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2 23:2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

第一篇:(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

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永安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把“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想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三教”思想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思想,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他为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会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它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据。不少教师上阅读课时还是教字词、分段落、归纳中心、找写作特点。一味的牵着学生鼻子步,不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体验,不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外不懂得怎样用“语文”,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不少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引导,养成了不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造成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不分重点,没有目的,结果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学生阅读时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三)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文本理解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部份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只是停留口头上,对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如《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一概而论,导致阅读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清。要让学生阅读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阅读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阅读会表达,教师首先要会表达。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依赖教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照抄“名师教学设计”。教师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即便解读也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把握不准、理解不够,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目的。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得心应手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四)学校机制不健全,学生阅读环境不理想。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上级部门对农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学生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成了装饰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对学生阅读也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兴趣。再加之大多数学校还在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广大教师片面认为学生阅读会浪费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都在利用课堂为学生“灌”知识,学生课堂阅读流于形式,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表达和体验。学校、家庭是学生阅读的环境,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底蕴不深,几乎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三教”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语文更智慧。

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通过文本,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总之只有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的愿望才乐于表达,同时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会让语文更智慧!

(二)教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技能。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无处不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她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运用、逻辑修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得。

(三)教表达,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和表达都提出了要求。要求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表达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三教”思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呢?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提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是创设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结合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以阅读为奠基,以表达促能力。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几次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必读的好书。每次我都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获得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交流会,可以讲讲书中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感受,方式是自我推荐。发言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站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听的同学有疑问的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积累也日渐丰厚。这学期的语文竞赛主要以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班派去的四名选手不但都榜上有名,还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真让我幸福至极。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益处,学生在阅读中羽翼变得丰满。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的表现力,提高表达能力。针对本学期我校开展的晨读午读活动,结合我班的朗读状况——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语感,我为学生设计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首先我节选一些优秀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饱满的时候,我请学生加上动作,配上神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灵感喷涌而出,设计得恰到好处。在朗读的过中,他们的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也动起来了,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情、意、志得以更好的表达。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三)联系生活阅读,把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

[3] 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基于“三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施中的教学教研行为转变 永安镇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

关键词:“三教+”

核心素养

教学教研行为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和建立学校校本课程为重点。

一、基于“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从学生层面,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具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面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和生活,能够悦纳,学会适应,顺应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实践,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还应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从教师层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基于“三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传统课堂的挑战

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总的来说离不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以教师 为主,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培养出了一群读死书的“高材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今天,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些作为教师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目的出发,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实际意义与目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实现教学转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体验。

三、基于“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教研行为转变

一是研究重心要实现由研究以教为主向研究以学为主的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大的转变和核心要求,教学中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研作为服务指导教学工作的活动,必须按照这样的整体思路,把过去重视研究教、为教服务的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学、为学服务。这可以说是现代教研工作重心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转变,是教研工作立足点和重心的转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是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这就要求研究方式、方法要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理性的方向转变。过去开展教研工作往往基于个体的经验,基于对教学工作经验性的总结分析,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现在,我们提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规范的研究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大量事实的提炼,最终形成科学、理性的判断。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一线学校的指导,会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

三是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转变。这也是为了适应整个教育体制、运营模式的转变而做出调整的工作思路。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的要求过多,我们习惯用统一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要求改变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研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过去习惯于提出统一性的要求、研究统一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性的评价,逐渐转向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这样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走向多样化,走向选择性,最终服务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一个总要求。

四是要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过去我们的教研员就是学科教研员,大家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某一个学科做教研,研究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怎么传授,尤其是学科知识怎么传授。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教研工作在立足于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

五是要由单纯的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研究以及服务区域及学校发展转变。教研工作需要宽阔的视野,要在更完整的意义上去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问题,既能立足于教材教法,又能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到教学质量的全要素。同时,教研工作既要面向课堂、学生、教师,还要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引领。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个点的研究,逐渐向整个面的研究去拓展;从关注教学的某一个要素,转向关注教学的全要素。

