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与经典阅读
教师与经典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更需要阅读经典。教师阅读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经典阅读要读大家著作。名师大家的著作,是经得住实践与历史的考验的。教数学的老师可以读一读笛卡尔、莱布尼茨、罗素的著作,如罗素的《数学原则》是对于概念的意义理解,即使从哲学角度,也会有重要收获。教外语的能不能读一读语言学专著,比如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教语言的要理解语言。语文老师要想教学到位,一定要认真研读吕叔湘、叶圣陶的学术论著,了解他们的教学观,他们的很多东西是颠扑不破的。
随着时代的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要有一定的学术宽度。知识面太窄,发展有限,也会影响深度。学文科的教师要染指一下数理逻辑、科学史、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学理科的教师,更不能有人文缺失,提高文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教学效应。进一步说,无论哪一科教师,都应该学习教育哲学。
教师自身应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自立自强、人际和谐等,那么,《学记》、《论语》、《孟子》等典籍不可不读。手捧一卷古籍,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胸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
阅读经典还要有做学问式的阅读态度,“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快餐式的文化,来得快走得也快,没什么根底,对此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做学问讲求精思炼志,“吹尽黄沙始到金”,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励志。
教师崇尚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让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人文科学经典阅读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一、课题提出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上都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各实验区的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也开始走向综合化。以山东省为例,在《山东省2007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中确定“3+X+1”的考试形式即是一种对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考察的方式。然而,由于当前的教师都是接受的文理分科的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仅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以至于当前大多数文科教师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理科教师则往往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因此,高考的改革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只有借助职后学习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教师应采用何种职后学习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素养结构呢?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参加培训班、听专家讲座是必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但这些方式的效果均不明显。而且,这些职后学习的方式一般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为目标,并没有把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作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我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也是本课题研究提出的重要原因。阅读是人丰富其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阅读也是实现教师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同行研究者的调查和我们的前期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堪忧。表现在:一是教师的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日益受冷落,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二是教师的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阅读视界只局限于本学科。三是教师的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而排斥其他读物。阅读尚未成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学的程式化,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低迷以及愈来愈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让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是当前青岛市教师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阅读专业生活的改善、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已成为近几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的热点。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是互不相干的,尚未把“经典阅读”、“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放在同一个研究层面。而且,这些研究大多重思辨轻实证、重理论构建轻问题实践关照、重问题的提出轻问题的解决,缺乏的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确定以“教师的经典阅读”为突破口,通过研制开发教师经典阅读读本,搭建教师阅读平台,一方面形成一种以阅读为主渠道的教师职后教育新模式,另一方面让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小学教师经典阅读研究课题立项为教育部规划课题
日前,中央教科所组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组评审,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市教科所申报的课题“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正式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系统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级规划课题。
2006年我市面向全市城乡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旨在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持续提升广大教师的的专业化水平。工程实施以来,在全市城乡乃至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研究”将在教师阅读读本的开发、教师阅读平台的搭建、组织化持续化教师阅读机制的探索、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开展探索与研究。本课题成功立项为教育部规划课题,将为我市的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提供强力的科研支撑,有利于保证我市教师阅读工程的质量,有利于形成我市教师阅读工程的特色。
