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研究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摘 要】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也逐渐受到威胁。为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健康成为关注的重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以后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要培养学生课外继续体育的精神,实现体育课堂内外的无缝衔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终身体育;课堂延伸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相对的体育课的安排就相对自由,有的甚至取消的体育课,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比较松懈,不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体素质得不到保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针对初中体育课的有限时间,笔者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使课堂体育教学得到延伸,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又能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放松。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常采用的课堂延伸方法,望能对同仁有所启发。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源于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是学生课外继续锻炼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以保证体育课堂的延伸。体育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和自控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依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意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并养成习惯,能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包括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是学生体育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吸取课本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时期,健康的体魄是他们顺利开展学业的保证。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必刻意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体育才能,对教学内容也要灵活变通,明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志出发,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或得到放松,进而促进学生形成锻炼的意识;最后,在体育教学中,对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不要听之任之,要进行一定的“强迫”,安排他们会感兴趣的活动,如针对不爱运动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游戏等,只要能达到锻炼身体的习惯即可,进而使学生每天都具有饱满的精神。
二、合理构建体育课堂
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多,文化课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体育课往往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堂上也都是应付了事。面对这一状况,我们体育教师要合理构建体育课堂,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还要灌输学生继续锻炼的习惯,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要保证他们形成继续锻炼的意识,满足每位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每次体育课开始先让学生慢跑500米,不要感觉是浪费时间,体育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形式是次要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舒展5分钟后再正式进入教学内容,学生经过慢跑会感觉身体不再僵硬、呼吸更加顺畅,慢慢会爱上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慢跑的习惯,甚至还会每天早起先去操场跑几圈,使一整天都精神奕奕,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变化和身体变化,在课堂上随时进行调整,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如有的女生不喜欢跑步,我便让她们去跳绳或踢毽子,有的男生不喜欢篮球,我便让他们踢足球或打乒乓球,为满足学生各种需要,我有时在一节体育课上会组织五六种体育活动,只要他们愿意锻炼身体,我便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更喜欢不受拘束的体育课堂,他们可以自由发挥特长,在体育课堂上尽情挥洒汗水,为压抑的初中生活添加光彩。当然,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我也会进行适当引导,加大他们的运动量,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求他们课外继续锻炼,还要为他们制定一定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个性成长。
三、解放学生运动思想
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的原因是认为体育锻炼很累或不喜欢出汗,情愿在教室多睡五分钟,也不愿走出教室去走走。显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并不是只有运动量大的、出汗的运动才是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锻炼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课间十分钟,到处走走,缓解下眼部疲劳是一种锻炼方式,在课桌上坐着,慢慢舒展身体,把腿部向上伸平或做下扩胸运动也是一种锻炼方式,只要能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都是体育锻炼的范畴。解放学生的运动思想,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形式,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完成体育锻炼,让个性和特长共同发展,实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大部分在校园中渡过,受教师影响颇深,因此解放学生运动思想的前提是解放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新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任务由单纯的体育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使学生脱离死板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形成开放思维习惯,因此体育教师要重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在愉悦开放的环境中完成体育锻炼,进而延伸至课外,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他们形成全方位的能力。
综上,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体育课堂不仅要满足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需求,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技能和规律,更要满足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好体育课堂内外的衔接,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斌,肖辉.关于中小学自发性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汪孝英.面向素质教育开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二篇:课堂教学延伸
谈课堂教学延伸
---------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他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量的生成和积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延伸呢?这是许多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我对此有以下几点体会现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一、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学习方法如何传导?如何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行为,思维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成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求教师精心钻研教材。所谓“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的道理也正在这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把学习方法的运用同阅读、演练、操作等结合起来,使其在自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本学期《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我精心钻研教材,搜集大量的课时案例将学生课堂上所涉及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课伊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融入课文,然后抓住课文中描写孩子们的神态、动作的词语体会孩子们此时的情绪,从而达到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同时,教给学生在描写人物是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写作。并在课下布置学生描写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达到了借助课文向学会写作的学法延伸。
二、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当前教育改革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题的人格特征,就其本质是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与培养。课堂教学即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的影响和改变其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感情的延伸愈真实,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会愈高。
