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学串讲
绪 论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 2.细菌L型、质粒、中介体的概念;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4.革兰染色的方法、原理及医学意义。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根据对氧需求细菌的分类、细菌的生长曲线;
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
(1)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的概念、种类、分解底物;
(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医学意义、热原质、抗生素的概念。
3.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基本概念
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防腐的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滤过除菌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3.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应用。
第四章 噬菌体
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概念;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1.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正常菌群与条件(机会)致病菌
(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毒力;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细菌的感染途径;
(2)全身感染的类型: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原菌检测
(1)标本的采集原则;(2)分离培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1)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2)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第九章 球菌
1.葡萄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SPA的概念、意义。
(2)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3)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意义
(4)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3.肺炎链球菌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疾病
5.淋病奈瑟菌所致疾病
第十章 肠杆菌科
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2.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主要生化反应 3.志贺菌属
(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 4.沙门菌属
(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3)肥达试验原理及意义
5.空肠弯曲菌:婴幼儿急性胃肠炎
第十一章 弧菌属
霍乱弧菌的培养、分类、所致致病
第十二章 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快速诊断试验、所致疾病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1.厌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3)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致病条件。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1.结核分枝杆菌
(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2)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十五章 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
1.布氏菌属所致疾病(布病——波浪热);
2.鼠疫耶尔森菌所致疾病;
3.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
第十七章 其他细菌
1.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十八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放线菌菌落特点、所致疾病
第十九-二十二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1.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概念;
2.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3.立克次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4.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 5.螺旋体:
(1)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2)梅毒螺旋体所致疾病;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刺突、壳粒的概念; 3.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缺陷病毒的概念; 4.病毒抵抗力的特点。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病毒持续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3.病毒的致病机制;
4.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2.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1.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2.流感病毒检测标本及鸡胚接种部位;
第二十七-二十八章 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1.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2.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4.新肠道病毒: EV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EV71型——手足口病
5.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秋季婴儿腹泻)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1.五类肝炎病毒的比较。
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乙肝“两对半”及临床检测意义。
第三十-三十一章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媒介、致病性。
第三十二章 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3.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4.EB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十三-三十五章 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
2.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内基小体;
3.朊粒的概念、所致疾病。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真菌学
1.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 3.皮肤感染真菌致病性;
4.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致病性。
第二篇:检验本科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复习要点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
2.质粒的概念、种类及控制性状(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能;
第2章 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硫化氢试验)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
体体的概念.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概念、组成。
(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
第10章肠杆菌科1.肠杆菌科的共性;
2.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程序(见实验指导)。
第13章厌氧性细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1.流感嗜血杆菌生长现象(卫星现象)。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所致疾病。
第19-22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1.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培养常用鸡胚接种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甲型流感病毒分几个亚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第三篇: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①.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
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
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答:荚膜
荚膜荚膜
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
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鞭毛
鞭毛鞭毛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
菌毛
菌毛菌毛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通过
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DNA,和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有关。
芽胞
芽胞芽胞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 的影响。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②.
..
.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
答:革兰染色法的结果:染成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③.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答:1.适宜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定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2~7.6。
4.一定的温度: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左右。
④.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有何实际意义 有何实际意义有何实际意义
有何实际意义?
答: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
⑤. 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
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
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
答: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因为: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
白质较易凝固。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存在
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
⑥.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1.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
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
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般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乙醇例外。消毒剂的作用时间与浓度有一
定关系,浓度越高消毒时间越短。
2.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 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
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同一种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不同,同时也与细菌的数量,菌龄及芽
胞的有无有关。细菌芽胞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菌量越多,所需消毒时间越长。
3.温度与酸碱度的影
温度与酸碱度的影温度与酸碱度的影
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
响响
响:杀菌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故温度高杀菌
效果好。酸碱度对消毒的效果剂也有影响。
4.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菌常与某些有机物混在一起,这些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并与消毒剂结合,影
响杀菌效果。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有何实际意义
有何实际意义有何实际意义
有何实际意义?
答: 1.形态结构的变异:如细胞壁缺陷型(L型)变异。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溶菌酶等影响下,细菌细胞
壁粘肽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2.菌落变异:从标本中新分离菌株的菌落通常为 光滑型菌落,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可变为粗糙型菌落。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增强或
减弱,如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放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培养,得到毒力
减弱而免疫原性完整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4.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
敏感的细菌可以发生变异而成为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等。
实际意义:
1.在诊断方面:应注意细菌的变异株,以免误诊,漏诊。
2.在治疗方面:为提高抗菌药物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扩散,在治疗前应先做药敏实验。
3.在预防方面:用人工方法使病原出产生变异,减低毒力,保存免疫原性,制备减霉活疫苗,预防传染病。二.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有几种方式
有几种方式有几种方式
有几种方式?
