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江夏实验高中物理
饶浩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共大家参考:
一、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学中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二、介绍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期坚持。我国古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有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地磁场偏转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到,比西方早400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在微电子和计算机、海洋工程、原子工程、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和超出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志和责任。这些素材虽不是每节书都有,但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他们树立科学报国的理想。
三、结合物理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德育教育体系中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由此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磁的统一、原子的正负电荷、光的波粒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害一面和有益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密度、电阻、电场强度深刻表明了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通过以上内容,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教学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史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实验在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优质密切的联系,对生产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教进行物理实验时要遵循重视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渐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比如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他将物理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组共同实验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并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以身作则,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局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中学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的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德育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学校工作是德育为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而物理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老师说的话,老师的价值观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教育,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以及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日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使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二、通过对我国古代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光彩。殷商甲骨文记有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日食,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载早六百多年:《竹书纪年》载有三千六百年前的“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最早的流星雨记录;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哈雷彗星的是《春秋》,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墨经》论述杠杆平衡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我国早在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就知道磁石指向的妙法„„第一、早最、首创,面对祖先的杰出创造,我的民族自豪感激奋不已,广采博记,荟萃大量资料成册,适时宜地将这些素材灌注教学中。如讲乐音时,讲述编钟的结构和神奇,把学生思路引入声情并茂、晓之以(物)理的情境中,讲举力时介绍公榆盘“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原理,讲共振时提及《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调弦的道理,把大家的耳神引入声歌弦乐的气氛之中„„使教、学双边发生“共鸣”:为祖国而自豪。当我冷峻地感叹:近代史中记载着帝国主义利用祖先的火药技术,制成大炮轰开祖国的大门,侵略者利用先辈首创的造纸、印刷术,铭刻践踏祖国国土的条文,科技落后必遭污辱的道理又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讲到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时,如数家珍地列三、四十项,把党的丰功伟绩嵌印在学生心中。三言两语或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溶进去,育人
三、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学习伟人对知识的执着精神。
经典力学奠基人牛顿,被称为“大科学家”,然而他的后半生,由于坠入唯
心主义泥潭,所以几十年里毫无作为,甚至阻碍了科学发展,可见科学世界观多么重要。
二十世纪初,年仅二十五岁的爱因斯坦,突破旧束缚,以创新观点,建立了“相对论”,驱散了物理学上空的朵朵乌云,使之进入近代物理学阶段,成为自然科学的伟大革新家。
在察言观色教和传统势力的白色恐怖下,以日心说为核心的《天体运行论》手稿,哥白尼一直珍藏了三十六年。布鲁诺因积极宣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判终生监禁区。然而,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日月共存。
居里夫人虽长居法国,但当她历尽辛苦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时,为了纪念他的祖国:波兰,她起名为“钋”。她的爱国心令人钦佩。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由于镭在医学上的重要价值,好多人高价买她的专利,可她却义正严辞地回答:科学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把来之不易的成果无偿地奉献科学事业。高尚情操,让人肃然起敬。
一九一一年,卢瑟福正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他的学生玻尔发现,这个模型与氢光亦的实验事实不符。在尊重老师与科学之间,玻尔选择了后者,得到了发展。
“社会生产的需要,对科学的推动力比十所大学来得更大。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需要巨大的动力,瓦特顺应社会发展,改进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对电的需要日渐迫切,法拉第硬是找到电磁感应原理,使人类进入电所时代。二十世纪,人类能源问题又亟待解决,核电站便在好多国家建起。现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就应该是我们选择奋斗目标的前提。
四、介绍科学发,展艰难历程,锤炼学生拼搏意志
法拉弟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从而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焦尔前后历经四十年,四百多次实验,才测定出热功当量,证实“热质”并不存在,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从而导致建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居里夫妇经过四十五个月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才从含量不足百万分之一的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公分氯化镭;根据盖革和马斯登观察到的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卢瑟福整整经过三星期聚精会神的研究、思索,才设想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又经过二年多反复实验滇密计算才正式移出;坐在光一样快的车上看周围世界将怎样?这个问题从十六岁时就开始折磨爱因斯坦了二十五岁时他才发表了狭义相对论;阿基米德为了测定皇冠中是否掺入其它金属,多少天来茶饭无兴,如痴如呆,当水的浮力作用引起他的联想时,他竟连裤子也忘穿就跑出澡堂,终于总结出阿基米德定律。„„
举不胜举的事实雄辩地说明:“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攻城莫畏艰,攻书莫畏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胜利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五、结语
本文讲德育,是要“寓于”物理课中,并非参杂,要自然、合体、短小精悍。也并非每节课都要有所寓,但要把“寓”作为教案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盘考虑,整体安排。
现在,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迫使人类重新评价科学技术,因此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不容置疑,应视为一种学术研究。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德育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的渗透。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这块特有的德育阵地,发挥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将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稳实的基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大纲也指出:“各科教师均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寓德育于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物理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而且对物理教学本身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本人浅谈几点愚见:
一、审美教育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丰富多采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科学中的美学不言而喻。
磁铁总能吸引铁磁性物体,小磁针被悬挂起来,它的一端总指向南极,另一端总指向北极。我们的祖先最早把这一物理规律美变为实际的科学美,发明了指南针,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看似相互孤立的力学知识、各天体上纷乱复杂的机械运动,通过数学方法,简洁、概括地表达为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充分显示了物理的简洁归纳之美;反观微观世界,库仑定律竟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惊人地相似。种种的科学之美,强烈诱发人们探索自然奥妙的欲望。
二、情感教育
新教材的编排更注重了教材内容的人文关怀,即人们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颂,本质上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科学精神。新教材还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案的拟定,注重学生在了解科学家探究科技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坚韧的科学精神并学习。试想,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熏陶,没有情感教育的灌注,教材是多么地缺乏生命力。例如,信息窗中介绍照相机的滤镜、人工彩虹、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人工降雨等与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同时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列宁曾明确指出:“现代物理学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他非常重视哲学研究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哲学的思想也是通过教材的渗透才能顺利传达到孩子们的心灵。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把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哲学指导、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渗透哲学思想,努力把物理学习上升为学科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正确而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卓有成效,而且对形成科学世界观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顽强的进取精神,除了来自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这是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学好物理课的精神支柱。
