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困惑
尊敬的老师:
您好!祝您暑假快乐!再次感谢您在陕西师范大学培训期间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是根据老师们所填问卷整理出的教学实践困惑。供大家交流研讨。
经过整理,老师们反映出的困惑有以下几方面:
通识类——教学艺术如何提高实现?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师德的评价标准。理解与教育学生——学生学习力差异大,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知应该注重哪部分。教书与育人的问题矛盾。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自主学习差,难引导。差生的转换方法及案例。因学生无法配合,好多先进的理念用不上。思维能力、人文知识与应试能力的选择。
课堂教学——教学重难点突破,化学兴趣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三维目标落实。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对化学语言的书写和表达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教学模式的选用——对教学模式的学习注重了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课堂过程关注减少。实验教学——大班如何实现,缺乏专业准备实验的老师,学生探究时间难把握。探究的重、难点。学时与学生探究实践的矛盾。如何使实验生活化问题。处理有效探究中的有效点及怎样达到有效性?
教学资源——资源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平台。课程资源开发不熟悉,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室和班级数严重不配套,学生实验不能按教学进度和设计完成。教材内容简单。课后作业层次不清,量少,典型性不太强。
教师合作交流——教师少,缺少交流机会。
教学反思——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如个人的教学特色无法总结出来;缺少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缺点、优点及改进的方法、措施等。
第二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近些年来,我对初中化学中考情况进行分析,反映学生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能力的情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误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有些教师做不全实验
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事又有针对性。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基本是放任式,忽视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2、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和归纳总结不力
因为大多农村中学不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因此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等工作往往忽略,就是想去精心准备、组织,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操作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探究,难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现在的教材,也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硝酸钾晶体和胆矾晶体的制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机会。
总之,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的一点心得体会,实验学科就应以实验为主,不应该有半点的马虎,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化学国培在岗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互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针对一定的事件、情景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即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包括教师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生成”是指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试用几年中笔者认为“互动学习”能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教学得失
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5、能促进学生发现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6、能促进知识内化展开质疑解惑增强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互动、生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习目标在“互动学习”中以“问题化”方式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事先设定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完成的。即便是现行许多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展示或引导认定而完成。学习目标通常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培养”、“树立”等词语修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不可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应“问题化”因为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问题设置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是否明确自学的方法是否明确自学的要求是一堂课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学习目标应由师生、生生“互动”生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预习学习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所获得的信息然后由学生大胆置疑提出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梳理、整合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自主学习文本提供简明的学习要求。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化学“课题2 氧气”一节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师先用一个小实验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激趣引入课题提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4-36页内容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质疑本上。” 学生预习和记录好后让学生将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梳理“问题化”学习目标然后由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式初步整合“问题化”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视整合情况提出质疑激起新的“问题”矛盾最终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让知识技能在“互动学习”中以“探究”方式生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创设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1、简单的化学知识主要采用由学生自学文本内容后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质疑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方式组织互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思辩、评价中自然生成。
2、化学用语等记忆内容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练习互补、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互动生成。如学习元素符号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利用硬纸片制作好记忆卡一面写名称、一面写符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对互相做对照游戏。通过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3、以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如学习水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农村与工厂寻找浪费水资源与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2畅游本县两湖星云湖与抚仙湖思考两湖污染情况为什么不同3上网查寻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与资料并作好分类4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文题不限。学生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小组辩论赛、制作展板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水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性质、制备、原理等内容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疑惑设计实验或交流讨论重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现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学生发散性回答、补充、评价后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然后由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通过交流、争辩、互补、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操作要点再由各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验。实验后让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并书写反应表达式。由于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自然生成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解题方法在“互动学习”中以“反思”方式生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化学知识许多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化学解题方面学生没有多少方法解题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补尝创新。