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算24点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算“24点”》是苏教2011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几张扑克牌上的点数,选择合理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算出结果为24。这个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认识,提高运算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这一趣味性强、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活动由原二年级上册移至本册教学,更注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方法多样性的锻炼。
说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算“24点”的学习活动中,丰富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认识,提高运算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增强数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得合作与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信心。
说教学重、难点:用四张牌算24点。
说设计理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感性认识,发展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寻找最强大脑为主线的一系列活动,以小组合作和竞赛为主要学习形式,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提高,使学生在逐步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说教学准备: 4人为一组,给每位学生准备A-10的扑克牌和练习单、教师准备大号扑克牌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入门篇,激趣导入
通过“最强大脑”这个热门节目,引出寻找我们班的最强大脑,激起学生挑战的欲望。然后通过“开心视算100秒”的游戏,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加、减、乘、除的方法都可以得到24。揭题并介绍游戏规则。
第二个环节:基础篇,三张牌算24点
1、让学生从10张牌中找出两个好朋友,直接算出24。两张牌算24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玩法,简单的拿牌游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为学生学三张牌、四张牌算24 点做好了铺垫。
2、三张牌算24点。用大号的扑克牌抽出7、6、3算24,再用7、8、9算24,使学生初步体会游戏规则和算法。大号扑克牌的使用和灵动的课件演示能有效地展示算24点的思维指向及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3、出示两组牌:2、3、4 3、5、9,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小组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让学生独立尝试,感悟算法,在交流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4、课件出示4、7和一张未知牌,这三张牌能算出24,猜猜这张牌是几。猜牌的游戏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个环节:强化篇,四张牌算24点
1、用A、2、5、8算24点。从三张牌到四张牌是一个思维的提升,所以这个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借鉴,然后集体汇报交流。把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有效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逐步优化学生的策略,同时也鼓励富有个性的思考。
2、限时练习。让学生在3分钟内算3道题。在学生掌握了算法、优化了策略之后,独立的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计算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个环节:最强大脑争霸赛
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摸牌算24点的游戏,以得牌的多少选出小组冠军。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此时安排游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速度,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四张牌都能算出24。
第五个环节:最强大脑终极战
每组的冠军代表本组出战,比赛采用抢答形式,每位同学都可以用笔帮助选手列式。根据答对题数决出获胜者。这个环节我适当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有包含数字10的牌,有多张同样数字的牌。采用抢答形式,把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第六个环节:小结延伸
请获胜者发表获奖感言,分享自己获胜的秘诀。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日记:算二十四点(精选)
四年级数学日记:算二十四点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玩二十四点,我们碰到了很多难题,但都被 一一化解了。比如 9,5,6,7。我想:这里面有个 6,只要有 4 就行了,可是,9-5=4,7 怎么办呢?7-5=2,9-2 又不等于 4,9×5=45,45÷ 7 还有余数,5×7=35,35÷9 也有余数,其他方法我也试过了,不 行,所以 9,5,7 根本不能算出 4。后来我转念一想,如果把乘以 6 改成加上 6 就简单多了,因为 7-5=2,2×9=18,18+6 就等于 24 了,所以这题的答案是:(7-5)×9+6=24。还有 10,11,7,8。8 只要有个 3 就行了,可 11-7=4,10-4 又等于 6,10-7=3,11 怎么办?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妈妈算出来,答案是(11+10)÷7×8=24,哎,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最后一题:8,13,4,3。我想,有个 3,有个 8,就等于 24 了,可 13-4 不等于 1,所以乘法 不行了。用除法呢?这个想法启发了我,我便想,13-4=9,9,8,3 可不可以算出 24 呢?可以!9×8=72,72÷3=24,所以答案便是(13-4)×8÷3=24,妈妈灵机也想出来了。
解法:(13-4)÷3×8=24,真又趣。
第三篇:点的轨迹说课稿
点的轨迹
(一)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三学制初三几何第七章7.1圆中“点的轨迹”(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几点说明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小节内容是学生在学过圆的定义以后,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点的集合”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介绍“点的轨迹”的初步知识。“点的轨迹”既是几何里的重要概念,又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及进一步学习解析几何、高中物理等内容的基础。作为选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江苏淮安中考考纲都只要求“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本,不作拓宽加深。
2.重点、难点
重点:对五种基本轨迹中的前三种的认识。
难点:对“点的轨迹”的概念的认识,尤其是对两层含义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点的轨迹”的定义;
(2)在学生已知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五种基本轨迹中的前三种。2.能力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概括新知识的能力;(2)逐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带领学生感悟数学(图形)美;
(2)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
1.本小节是选学内容,知识本身也比较抽象,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点的轨迹的定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老师的启发、点拨,熟悉前三种基本轨迹,会做书后练习,不必扩充。
2.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归纳第一个基本轨迹,进而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后两个基本轨迹。
3.采用幻灯投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功能创设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4.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真实内涵。
