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汪定用
在一次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即兴演讲的环节中。评委老师出了—个大胆的命题:如果化学不再中考,你会如何教?选手们基本上是统一的回答,即如果化学不参加中考将会如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实验,开展探究,联系实际和启迪思维。言外之意,中考束缚了他们化学教学的手脚。最近,在一个大规模初中化学新教材培训会上,—位资深教师向教材主编发问说,教材习题中“铁生锈”不应该算作化学性质,应加一个“能”字或“会”字,即“铁能生锈”或“铁会生锈”。教材主编解释说,这不是—个问题,并告诫初中化学不要教得这样死,也不要揪得这样细。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地说,万—考到了是算错还是算对呢?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纷纷赞同这位教师的忧虑。
这两个事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即片面地放大了化学的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糊能。常常表现出教学的知识密密匝匝、面面俱到,不能使学生确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稳固的核心概念;片面地加快教学进度,追求效率,即压缩知识形成的过程,拉长结果或结论的训练,压缩新授课课时,延长复习课长度等;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观念、思想与方法,知识抵达不到价值的层次。如此等等,初中化学教学很难上升到学科启蒙的高度。其主要原因:一是年级的特殊性。由于初中化学开设在初三,对化学学科的定位常常是中考学科而不是启蒙学科,中考成了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教师学科素养的制约。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长期囿于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上,教材中具体形态的知识不断清晰,而学科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却不断模糊。
为此,笔者以为初中化学要回归启蒙性这一基本性质,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以下具体论述初中化学回归学科素养,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回归学科兴趣——多一点实验和多一些情境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学科,兴趣理应是教学长期关注的基本目标,但是不少老师片面地追求进度和所谓的课堂效率,常常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缺乏设计和缺少耐心。使得教学远离了初中化学还是一门新学科的客观事实,化学学科兴趣的缺失成了化学教学中—个突出的问题。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尤其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实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虽然实验会增加教学成本,如教师准备的经历、课堂教学时间等,也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而且有时候从知识的接受效率上 来看,实验比不实验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实验可以产生很多教育附加值,如感知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兴趣,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哺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教学中少一些题多一些情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学案或导学案中把知识转化为了题目。教学过程演化成了做题、讲题的过程,学生学习变得没有兴趣。课堂作为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多一些情境少一些题,因为情境是指向学生内在的,而题往往是固着在知识上外在指令于学生的。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的确需要的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题也要尽量设计为问题情境,避免生硬和简单化训练。
二、回归学科之基——凸显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
化学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之基,也是教学中处理化学学科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上多和少的关系的根本凭据。
1.要知道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内容范畴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元素的有限性的观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基本学科观念。
2.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是对于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尤其关键。比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上,学生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抽象难懂。其实元素的本义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之意,而“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化学上对于元素的定义,即化学元素的定义,但它仍然服从于物质基本成分的元素本义。元素概念的教学可以沿着元素本义、化学元素和科学元素观的线索,分三段进行。第-段是导入部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询组成千千万万的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在中国古代哲人们就提出了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即“五行学说”,其实这五行就是五种元素。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到底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从元素的本义引出概念);第二部分是形成概念部分:近代化学家波义耳认为通过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成分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即元素,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例如水电解中水分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不是元素,而其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分,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然后给出元素的化学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并结合事例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确立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中科学的元素观念,以深化概念。出示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月球中、来自外星球陨石中元素分布,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元素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成分。通过对具体反应的讨论,明确世界万物虽发生化学变化而元素是不变,从而升华和回归元素的概念。
3.就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
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学科重要知识的教学进行较好而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教学问题突出,集中反映在把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当作静态的知识来教,采用的方式以说教和训练为主,不能上升到建立认识和确立观念的层次上。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如果通过简单的现象和科学事实告诉学生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很小、运动和有间隔,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强化,这样的教学就是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仅仅作为知识来教学。如果作为观念来教学,那就要让学生能确信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并能用以看待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就是要持有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基本观点。这样,以上的教学要作较大的改造警即通过生活中一杯水变少等现象引起学生关于物质构成的思考并显现学生融有的看法,随之提供一些典型现象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假说、解释或获得科学证据,以不断检验和修正原有看法,从而初步形成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可见,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内生性的.、建构性的,丽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
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往往还需要逐步的、持续的教学过程来加以深化。还是上例,2 随后“分子、原子、离子、电离”的教学就是在认识广度和深度上对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念上的丰富,教学时要注意与之前形成的粒子观念相呼应,在阶段性复习时还要进一步总结提升。
三、回归学科思想方法——观察、比较与分类、假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假说和模型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实验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及警模型法在初中化学中体现不明显,这里就主要说明观察、分类翻假说。