六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带来方法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内在的结构,影响到教学关系的调整,影响到整个教学形态的改变,教研工作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还要看到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比如慕课风暴、翻转课堂,这些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信息技术多年来不断与教学结合,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这次慕课风暴和翻转课堂则引起了超乎想象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过去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慕课风暴、翻转课堂,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把过去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课前利用视频学习,课上问题解决、答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启示,预示着信息技术,不仅将从方式手段上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教学观、教学整体的结构、教学模式等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加快转变的步伐,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重点,尽快由传统的模式走向开放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2016-03-10 18:48:20)吕传汉:“三教+”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篇: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从“三教”思想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永安中心小学 王光雄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把“三教”(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思想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教”思想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吕传汉教授提出了“三教”思想,即“教思考、教表达、教体验”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他为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借鉴。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一些课堂上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结束了40分钟。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会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它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据。不少教师上阅读课时还是教字词、分段落、归纳中心、找写作特点。一味的牵着学生鼻子步,不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体验,不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外不懂得怎样用“语文”,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低下的。

(二)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不少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少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指正和引导,养成了不少的不良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还要用手指着读,更有甚者还不会很好的默读,造成阅读速度慢;有的学生阅读不分重点,没有目的,结果阅读效率低下;有的学生阅读时常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有的学生阅读时坐姿不好,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动笔和思考,阅读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保证;有的学生阅读时没有计划性,总是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阅读时不习惯带工具书,一遇到生字就读不下去了;还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一碰到书本就头疼等等诸多的不良习惯。

(三)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文本理解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准则与方向,部份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只是停留口头上,对新理念的实质一知半解。如《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阅读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一概而论,导致阅读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清。要让学生阅读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阅读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阅读会表达,教师首先要会表达。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直存在着欠缺。主要表现教师设计一堂课前,对文本的把握依赖教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照抄“名师教学设计”。教师根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即便解读也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把握不准、理解不够,看不出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发现不了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目的。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由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得心应手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四)学校机制不健全,学生阅读环境不理想。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上级部门对农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学生阅读书籍,但这些书籍在很多农村学校都成了装饰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对学生阅读也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没有阅读的氛围和阅读的兴趣。再加之大多数学校还在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广大教师片面认为学生阅读会浪费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都在利用课堂为学生“灌”知识,学生课堂阅读流于形式,更不要说让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表达和体验。学校、家庭是学生阅读的环境,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底蕴不深,几乎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三教”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语文更智慧。

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通过文本,了解文本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总之只有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才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的愿望才乐于表达,同时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会让语文更智慧!

(二)教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积累。

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知识技能。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无处不在,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她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运用、逻辑修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所得。

(三)教表达,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和表达都提出了要求。要求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表达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三教”思想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呢?

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提问题。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课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语文老师感兴趣,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趣,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是创设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尊重学生的回答,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学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结合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是以阅读为奠基,以表达促能力。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几次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必读的好书。每次我都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在获得了大量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交流会,可以讲讲书中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感受,方式是自我推荐。发言的同学大大方方地站在大家面前讲一讲,说一说,听的同学有疑问的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在交流中,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积累也日渐丰厚。这学期的语文竞赛主要以学生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班派去的四名选手不但都榜上有名,还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真让我幸福至极。我知道,这就是阅读带给学生的益处,学生在阅读中羽翼变得丰满。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的表现力,提高表达能力。针对本学期我校开展的晨读午读活动,结合我班的朗读状况——学生已有了较好的语感,我为学生设计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首先我节选一些优秀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饱满的时候,我请学生加上动作,配上神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灵感喷涌而出,设计得恰到好处。在朗读的过中,他们的口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也动起来了,多种器官协调一致,情、意、志得以更好的表达。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

(三)联系生活阅读,把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

从课程理念到阶段教学目标,“课标”有多处涉及课外阅读问题,凡是论及阅读教学,几乎都包括了课外阅读。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综合性”、“实践性”和“语文实践”,自然都不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阅读,“课标”是从“语文生活”的角度来讲课程性质的。这让我们想起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我们国内的语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大语文”、“语文生活化”等,“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的、面向生活实践的,这种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当伸展到课外,伸展到整个生活。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阅读教学往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

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

[3] 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三篇: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王光业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1团中学 王光业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小学生语文字词教学出现了过于强调字词教学,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学生动辄被罚抄数遍,机械重复训练等“功利主义”倾向,使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文被肢解为简单的字词知识的拼盘,零打碎敲,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不升反降。从2009年9月开始,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与研究”。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与研究中,我们对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并探索出了一套“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检查预习,诊断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局部感知;精读课文,重点感知;拓展资源,运用字词”的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现简介如下,请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想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小学语文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认为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借助谜语、音乐、图画、投影、录象等教具,集形、色、声、乐为一体,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起我“知之”、“好之”、“乐之”的情绪。例如:在设计《卢沟桥》“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这一环节时,如果课前准备好有关“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的影视资料,上课后直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学生肯定想看,然后播放《卢沟桥事变》影视片断,就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卢沟桥》课题。或者直问学生“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吗?——过河千里-----?(远)”学生可能不知道,然后再告诉学生后缀“远”字,并问学生“要想直接过河怎么办?”学生一定能想到造船或者建桥,然后再问学生“乔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然后再告诉学生“乔是高大的树木”然后再问学生“桥是什么字?”“你们见过那些材料造的桥?”“你们想见一见卢沟桥吗?”也可使学生在“愤”“诽”中进入《卢沟桥》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诊断字词