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地描述,巧妙与会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联系等,把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钟声百项,人类历史的演进构成,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解释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许的进步的阶梯,以致“激情涌动,欲罢不能”。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的教学中,在课伊始就以一首《生日快乐》歌,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自己当时过生日时的快乐,并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同时对自己没有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感到自己从未给父母以爱的回报而沉默,引起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期待、愿望及实现的过程,它包含着师生间真诚的交往和心灵的契合。情感的投射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来实现,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给予褒奖,或在委婉中道出不足。或者在教学中用体态语,即教师用眼神、表情、手势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某种暗示。而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我形象,并以此唤起学习的自信心。
再次,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即教师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角色效应,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的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的情感“入乎其内”,教材的底蕴才会“出乎其外”,学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内在的力量所叩响。再如教学结束时,为升华情感而进行了延伸题目,观看父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图片,并说说看后的体会,借此契机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写出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学生基于课堂的体验,写出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话,同时也懂得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也应该回报父母的爱。
三、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阅读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既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在教学完《可贵的沉默》一课后,我还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父母的爱》。学生都能根据课上自己的感受,写出感人肺腑的话。有的学生写道“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他们的爱像涓涓细流陪伴我成长,为我的生活道路指明了方向。”有的学生写道“要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珍贵,那便是父母对我们的爱,他们的爱将使我们终生幸福。”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父母对自己的爱,情深意切令人感动。
以上三个延伸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他所产生的作用较好地顺应了学生身心的整体发展,也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体现。总之,适度的延伸,智慧的拓展,能让学生主体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增智益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课堂四十分钟才会有实效。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 联系电话:*** 邮编:750001 工作单位:银川博文小学 姓名:马士芳
博文小学
马士芳 2008年7月
第三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改变学生学的观念,还要改变死板的课程流程。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教与学活动,它不同于其它课程容易组织管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师对课堂管理非常重要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手段.一、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竞技化。教材强调权威性,指导性,忽视了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更不为教师所关心,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程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其主要目的和任务并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人才”。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生为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能够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我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抢座位”、“红绿灯”“抓尾巴”“捉虫子”“打雪仗”、“堆雪球”等教学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游戏。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追求课堂诗意,重建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及策略的研究
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及策略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中学体育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的提升策略,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
1.体育教师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是教学当中的主导,起着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目前在调查中得知,锦州市区的初中体育教师面对着许多问题,急需帮助。
体育教学常规实施不够理想。体育教学常规一般包括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
课前常规包括提前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备课,编写教案,提前到达上课场地,布置与检查场地器材。然而,现在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做到上课提前到达教学场地,帮助学生准备场地器材。教案编写几十年不变,教学设计简单,教学方法陈旧,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而且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富有创新的体育教师占少部分。
课中常规包括集合,检查上课人数,检查学生着装,提出安全要求,安排见习生,上课。然而,由于组织教学上方法不灵活,创新少,没有特色。课堂教学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多见习生没有被具体安排任务,大部分见习生都是在一旁看着其他学生练习,或者回班级。安全教育开展不普及,中学生安全意识还是比较淡薄,所以需要体育教师每节体育课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解体育安全的重要性。
课后常规包括回收器材,进行课后小结,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后小结的重要性,只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并为以后修改教案提供参考。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措施。
2.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题,有以下问题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
第一,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迟到、顶撞教师等行为都会影响课堂教学,降低了教学质量。现在很多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父母及双方老人的溺爱,孩子娇生惯养,家长不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孩子就容易出现不懂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问题。
其次是学生对于体育课堂中的学习目的仍处于朦胧状态。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然而,很多体育教师上课时带领学生跑两圈,做完伸展运动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对体育课没有明确的锻炼目标,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课堂教学设施条件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体育课器材设施。
锦州市区初中学校的操场和其他体育设施的完善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体育教学的进行,而且很多中学建有室内体育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体育馆使用率非常低,因为它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和?费的支出,为了节省,直接禁止使用,只有进行文艺汇演,或者教师有体育比赛的时候才使用。
第二,体育课时的保障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在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体育教师不上了直接让学生回班级上自习;或者在临近各种考试的时候,体育课被占用时常发生。在锦州市区的初中,几乎全部学校是每周两课时的体育课,均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有必要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量。
二、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1.加强体育教师课堂常规实施力度
加强体育课堂常规,就是保障在体育课堂中促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一次完整教学活动的开始,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而一份好的教案通常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保证。授课前编写好切实、有效、可行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是课前未写教案就去上课的情况占有的比例很多,绝非个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很多中学体育教师缺少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枯燥乏味。
2.加强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中学生的情感富有冲动性,不善于自我控制,常感情用事,容易出现顶撞教师、做滑稽动作,及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行为,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心理规律,适时地鼓励,做正确的引导、评价及启发,要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互助互爱,热爱班集体,并渗透到体育教学每个环节中。