答: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细菌间,可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发生的遗传性变异。
将供体菌的基因组转移至受体菌,并形成重组的基因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特性。基因的转
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细胞融合。
三
三三三、、、、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在来源、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抗原性等方面均有区别。主要区别见下表:
一.为什么测抗
为什么测抗为什么测抗
为什么测抗O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
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
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病
病病
病?
答:风湿热、肾小球肾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溶血素O具有很
强的免疫原性。人感染2~3周后,就能产生抗“O”抗体,因此,检测到病人血清内此抗体效价明显升高
(高于正常值),可认为病人近期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过,用以辅助诊断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一.简述在伤寒病程中可采取何种标本作何检测
简述在伤寒病程中可采取何种标本作何检测简述在伤寒病程中可采取何种标本作何检测
简述在伤寒病程中可采取何种标本作何检测?
答:伤寒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应采集不同标本进行相应的检查。
1.细菌培养:第1周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第2周起取粪便和尿液。需注意的是:
(1)血液、骨髓标本应先接种于肉汤增菌培养基,如有细菌生长,再转种血平板,进行鉴定。
(2)粪便标本应接种于SS等肠道选择培养基,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作生化反应及玻片凝集予以鉴定。
2.血清学试验:取血清作肥达试验,肥达试验原理、试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见书267页),作出判断。
二.志贺菌感染的免疫特点是什么
志贺菌感染的免疫特点是什么志贺菌感染的免疫特点是什么
志贺菌感染的免疫特点是什么?
答:引起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型别多,有四群,各群又可分为型及亚型。志贺菌引起的感染局限于肠黏膜
层,一般不入血,故其抗感染免疫主要依赖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上述特性与细菌性痢疾不易控制有关。
1...
.为什么霍乱弧菌感染通常在夏季引起流行
为什么霍乱弧菌感染通常在夏季引起流行为什么霍乱弧菌感染通常在夏季引起流行
为什么霍乱弧菌感染通常在夏季引起流行?
答: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在夏季,人们生吃瓜果、凉拌菜,饮用未经煮沸的水等生活方式,易导致霍乱弧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从消化道进入人体。霍乱弧菌不耐酸,夏季暴饮暴食造成胃酸被稀
释,有利于霍乱弧菌通过胃进入小肠,引起感染。
一.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答:破伤风一旦发病,疗效不佳,故应以预防为主。1.人工主动免疫:对儿童、军人和其他易受创伤的人
群,用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接种。对儿童,可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DPT)。若有疑有污染的创伤发生,可立
即注射类毒素一次,加速抗毒素的产生。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可获得被动免疫。
对伤口较深或大面积创伤可能有泥土污染者,应立即肌注破伤风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用TAT治疗,因为毒素一旦与受体结合,抗毒素就不能起中和作用了。
二.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内源性感染
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内源性感染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内源性感染
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内源性感染?
答:无芽胞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是内源性感染致病。致病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机体的局部防机械或病理损伤:如拔牙、外科手术等,使细菌得以侵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
2. 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如合并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感染,使感染局部组织耗氧
增加,同时炎症反应等进一步加重缺氧时。
3.正常菌群失调: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能拮抗厌氧菌的菌群消失,厌氧菌可趁机繁殖。
4. 机体免疫力减退:如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烧伤,手术、化疗或放疗、使用激素或
免疫抑制剂、婴儿、老年人等。
1.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有何特点
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有何特点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有何特点
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有何特点?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答:白喉杆菌细长稍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细菌排列常不规则,呈栅栏状。无荚膜,无鞭毛,无芽
胞。革兰染色阳性。用Albert等法染色,可见异染颗粒,具有鉴别意义。
微生物检查可采集病人病变部位假膜及其边缘部位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据其形态、排列、异染颗粒
等,结合临床可作出初步诊断。取检材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后再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检出率。同时可取标本接种于亚碲酸钾平板,取黑色或灰白色菌落做生化反应、毒力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2.简述白喉的感染过程和防治原则
简述白喉的感染过程和防治原则简述白喉的感染过程和防治原则
简述白喉的感染过程和防治原则。
。。
答:白喉杆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腔中,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引起白喉。细菌侵入易感者鼻
咽粘膜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和外毒素可使受染局部粘膜上皮细胞
产生炎性、渗出性和坏死性反应,可有假膜形成,严重者可致死。病痊愈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预防 可注射白喉类毒素作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治疗可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同时用抗生素治疗。
一.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 1.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能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常
规试验取旧结核菌素或纯蛋白衍生物5U注射前臂皮内,48~72小时观察结果。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大
于5mm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者为强阳性反应;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
2.结果分析:阳性反应表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但不一定有结核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呈阳性。部分强
阳性反应者可能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追查病灶。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但应考虑以下情况:
①感染初期。②老年人。③严重结核病患者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麻疹导致的细胞免疫低下等。④获得
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艾滋病、肿瘤及用过免疫抑制剂者。
3.实际应用: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免疫效果的测定;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测定肿瘤患者的细
胞免疫功能以及在未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中调查结核病的流行情况等。
4.沙眼衣原体可引起哪些疾病
沙眼衣原体可引起哪些疾病沙眼衣原体可引起哪些疾病
沙眼衣原体可引起哪些疾病?