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那么“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 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叶老的这种“预习”的教育教学思想正好与我们今天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特别重视“预习”、“自主学习”。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积极培养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提前布置学生应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任务,认真检查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情况,诊断评价学生“预习”、“自主学习”的结果。例如:在教学《卢沟桥》这一课时,就可以检查学生对“郊外、设计、两侧、石栏、组成、皇帝、堤坝、燕京、造型美观、完好无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等字词掌握情况,并相机对学生认读、理解、积累、运用、书写字词以及对学习字词兴趣、习惯、方法、反思、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阅读教学重分析,强调语言形式,因此出现了阅读教学中偏重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主义”倾向。其具体体现就是一般都采用“逐自然段平推”的方法,“过细分析”现象严重泛滥,即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脱离全文,执着于字词的表层意义,句子的静止结构,修辞的格式属类,篇章的逻辑归纳等一系列对文章进行肢解的教学方式。这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入的最大误区。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特别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因为在我国哲学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强调对事物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也认为,整体重于部分,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反应,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为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整体,个别便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人们认识事物,如同庖丁解牛,如同认识大象,开始,所看见的无非是从整体上获得的大致印象,如同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这个人的全貌,而不是这个人的手脚。如同认识鸡蛋,首先是认识它的外壳、形状,其次才是认识鸡蛋的蛋白、蛋黄。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也同样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基本体裁、内容、思路、结构和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再微观分析、揣摩,而不是从字词开始,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结束。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的同时,向学生提出“整体感知”的要求:

1、《卢沟桥》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卢沟桥》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卢沟桥》是一篇说明文,是从历史悠久、两个特点、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说明的,从而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大局意识”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局部感知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不仅重视整体感知的重要性,而且也重视局部感知的重要性。因为经过初步的整体把握后,还要通过对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即通过抓住课文结构特点,借助逻辑思维分析局部与全文整体的联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况且每一个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里面又含有一个个小部分,也需要分析理解一个个小部分与这个大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严谨且有明显特点的课文,像大多数的说明文、议论文就必须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在让学生再读有关《卢沟桥》的两个特点的段落时,同时向学生提出:

1、本文写了卢沟桥几个方面的特点?

2、第一个特点是什么?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3、第一个特点是怎样说明的?第二个特点是怎样说明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文写了卢沟桥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设计科学,第二个特点是造型美观,第一个特点是从连拱桥、桥墩、完好无损来说明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来说明的。

五、精读课文,重点感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是必要的,但仅仅抓住整体感知、局部感知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记叙文的精彩、说明文的严谨、议论文的有力等等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是整体感知、局部感知所不能满足、解决的,必须通过精读课文,重点感知来解决。只有抓住文中某些重点词、句、段,才能很快掌握文章所描述、说明的事物的形象、特点,才能很快掌握文章所说明、论证的方法,才能在今后的习作中描写的更精彩、说明的更严谨,论证的更有力。所以,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还十分注重精读课文,重点感知。例如:在对《卢沟桥》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让学生精读“卢沟桥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桥宽约7.5米。桥面两侧有石拱栏、石柱,石柱上共有501个石狮。”后,老师才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才能回答“我发现了大量数字。”然后老师才能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共同讨论、理解列数字的好处。如果再另外出示“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石窟南北长1600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清楚说明一个事物需要经常使用长、宽、高、多等许多具体数字。只有让学生精读甚至反复精读“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才能通过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学生理解连拱桥石狮的造型美观,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才能为以后学生的仿写、创作提供范例。

六、拓展资源,运用字词 《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重视开发、利用和拓展教学资源,主张不仅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将教科书与社会、历史、生活融为一体,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更大,资源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文本内涵更深刻,学生视野更开阔。例如:在进行《卢沟桥》教学设计时,师生就可以共同收集交流各种木桥、竹桥、藤桥、石桥、铁桥、盐桥、冰桥等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今后写作有关桥的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语文课本中课文只是些例子。学习语文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一方面是练习写作。”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的行为。写作能力是综合性地、创造性地