反思的目的在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其核心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补尝创新是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矫正、重点落实一个“补”字分为自我补尝、合作补尝。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展示设置好的基础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组内交流、补尝第二步师生先结合所学知识自编基础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交流收集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互补、反思、归纳形成解题方法第三步师生针对练习、交流中出现问题再次提出质疑由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反思教师点拔、引导从而达到查漏补缸、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体验情感、贵在探究”的情景或途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四个到位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编制初中化学“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体备课形式化导致“导学案”形式化 教师上课“导学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有时“一人操心大家享受”。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直接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备课的是一位教师上课是另一位教师把“备课”这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最后形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从备课组层面看由于备课组活动起步不久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的策划能力不够成熟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2.设计、编制“导学案”不合理 1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仅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上完后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做练习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清楚导学案的内函与实质。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方法、技能、思想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2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3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导学案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问题设置及选点具有随意性 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然而在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境第一在不需要提问处往往勉强设置问题且设置的问题价值低提问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如问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第二在最需要提问或提问效果最佳处一般认为应在关键点、重点、难点处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学生容易混淆处在知识转折或开拓处。往往反而没有设置问题或设置的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3.编制“导学案”与上课“教学模式”不配套 现阶段我校课堂教学均使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上课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多数教师均能运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上课但是课堂上却经常出现教师讲的仍然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没有理解导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以载体的形式用于现实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没有为学生预设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讨论的议题那么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就会与上课的“教学模式”不配套。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迅速推进西南农村初中优质资源积累少且分布极为不平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的业务技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编制导学案不清楚设计导学案应遵行的原则不明白编制导学案的方法与步骤。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走上规范、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地学校正在摸索、探讨的主要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对化学失去兴趣而化学本是一门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因此只有在课堂规范、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具体操作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目标明确以学定教训练达标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要求。
1、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在教师备课阶段要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建立的三维目标不一定是针对每一节课的而是针对每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以学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学的教也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首先要布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要因课程资源的内容来决定。学生的预习要带着一定的思考任务以防止走过程不求甚解但也要防止将预习作为全面自学预习的宗旨就是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其次导课后教师依据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学生“先学”。在“先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自主”与“合作”并举。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为他们“指南”。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攻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再次就是“后教”。“后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先学”的内容进行交流、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出评价也可以由“待优生”汇报自学结果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教师的点拨、讲解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待优生都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或是超出教材要求的知识不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最后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后教师再次组织“后教”。
3、训练达标就是通过对学生实施训练从而达成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训练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训练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就是上面的“先学”的过程第二是课堂独立作业第三是课后作业。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体现层次性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是训练学生的六个思维层次。当然不是要求每次训练都要面面俱到除了阶段测试外平时的训练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侧重的进行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闻德中学
唐龙
教学过程中,体会人人会有,教的时间越长,感受往往会越多,体会往往也会越丰富;当然,教学过程中,困惑也是人人会有,不过教的时间越长,困惑往往会越少,这与我们每个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断进取密切相关,下面我以我们学校初三老师提出的共性问题,说说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中的困惑
1、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困惑 新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胆扬弃。我们感觉新教材确实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难度,但是有些章节编排较乱,使得一些内容在根据教材顺序学习时,显得突兀,学生不易接受,有些知识点顺序安排也欠妥。比如,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就把分子原子元素做了一些叙述,导致学生一学到这就觉得云里雾里的,虽然设计了一些图示,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接受。还有,在使用新教材时,老师反映某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或不易完成,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在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臵、药品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实验了数次,效果不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针筒和中间玻璃管的固定;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太粗,不易与针筒连接;铜丝的多少,铜丝过多,玻璃管内不易装入,铜丝过少,氧气消耗不尽等。
另外,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如果没有中考这根指挥棒,我们感觉往往像在穿新鞋走老路,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微粒的直径、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能量变化,新课标中只提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那么到底应该落实到什么程度呢?