答:沙眼衣原体有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可引起人类疾病。沙眼亚种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引
起沙眼,通过性接触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和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可引起急性
化脓性结膜炎(脓漏眼)等;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在男性引起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和慢性淋巴肉芽肿,在女性引起会阴、肛门和直肠炎症,造成组织狭窄与梗阻。
1.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早期
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早期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早期
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早期、、、、晚期蛋白有何作用
晚期蛋白有何作用晚期蛋白有何作用
晚期蛋白有何作用?
答:病毒合成的蛋白质有早期蛋白和晚期蛋白之分。在病毒核酸复制前所合成的蛋白称为早期蛋白,在病
毒核酸复制后所合成的蛋白称为晚期蛋白。早期蛋白是一种功能性蛋白,一般为非结构蛋白,包括合成核
酸所需要的酶(DNA或RNA多聚酶),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与核酸合成的调控蛋白以及指导病毒合成序列 的调控蛋白。绝大多数结构蛋白都是晚期蛋白。2.
..
.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疗实践的指导章义
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疗实践的指导章义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疗实践的指导章义
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疗实践的指导章义。
答:病毒的干扰现象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一种病毒可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同种、异种病
毒之间以及灭活病毒与感染性病毒之间均可发生干扰。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阻止发病,也可使感染终止。
如减毒活疫苗能阻止毒力较强病毒的感染,毒力致弱的病毒呼吸道感染后,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毒力较强 的呼吸道病毒不易感。所以,干扰现象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但由于病毒自身干扰或不同型间的
干扰,使用病毒疫苗后,病毒与疫苗之间的干扰可使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故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
种的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1.怎样辨别慢发病毒感染
怎样辨别慢发病毒感染怎样辨别慢发病毒感染
怎样辨别慢发病毒感染?
答:慢发病毒感染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据此可将其辨认:(1)常要经过一个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长潜伏期。
(2)一旦发病,即成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进展,不会中途停止或恢复。(3)一般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故常
有神经、精神或智力方面的症状。(4)病人最终死亡。(5)由病毒或亚病毒感染所致。
2.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免疫因素比较
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免疫因素比较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免疫因素比较
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和抗病毒免疫因素比较,,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
答:(1)广谱性、非特异性,但非对所有病毒感染均有效,不同细胞、不同病毒,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不同。
(2)相对种属特异性:干扰素对细胞的作用存在种属屏障,一般地,干扰素在产生干扰素的同种细胞上的活
性大于异种细胞。
(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间接抑制病毒而不是杀灭病毒,是由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的AVP发挥抑制病毒增
殖的作用。
(4)发挥作用较早,病毒感染细胞在病毒复制时即可产生干扰素,其作用早于抗体和CTL的作用。也可涌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2.请解说易感者感染
请解说易感者感染请解说易感者感染
请解说易感者感染HAV后的致病过程及免疫反应
后的致病过程及免疫反应后的致病过程及免疫反应
后的致病过程及免疫反应。
。。
答:HAV经口腔摄入,先在唾液腺中增殖,最后定位于肝细胞内进行大量增殖,病毒随胆汁排入肠道,并随
粪便排出体外。HAV的致病性不是直接致肝细胞病变,机体的免疫血答反应导致肝损伤起重要作用,故其
排毒期高峰早于临床发病极期。易感人群感染HAV后,可表现为显性(临床型)和隐性(亚临床型)感染两种
形式,后者占的比例大,两者均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患者于发病初期可检测到血清抗—HAV lgM,在发
病后2-3周抗体水平达高峰,于3个月后基本消失。因此,检测抗- HAVIgM作为现症感染HAV的指征.血
清抗- HAV IgG为中和抗体,能预防HAV感染。它的出现晚于IgM,一般于患者恢复期早期(自HAV感
染3-12周)开始低滴度,至6个月后达高峰,并可持续终身。因此,抗-HAV IgG是机体既往感染HAV的
指征,可用于调查人群中HAV感染的流行率及对HAV的免疫水平。
3.请简介乙型肝炎病毒
请简介乙型肝炎病毒请简介乙型肝炎病毒
请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 的形态的形态 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功能
结构及基因组的功能结构及基因组的功能
结构及基因组的功能。
。
。答: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 的小球状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
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
外部包裹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 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
在长股DNA链上主要含有s区、c区、P区和x区等4开放读框(ORF)。(1)s区:由S、前S2和前S1基因
构成,它们编码的基因产物构成HBV的外衣壳。(2)c区:由C和前C两个基因构成,e抗原(HBeAg)的编
码区主要在前c区段。(3)P区:最长,为病毒复制酶。(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
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
.请介绍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请介绍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请介绍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请介绍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
答:乙型肝炎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体(抗-HBs)系统:为HBV病毒体外
壳蛋白、小球状颗粒及管状颗粒成分,包含S、前S2和前S1蛋白。HBsAg是检查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抗—HBs。HBsAg始于感染后19天即潜伏期早期便可检出,它分为adr,adw,ayw等10个亚型,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其分布有地域性。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抗体(抗-HBc)系统:HBcAg为HBV大球状颗粒的核衣壳成分。因为它被外衣
壳蛋白(HBsAg)所包裹,在感染者血清中难以检测到HBcAg。HBcAg有很强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
HBc lgM和抗—HBc lgG两种非中和抗体,前者出现于发病早期,但一过性感染者其持续时间短,在IgM
高峰之后,抗—HBo lgG出现且持续数年。
(3)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系统:HBeAg 于HBV感染后与HBcAg同时出现,HBeAg阳性与抗
—HBc lgM阳性均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一过性感染患者,HBeAg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其阴转后,出现对应的抗—HBe,为感染后时间较长以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较好的征兆。