1.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功。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观察作为化学启蒙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不但在教学前期没有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以后的实验中也不重视训练学生观察,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耐心,以至实验 课上学生常常是动手时热热闹闹而动脑时冷冷清清。化学教学中要通过明确实验目的来引起观察的动机;要通过清晰实验过程来明确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程序和观察的手段;要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实验中有充分观察的时间和安静观察的氛围,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行 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2.比较与分类——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逻辑方法
在化学研究中,由观察、实验获得的大量化学方面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比较和分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与科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基本概念,提出各种化学假说,发展化学理论。因此,比较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比较是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可以在教学上进行很好的实践。如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原子与元素的比较,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比较,碳的几种单质性质的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多二氧化碳与氯气实验室制法的比较。几种金属性质的比较,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的比较等等。分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初中化学既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分类的方法,如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性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分类等等,而且在章节编排上也逐步体现了 分类研究的思想,如第六单元标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第八单元标题是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常见的酸碱盐等。
3.假说——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假说赋予探究魅力和促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化学科学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假说和检验的过程,假说推动了化学新理论的形成。例如元素周期律发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假说和求证的过程:纽兰兹提出的“八音律”——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 质量排列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预言了镓、铳、锗三种未知元素的存在——预言被证实,周期表的假说被人们接受——氩元素的发现修正了元素排列依据(即按原子序数排列),确立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形式。
基于假说对于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假说,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其教学方式主要有:其一,渗透式地体现假说。例如,在进行元素周期表教学时,就可以适度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多让学生体会到假说的科学魅力;其二,围绕假说开展探究性教学。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以放在科学史的背景下,庙拉瓦锡从“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的实验提出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相等的假说切入,把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实验作为验证假说的角度展开教学,从而让整个教学因围绕假说而具有浓厚的探究性和科学人文性;其三,把假 3 说作为一种教学过程,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体验科学的本质。例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提出物质构成的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再去解释一些现象,从而确立粒子的观念。再如,核外电子排布中“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的教学,先通过观察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排布,提出稳定结构的假说,接着利用稳定结构的假说推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活泼性。随后提供印证推测的客观事实,如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氟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更活泼,在低温和黑暗的情况下也能同很多物质反应,从而把假说变成“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 相关”、“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认识。
四、回归学科基本技能的本质内涵——从怎么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用语书写、化学基本计算是初中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一定量的强化训练来掌握,也需要通过内涵理解来体会。
1.有些技能可以进行理解性地教
例如,实验操作中的液体倾倒,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细口瓶的瓶塞要倒放在桌子上,为什么倾倒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为什么拿瓶子时标签要正对手心等等操作要求,这样理解性地教既使得教学深刻,而且又便于技能掌握。
2.有些技能要充分彰显其意义内涵,唤起技能学习的动机和领会技能所承载的价值
例如,化学式的书写,可以通过对“为什么用‘H2O’,来表示水,而不用‘水’或‘water”’的讨论,来体会化学式是一种形式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符号,从而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和引起书写化学式的内在渴望。再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先讨论“如何定量说明2g蔗糖完全溶于8g水与5g蔗糖完全溶于20g水哪一杯更甜”,概括出一定量溶剂中比较溶质、一定量溶质中比较溶剂、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等基本思路,然后再从一定量溶液中比较溶质这种思路中引出溶质质量分数及计算。这种从技能的意义背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技能本质内涵的教学既促进了技能的有效掌握又突出了学科价值。
3.有些技能的教学要从基本原理出发,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例如,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技能教学。首先并不要急于对列关系式及计算的基本格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2g氢气和8g氧气生成10g水”的深度辨析,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相互制衡的,即一种,物质的质量确定其它物质的质量也就被确定,这就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理。体会到这一点,根据已知量列关系式也就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技能教学不能单纯化和单一化,要从其内涵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目标,让技能教学变得有效和厚重。
初三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点,虽然从学科整体上看内容容量和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学科启蒙的地位上看教学要求很高,而且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学科素养是学科启蒙的主要内容,回归学科素养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
第二篇: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叙事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叙事
撰写教学叙事的流程:
(1)选取课例
学员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备选研修主题中选择一个研修主题。根据选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与之相应的讲授课例。
(2)介绍授课情况
利用这次国培中学习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授课后,将实施的课例教学与以前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前后差异。
(3)总结反思
反思这次教学过程,并将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注意事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学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学记叙文”而不是“教学论文”。这种教学“记叙文”比传统的教学“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学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作为我们这次国培要求的教学叙事应该多一个要求:与国培的研修主题相结合。根据提供的主题确定您的研修主题,从某一方面(讨论法,演示法,多媒体、实验法、参观法、陶冶法、探究法、自制教具、教学语言、讲授法、谈话法等等)来阐述研修主题
样例如下:
【教学叙事】主题:如何提高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记一堂令我回味的铝及化合物的复习课
(表述了自己所选的研修主题)
“铃„„”,我拿着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也难怪
第五节课了吗,我也正发愁怎么上这课呢?