晋江市实验小学“读书活动方案”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为了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营造书香校园,激励广大师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特制定本“读书活动方案”。
一、活动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林佩珊
副组长:王万致、李静瑜、王亚芳
成员:沈长清、柯船坞、郑金瓯、游理旺、李雪强、姚育晓 2.考评小组
教师组考评人员:教导处成员、教研室成员;各年段段长、各教研组长 学生组考评人员:教导处成员、教研室成员;语文教研组长、各语文老师
二、活动主要内容
(一)校园的书香环境布置
1.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布置有关读书的名言。(负责:郑金瓯、姚育晓)2.校小螺号广播站每周安排经典名篇推荐、读书心得交流、古诗新唱、名家诵读与演讲等有关内容。(负责:陈秋瑜)
3.制定各班读书活动方案,并上墙。(负责:各语文老师)4.制定各年段学生读书展示方案。(负责:各年段段长)
(二)教师读书活动
1.充实书籍资源。利用现有校图书室书本资源,适当购买新教育文库的教师阅读推荐书目;鼓励教师向市图书馆借阅,鼓励进行网上阅读,鼓励教师间相互借阅私人藏书,学校在校园网上定期推荐新书。
2.实行周阅读制度。开放校阅览室,教师利用空课时间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每周不少于一节课),并自觉诚信登记,做好读书学习笔记。
3.实行网上交流制度。在校园网上开设“与您共享读书时光”专区,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传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4.读书与教育教学生活相结合。各教研室每周布置一条教育格言,全体教师以“与经典对话,为自己鼓掌--我喜爱的一句教育格言”为主题,撰写教育随笔、故事,上传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专区,学校将择优结集出版。
5.组建实小教师成长博客群组。要求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建立自己的成长博客,组建晋江实小教师博客群组,促进教育写作。
(三)学生读书活动
1.营造书香环境: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以及教室走廊,布置一些读书的名言,也可是自创的格言,营造教室的书香氛围。
2.每个班级开设小小图书角和报刊角。各班订阅适合学生的报刊、杂志,设立报刊角;鼓励班级设立流动图书橱,由每个学生至少提供一本好书(写上学号、姓名),到班主任老师处登记。所有的书籍登记后供全班调配,互相借阅。(班级要建立健全借阅制度,防止图书流失,学期末把图书返还学生。)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看完一本,能基本描述其主要内容,做好读书摘录笔记,中高年级每学期有一篇读后感(由各语文老师择优推荐刊登到校园网专题贴上),由各语文老师组织考核并登记,学校教导处、教研室随时对各班的该项工作进行抽查。学生所看书籍也可以是学校图书馆内的、市图书馆的,但也需到语文老师处登记。
3.抓好课外阅读课。各语文老师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实践、交流活动,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4.坚持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要求语文老师统筹安排,各任课老师配合督促学生,凡是在教室上课的课程都应进行诵读,并努力提高诵读的质量。学生人手一册背诵记录本和《阅读积累卡》。5.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①除一年级外,每个学生有一本随笔本(也可设立班级、小组流动日记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对于不同的年级段或各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有不同的篇目或字数的要求,但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学生每两周至少一篇。② 各班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随笔、习作、日记交流、评优等,好的文章上传校园网《八角楼文苑--晋江实小学生习作专栏》。学期末由板块负责人(李桂玉老师)进行统计,投稿情况计入年段学期量化考核,并择优出版学生优秀习作专辑。③班级或学生在网上建立专辑同样欢迎,也鼓励各年段、各班期末汇编习作专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汇编个人习作专辑。但须到游理旺老师处登记,备案,以备检查。6.定期开展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各年段利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读书展示活动(内容形式自定)。各年段长要及时上交活动计划(方案)和成果,并上传有关资料在校园网专题贴内。
(四)活跃校园文学社团活动
1.成立“中华古典诗词兴趣班”。与晋江市诗词协会合作,开展诗教进校园活动。三至六年段每班推荐2名学生参加,每周四开展诗教兴趣活动。定期推荐优秀学生诗词发表。
2.成立文学社、记者站。吸收校内优秀的写作人才,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与校外文学社团开展培训、联谊活动。(具体活动方案见《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与读书相伴,幸福一生 曾经多次听过陶继新教授有关《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读书改变人生--我们要读书!读书启迪智慧--我们读好书!腹有读书气自华--我们多读书!
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晃而过,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有冬日溜冰玩陀螺、夏时河塘戏鱼虾。更有一本本小人书,三五个小伙伴,蹲挤着在屋檐下默默捧读。在记忆的底片上清晰地印记着小人书的名字和情节:奇袭白虎团、三打白骨精、沙家滂、红灯记、三毛流浪记等。回想起来,是那样美好,那样幸福,那样让人难以忘怀。中小学时,我们是多么渴望读书,可是无书可读。因为穷,因为是70年代的农村学校。多么遗憾的中小学时代就这样过去了,真是虚度年华啊!最近几年,有机会聆听了肖川、朱永新、魏书生、冯恩鸿、程红兵、窦桂梅、李镇西等名家的报告。见高山知矮小,临大海知浅薄。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人的成功,都与博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帮助我们洞悉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这样说,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应缺少的事情,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由此可见读书意义的重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其他职业的人又不同: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那么不断读书学习是解决这些难题的重要途径。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积淀教师的文化、精神底蕴。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底蕴”。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们呢?每天都忙碌于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鲁迅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教育家魏书生曾是两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但是每天至少一小时读书,每年至少有两本专著出版。他每天下班,谢绝宴请,忽忙回家,伏案读书。李镇西上完一堂课,第一时间回办公室敲击键盘,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或者干脆坐在教室后面的空位上,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作。有没有时间读书呢?每天晚上睡觉前10分钟有没有?每个周末拿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行不行?有句谚语说:“爱做工的人总能找到工具,懒汉总能找到借口。”我们只要想读书,就一定能找到时间。
