有效教学的学生观。最后徐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即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详细介绍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等。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互动,老师们将教学上的疑问带到现场,徐教授分别做了详细的解答。
张雪松校长助理在培训会上作了讲话,希望大家会后好好消化理解教授的思想,使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徐教授的培训系统清晰、针对性强,参加培训的老师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实现职业学校的有效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五篇:生物有效教学评价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
——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学习提纲
生物命题要建立什么基础之上?应注重什么? 命题技能包括哪几个方面?
新课程背景下命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填空题的文字表述有哪些要求?填空题的空格有哪些要求? 填空题的整体设计要求是什么? 编写选择题的题干时要注意什么?
编写选择题的备选项上要注意哪些事项? 选择题的整体命制要求什么?
在设计是非判断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0、编制划线题时应把握哪些原则?
11、设计识图作答题应注意哪些方面?
12、实验题有哪些基本类型?
13、设计实验题应注意什么?
14、编制分析题时应把握哪些原则?编制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5、设计课前预习题要注意哪些问题?
16、设计课堂训练题应注意什么?
17、设计复习题应注意什么?
18、设计阶段检测题应注意什么?
19、试卷编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 20、如何编制创新性试题?
21、达成既定的考试目标,除试题必须科学、无误外,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2、衡量试卷的质量有哪些指标?
23、编制试卷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4、根据你现在所教的年级,编制一份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