上课后,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屏幕上,利用课前五分钟想复习、巩固并概括性地说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发现学生不仅概括得不好,而且回答问题时还有气无力的样子,引起了我的不满和烦躁,我耐着性子将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了讲解,对提问中同学们的表现作了点评,还话里话外地批评了某些同学,这时有些同学稍微好了一些。
讲课开始了,这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因为这是一堂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它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此,我设计有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分层达标训练,同时把每层问题和训练都用精彩的画面展示在大屏幕上,层层到位,自我感觉一定会异常精彩。五分钟过去了,教室里除了我的讲课声和偶尔一、二位同学的附和声之外,感觉特别的沉闷,“怎么搞的”,我的火气在心里生长,好像和谁赌气似的,草草地结束了第一层的讲解。然后,把训练打在屏幕上,要求同学们在五分种之内完成第一层次的十道小题。有的同学已经从我的语气中查觉到我的不快,于是,赶紧认真地做起题来,教室里仿佛结冰了,一阵凉意穿过我心,我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唉!怎样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情景呢?
我慢慢地巡视着,暗暗地告诉自己千万别发火,借以平息自己急躁的情绪。想着下面的课怎么上,调动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准备得再好,也注定会是一堂失败的课。边走边思谋着,忽然我发现一位同学桌子上放着一本“开心辞典大全”,立即,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的画面在我心头一闪。有了!我快步走上讲台,根据自己的备课笔记,调整了一下思路,快速地将第二层次和第三次的设疑、问题及训练浓缩成了十个难易适度的多选题。我转身在黑板上奋笔书写起来。这时候,我感觉到有些同学的目光开始随着我的粉笔在移动了,听到有些同学们在窃窃思语了,我心中暗暗窃喜,我仍在黑板上快速书写着„„我回转身,扫视了全班一下,面带微笑且大声宣布了我的规则:“下面两个层次共十道题,每小组任选二小题,由组长同学作为代表,上讲台选题和答题,请四位小组长拿着书和笔记上讲台”这时,同学们有点骚动,我没有理会,转身面对组长们说:“若回答不出,可以有二种求助方式,即求助书本和求助同组同学。请班长上来计时,每小题 2 分钟”我停顿了一下,这时,课堂上已经一扫刚才沉闷的气氛,我继续说:“开心辞典答题是有奖励的,我的奖励就是:今天的作业可以选作,我今天的身份是主持人”。这时同学们的脸上已不见了刚才的无精打采而变得神采飞扬,课堂上已不再是只有我的声音。选题,求助,作答,同组的同学那种热切地希望自己的组长是最棒的;翻书声,讨论声,被求助的同学响亮的回答声,在我听来是那么的动听,我的提示和点评又常常引起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中,这堂课将原先预计的教学内容完全在活动中被触及并消化掉时,欢快的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着自己的想法„„走出教室时,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的脸烧烧的,激动的心不能平静。这堂课令我记忆深刻,至今还回味着,因为我似乎很久没有遇到这么火热的师生同质疑、共探究的场景了。(描述课例中发生的让自己的思维发生矛盾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的教学故事)
这堂课有两点成功之处,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是触发了学生们思考的激情,调动了教室里多种声音的存在,实现了师生、生生的真正互动。
这堂课也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是突发事件,准备不足,造成课堂调控不到位;二是由于是专人发言,指定求助对象,所以部分同学浑水摸鱼,无法大面积互动起来。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像第四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此时同学们饿了、困了)的情况。许多老师常常会抱怨上课没有效果,精心准备的内容根本无法落实。通过这堂课的经历,让我对新的教学理念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什么才叫精心备课?精心备什么?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就是:备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备教法(传授知识的方法)、备学生(学生接爱程度)、备学法(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一切均是老师让学生怎么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接受,主角是教师;而这堂课虽是突发事件,它让我真正无法忘怀就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的需要。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我想应该是:备“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备“创设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所谓“问题情境”不是教师一厢情愿设计好了一个框框,让学生跟着老师动,而是教师必须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氛围。
这正符合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画龙点睛的引导。
通过这堂课不由得让我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按照自己对备课的认识,凡是关于基本理论学习,或复习课,习题课等,基本上每堂课都精心设计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如错题辨析型、或一题多解型、或思考讨论型等,课堂上极力营造质疑、探究的思维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开心答题,开心求助,我及时改变评价方式,或当堂鼓励,或给表现突出的同学特别成绩,或免做或选做当堂作业等,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踊跃参加,真正实现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体验了真正的快乐学习。(反思:本节课在理论和实践上给自己的启发与思考,明确自己了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努力方向,并与本次国培研修所选择的主题相结合)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课题
2氧气 教材分析
教材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认识到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学情分析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障碍点是观察实验准确描述现象,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从
导入新课 动画场景引入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色、态、味等角度描述氧气的物理激活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反应出性质,并归纳。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过度:刚才我展示的那瓶无色气体,指导学生观察,总结验氧方法。是不是氧气?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 板书: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生思维