四、教学流程
1.由计算机课件演示引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运动的观点理解了“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另外用集合来定义的几何图形还有两个,我们简要复习一下。(复习略。板书: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动点的有关知识。画板课件演示:
(1)木星绕太阳旋转(2)炮弹飞行的轨迹
如果我们把运动的物体看作一个动点,那么它们按照某一规律运动经过的路线所留下的痕迹,都给我们以点的轨迹的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关于动点的例子。(夜晚星空中的流星、飞行的萤火虫、跳8字舞的蜜蜂、钟摆、抛出的粉笔头等等)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打出幻灯)(要求学生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
(1)党的生日快要到了,学校要求后勤人员以旗杆底部为中心,在旗杆周围摆放花盆,要求摆放的所有花盆到旗杆底部的距离必须相等,请你设计一个摆放方案。
(2)要在交叉的两条公路内部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应建在什么位置上?(3)要在相距1000M的两个工厂附近修建一条公路,要求公路上(公路看成一条线)任何一点到两个工厂的距离相等,应如何修建这条公路?
很多同学都认为第一个问题中的花盆应摆在一个圆上,我也同意,不过我们发现各人摆放的圆的大小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旗杆底部只确定了圆心而没有确定其大小,因此必须给出半径。我现在给出半径为3M,谁能说出这个圆位置、大小?
分析过程中不断进行课件演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所组成的图形
提问:圆是由一些点组成的,那么这些点符合什么条件呢?(板书: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提问:圆上的任何一点是否都符合这个条件?(板书:圆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是否都在圆上?(板书: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圆上)2.点的轨迹的定义
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分析定义:重点圈出“条件”、“所有”)
(通过圆的演示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点的轨迹的两层含义)两层含义:
(1)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纯粹性)(2)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完备性)
提问:圆上的点符合什么条件?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提问:符合这个条件的圆是否任意?(板书:圆心、半径)3.常见的点的轨迹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注意与集合定义的区别)
练习: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提问:点所符合的条件是什么?图形是什么?它的圆心、半径分别是什么?圆上的任何一点是否都符合条件?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是否都在圆上?
(以A为圆心,3cm长为半径的圆。)
归纳:在研究符合某个条件的点的轨迹时,首先要弄清其条件,然后画图找几个点分析一下,看看点的变化趋势,作出大胆猜想,最后验证是否符合两个特征。(板书:探求轨迹的方法1.分析条件 2.画图分析
3.验证)提问: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所组成的图形、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所组成的图形分别是什么?(让学生边看演示边讨论后通过类比归纳得出)
课件演示——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 课件演示——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
(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3)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板书略。基本轨迹出来后分析其条件、对象、图形)练习1:画出到线段AB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练习2: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分析略)
4.例题分析(计算机课件演示)
⊙O过两个已知点A、B,圆心O的轨迹是什么?画出它的图形。(1.分析条件 2.画图分析
3.验证)
练习3: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OAB的顶点O的轨迹是什么?(学生讨论)(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除外))
5.小结:(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归纳得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轨迹的概念,特别是通过对三个几何概念的复习,我们自己归纳出三个基本轨迹,使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提高了一步。同时我们又可以用轨迹的有关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完成我在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点的轨迹的概念(两层含义)(2)常见基本轨迹(1)、(2)、(3)(3)探求轨迹的方法 6.作业:
(1)阅读教材P.67—70。
(2)教材P.83中的6(1)、(2)、(3)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
点的轨迹(1)点的轨迹的定义(包含两层含义)(2)三个基本轨迹(3)探求轨迹的方法
2.时间的安排
概念的复习、实例的引入大约6分钟,点的轨迹的定义的分析大约6分钟,第一个轨迹的分析与练习大约10分钟,第二、第三个轨迹的分析与练习大约8分钟,例题分析与练习大约10分钟,归纳小结与看书大约5分钟。
3.设计所体现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以上是本人关于“点的轨迹”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仅是一人之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篇:点的魅力说课稿
《点的魅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教育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点的魅力》。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点的魅力》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点的位置、大小、排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生活中学会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以游戏导入,之后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点的位置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以及点的大小、排列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的移动、旋转。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点,并感受点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赏析教师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用点装饰美化礼物,让学生感受合作和创作的双重乐趣。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引导孩子体会点在纸上位置不同给我们感受不同,体验点的大小不同、排列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点,掌握点的特点,大胆想象利用点进行设计装饰物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发现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丽和好处,我们要善于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去观察,去欣赏我们的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点在纸上不同位置给人的视觉不同;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点的疏密和大小变化带来的动态感和远近感,感受点带来的诸多魅力。
难点是通过“玩”点,继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点的美,用点大胆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今天老师把自己喜爱的喜羊羊朋友也请来了。请你帮助它把眼睛贴上去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创设了游戏这一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的魅力。)
