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经过八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才能形成。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
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比重,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2.示范要正确。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时,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和要素(速度、方向、路线等)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有些练习(如广播体操),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确、整齐。有些练习(如武术等)由于动作的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3)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长武县洪家中学范俊海
经过十五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在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应提醒学生快推手;在跑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放松肩部,用力后蹬。但是,在学生做静止用力动作或者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如单双杠,头肘倒立,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伤害事故。课上的讲解除集中进行外,要加强个别讲解。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比重,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时,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和要素(速度、方向、路线等)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有些练习(如广播体操),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确、整齐。有些练习(如武术等)由于动作的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领着学生练习(如武术),把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看到的(条件刺激)立即与肌肉活动联系起来,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3)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有空中动作的教材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空中一刹那身体的姿势,然后再完整地练习。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4)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教材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课的任务、每项教材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
间隔,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每项教材的重复次数。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还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第三篇:谈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瑞昌市白杨中学周连发
体育教学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形体实践紧密相联的学科,要搞好体育教学,单靠肢体示范是不够的,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渗入从“怎样做”到“为什么”的理论铺陈。经过十几年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逐步掌握了一些适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下面是我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见解,希望与广大农村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勉。
一、讲解法教学
讲解法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说明训练动作的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农村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而且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语言教学能力、指挥能力和正确运用口令的能力。
农村初中体育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一般说,教授新动作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动作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对新入学的七年级新生,由于在小学时缺乏训练,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要少讲;
八、九年级由于七年级的训练积累,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所沉淀,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
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场地狭窄应多讲少练,场地开阔应少讲多练,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讲解方法,做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但总之,讲解的内容和语言表述应该准确无误。
其次,要抓住训练动作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针对农村初中生运动理论缺乏的现实,讲解时,要抓住动作的关键,突出要领、强化重点。如“跑”的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着重讲解后蹬技术。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
再次,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体育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对八、九年级的农村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七年级的农村学生就要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班车在拐弯处行驶时乘客的身体向外甩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已达到重心平衡。
讲解法要由浅入深逐步进行,体育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示范法教学,示范法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体育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程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动作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动作特点做重点示范。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七年级的农村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八、九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第三就是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班级学生的队形、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等要素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如广播体操等练习,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
确、整齐。如武术等练习,由于动作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第四是示范、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体育教师领着学生练习,把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看到的立即与肌肉活动联系起来,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三、完整教学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成套动作;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整套动作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适宜农村初中生容易掌握的训练内容。
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训练内容时,可以首先选择突破训练的重点,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
四、分解教学法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分解法教学时,一般要做到:
第一,分解训练内容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第二、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成套动作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第三、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成套动作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 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成套动作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需要体育教师拿捏得当、因材因时、适度交叉。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特点,适当运用课堂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目的。愿所有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一起努力,共同借鉴,将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从青少年的身体保障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经过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在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应提醒学生快推手;在跑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放松肩部,用力后蹬。但是,在学生做静止用力动作或者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如单双杠,头肘倒立,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伤害事故。课上的讲解除集中进行外,要加强个别讲解。
(2)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教动作技术,发展学生身体的过程,所以示范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对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已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适当减少示范的比重,加强对动作的技术分析。为了达到示范的目的,要向学生明确地讲清楚看什么、怎样看、使学生边看边想。必要时,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防止和纠正错误动作。
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讲,其本质都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是条件刺激物(示范、讲解等)和无条件刺激物(肌肉感觉)相结合的结果。教师示范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楚,就会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示范时,每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要求学生观察的动作环节和要素(速度、方向、路线等)而定。为了示范左右两个方向的动作(如篮球防守时的左右移动),示范者应正面对着学生,称正面示范。为了示范前后两个方向的动作(如弓箭步动作),示范者应侧面对着学生,称侧面示范,有些练习(如广播体操),教师的示范采取面对学生与学生动作相反的做法,称镜面示范,目的是使学生动作方向正确、整齐。有些练习(如武术等)由于动作的技术复杂,教师难以做镜面示范,而采取背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称为背面示范。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领着学生练习(如武术),把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把看到的(条件刺激)立即与肌肉活动联系起来,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
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
(3)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2.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如进行有空中动作的教材时,可先让学生在垫子上体会在空中一刹那身体的姿势,然后再完整地练习。
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3.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4)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教材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课的任务、每项教材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间隔,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每项教材的重复次数。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还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转
5.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6.自我暗示法
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浅议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策略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或打起篮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踢好足球打好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科学地进行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人的本性是爱动的,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玩”,会“玩”的习惯,并且要加以正确引导,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015年05月20日
近日,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广陈中学举行,来自嘉兴市五县两区的教研员及各初中体育骨干教师代表近6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嘉兴市体育教研员王虹霞老师主持。活动共分三大流程:全体与会人员观摩大课间活动,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展示及互动研讨活动。
上午,广陈中学的学生在跑操音乐的配合下组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队进行跑步展示,当每个班级到达司令台时都会喊出各班级的口号,学生的口号喊出了气势、喊出了班级精神;随后在《中国功夫》的伴奏下,七、八年级的学生演示了校本教材--武术,学生的长拳动作干净利落,口号响亮,太极拳练习柔中带刚,观看课间操的老师都不由自主的点头喝彩,这是对学生的赞许也是对广中教师的肯定。
体育组范长春和张健老师分别展示了《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和《障碍跑-跨》,两位老师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上的创新以及课堂实践的操作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两节课将“参悟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参与、探究领悟”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也能体会到“参悟”的成果。
下午,所有体育教师在论坛室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首先是由广陈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周庆东老师介绍了体育组建设及近年来广陈中学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主要从教学常规特色:抓常规、重方法、巧合作;教科研:勤思考、常写作;团队建设和训练方面:发挥师生特长、融合教师力量、体现团队精神。随后平湖市教育研训中心体育教研员姚玉良老师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做了精彩点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中就“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跨栏跑中首先要教的是什么?重点教什么?”与上课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嘉兴市体育教研员王虹霞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王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广陈中学体育组这些年来的工作成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同时,就今天的所见所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叮嘱我们每位体育教师:第一,在工作中要发挥体育教师的特色;第二,发扬体育教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
相信与会的老师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