纵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科学文化珍品在世界的宝库中光彩夺目。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从1950年起就要求回国报效新生的祖国,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最终他克服重重困难,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钱三强、王淦昌、陈学善、戚发轫等一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两弹一星”的光环,才有“神舟”载人的梦想。
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进行授课,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四、意志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所介绍的科学家为了取得成功,追求自然奥妙而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刻苦勤奋的精神,为科学事业忘我献身的品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优化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居里夫妇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氯化镭;法拉第历经十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伽利略为了追求科学真理,坚持观察和实验,终于被他开启了人类“实验物理”的先河……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的物理学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必定可以实现新课标下充满情感的生动课堂,实现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持续提升。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德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言不存在“无德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例如,在 “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而在学习“回声”中介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学习声的传播时,有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章内容的时候,讲“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时学生对磁铁吸引铁钉实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还可以通过有关实例说明例如两个同学面对面同时施力时产生的效果,进一步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另外,在讲“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教师设问:“某人家里有个窗式衣柜侧放在有过膛风的中间,当有过膛风经过时柜门为什么会自动打开?”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设计小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是因为当有过堂风经过柜门时,柜门外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而柜门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故柜门会自动打开。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惯性定律、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等。学生由于经历和水平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课本,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做好实验,实验使用的器材要简单些,观察现象的结果要明确,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在做硬币“跳高”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硬币会“跳高”,这时教师现场展示一下,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要求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从而使他们明白做实验要脚踏实地去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学习“电磁感应”这节课,在得出电磁感应现象后,抓住时机讲法拉第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电磁感应”。他在1821~1831年间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他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细心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找准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就可以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时,明确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德育要求,采取合理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相信一定能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郑州市新奇中学
物理组
2012年9月1日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科德育中,要摒弃传统的,将学生的头脑当做一个容器进行机械灌输的做法,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或模拟道德冲突,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真诚与坦率的环境中体验,唤起他们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道德责任,提升他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在教材内容中渗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例如:物理教材许多节的开头有个大问号,问号后面,通过故事、现象或实验提出问题,以提起大家的兴趣或引起大家的思考。例如:《焦耳定律》开头的“?”: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绝缘皮,为什么?这样一开始就吊起了同学们的胃口,他们在迫不及待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学习。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同学们就有一种满足感,当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时,又有一种成功感。这时同学们像一只扬起风帆的小船,只等科学的东风一吹,马上在知识的海洋上遨游。
学好科学不但能解释一些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且还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高科技问题,比方说发射卫星时,就知道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转的惯性,向东发射,以减小发射难度。
学好科学,就能用科学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破除迷信。例如讲到日食、月食时,告诉大家:古代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凶兆,现在当然很少有人相信这些了。但是还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一些新的迷信,甚至披上科学的外衣来蛊惑大家。我们一定要拿起科学的武器来击败一切虚假、骗人的把戏。
讲到白炽电灯时,自然想到了大科学家爱迪生从小就对科学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讲授某些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看来,名人的成长历程对学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容易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的健全。从哥白尼、布鲁诺到爱迪生、牛顿、法拉第等等,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下蕴含的多少的血泪艰辛,让学生去体会去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
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最好的平台。因此,实验课上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很多学生在实验前由于已知实验结果,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总在期待那“精确”的实验数据,这就明显偏离了实验的本质意义,探究实验成了验证实验,性质就完全改变。因此,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爱国爱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像学生灌输爱国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是每个教师的责职。
授课中,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的科研史、科研实力是必要的。例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这些建筑对声音美学的完美体现,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人的闪光智慧,古代的辉煌文化,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在讲到近代物理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的跟学生介绍目前我国的科研实力,当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研与世界先进国家科研水平的差距,在介绍我国在近代物理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同先进国家间存在差距的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振奋民族精神。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要时刻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时候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正确的爱国情愫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在实验中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上好实验课,既能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更是渗透爱护公物、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时机。
像温度计、量筒、烧杯等仪器是易碎品,天平、电表等仪器比较精密,所以同学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仪器,尤其是若能养成爱护物品的习惯,将来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万一不小心损坏了仪器,要勇于承认,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实验时既要仔细认真,又要如实记录结果。错误的测量可能会导致一次实验的失败,误差过大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美国在研究航空发动机时,测量的系统误差由0.5%上升到1%,造成了研制一台发动机增加300万美元的损失。
再如做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生了争议。我急忙走过去,一个同学说:“我们重做了好几次,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我认为操作过程没有出错。”另一个同学说:“我们已经预习了,透过过程看结果,结果不对,过程肯定错了。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当评委,而是请大家暂停。我问:“哪组同学做的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不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学们不知醉瓮之意,有两个组的同学慢慢地举起手。我又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有几个组的同学刷地举起手来。我满意地说:“我们只要有测量,就会存在误差,所以课本结论与实验事实有点偏差是常有的事。我们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这是我们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科学的方法。”
讲到科学的方法,物理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做这类实验,首先要在一定的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既需要我们有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做这类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所研究的物理量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2003年济南中考试题就涉及了一个探索性实验,探索水平抛出的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出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更注重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既突出了科学探索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又体现了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西严店中学 姓名:杜 云 学科:物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