教师读什么样读物的问题和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陶教授首先倡导我们读各种教科书,因为这是丰富我们教师知识体系的知识基础,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他倡导我们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如《魏书生班主任漫谈》、《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谁工作》、《多元智能理论》、《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再就是他建议中小学教师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的书。教师的读书面要广,这其中就应包括诸如席慕容、余光中的诗,林清玄的散文,并不是这些书籍与我们的教育无多大关系,就应弃之一旁,这样的书籍可以让们增长见识、净化心灵、升华自己的情感,当然也提升了自己的素质,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经常看书,我们就会发现,适合我们教师读的好书有很多。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没有丝毫修饰与夸张的成分,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身边情景的真实再现,读来感觉亲切、自然。窦桂梅老师的《激情与思想》,讲述了一个自小在山村生长的小女孩,通过自身的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本本值得回味的书籍中,润泽着那颗好奇的心魂,书画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生。每一本书都各有千秋,令人爱不释手。或是一些“大家”对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了一些这类的书,发现自己的精神在不断成长,心很容易静下来。心一静,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当我们一感到自己焦躁、忧虑的心绪要占上风时,去翻翻此类的书,看几篇文章以后,“心”会感觉很宁静,豁然开朗,好象起到一种自我教育的作用,把书当作自己精神世界的滋补品。阅读此类的书,会改变了我们的性格,受益的是我们身边的人:学生、同事、家人,而最终收益的是我们自己。书不一定要读得很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现在学校正着手创建“书香校园”,让全校师生以书籍为伴,以读书为乐,谱写书香人生,激励教师、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学校为师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作为爱读书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将拥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师生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工作环境也会更加温馨。愿“书香”伴我们幸福一生!
部分中小学教师阅读匮乏令人担忧
记者近日在上海等地采访时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当教育界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辅资料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同样困于应试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又有多少人因为不读书而导致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
“不读书”怎么会在教师身上发生?一些教师为什么“不读书”?事实上,在揭开一些中小学教师“不读书”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后,人们的思考可能就不仅仅局限于“读书”本身了。
读书怎么成了教师的一种奢侈?
因为职业原因,“教师”二字,总被人们与“书香”二字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很多教育界人士看来,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可言。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谭轶斌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由此感慨现在教师读书的状况和态度:
其一,在语文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时,有位教师向评审教师认真地提问:《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的书名弄错了吧?“阅微”应该是“阅读”啊。
其二,某校每年给每位教师自主选择订阅200元的杂志,有的教师却说:“不如直接发钱给我们,反正订了我们也没时间看,还是折现划算。”
谭轶斌感叹说:“今天的不少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得到其他的书,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记者就课外阅读话题采访了上海一些中小学教师,不少人表示:平时太忙了,白天都呆在学校上课,晚上还要备课,哪有时间看书?
总体说来,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内容都与教学教材息息相关,阅读主要还是围绕考试转,围着分数转,跟考试、分数看起来没多大关系的书籍,他们很少碰。相对而言,语文老师阅读面稍广一些,大多数人平时都看看余秋雨的散文什么的,也读些中外经典名著--不是因为兴趣,而是为了上课。
“有的教师不断地解题,拼命地做高考试卷,常以自己会快速解题、会顺利做完高考试卷为荣,以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已经过关,至于读不读书完全不重要。”谭轶斌说,“新教材试验时,很少有参考资料,不少语文教师读不懂文本,如对苏童的《三棵树》就曾产生过很多误读。不少中文系毕业的教师在工作几年、十几年之后已缺失了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 “教书先生怎能不读书?”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否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面对这种干扰,我的态度是„坚守‟、„抗争‟。”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 社会地位偏低无荣誉感
2012-9-11 8:59: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的教师节专稿,我们将关注点落在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上。
这不是个新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教育界早已有类似男女兴趣本能差异的诸多解释。
然而,北师大发布的最新教师发展报告揭示的数字还是非常令人震惊。10年数据勾勒出的曲线所显示的,并非简单的信息增量,更多的是发展趋势:第一,中小学教师中男性比例越来越低,“阴盛阳衰”的现象愈加严重;第二,不仅新晋教师中男性人数在减少,而且在职教师中男性也纷纷逃离;第三,越是在大城市,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越严重,在北京,小学教师中八成是女性。
疑惑随之产生:以前,大家总是把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低,但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大幅提高,为何仍然难以吸引男性从业者?