应用语文知识、技能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认为,小学生语文字词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认读、理解、积累、书写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上,而必须上升到字词运用即写作上。例如:在进行《卢沟桥》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当堂完成下列写作:

1、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2、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热闹极了。

3、《逸夫楼》

综上所述,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贯彻落实了“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多元评价”等教学理念,集中整合了目标教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将创设情境、字词教学、阅读教学、拓展资源、写作教学及其评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具有一定小学生语文字词能力教学评价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完整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它能够能够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几种教学思想,便于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和使用。能够提供小学语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般程序,能够预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预期的基本效果,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刚参加工作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参考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他们教有所据,从而很快熟悉教学,使教学质量得到必要的保障,也可以使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再囿于过去习惯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多样化、优质化提供了方便。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长处和优越性,也有它的短处和局限性,”哪怕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再先进、再周全也不是“万应灵丹”,不能“包治百病”。因此,小学高段语文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不可能适应一切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而应该区别情况,灵活对待,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自成体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题:《改革家王光兴》

在全国人大代表驻地,我们见到了他--大名鼎鼎的改革家海口罐头厂厂长王光兴。

早就听说,具有40年历史的海口罐头厂,一直是个亏损大户。

1986年,王光兴伯伯当了厂长,罐头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全国201家罐头生产同行中的第一名,产值达6亿9千多万元,近7年总创利是过去30年的5倍。

这么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我迫不及待地问开了。

敢改革,动真格。王厂长斩钉截铁地回答。厂里不论是谁,只要研制成功一种新产品,就可以一生享受厂里一切待遇,还可以得到这种产品利润的3%至 5%。这个政策一公布,全厂兴起重视科学技术的热潮:15年没研制成功的椰子汁问世了,清凉爽口的芒果汁等20多种新产品也诞生了,并出口日本、美国等 12个国家。在我们厂贡献大的重奖,质量差的重罚。企业能搞不好吗!

这样大的厂,今后还有什么打算呢?王厂长说:3至5年,再造第二个海口罐头厂,产值将达到20个亿,让全国的小朋友都喝到我们生产的椰汁!

小朋友,当你喝到甜美的椰汁时,可别忘了王厂长啊!

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前的_______上。(2分)

2.从哪里看出海口罐头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__划出文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起了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摘录4个成语。(4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海口罐头厂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

第五篇:2010-2011学盘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4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拟写人:李 海 2011年1月4日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工作以来,就没有教过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因今年我校教师减员,这届入学儿童中有很多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等诸多原因,教师们都不敢接受这个班级,基于这种情况,我自动把这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承担下来,作为我的“试验田”进行细心耕耘,下面就我的具体做法做一个总结: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

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

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

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

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 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笔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李大钊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前后桌。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轮流做组长,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另外,我把班上一半儿的好 学生任命为“小教师”,让他们发挥学习好的带头作用,随时监督、帮助他带的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开始摸索到了一点儿低年级教学的方法,期末语文综合考试,学生的成绩达到了计划的目标。下学期继续探索、实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来。

拟写人:李 海

2011年1月4日

下载(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光雄)从“三教”思想看小学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思品《从看电视说起》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从看电视说起》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体对促进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

    农光小学学前一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

    农光小学学前一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黄斌 2013.7.4 本学期,我担任了学前班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

    从作文教学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5篇材料)

    初一的孩子是可爱、单纯的,同时也是稚嫩的。他们爱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发言,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对待问题思考不深入,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学评价 王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评价 南埋珠小学 王新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

    从学生需要出发,参与实践体验 ——小学思品第八册《虚心好学》教学设计 刘炳光

    从学生需要出发,参与实践体验 ——小学思品第八册《虚心好学》教学设计 刘炳光 一、设计理念 1、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学习需求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

    浦北实验小学 潘光遐 语文教学经验交流电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 浦北县实验小学潘光遐十多年来,我凭着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采取恰当的方法 根据学生存在着的差异,我抓两头,扶中间,加强培优辅差......

    学思1+1教学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总结5篇

    江西南昌进贤上饶市宜春高安新余萍乡鄱阳奉县丰城永修中小学暑期家教培训辅导班 江西学思教育,江西中小学暑期辅导专业权威机构—www.xiexiebang.com 江西学思教育,江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