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

时间:2019-05-12 22: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

第一篇: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

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完全依赖老师、主动学习意识淡薄的学习习惯,建立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而变式教学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它是教师通过认真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图的分析,或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或方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所以变式教学是促进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时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教师主张变式教学,认真挖掘教材(即原来的数学教材),也能为学生充分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下面例谈如何进行变式教学:

一、利用课本中典型例题进行变式

例1:我们知道,由两点(两点连线不与坐标轴平行)的坐标可以确定一次函数,即可以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二次函数,探究下面的问题:

(1)由几个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二次函数?这几个点应满足什么条件?

(2)如果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10),(1,4),(2,7)三点,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吗?如果能,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A(-1,4)为顶点,且过点B(2,-5),(1)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2)求该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变式2.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0),B(3,0),C(1,-4)三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此题可以用三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通过实例和变式训练让学生感知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方法;从而得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方法.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函数关系可以用图像和表格来呈现,学生领悟和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思想方法.例2:如图1,∠1=∠2,∠3=∠4,∠A=100°,求x的度数.变式1:已知:三角形ABC的∠B

和∠C的平分线BE、CM相交于

点M,∠BAC=60°,求∠BMC的度数.变式2:已知:三角形ABC的∠B和∠C的平分线BE、CM相交于点M,求证:∠BMC=180°-(∠ABC+∠ACB).变式3:已知:三角形ABC的∠B和∠C的平分线BE、CM相交于点M,求证:∠BMC=90°+ ∠A.二、利用课本或练习册中的练习题进行变式

例3:函数y=(m-1)xm2是正比例函数,则m=

.变式:函数y=(m+1)xm2是正比例函数,则m=

.例4.如图2,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E、F,使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从题目中可以清楚地知道S△DEF随着D、E、F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所以可将命题作以下变形.变式1:设BD=EC=AF=x,S△DEF=y,AB=AC=BC=a.(1)写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2)当x取何值时,y有极值,并求出y的极值.变式2:如图3,在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C、BC上分别取AE=DC,连AD、BE,它们相交于N点,求∠BND的度数.变式3:如图4,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取D、E、F点,AD=BE=CF,并连接AE、BF、CD,它们分别交于点P、M、N,设AB=BC=AC=a.三、利用试卷的错题进行变式

例5: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2,3),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可以是

.变式1:其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一次函数可以是

.变式2:图象过点(2,3),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一次函数可以是

.变式3:图象过点(2,3),且还过第二、四象限的一次函数可以是

.例6:求直线y=-2x+4通过

个象限.解答此题后,紧接着采取一题多问方式,提出如下问题:

变式1:y=-2x+4不过哪一象限?

变式2:y=-2x+4中y随x减小而怎样变化?

变式3:求y=-2x+4与x轴、y轴交点A、B坐标?

变式4:求AB的距离;

变式5:求原点O到AB的距离;

变式6:求△AOB的面积;

变式7:求△AOB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

变式8:求△AOB内切圆与三边相切时两切点间的最短弧长;

变式9:求证OA、OB是方程x2-6x+8=0的两根;

变式10:若△AOB绕OA(或OB)旋转一周,求所得圆锥面积;等等.这样以题为基础,进行全方位辐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开发了智力,更提高了复习效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设计一题多变首先应该能够体现数学的层递性.对教材的题目进行了大胆的组合和拓广,由易到难,由数字到字母.其已知条件和结论体现数学有数向代数的转变,而这恰恰是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此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思考和学习,而且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得更为透彻.每一问每一变都体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变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现有教材为蓝本下的一种有效的启发式的教学,它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摘 要: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变式;变换;解决问题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看清本质,不仅能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变式练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愿与同仁共研。

一、变换叙述形式

基本题:24的约数有。

变式题:(1)24能被 整除;(2)能被24整除;(3)24是 的倍数。

这三道变式题变换了叙述形式,但其约数的本质“必须整除”始终恒在。通过解答,使学生不只习惯于解答标准叙述形式的题目(基本题),而且能灵活地排除变式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并能正确地解答题目,从而对约数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

基本题: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黄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中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叙述学生变了,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类应用题(即解决问题)的本质属性不变,其数量关系仍然是“较小数+差数=较大数”,因此用加法计算,这种变式题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换图形的位置或条件

这类变式题的设计在几何初步知识中经常出现和使用,变式题中多余的条件“7”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克服学生乱套公式的坏习惯。

三、变换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

基本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树,每排种6棵,种了4排,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了4排树,每排种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条件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使已知条件出现了的数据与列式次序不一致,会使学生错列成4×6=24(棵)或4×6=24(排)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数量关系,只有在明确求“4个6是多少”以后,才会纠正其错误。又如,文字题:

基本题:25与20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变式题:25与20的差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变式题变换了条件的叙述顺序,旨在考查学生对“除”和“除以”的理解和掌握。

四、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1.将题目中的某一已知条件隐藏

基本题:把90°角按1∶2分成两个锐角,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变式题: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各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变式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不认真分析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错误地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进行解答,这样设计旨在使学生从某些词语的背后发现蕴含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2.将题目中的直接条件变换为间接条件

基本题: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变式题:(1)育才小学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比四年级的人数比少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变式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变式题(1)和(2)与基本题比较,虽然问题不变,但由于条件变换,将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扩展成二、三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认清复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

五、变换所求问题

基本题:光明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正确的解答后,教师变换问题:

(1)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4)男、女生人数各占五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解答和比较改变问题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决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这类解决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变化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问题

基本题: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题:长方形的面积是30厘米,长6厘米,宽是多少?

这种变式题,其解答思维方向是逆向的,经常设计这种练习供学生解答,不仅能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七、变换题目叙述事理

基本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小时完成,乙独做要10小时完成,甲、乙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8小时,货车要10小时,现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变式题的叙述事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数量关系与基本题相同。通过解答,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概念和理解。

八、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骤

这种方法的设计常常用于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基本题:0.32+7-2-0.32

变式题:(1)0.32×7+2×0.32(变换运算符号);(2)0.32×7+2×0.25(变换数据和运算符号);(3)0.32×(7+2)×0.25

变式题1与基本题一样,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这时,小学生往往会产生“简便计算”的心理定势,对这些貌似能简算,但实际不能简算的题目,学生极易失误;变式题2的设计目的是排除学生多余成分的干扰,防止“7+2”先求和;变式题3添上括号变换了运算顺序,其目的除了与变式题2进行对比外,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计算。教师设计此种“一题多变”的变式题既能避免试题形式单调,又能使学生在“一题多变”练习中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篇: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 “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题1)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掌握“SSS”方法,首先安排了(1)中的简单训练,其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的三角形,相等关系较为直接,只要验证全等的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对应即可以;而(2)则是例1的图形略为变形,旨在增强学生针对图形变化应注意全等条件的验证意识;(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难度有所加强,对学生是否掌握“SSS”方法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阶梯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的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的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关于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开口等变化规律与a的取值的的关系时就是采用变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总结出这类函数的性质的规律的。

首先,用描点法分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 x2”和“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y=x2”的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发现如下结论:

(1)三个函数对称轴都是y轴;(2)三个函数的顶点都是原点;(3)开口均向上。

其次,进行变式后再尝试验证。同样用描点法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x2”、“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的系数的可以引导学生验证上述结论,发现(1)、(2)依然成立,而(3)有了不同的变化,就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实际上与函数中系数的正负有关,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四、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 例如下面问题可以进行充分运用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

(一)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D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D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D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

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变式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想它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教学因素;变式教学就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内因,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 “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怎样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师生位置,弄清自己的角色。

驾御“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弄清楚教师应该怎么教,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教师的教就是要真正解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被动局面。要真正改变教师课堂滔滔不决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不断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执行;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留一大堆作业,学生忙来忙去累得精神恍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课堂教学改革难,难就难在教师本身,难就难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难就难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就难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顽固性。

因此,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破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时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发现和不断完善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因为,教师教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学生会学了,才能使学生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一位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关键在教师怎样引导。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被动局面,就必须破除以自我为中心,克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如果出现不讲不放心这种现象,就说明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体现出来,那么,一言谈就永远不能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代替。其结果,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死教书、教死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读死书、死读书。反之,如果教师在吃透教材、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兴趣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全体学生。

(二)明确知识目标,重视能力培养。

教师在驾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像写散文那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形”,就是我们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这里的“神”,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学生要理解掌握的知识。更形象地说,课改课就如同放风筝,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这条主线,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任意地发散思维,之后,教师要把这条主线拉回来,进行明理强化,巩固知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在活动中理解记忆所学知识。因为,教师怎么教是为学生怎么学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更准、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有的老师曾这样说:“不管怎么改,教学成绩上不去,也是白改。”甚至,有的领导对课程改革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曾经这样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才是好猫。”其实,这些话就是对课程改革精神实质不理解,我们进行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知识与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时,千万不要走两个极端,不是侧重知识传授,就是侧重能力培养。只有两者兼顾, 才能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 才能彻底消灭高分低能的现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建设性人才,才能使我们的课改实验推广工作朝着“收效最大的是学生,提高最快的是教师,最感满意的是家长”的方向发展。