而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一些之前未被发现的原因渐渐浮出水面:除了收入因素外,男教师之所以“逃离”基础教育,还有怕被主流社会“落下”、教育抱负难以施展等诸多看不见的隐痛。换言之,对当下学校只能“教书”不能“育人”、“只追求高分不求个性培养”的应试教育环境的失望,令不少男教师最终选择离开。
面对应试教育的逼迫,社会上已经在呼吁“拯救男孩”了,而通过这组报道,我们会发现,要拯救的不只是男孩,还有他们的男老师。
凡是来过方书贤办公室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问他:“你真是教研室唯一的„党代表‟?”
方书贤已在河南开封市某所中学待了22年,现任该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他的身边曾先后来过5个男教师,但几乎是每两年走一个。如今的教研室,除他以外,其他13位教师都是清一色的女将。
对方随即再问:“他们为什么会走?”
方书贤像背书一样反复讲起这样一个场景:每年,市教委都会为单身青年教师专门开展一些联谊活动,除学校之外,其他参与的部门多是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联谊会的保留项目是跳舞,女伴多是学校的女教师,而男伴则通常是那些外来单位的“有为男青年”。
男教师去哪里了?方书贤自问自答:作为“香饽饽”的女教师看不上男教师,公务员嫌弃自己挣得少,和做生意的又谈不来。无奈之下,男教师都躲在舞厅的角落里,和同事喝着闷酒。
会后,总有一些年轻男教师向老大哥方书贤抱怨:“我热爱这个职业,我愿意为它„牺牲‟,可是我的家庭谁来支撑?”
在方书贤看来,这般无奈的反问足以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走?”
不过,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以下称报告)的数据统计,一个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是近10年来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愈来愈小;另一方面,教师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仅仅以收入差异或男女择业观为缘由,难以解释男教师的“逃离”。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越弱
收入是令男教师“逃离”的一个因素。日本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比中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按照日本川口市一位小学教师的说法,日本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的工资要比一般公务员高,因为除了工资,他们每个月还有各种名目的津贴;中国尽管已经作出规定,教师工资参照公务员标准,但各地情况不同,以开封为例,一位小学教师介绍,教师月薪最高能达到3000元左右,而当地公务员可拿到四五千元。
北师大这份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只以收入、待遇指标来论男性的职业选择会十分片面,既不符合事实,也会将问题极端化。
事实上,这一报告除了透露10年来男女教师比例的变化外,还涉及一个重要的数据差异,即以城、镇、乡为指标,不同地区中小学男女教师的比例——
城市教师队伍更为“女性化”,县镇次之,农村学校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最小。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城、镇、乡小学女性教师相应的比例为79.39%、68.16%和46.11%;在初中阶段,城、镇、乡初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4.4%、47.88%和41.67%。一个更为明显的对比是,北京、上海、广州2009年小学专任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74.4%、74.21%、61.74%,而贵州、云南、西藏则分别是43.66%、46.56%和49.15%。
从报告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越弱。
对农村男教师所占比重更大的一种解释是,在多数经济和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能将义务教育读完,乃至走出去读书的多是男性。相应地,整个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也多是男性,他们中没能走出老家的一部分人便留在当地做起教师,撑起了乡村的师资队伍。
留给经济发达地区的则是一个追问:一些大城市给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已是十分优越,以北京一些重点中学为例,招收教师的门槛有的抬升至硕士学历,相应的待遇则是解决户口、宿舍加5000元的中等月薪,为何仍受不到男性的青睐?