2、展开新课,研究探讨: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我分为4个教学片段进行教学:(1)讲述喜羊羊高空跳伞的小故事,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点的排列组合。让学生在故事和动手操作中,把故事和画面对照起来,体会点的位置和排列变化,理解“排列 现状 直线 曲线 图案”等美术概念。并板书。
(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点的魅力。)
(2)引导观察探讨点的作品两幅,观察、分析点的大小、排列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移动感、远近感。
(学生在感受了点的位置和排列的魅力之后,深入感受点的大小、排列、位置发生改变所带来的魅力。)
(3)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点,认识到点无处不在,点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这一片段让学生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点的魅力)
(4)教师展示几幅书包作品,让学生欣赏评述,了解如何运用点的变化创作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如何运用点进行装饰)
3、小组合作、装饰创作。
(1)明确任务:帮助了喜羊羊,他很高兴,邀请我们去新家做客,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送给他们一些漂亮礼物吧!小组讨论:用现有材料,打算用什么方法怎么去做并进行合理分工。(出示课前准备的美术材料)
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同时,并播放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4、作品展示:自评、互评、师评
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评价: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首先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5、课堂小结:
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6、课后拓展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为母亲设计一份礼物。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
点的魅力 位置
排列 直线 曲线 图案 大小近大远小
第五篇:《点、线、面》说课稿
《点、线、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10课----《点、线、面》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欣赏感受“点、线、面”,学习运用点、线、面去装饰物体。教材中选入了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图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干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属由六课组成,主要讲植物。编者为何把《点线面》放在这里呢?我分析教材,发现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花儿朵朵》、《我爱树木》、《树上树下》、《水墨画树》等课,这几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并了解了点线面在水墨画中丰富的变化。而《点线面》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特点,组合及变化规律等,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会变的花树叶》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装饰花树叶,《点线面》的教学也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结合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点线面作品。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使用要富有变化,有节奏感,不能单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点线面,并且在绘画中,也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点线面的组合规律运用还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让学生在欣赏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的图片中感受点线面的美。
操作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用点线面装饰的方法。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感受点线面的艺术魅力。
3、通过比较,通过观察探讨,感受点线面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装饰效果。
4、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这部分,我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教学。
1、动画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所以我用这样的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魔术师,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教师的提问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播放课件,小点子魔术师介绍自己,并表演自己的本领,小点子变化成各种形状的点,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等等。接着,线条魔术师和块面魔术师表演。通过三位魔术师的表演,小朋友就能直观的认识点线面的各种形状。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现在,我们都认识点线面了吗?请小朋友看我们的地球,是点还是面?”老师再把地球放在银河系中,让学生观察,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相对性。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点、线、面》。
2、欣赏图片,感知点线面的装饰魅力
用课件展示图片,有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新课标提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去欣赏,去感受,去体会。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作品中点线面在那里?是怎么组合的?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然后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在大自然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点线面巧妙组合而成的东西?让学生从具象的图形中找到抽象的点线面,这样,学生就了解的更全面了。此处的欣赏也为下面点线面的组合与变化打下了基础。
3、探讨研究,了解点线面的组合与变化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画,一幅是点线面排列很整齐,有规律,另一幅是很自由。学生观察比较并小组讨论,两种组合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后交流,老师总结。本环节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点线面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效果。
4、实践尝试,运用点线面进行装饰。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地参与。
在学生了解点线的粗细,疏密变化,面的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我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黑板上展示一张大图,《快乐城堡》里面有城堡、树木、人物、动物等,他们都是用各色卡纸剪的外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点线面去装饰这些具象的物体,大的城堡可以合作完成,学生还可以用画笔添加自己想要的点线面。学生可以自由的去拼摆,去感悟。通过自主尝试,感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并且采用拼摆的方法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六、课堂评价
评析作品,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快乐城堡》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部分装饰的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述: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面的组合是否合理,点线面的使用是否有变化,有节奏感。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