2、课时紧张的困惑
初三化学老师上了一个学期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课时很紧。新学科,学生比较陌生,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学快了后进生跟不上,学慢了进度跟不上,老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直接归纳,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时间分配出现困难。而且我校实施了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新授课型,第一环节教师活动,引入新课及展示学习目标,大约五分钟;第二环节,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大约十分钟;第三环节,教师精讲,归纳分析重要知识点,大约十五分钟;第四环节,当堂训练,教师点拨,大约十分钟。这样的方案实施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但是也许是因为模式的运用并不完全成熟,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觉得课时很紧,教师精讲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所以即使选重点讲,进度还是会偏慢一些。特别是有些涉及到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课题,更是难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模式从理论上确实对学生有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3、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化学课时紧张,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有时会感觉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时又有针对性,因此老师偏重理论教学,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忽略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现在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引导学生广泛的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在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有趣,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机会。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困惑 元素化合物课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常见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
5、学生管理上的困惑 初中三年,我认为初三的学生是叛逆的重要时期。老师普遍反映,初三的学生真得很难管,叛逆心理较强的学生,上课不听老师的话,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爱出风头,好逞强,女生爱漂亮,男生爱帅气,甚至有极其个别的学生偶尔顶撞老师,有时还会发生聚众斗殴等恶性事件。这样的学生最令年轻的老师头疼,因为年轻的老师有时缺乏耐心,更多地是缺乏经验。二.教学中解决困惑的具体措施
1、使用教材的改进方法: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分子原子元素的内容,老师可以少讲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觉得挺有意思,并且只记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元素就不用细学,一带而过就可以了,学习第二单元时,学生就不会受第一单元模糊混乱知识的影响,在老师的带领下,就会清楚地把原子分子元素的知识理清理顺,学会学好。对于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般采用先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进行测定,为了少污染一般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现象明显,说明问题。而后再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也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只是可视度很差,两者结合来做,比只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要好一些。
2、课时紧张的解决方法。解决教学时间还需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联系起来。毋庸臵疑,新课程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按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验探索和改进中较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新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一节课下来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1.教师活动:提出教学目标2.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解决简单常见练习3.教师活动:精讲教学内容,不带入过多的重复罗嗦性的语言文字。4.学生活动:完成课后典型练习。5.教师点评。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取组长组织讨论学习,课堂上生帮生的学习形式,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实验教学的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臵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解惑”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绪言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空杯生牛奶”、“清水变果汁”、“烧不坏的手帕”,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动口,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涨,我认为做好实验是关键。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改进方法
教学时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还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5、学生管理上的解决方法
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叛逆的原因,分析自身在教育学生上的不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长处,对不足之处用适当的方法指出,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老师还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感,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避免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小结:我们老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活力的学生,而不是一按电钮就会动的机器,我们不要总是一味的寻找学生身上的缺点,而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树立起“客户观”,即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客户”,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客户就是上帝”,一旦“上帝”不愿意听、不会做,或“上帝”的作业出现了问题,不要去责怪“上帝”,因为“上帝”无过错,而要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服务质量是否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这样去做,我们的教育质量就会有大幅度的提
第五篇: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探究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胡花
【摘 要】:九年级化学的“科学探究”应该如何实施?本文介绍并探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价值,并在实施和开展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最优教学研究中,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关键词】:化学 新课程 科学探究
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旨在改变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局面。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教学价值
具体分析来说,“科学探究”的教学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九年级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科学探究”必须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和创新了学生的思维
3.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学做科学”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爱动手的好习惯。一旦对某个问题有质疑,学生就会想到采取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答案之后,学生无疑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科学探究”的具体实践
在实施《九年级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对于“科学探究”,我们提出这样的实践方法:
1.提出问题
即设置疑问和激发兴趣阶段。对某些化学情景有了疑问,有了兴趣,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悬念性和扩展性,难度适中。
案例一: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学生提出以下疑问:
学生甲:为什么一定要用铁丝呢?可以用铁钉吗?
教师:问得好!应该给他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气氛活跃起来,一起鼓掌。教师:谁能够回答他的问题?
学生乙:拿一根铁钉来点燃它不就行了。
学生丙:我也有疑问,为什么我们烧的铁丝都一圈一圈呀?