(三)、实践“探究”式教学,落实课堂“四环节”。

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培养能力;拓展思维。

第一步:激趣导入,自学探究。(提出问题过程)

其实,这一步就是进行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自学探究、提出问题的过程。课前问候可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由于语言不同、情境不同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化机中学的明淑芹老师在一次课改观摩研讨课上,因为学生围坐在一起,很不容易站起来,明老师就随机应变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就让我们用„心‟来问候吧,我相信我们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简短的几句话就把学生拉得很近很近,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因势利导,达到乐学、爱学的作用。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程)

这一步就是在学生进行自学探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选出1——2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同桌两人,也可以是四人一组,小组讨论后,在班级进行集体探究,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集中解决关键问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忽略调动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变成被遗忘的角落。既然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同意的教学模式来要求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别人的帮助争取达到基本要求,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让具有不同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不断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应用知识、培养能力过程)。

明理强化就是根据教材要求并结合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教师对所学知识做一简要归纳,概括学生讨论的要点,进一步明确学生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理清思路。实践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二者相互统一的过程。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思维过程)。

激励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其目的就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获得成功,去体验成功。一旦他们获得成功,有了成就感,做教师的就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我还行”。引申探究就是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拓展学生思维、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 作家及其作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地去读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胆地去想;激励学生的质疑,好奇地去问;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自由地去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欢快地去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随意地去写。这就是不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思维的过程。

总之,进行课改实验,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旧理念的过程;是用新的教学模式代替旧模式的过程。在这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存在问题,而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从事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就像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只有高屋建瓴,才能在课改实验过程中,稳扎稳打,有条不紊;才能使课改工作真正朝着“收效最大的是学生,提高最快的是老师,最感满意的是家长”方向发展。

第五篇:变式教学释义

变式教学释义

1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学校做了几年的数学教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对数学变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变式教学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数学课通常有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数学变式教学中遇到最多的是概念变式和习题变式。对于不同的授课,变式教学服务的对象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或概念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1.2 适用性原则 选择课本内容进行变式,不能“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对学生来说是重复劳动,学生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也不能“变”得过于难,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

1.3 参与性原则 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然后让学生练,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然后再练习,这样能更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的方法

下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谈谈变式教学的方法。

2.1 变换条件或结论 变换条件或结论是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动或加深,但所用的知识不离开原题的范围。

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老师可以讲解这样的例题:判断函数在指定区间内的单调性。y=x2,x∈(0,+∞)。变式1:y=x2,x∈(-∞,0)可让学生练习。变式2:y=x2,将后面的条件都去掉,问学生此时函数的单调性,学生要认真思考,会发现此时这个函数不具备单调性。又如在三角函数中,已知cosα=-,<α<π,求α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已知了α的范围,相对来说解题比较简单。如果作这样的变式:已知cosα=-,求α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改变后的题少了一个条件,角α的范围,这样就要分情况讨论了。这样的变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同一类型题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

2.2 条件一般化 条件一般化是指将原题中特殊条件,改为具有普遍性的条件,使题目具有一般性,这是设计变式题经常考虑的一种方法。

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4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原点的距离最短。变式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4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点A(a,0)的距离最短。变式2: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2p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原点的距离最短。

这种变式将特殊的条件变得更一般,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2.3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引起或指引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很多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模型。通过联系实际的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0,8),准线方程是y=8,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完完全全的数学问题,可将这类题变式为:桥洞是抛物线拱形,当水面宽4米时,桥洞高2米,当水面下降1米后,水面的宽是多少?

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变式练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2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变式教学是促进探究学习的好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式教学读后感(推荐)

    变式教学研究读后感 对于一个毫无毫无教学经历并且对变式教学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要读懂看懂这篇文章无疑是难如登天。在这里,我就大胆的写下我阅读时的联想和感想。 文章的......

    探究式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郭素君 [摘 要]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主体性......

    合作探究式教学

    浅谈合作探究在学科中的运用 康 倩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称为群体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

    探究式教学教案

    探究式教学教案 作者: 于静华 (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82 发表日期: 2009-07-24 09:04:2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

    浅谈探究式体育教学

    浅谈探究式体育教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自推行新课改以来,探究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业已产生了大量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但与同时,仍有很多教师不会也不愿开展探究......

    运用数学变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 运用数学变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娄底市双峰八中 王月英 数学是一门抽象理论与心智技艺高度结合的学科。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一向被称作“思维的体操”......

    看电影是如何学习好英语口语的好方法(五篇模版)

    看电影是如何学习好英语口语的好方法 经常会有很多人觉得国产的电影不好看,只有国外的片子才值得一看。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偏激,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你有想过看电影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