曾晓东的分析是,一方面,全国教师等级工资是一致的,即使在北京、上海这些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也只是多一些津贴补贴。换句话,与同在一所城市的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仍抬不起头来”;更为重要的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的余地更大。
当然,这也就涉及择业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因素。用方书贤的话来说,“男人要面子,对象都难找的工作,即便钱给的多了些也没人愿意去。”
除了教书还是教书,老师成了“套中人”
方书贤的说法并不夸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12名,小学老师则排在第35名。而工程师排第4名,外企经理第10名,银行出纳员排在22名。
深圳市翰林学校语文教师武宏伟对此深有感触:“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太低,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大多停留在教他孩子的那会儿。”而就教师职业的成长空间而言,因其过于“狭窄”、“难有进步”也让一些男教师望而生畏。
有一句话在教师圈内广为流传:“one day as a teacher,always a teacher”。对此一个较为夸张、但还算形象的翻译是:“当你踏入教师这个行列后,就像被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再难与这个社会有过多交集,以至被社会的快速脚步落下,越来越远。”
这种隐痛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武宏伟说,他曾经向很多非教师职业的朋友诉苦,但朋友多会半开玩笑地回应:“你们有寒暑假,加一起3个月,知足吧。”
不身在其中,难解其味。实际上,学校并没有给教师打开社会活动这扇窗。武宏伟发现,30年来的教师生涯,工作日要上课,周末要做继续教育,有时还给学生在家里补课“开小灶”,平日里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充电。
一个研究生时的同学告诉武宏伟,相对于其他领域,教育是个“落后”的部分。以前和这位同学一起做教育的都离开了教师岗位,他们宁愿去中小企业接受未知的挑战,也不愿一直做个“套中人”。在学校里,学生是“有期徒刑”,老师是“无期徒刑”。
武宏伟本人则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在学校里轮岗做过团委书记、副校长等职务,恐怕自己早对学校失去了感情,“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如果只是教书匠,没了发展空间,真的怕被瞧不起。”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培养高分学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国珍起初并不愿意过多谈及男性“逃离”中小学的原因。在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看来,外在因素列举起来总是简单,而一旦谈及更深层次的内涵原因,一来难以说清楚,二来难以为人信服,吴国珍所说的“内涵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男性在选择教师职业时所憧憬的教育抱负,以及现实教育环境对其的“扼杀”。
吴国珍说,愿意为教育牺牲自我,把积攒20年的知识悉数掏给学生的教师大有人在,阻碍他们释放能量的是僵化了的应试教育环境。
试想如果让一个男人站在课堂上盯着学生们念书,看着他们背书,拼命做练习,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蜡烛精神相比,完全变了味儿。
换言之,当下的环境让教育失去了“育人”的血液,只剩下“教书”的躯干,成了“僵化的教育”。在吴国珍看来,一味地追求高分,而不是根据学生特征发展个性,不仅让学生成了机器,老师也成了教书机器,从而真正成了他们所自嘲的“教书匠”了,真正有教育抱负的男人谁甘心于此呢?
吴国珍的一位朋友,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教语文。刚教了几年,这位男教师便离开这所公办学校,去了一所民办中学。他告诉吴国珍:“我很爱教学,但我不甘于教授作秀的官课。”
到了民办学校后,这位教师接触到了差生、问题少年等各类学生,他的工作明显要比以前多了许多,除了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家庭乃至“人生困惑”等各类问题。但是他很喜欢这种状态,因为“这样的教师生涯才显得完整”。
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重小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一份数据显示,在美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4.7%、86.5%和60.2%;法国小学和初中的女教师分别占到77.7%和62.8%;捷克、匈牙利、意大利、阿根廷和巴西,初中女教师的比例都高达70%以上,有的国家还超过八成。
学者们对此的解释更多是男性、女性之间兴趣本能的差异:“女的喜欢带孩子,孩子带好了也有成就感。”但除此之外,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各国都不尽相同。吴国珍说,就中国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应试环境对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影响。
更进一步说,在国内,一些男性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逃离”,折射的是他们对应试教育环境的价值不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十分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不能让男性觉得进了教师这个行当,就是走“读书进修、考证拿文凭、评职称”的套路,而任务就是培养高分学生。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与总结
继续教育计划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与日常工作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为此,特拟定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充实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平时要关心时政学习,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要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个人角色定位上: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教育的新理念;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克服困难的援助者;二要从知识和课堂上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交流的伙伴,教学中建立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的氛围。在与课程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从传统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转变为新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帮助孩子形成探究意识,使孩子能主动寻找和创造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更多的转向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岗位,紧密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校本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观念进行深刻的审视。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论》《评价关与评价策略》、《多元评价促进低年级学生生成与发展的研究探索》、《如何当好班主任》等专业指导书籍,要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同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观察研究教学来反思,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及经验总结等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通过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继续教育总结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大学网范文之工作总结:继续教育总结。
本学年,我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努力工作,现把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每周坚持政治学习,认真笔记。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
3、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
4、认真参加县级、校级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三、在教学中学习、反思
我认真教学,每月坚持写教学随笔或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多读书,读好书
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而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
本学期我校在师训中心的关怀领导下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这也就向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我校全体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合力和竞争力,确保宗场乡初级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在工作中我们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十七大精神”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突出师德教育、“名师”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积极推进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努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在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