实验导学
2、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引导探索 么?
演示实验二:探究细铁丝在氧气中燃 烧。
提问:(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
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要在集气
瓶底部先放一些细沙或水? 演示实验一:探究硫在空气和氧气中
1、观察到的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燃烧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
燃烧发出紫色的火焰,有刺激性气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现
味的气体产生。讨论现象不同的原 象不同的原因。
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讨论得:为吸收二氧化硫气体,体现循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序 观察现象、表述现象;交流发言:渐进(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的认知
归 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2)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化物落律 下使集气瓶炸裂。
通过上面木条、硫磺、铁丝等物
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交流得: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
性质比较活泼。总结出氧气的哪些性质?
过渡: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
归磷、硫、铁丝和氧气反应,请同学们书写文字表达式:
纳总结 分别写出这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讲述:这几个反应都是由两种物质反
硫+氧气→
二氧化硫 应生成一种物质,这种反应叫做 化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合反应。
这三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物质和氧发生反应,我们就把分析讨论、理解以上化学反应的特分析讨论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征,归纳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 得出结论 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概念。性。
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认真做到:
1、课堂设计与生活体验密切相联。“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进到深入,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氧气学生已经很熟悉,就要联系实际生活,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比如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动画场景引入,引起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兴趣。事实证明,这种引入的方式,的确起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虽为演示实验,更须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都要得到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通过问题质疑,生生互动等主动构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知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它还是一种传输的载体。就这节课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实验技能,环保意识,甚至还有合作意识,生存意识,科学方法等。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800字)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化学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化学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化学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氧气》这一课主要围绕“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是怎么制取的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采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空气中有氧气,怎么获得?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辩明是非,弄清楚制取气体需要什么装置,再进一步举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寓理于例中,学生就自然会主动到书里寻找理由,寻找制取根据,并互相交换意见,合作探讨,最后解答。这样,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等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二、反思化学课堂应该是情感化的课堂。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所以,在一节课的开始我试着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除了此种交流之外,我还学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再者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我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反思化学课堂应该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初中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信,他们也不例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你读的很好!”到底好在哪里?评价很笼统,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要求教师课堂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杜绝笼统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并对课堂评价用语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真实性、引导性、激励性、艺术性等。
四、反思化学课堂不忽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启示:(1)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对初中化学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
1、为什么?(原因)
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
3、怎么办?(措施方法)(2)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
以上是我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化学课堂教学,努力向有效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化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