3.增加体育课时,保障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初中每周3课时的体育课。所以要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杜绝随意占用体育课的情况,遇有风雪等恶劣的天气时,应备有风雨教材,充分利用好体育课,不要让体育课在体育老师的手里“丢失”。体育器材设施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学校体育场馆首先要为本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服务,还要满足运动队训练的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举行的体育竞赛活动的需要。加强对我市初中体育馆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三、结论
本文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设施条件等三个方面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因素进行分析,初中课堂常规实施不够理想,教师教法、手段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迟到、早退,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在调查中,发现近几年的体育课时被挤占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不能说这种现象就已经彻底地杜绝了。通过加强课堂常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课堂常规制度,建立体育课堂机制,制止课堂问题行为,加强对教案编写的监督与管理,来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石秀丽,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第五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来开展训练,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重视技能传授、忽视综合发展等问题,再加上小学生身体还没有完成发育容易出现伤病,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进行了探讨,以期获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而体育教育在这其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我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经验,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于注重身体的训练和成绩的达标,忽视培养学生的品德,致使学生的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在此背景下,广大体育教师要进行深入思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融合起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德。小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也不具有独立性和拼搏精神。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育人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教学之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如,在课堂训练开始前,笔者会讲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难点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在队列训练中,笔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严守纪律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使其在队列行进中达到动作准确的标准;在场地器材摆放的过程中,笔者会讲述这些器材的使用原理,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养护教学器材和场地,从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财产、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笔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他们在长大后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
二、进行趣味训练,提高身体素质
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导致传统教学中的技能训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就会使其很容易出现伤病,最终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应当依据强度适宜、难度适中的原则开展科学训练,改造一些训练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拓展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形成拼搏、顽强的运动作风,使其在面对困难的环境时能够战胜困难,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要积极地配合体育教师,努力把技术动作做的标准,避免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伤病,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
如,在上课前,笔者会带领先到场地的学生打扫和检查训练场地,排除里面的安全隐患,使他们树立安全观念,同时会向其灌输安全第一的意识,指导他们学会急救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流程。在“30米跑”的教学中,笔者还会设计一些跟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训练,像采取变换跑的方式,让学生采用各种姿势的起跑、折返跑、障碍跑、S线跑等方式,这显著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其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玩耍、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笔者还会纠正学生在训练中容易出现伤病的错误姿势,减少他们出现伤病的概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树立了安全意识,又学会了如何避免伤病,还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三、开展团体活动,提高协同意识
现代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家庭独生子女,缺乏和同龄人的互相交流。升入小学后,家长比较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性格,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意识。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团队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一方面符合新课改的改革精神,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其性格都较为开朗、活泼,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很强的社会成员意识。而体育活动在培养小学生团队意识方面,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活动是培养其协同意识的主战场。
如,笔者在体育课上设计了“托起明天”的这一趣味活动:大球两个、一组5名学生按身高分别托住大球。笔者发令后,学生托住大球迅速向前奔跑,中途球不得落地,以最后一人最先通过终点者为胜。还有就是“推动火箭”这一活动,每个小组有12人,协商分工,有的扶住“火箭”,有的推动滑板,有的准备在循环往返地搬运轨道开路和铺路,以火箭尾部最先到达终点为准。同时,学生们在上体育课前也会亲手编制一些趣味项目——“跳圈接力”“巧射足球”等,共同创建体育游戏,将趣味性、游戏性和运动性结合在一起,动作易于学习,还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笔者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四、开展人文教育,灌输体育精神
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身体的同时,还具有塑造他们完整人格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同时还应当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心理“减压阀”的作用。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小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排解内心的焦虑、抑郁,精力充沛,有利于成长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穿插讲述一些伟大体育运动员的故事,使其在困难时能够靠自己的意志来克服,进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如,在小学运动会中,有的学生参加中长跑比赛会因为体力不支而跌跌撞撞跑到终点,有的学生会因为很难坚持下来想放弃,这时候,笔者和班级的其他同学会在赛道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克服掉自己内心的气馁的想法,发扬拼搏精神,越过身体的“极点”,达到最终的目的地。同时,笔者还会为小学生讲述一些奥运故事: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奋力苦战、连扳三局,最终以3:1获得女排奥运会冠军,重回世界之巅。那一刻,不管是现场的女排队员还是国内的老百姓,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人文教育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养成遇到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影响着未成年的小学生,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关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目前,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技能,但是缺乏高水平的人文素质,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应当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其教学思路,使他们积极地创新训练方法,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学校要及时了解体育教师的心理动态,尽可能掌握每位教师的详细情况,从细节入手感化他们,使其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工作,留住优秀的教师。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广大教师也应当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与同行教师开展交流丰富自己的眼界,查找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可以以技能比武大赛和公开课为契机,邀请其他单位的教师来开展交流合作,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事业感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总之,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农垦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研究课题的引导下,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又要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使其能够成长为一名拥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吕时珍.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3)
[2].陈敏.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13)
[3].吕小标.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