5、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机会,向教师们传达教育信息、先进经验,为教师们了解教育相关信息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精心参加校本培训,熟悉并掌握新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从实际入手,真正了解教师实际需求,选择了符合我校老师实际情况的培训内容。
2、学年初各拟定了提高计划一份,并在以后教学工作中严格执行。
3、集中学习暑期培训,认真填写好了考核表并作好学习总结。
4、教科研结合。学习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搞好优质竞赛课评选:(1)学校组织教师听课,教研组长每期达十五节以上,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均达十二节以上,40岁以上教师达十节。听课后授课教师有签名,教师有记录。(2)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校、区级的优质竞赛课;新教师上了二次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了示范课;优秀教师上了精品课;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二片区、师训中心或其他有关单位组织的竞赛活动并争取取得好成绩。⑶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教研联谊,把他们有效的教研方式吸收到我校来,取长补短,提高我校的教研活动水平,提高我校教师业务工作能力,进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5、开展“读书”活动,完成本学年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围绕与校本研修课题有关的内容至少有选择地读一本书,并作出4000字以上的得读书笔记,学年末交1500字以上的心得文章一份。
6、“写作可以使人精确”,时常撰写反思日志或小论文。为此,教师们要在平时注重积累,经常撰写反思日志或小论文,把“学习,实践,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本学年所有的教师备课本上每一节课后均要作好课后小结,并极时总结,同时每学期至少写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用于经验交流会的交流。
7、要求教师积极撰写以新课程为主题的文章。针对“新课程面临的新困惑”,“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对教师观念及对学生○评价的转变”等问题,利用教研活动的机会广泛展开讨论,形成经验文章,择优推荐到“三江教育”或“教科论坛”发表。
8、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充分利用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七大精神等重要思想,并进一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强化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街道。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和校内竞争意识,促进学校发展。
9、通过不同的途径积极向教师们推荐有关课题研究的书籍。(或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查寻有关课题的资料并记录下地址告诉教师;或翻阅有关杂志报刊,借鉴别人经验利用教师会的时间组织教师们共同学习。)
10、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规定教研组每期组织教学研究工作四次以上,重点是研究教材、教法、教学规律、考试方法等,作好记载,定期检查。各学科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学科竞赛,要求组织、计划、时间、教师、活动五落实,要有原始记录。要求各组进行集体备课,做到每一堂课都要经过集体计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调适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调适
主题语: [心理困境]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灵魂大厦日迫一日告急,这大都来自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紧迫,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失调、失衡的呢?
有人认为,这是教师素养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教师自身价值观问题。
有人认为,这是教师经济条件、家庭生活和谐与否,以及个性品质问题。有人认为,这是来自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有人认为,这是来自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与否的问题。诸如此类等等,那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有衡量的尺度、标准,如在教学生活中出现以上问题将如何调适教师自我心理状态呢?我们以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二是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自我心理不适的调适方法。[心理视觉]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有人可能要问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没有心理疾病,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是怎样的标准呢?其实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具体衡量指标,它不是人的体温、血压可以通过物理器具来确定其健康与否,就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通过研究论证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基于这一理论的认识,我们以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教师角色的认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正确意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愉快接受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接纳它、爱上它,而后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生活的指导者、行为的效仿者、心理的辅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这样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2、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以教师内心活动为前提的。教师的心理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抗焦虑情绪
教师在个人家庭生活中、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自觉地调适、控制自我情感并在教学中面对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仍然保持镇静、乐观的心情,能够忍受外界的压力和来自生活的屈辱,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难。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4、良好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要善于处理、融洽、协调这四种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互助合作精神,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完成。
5、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的教师还体现在是否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同时是否能接受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地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环境。
6、教育教学的创新性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的进行一定的创新活动,例如:在综合实践中组织学生活动,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构建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学习,开发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探视]
二、教师心理不适的调适方法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使教师的内心受到一定的冲击,加剧了教师的心理矛盾冲突,这对大部分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消积影响,但是为什么同在一种社会环境下,有的教师很快适应,有的却不能呢?
为什么有的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的教师被学生气得直哭?
为什么有的教师一遇挫折和不如意就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有的教师则心平气和,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
为什么有的教师学生愿意找他说知心话;而有的教师学生惟恐躲避不及呢?