学生丁:是绕成螺旋形状!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一根火柴呢?
教师:如果不把铁丝绕成螺旋形状就拿去燃烧会怎么样?如果不加那根火柴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们在下面唧唧喳喳议论开了„„
2.分析问题
即猜测、发现、分析并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探究激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对比、直觉等思维方法做出大胆设想。教师可以在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观察、感知并讨论,当然,讨论的方式包括个别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全班争议等形式。
在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之后,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已经达到顶峰。这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设计、操作和动手,验证他们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的实施要求教师正确指导和关注,学生积极配合,同时一定要联系本学校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案例二:(接前面提到的铁丝燃烧实验)
学生甲:老师,我们通过做实验不就可以检验我们的想法对不对了吗?
教师:对啊。不过在做实验之前要准备些什么呀?
他们纷纷说:仪器!还有药品!还要预先设计好实验步骤等等。
教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兴高采烈的行动起来了。有的找了根铁线燃烧,有的不加一根火柴拿去燃烧,有的甚至拿了一根生锈的铁钉燃烧。学生的笑声不断。很快答案出来了:
“铁钉都变黑了也不燃烧。”哄堂大笑。
“没有火柴不能够燃烧啊。” “长长的铁线也不能够燃烧。”
如果不绕成螺旋形状,铁丝也无法燃烧。”
“不,我有个方法,不用火柴应该可以照样燃烧。”
大家一阵议论之声:“真的?”
“把铁丝先在酒精灯上烧的通红,然后放进氧气瓶里。”
学生又纷纷行动起来了。
不久,全班却响起了一片叹息声:“唉,这样不行啊。”
教师:为什么这样做却不能够燃烧呢?让学生陷入了思考中„„
3.解决问题
即归纳整理和巩固发展并进行评价阶段。
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汇集了各种信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把个人的发现和认识系统化,结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共同概括,从而得出结论或个人评价,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起来。
案例三:(接上面的实验)
在全班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教师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分析和理解。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些大家亲自动手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收获了吗?
学生甲:现在我知道了,铁钉无法在空气中直接燃烧。大根的铁线也无法燃烧。
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我认为是接触面积大小的原因。” “不,我认为是温度问题。” 教师:好,具体点,怎么说呢?
“铁丝要达到一定温度才能够燃烧,温度不够高的话无法燃烧。” 学生甲:哦,所以铁钉和大根的铁线才无法燃烧啊。教师:对啊。那么,要缠一根火柴在铁丝末端的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丁:老师,我做了这个实验,我想是因为火柴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帮助铁丝着火。
教师:回答得很好,火柴起到引燃的作用。不过你刚才应该说铁丝燃烧,而不是着火。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体会?
“老师,我有个问题:铁丝绕成螺旋形状跟接触面积有关吗?” 应该有吧,有啊,一定有,同学们渐渐地坚决起来。“我认为,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的越快。”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绕成螺旋形状的目的是什么?
“啊,我知道了,也是帮助它燃烧。”
教师:非常好。教师接着解释原因。
“我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后放在氧气瓶里却不可以燃烧啊,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学生冒出一句。
“很easy 啊,”另一个学生冒出句英文,全班大笑,他接着说:“因为铁丝在加热时温度够高了,但是放进集气瓶里面时已经冷却了,怎么能够燃烧呢?”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另一个疑问:“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在空气中铁丝为什么不可以燃烧?可不可以让它燃烧起来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迎来了下课的铃声。
三、“科学探究”的实施对最优教学的意义
科学探究原意是指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在教育教学中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设置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从而获取多元、开放的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与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述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概念、特征、原则等。
科学探究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而实际教学中缺少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认识教育,由于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效应在教师、学生、家长心中长期形成知识为上,导致应试教育高于一切,新教学理念下的科学探究知识化,当然就成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在探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很重要的一点: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大大增加了,而“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学会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星等蓍
《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3(2)李立新 初中化学试验教学初探
(3)高淑萍等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