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德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德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 “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学习声的传播时,有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内容的时候,讲“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时学生对磁铁吸引铁钉实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还可以通过有关实例说明例如两个同学面对面同时施力时产生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另外,在讲“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教师设问:“某人家里有个窗式衣柜侧放在有过膛风的中间,当有过膛风经过时柜门为什么会自动打开?”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设计小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是因为当有过堂风经过柜门时,柜门外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而柜门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柜门会自动打开。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惯性定律、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等。学生由于经历和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做好实验,实验使用的器材要简单些,观察现象的结果要明确,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在做硬币“跳高”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硬币会“跳高”,这时教师现场展示一下,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要求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从而使他们明白做实验要脚踏实地去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学习“电磁感应”这节课,在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后,抓住时机讲法拉第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电磁感应”。他在1821~1831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他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郑州市新奇中学
物理组
2012年9月1日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台头山中学 韩 明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
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看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
审美素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等素质,而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又具有创新精神和主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公民。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又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不仅
给学生以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也给予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
向学生广泛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如在讲物体重心时,可以先介绍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对物体的重心已有认识;在讲力学时,不妨先介绍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宋代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以及沈括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的贡献。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发展 的最高成果
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运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积极作用。
3.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讲清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统一性,使纷繁复杂的现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识,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理的指挥调度
下,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讲给学生,促进学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正确的讲授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不良思想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讲授知识之后,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不同内容,德育方法迥
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样,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针,也帮助西方殖民者依靠航海技术掠夺了大片的殖民地。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增强德育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能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运用物理原理去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
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以至于削弱主题,所以要把握好“度”。例如,讲电磁场只说明它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讲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作为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反映了哲学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适宜再过多展开。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
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道习题、一节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八年级办公室 崔清国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此处“教育”就是“德育”)。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德育目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它是学校德育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必须准确地把握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良好个性素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物理课程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一)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
“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真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例如,在序言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时,教师先告诉学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如没有电视、电话、汽车、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能源的缺乏、空气质量和水质的变坏等,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一)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二)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一)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
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 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总之,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声的传播时,举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学习导体时,可以介绍我国对超导的研究成果;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章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简述三峡工程等,另外也要提出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最后,讲述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前景。这样,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推荐《趣味物理》《物理世界》《科学画报》等书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提倡科技活动。开展拟写物理科技小论文、办物理科技小报、物理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活动,从中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主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
3.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4.通过举办物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举行物理学史的讲座,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在学习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2014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戴利华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下面我就谈谈在《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一直令人瞩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物理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抓住每个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开篇的引入,我播放了《能源革命》这段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体验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人类的伟大智慧。在进行“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展示能源储量及需求的图片,播放《能源利用与环境》的视频,然后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学习,使他们明白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这是他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而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学中,先展示图片,介绍了我国现在核能的利用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的重大成果;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了太阳能的利用,重点介绍了2008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水立方,以及神州七号的发射,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通过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也让学生明白,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内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一些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产生为中华崛起和祖国腾飞而勤奋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本课“能源的利用”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人类与能源》,让同学们了解到,能源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源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然后展示了几张图片:能源储量及需求,视频《能源利用和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能源不断消耗也带来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反过来又制约社会的发展,给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