这些个“为什么”都与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有关。我们以为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那么作为教师将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呢?我们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劳逸结合调节情绪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他们每天工作大都超出八小时。除每天正常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等教学工作外,还得做学生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富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使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
多彩,有滋有味,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节情绪,锻炼体魄,陶冶情感,滋养心性增进心理健康。
2、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是社会生活海洋里的一滴水,只有把自我融入社会这个大海洋里才会不干涸。我们知道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那势必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引发不愉快的情绪,导致心理异常。那么教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放弃权威身份,平等、友善、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接纳他人。不把自己的准则强加于他人,要求他人,尊重他人,尊重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自尊和个性,这样才能获得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集思广益与学生、与师友、与他人和舟共济积极愉快地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去。
3、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乐观的心态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积极稳定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现实工作中、生活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时会陷入烦恼、苦闷、忧虑之中,如果心态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通,这容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师应该笑对困难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有机会恢复心理平衡,才不能被红尘的是是非非所淹没、所烦恼、所忧虑,永远以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4、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
中小学教师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不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它来自社会实践在克服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逐渐形成的。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开朗平静的心态,积极稳定的情绪,烦不躁、忙不乱、胜不狂、败不馁,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这是中小学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前提。
5、养成良好的生理健康习惯
我们知道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生理,健康的体魄,它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础。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充沛的精力和良好体力来从事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以为中小学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理健康习惯,应注意以下三点:(1)注意脑力的劳逸调节
教师的工作属于高强度脑力劳动,而人的大脑工作的时间能量是有限的,要注意防止脑力疲劳和过度紧张。注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协调交替,保持大脑的清醒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脑的营养
教师的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营养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注意大脑营养供给和
补充。
(3)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各种业余活动感兴趣、尤其体育锻炼。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必须每天坚持做操、跑步、打球等有效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因为脑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工作之余需要强筋健骨,强化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体力、充沛的精力来从事自己所致力的事业。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99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1)不同教师群体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2)性别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女性高于男性;(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4)教龄在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纬度上有显著性差异;(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幸福感;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12-0
4一、问题的提出
有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比较成功,包括婚姻、友谊、工作以及健康。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情绪体验,因此又称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价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陈艳华(2003)指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教师幸福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一种情感体验。
以往我们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的传统理念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我们前期在对教师生涯发展辅导课题研究时发现,由于教师长期在高压力、超负荷、强责任的环境下工作,已经使大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概念的缺失,由此引起我们的思考,即如何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能更好地、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成长需求;在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时,如何启发教师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让教师知道“我到底为什么工作”,引发教师思考“工作不仅强调提供报酬,更加强调给个体所带来的自身成长、自我发展”,如多问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体验到了什么”,“我在这里和其他人所做的工作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定要让人们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那么他们将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引自王小平的《奇迹》)当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生活态度,不断融洽与学生的关系,那么他就更可能在同样的艰辛、同样的压力环境下体验到幸福,获得成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为了使问卷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改编。整个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
(1)教师个人基本情况(问卷一)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九个方面,由被试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教师幸福感量表(问卷二)
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专业成长体验指数、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十个纬度。这十项指数的和为被试的总体幸福感,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体验越强。
2.统计方法
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方差分析。
3.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对象是风华中学全体教师,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1.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概况
统计结果表明,风华中学教师幸福感指数最高的为家庭氛围,其次是人际适应;最低的为身体健康,其次是知足充裕;总体幸福感为70.03(见图1)。
可见,风华中学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接受也比较乐观,而教师的身体健康和情绪调适是我校教师生涯辅导工作要关注的重点。
2.各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
对教师幸福感的十个维度分别在性别、年龄、年级、教龄、职称、职位、是否班主任、工资待遇、婚姻状况背景变量间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数据见表3.1。
表3.1 不同背景变量高中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1)不同教师群体(高
一、高
二、高
三、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体验指数(F=3.856,P<0.05)上有显著性差异,行政人员对这一指数的体验最高(7.444),高一年级最低(5.806)。不同群体在其余各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性别对家庭氛围体验指数(F=7.979,P<0.01)有显著影响,女性(8.345)高于男性(7.536)。
(3)年龄对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详细情况见 表3.2。(表略)
表3.2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①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②自我接受体验指数:25岁以下教师群体最高,36~45岁最低;
③生活满意度体验指数:46岁以上教师群体最高,26~35岁最低。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46岁以上此年龄段的教师来说,家庭较稳定,子女已成人,经济负担轻,业务方面是学校里的骨干,成就动机强,从物质的关注转移到自身成就感的满足,群体的温暖感、信任感的满足。因此,他们比较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感较高。
36~45岁是一个充满较高压力的年龄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一方面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期望高、组织要求高。而工作之外,他们还需花一部分精力在家庭的营造、子女的教育成长、老人的赡养照顾上,同时也面临着精力的衰退。多种内外压力问题影响此阶段教师的幸福感。
