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时间:2019-05-13 04: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第二篇: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小学 朱荣山

【教材简介】

本文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叙事写人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教学重点】

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精神。【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设计思路】

复习导入,揭示目标——聆听命令,感悟人物——创设情境,激情品味——总结升华,拓展提炼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

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学生齐读课题)船长哈尔威已经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或其他成语进行刻画。)是呀,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这一课让我们走进文本,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感人的故事,聆听船长的声音,再次感受船长的崇高精神。[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文本,找到学习的线路]

二、聆听命令,感悟人物

(一)播放录音,品析第一次命令

1、船长的声音:“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船长是怎样下达这个命令的?(大声吼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当时局面混乱)

出示第2自然段,突出当时混乱的场面,体会哈尔威是个怎样的船长?指多名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所以船长要大声吼道。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2、指名读船长的命令,除了大声吼,你还能听出船长怎样的语气?(果断、不可违抗„„)船上只有60个人吗?(不是,实际上船上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读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感动、敬佩,船长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3、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敬佩再读船长的话,相机板书:镇定果断 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不仅是船长)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二)播放录音,品析第二次命令

1、播放船长的第二次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学生回答,出示第5自然段,边读边悟。甲板上情况用哪个词语形容?(一窝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乱得不可开交)(情况紧急,可能船毁人亡,千钧一发)

2、个别朗读船长的命令,读出威严与震慑力。

船长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是“诺曼底号“展开自救的时间十分紧迫,仅仅„„(学生续)

3、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怎么读?(快速而有力)为什么?(提醒学生快读,急促而有力,争分夺秒)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相机板书:果敢机智 关心妇女

这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在对话吗?(不是,其实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情况,每个人都因此而真切体会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4、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出示相应内容,学生认真地读,问: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课文中有一个成语可看出(井然有序)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朗读,问:伟大的灵魂指什么?他的意志指什么?

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配乐,老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逐渐高大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播放录音,品析第三次命令

1、播放船长的第三次命令:“快救克莱芒!”

问: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板书:关爱孩子)

小结:在自救整个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始终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1、师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生有感情地读)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再指名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下,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指名学生再读,反复体会船长的人格伟大)

2、出示哈尔威船长,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第29自然段。

师: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的疑问呢?讨论船长为何不自救?(老师作适当补充:哈尔威船长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他选择了死亡。这是他个人的美好品质,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精神,但是,更提倡珍惜生命,能获救的情况应该自救)

3、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师导: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同学们,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播放音乐,学生根据作业纸的提示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学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品味船长随着船下沉时的情境,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升华,拓展提炼

1、师总结: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板书:(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布置作业

(1).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读读他的有关书籍。(2).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的享受。]

板书设计:

镇定果断

船长

舍己为人

忠于职守

第三篇: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感悟

基渡村完小 李紫尧

内容摘要:“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第 1 页

共 1 页

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

第 2 页

共 2 页

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第 3 页

共 3 页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第 4 页

共 4 页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多读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读感悟

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身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好读之风古已有之。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学生的感情朗读,关键是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和已有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感情朗读的有效源泉,因此调动和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的课文中,有助于读出文中蕴含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师感情朗读,又引导学生看了送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充满了失去总理的悲哀情怀,但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冷状态,这时,通过回顾学过的有关总理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温暖》、《难玩的泼水节》一系列的情景再现及总理生前有关事迹,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总理的已有情感积累——崇敬、爱戴,激发学生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的悲痛情怀,感情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移情入境。

教学是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假如你身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情、感受怎样?你会怎样做?激发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情感共鸣。

如教学《五彩池》、《珍珠泉》、《赵州桥》等课文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这样有趣的地方,一定会有游人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来做个出色的向导,为他们介绍介绍?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感情投入,上台表演眉飞色舞,生动精彩,把对这些名胜的自豪感自然读了出来。

三、抓提示语,体会人物心中之情。

指导学生对人物对话时,扣住人物对话前后的提示语,就能拨动学生心弦移情体验,读出感情。指导读《你们想错了》中这样一段对话:一士兵威吓地吼道:“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就炸死你!”方志敏淡淡地说:“哼!不要做出这样难看的样子来吧!我却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若抓住“威吓”、“吼”、“淡淡”,就不难想象出敌人贪婪的丑态和方志敏的一身正气,就不难读出敌人贪婪的、急迫的语气和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感情。

四、揣摩比较,自悟词中蕴含之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指导关键是指导学生入境入情,比较揣摩,因情而自得,按课文朗读,不必强求一致。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中这样一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教师用怎样的语气读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触动学生感情之弦?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吧。有的说要把“敢”读重音,意思是讥讽陶罐没有胆量,以表现铁罐的傲慢。

有的说要把“碰”读重音,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表现铁罐的傲慢。

有的说要把“我”读重音,意思是我十分结实,是了不起的铁罐,你算什么东西?

交流汇报后,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去读吧。学生兴致勃勃,自豪感欣然挂在脸上。这样揣摩比较,让学生产生顿悟的喜悦,热情高涨,兴趣使然,朗读兴致信心百倍。

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贵在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体验,悟出:情感,读中来。

第五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中感悟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中感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贯彻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在设计《厨师小山羊》一课教案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二年级的课文生动,充满了童趣。如何让学生在读懂了故事的同时又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懂得文中的道理,确实需要花些心思。

一、引趣导入 读中感知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老师出示了许多有趣的水果和蔬菜图片,并神秘地问学生这些是什么,你能把它们做成什么呢?你们猜小山羊会把它们做成什么好吃的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马上集中起来了,大家都进入了故事当中。乘此机会,我请学生自读课文,很快学生都从中找到了答案。通过自读得到了答案,孩子们都会很兴奋,都想向老师印证一下是否正确。老师紧接着在黑板上左边贴出小猴、小刺猬和小白兔的图片,右边贴出柠檬、青瓜、辣椒图片,让学生说说小猴、小刺猬和小白兔觉得这些水果和蔬菜的味道怎样,让同学们知道自己通过读书已找到答案。

二、研读讨论,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因而在教学此课时,老师设计了几处研读讨论的环节。例如在学习3、4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老师教学1、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并提问:小刺猬发现青瓜后,他是怎么做的?而小山羊又是怎样把它变成美味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内讨论学习。孩子们都会很积极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地讨论。乘着讨论的热情高涨之时,老师又神秘地问:“同样是青瓜,为什么小刺猬把它随手一扔呢?而小山羊却能使它变成美味呢?,他们的做法不同,结果会怎样呢?”通过小组讨论研读自学,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不仅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三、课堂表演、加深感悟

全情投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表演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作用可大了。

《厨师小山羊》是一篇故事,生动又有趣。老师先请同学同位分角色扮演,然后在4人小组中分角色扮演。在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请3位小朋友分别戴上小猴、小刺猬、小白兔和小山羊的头饰,上讲台表演,让全班同学当导演进行指导、评论。演的同学当然会全请投入,而看的同学也因为自己不仅是观众,还是小导演而更加热情。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习效果当然也出来了。

总之当学生全部投入到课文之中,他们自然能感知课文,并有所感悟。对二年级的小孩子,老师说多了反而使其学习兴趣大减,只有通过激情引趣和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孩子们在语文课上有所收获。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固东镇河头完小 赵 莉 二00九年十二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良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金凤区第六小学 马凤娟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感悟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感悟 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害怕老师布置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经过这几年了解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1、......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验”“感悟”出现频率飙升,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领域更是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内容提要 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县语文教学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了“读思练”教学模式。 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哪......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读中感悟,读中熏陶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摘要: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新课改下,语文的课程要求全部都提高了,因为语文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