3、渗透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开始的引入视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能源,而且通过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引导学生也要像前人那样由于探索,不断创新;学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我让大家讨论:如果你是新能源开发者,你设想的新能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非常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新能源开发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兴趣,为国家发展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物理学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就能有意识、有计划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德育熏陶。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讨
内容摘要:阐述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论述了在物理教育个环节渗透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四项策略: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的低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深层次地触及乃至触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树立学生的科学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更贴近生活实际,与科学发展同步,更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我们的教育目标和物理学科自身特点都要求物理教学重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思想与态度的教育。其丰富内容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功能。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他们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环节,把德育教育寓于其中。
一、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导入语是授课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契机,同时,如果教师把握好的话,也可以把导入语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点,通过导入语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案例1】《欧姆定律》的教学
以介绍欧姆的故事引入“1787年3月16日,在德国一贫穷的锁匠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欧姆,欧姆的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他,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虽因家贫中途辍学,后经过努力终于完成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报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物理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和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找到了我们前面学习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相信2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肯定也能探究出这一关系。”通过对欧姆坚持不懈努力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拼搏去获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教育他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立志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
【案例2】《重力》的导入
可讲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很久以前的一天下午,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牛顿正躺在庄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思索,枝头上通红的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一阵风吹来,一个苹果从枝头上落下来,砸在牛顿面前的草地上。牛顿并没有贪吃地捡起它,他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没有落向其它方向呢?他陷入了深思之中。后来爱思考的牛顿又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牛顿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以争取更大进步。
二、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 1、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物理科学的建立过程中,物理规律、定理的得出,理论的建立,辩证思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唯物辩证观点认为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既要考虑事物的对应方面,同时又要考虑对立方面,而且认为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这一特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树立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
【案例3】电磁铁的教学
引导学生猜想决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能得出两个方面:一是电磁铁的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强;二是电磁铁的线圈中的电流,电流越大,磁性越强。分析电磁铁的结构可以知道,当提供给电磁铁的电压一定时,要使电磁铁中的电流越大,那么电磁铁的线圈中电阻就要越小,导线的横截面积就要越大,而如果横截面积越大,又使电磁铁上能绕上去线圈的匝数就越小,所以实际上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多少和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它们是对立的。而要求使电磁铁的磁性最强,它们又必须要达到统一。因此,电磁铁中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对立又统一。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用心去挖掘,注意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能较好的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树立辩证思维意识,逐渐形成辩证思维。2、利用物理学史教学实施德育
物理学知识的传授侧重于物理概念、规律。这些概念、规律无不是经过无数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刻苦钻研、日积月累才获得的宝贵经验。每一定律的发现都包含着先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案例4】利用物理学史教学的案例
爱迪生试用1600多种材料实验,最终发明白炽灯,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专利的发明就达1300多件;富兰克林奋不顾身放飞风筝测定云层间的电流;焦耳顶着法拉第、汤姆生等权威的反对研究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10年实验探索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学习欧姆定律时,介绍欧姆由于幼年家庭贫寒,曾中途退学,后来努力自学完成了学业,为了总结这条重要的电学定律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等等。这是教材向学生展示的物理发展史中动人的一幕幕,让学生以阅读、交流的形式了解他们的事迹,学生就能从中受到感动,得到激励。感动和激励的逐步积累,会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的种子,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坚强意志、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
3、利用我国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情感和氛围。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案例5】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始终在世界的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热机》时,谈到火箭升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实现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充分体现,在这种气氛下,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又一次受到洗礼。
三、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物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并让学生心灵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引起反思,获得醍醐灌顶的顿悟。这样,经过学生用心灵和情感的体验换来的觉醒,绝对要比经过教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获得的口服而心不服的效果更具有时效性和长效性。
【案例6】《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
在引入新课后,根据设计的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猜想。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在器材的选择、设计电路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将实物一一对应于电路图,依次确定位置,从电源正极开始逐个顺次将元件连接起来,最后连到电源负极上,以培养学生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开始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以防连接过程中短路;滑动变阻器要调到最大阻值处,以防电路中电流过大,烧坏电路元件。以此对学生进行保护实验器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和习惯的教育;严肃认真,遵守操作规程的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实验时,读取的数据误差较大时,要认真分析数据积极寻找原因,不能让学生以理论值来修正实验值,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有的组不能顺利进行实验,学生有波动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积极寻找原因,在其他组结束实验后,拿出一组有代表性的实验电路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心理教育,培养控制矫正能力。在评估交流环节中,通过“评估”,看一下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和数据所得结论是不是可靠;这能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责任心和责任感。通过“交流”,要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平等辩论、竞争,既不盲目,也不固执己见,不乱猜,要有根有据,具有相互学习的优良品德。通过这一与科学家相似过程的体验,当学生听说欧姆经过十年的坚持不懈的探究才得到这一结果时,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对科学工作者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顽强探索精神的敬佩,这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极好的材料。作为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利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庭线路,安装电灯,实地测量、搞科技小发明„„来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使学生们既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将来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案例7】阅读材料的利用
《声现象》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阅读材料,从中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教科书“科学世界”栏目中的物理学发展史与科技小故事也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利用“从火车到火箭”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以阅读、交流的形式自学完成“科学世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空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采用利用新课导入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课堂知识传授渗透德育教育、利用探究实验课渗透德育教育、利用阅读材料和社会实践渗透德育教育策略。就能在物理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