26~35岁年龄段教师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期,他们面临立业、择偶、成家、生育后代等人生大事。其中教师能否在自己学科专业上有所建树,能否非常顺利地通过中级和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向特级教师目标努力是他们专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在实现生活目标和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对待,稍有不慎便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为此他们不仅要克服由于大量付出而产生的身体疲劳,还要面对巨大的职业竞争和改善生活的压力,因而生活满意体验相对较低。
25岁以下教师自我接受体验得分最高,他们年轻、有活力,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少,生活压力不大,个性较为张扬、自信。
总体幸福感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到了46岁以上年龄组,幸福感指数呈现出大幅度的回升,这与我们平常的分析符合。
(4)教龄对专业成长、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六方面有显著影响
(见表3.3)。
表3.3 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幸福感(表略)
数据表明,26年以上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1~2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家庭氛围、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2年以下教龄组在自我接受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
16~20年教龄组在工作满意度、自我接受、生活满意度这三个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11~15年教龄组在专业成长和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6~10年教龄组在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上得分最低。
总体幸福感指数,21~25年教龄组得分最高(74.815);11~15年教龄组得分最低(65.389),两者相差8.426。
此现象与美国心理学家卡曼的生命周期理论相吻合,卡曼根据能力和心理把个体的成熟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不成熟度阶段、初步成熟阶段、比较成熟阶段、高成熟度阶段。11~1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初步成熟阶段,他们任务多、压力大,自身的困难多,因此,组织在给予他们任务的同时,要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21~25年教龄段的教师处于高成熟阶段,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育风格,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强,成功的体验多,幸福感高。
(5)职位在知足充裕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4)。表3.4 职位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
行政干部在知足充裕、身体健康等体验指数上得分最高,普通教师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得分最低。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身体健康体验指数最低,这些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指数与职位有关,按照职位的高低,其幸福感也呈现从高到低的逐步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符合中国“读书做官论”、“做官成就论”的文化价值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身体健康体验总体平均分较低,得分最高组是6.488分。从这一点来看,目前教师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幸福感,不容乐观。
(6)工资满意度对知足充裕体验、工作满意度体验、生活满意度体验、总体幸福感有显著性影响(见表3.5)。
表3.5 工资满意度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表略)
工资满意度对教师整体幸福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其中感到满意的教师,其幸福感体验指数(77.22)比感到不满意的教师(67.55)高出近10分。其实,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是与其对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直接联系的。这表明,在市场经济下,教师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物质地位不匹配,与其他相当的行业相比,教师收入处于下层。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责任与物质地位相比太过悬殊,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不过我们觉得,真正理解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生命。“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够满足你的物质幸福,如薪水、待遇、工作环境、福利、保险和升迁;还能够满足你的社会幸福,如你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受尊重和被爱戴;更能够满足你的精神幸福,它会让你觉得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有创造性、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摘自王小平《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7)经检验,职称、是否班主任、婚姻状况对教师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访谈及调查资料的整理,课题组发现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认同感、个人成长和工资收入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
1.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幸福感是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而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工作负担重,既要忙于教育、教学,又要忙于应付学校和上级的各种检查和考核;既要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既要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他们追求的目标,还要时时处处保证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要备课、批改作业、进修、继续教育,在8小时工作之外,还要家访、继续工作,他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规定的工作。繁忙的工作使教师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很多教师真实的生活写照,长此以往必定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
教师背负着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巨大责任,社会对教师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一旦教师的努力与社会的期望不能合拍的时候,对教师的责难便开始了。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困惑和矛盾,一旦教师自身患病或周围同事患病,都会加剧教师的心理负担。凡此种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会由于工作的繁忙、条件的限制以及无求助意识,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增加教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必将减弱教师对幸福感的感受。
2.职业认同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水平和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我们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是不相同的,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也与教师对工作的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如果你热爱教师职业,你就不会觉得累而会觉得幸福,教师只有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因此,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
3.个人成长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幸福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消极情绪反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与目标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薄弱、人际交往不良、猜疑妒忌、情感缺失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造成偏见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而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也需要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以灵活胜任工作中不同角色的需要。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家庭的健康与和谐。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理性地调适情绪,才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化解过重的职业压力,体验到工作的愉悦。
4.收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收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和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价值,付出与收获应该相对公平,这样才会激励教师更好地去工作。如果付出与获得悬殊太大,那么个人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另外,教师主要是靠自己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如果日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其对职业价值的认可程度,从而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教师毕竟是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文化修养的,随着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只要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的工作付出逐步相符,通过不断提升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强化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会逐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5.专业素养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体验
教师职业是十分强调专业能力的职业,在教师职业生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事业成就的成败和幸福感的强度,优秀的教师可以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自然会体验到很大的成就感,自身的幸福体验也就会越高。因此,教师要努力从师德修养、育德能力、学科水平、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校要为此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为教师提供各种服务。只有当教师将专业素质视为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时,才会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体验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