6.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
答:乙型肝炎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
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者中,又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疽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至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
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肝患者中,亚临床型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者大于黄疸型者。HBV的传播途径按重要性依次为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
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感染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在血液中被病毒抗原致敏的CD8+细胞毒T细胞(CTL)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
当受感染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又正常,则细胞外HBV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
为一过性HBV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
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内感染或新生儿感染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慢性HBsAg携
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逸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家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1.虫媒病毒共同特征有哪些
虫媒病毒共同特征有哪些虫媒病毒共同特征有哪些
虫媒病毒共同特征有哪些?
??
?
答:共同特点为:(1)病毒呈球形,直径多为20~60nm。(2)核酸为 + ss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有包膜,其表面有血凝素刺突,(9)对热、酸、脂溶剂敏感。(4)主要寄生于自然动物体内,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所致疾病有明显季节性和地方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
2.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
答: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土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带毒动物通过其唾液、粪
便等排泄物污染食物、水源、空气等,人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传染;此病
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野鼠型由汉滩型引起,发病多集中在秋冬之间,临床症状较重;家鼠型由
汉城型引起,多集中于春夏之间,临床症状较轻;混合型发病季节呈双峰型,临床症状轻重不—。潜伏期
一般为两周左右,多为急性起病。典型临床表观为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可分为
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请叙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
请叙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请叙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
请叙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答: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毒是—种嗜神经病毒。在我国,三
带喙库蚊不仅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其储存宿主。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
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少数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脑炎。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中和抗体约在病后1周出现,可维持数年至终生。防蚊灭蚊是预防
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接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答: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遍。病毒常存在于疱疹病灶和健康人唾液中,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而传播,人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都转入潜伏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
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病毒被激活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感染。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
庖疹,井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2...
.简述CMV、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病毒 所致主要疾病 潜伏感染的部位
VZV 水痘 带状疱疹 脑、颈或腰神经节
CMV
巨细胞包涵体病、辅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畸形、肝炎、间质性肺炎
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EBV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B淋巴细胞 1.简述人体感染
简述人体感染简述人体感染
简述人体感染HIV后的血清学表现及主要临床特征
后的血清学表现及主要临床特征后的血清学表现及主要临床特征
后的血清学表现及主要临床特征
答:.人体感染HIV后,开始有一个大量复制和扩散的过程.此时感染者血清中出现HIV抗原,在外周血
细胞、脑脊液和骨髓细胞中可分离到病毒,此为HIV感染的急性期。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
大,皮肤斑丘疹和粘膜溃疡等自限性症状。大约持续1-2周后,进入HIV感染的无症状期,此时,外周血
中HIV抗原含量很低或检测不到.感染2—3个月时,患者血清中出现抗—HIV抗体,随后转入无症状潜伏
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和感染者免疫力下降,HIV重新开始大量复制,并造成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逐步发展到持续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出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发展成为艾滋病。
1.简述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
简述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简述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
简述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理。
。
。答:人被狂犬咬伤后,病毒侵入伤口,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病毒包膜与
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首先在咬伤部位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进入
周围神经,沿周围神经轴索问心性的扩散到脊髓神经系统,在脊神经节等处大量繁殖并进入脑内,引起大
脑海马区、小脑、脑干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病毒在大脑灰质等处大量复制。并通过传出神经离心
性下行到达唾液腺、视网膜、角膜、皮肤等处及肾、肺等器官。引起恐水症等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在脑和
神经细胞中可出现Negri小体,是其典型的病理表现。?? ?? ?? ??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五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论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3学时)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