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中的个人感想
对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中的个人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伟人,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提出了很多观念——教师观,学生观,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著名思想很多,在很多课上,老师们也会跟我们讲解他的相关思想。这次我研究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刚开始,我不知道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哪一个思想,因为实在太多了,打开中国知网查阅,参考文献很多。于是我开始纠结,纠结了很久,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看到他的和谐教育思想,我就想到了十七大报告中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理念很好,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走。我在东风小学顶岗实习,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我知道了他们在课外学习很多兴趣班,比如说古筝,跆拳道等等,这些兴趣班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特长,还能平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尺度。小学生在学校里也有社团活动,这些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报,有美术社团,音乐社团……不同的社团也可以弥补学生在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方面的不足。但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应试教育,过度的注重升学考试,换句话说,过度的重视智育的发展,而扼杀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会读书,其余的什么都不会。说到这里,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在我的记忆力,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学习,爸爸妈妈也只关注我的成绩,其余的什么都不管,当我来到大学之后,我觉得我是个无用之人。如果你有一点点才华,在大学的各个舞台中,你可以站上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我呢?几乎什么都没有,我现在就十分后悔小学学了美术,但是半途而废了。我觉得我的体育也不好,我对它没兴趣,劳动教育更别说了。其实我想想这也不是我的错,主要是我国的教育的重心不对,特别倾向于智力培育。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正好可以促进我们转变以往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探索而得,我作为一名准教师,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但是我想在未来的这条道路上,尝试着去改变一些教育方法。现在新课改后,我们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这些号召力度不够,导致下面实施的不到位,结果终究是应试教育。因而,我觉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看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一样的教学理念,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中国古老的制度都不要,都是新一批领导人,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发展的更好一点呢?这个问题值得商讨。
一个教育家的思想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开阔知识。这一次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人做的文献研究,使我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很多关于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更加知道了全才的重要性,但是也有几分自卑与懦弱,主要是我不是全才,我是在应试教育中度过。既然我欠缺了一些才能,我也要想一些方法适当的弥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位全才教师。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报告会学习心得
2013年11月15日在夏镇教办统一组织下,我们一行十一人:县教研室朱主任、实验小学田校长、夏镇教办李主任和叶主任以及夏镇七位小学校长赴济南参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报告会。报告会从早上8:50开始到下午5::3结束共计7个小时。现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瓦列京娜.德尔卡其、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瓦西里莎.哈依鲁莲娜、俄罗斯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主任瓦.伦达克、著名课改专家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徐长青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通过此次的聆听学习,在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触动与提升。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世界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龄长达三十五年,曾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二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的“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素养是深刻的科学知识;以及自我教育、劳动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并从实践出发,对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如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着重强调教师在儿童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教会儿童正确利用自由支配时间、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儿童丰富的智力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等)。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是马列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此做了新的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作为高尚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而个人作为其中的文明成员之一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培养青年一代的高尚精神,使他们为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事业做好思想准备,这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他指出:“学校的教育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人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精神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品质之一”。一个人在学校里应当首先表现出: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能工巧匠,一个创造者。那种单纯耗费体力而无高尚社会目的或智力创造意图的劳动,已不能满足男女青年的要求。这并非鄙视劳动,而是表明需要在增长,要求在提高。他同时鲜明地表示: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活动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我们力求在我们的学生意识当中确立这种认识。”这里可以充分看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是青年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劳动幸福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能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一观点,就是要求教师用一颗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劳动者。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把上课、评分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活动领域。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与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教学理论完全不同。他提倡教育与创造劳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综上所述,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审视一下我们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认真研究和学习这一教育思想,对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一)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 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二)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2、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3、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4、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5、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6、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7、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8、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9、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10、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11、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12、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13、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14、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第四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第五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心得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心得
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共完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育真正的人》等40多本理论著作。此外,还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1977年苏联有关部门把他的教育著作汇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出版。目前全世界已用3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教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最重要的传递者,他本身必须具备美好的情趣,广泛的爱好。琴棋书画,吹鼓弹唱,赋诗吟词等不说是无所不精,但起码要成为自己的所能。要使自己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并且,只有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广泛兴趣。作为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认真地及时地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地总结教学心得,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方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渗透鲜明的改革特色,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会将自己的教研成果运用到班务工作及实际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