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摘要: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新课改下,语文的课程要求全部都提高了,因为语文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对语文的要求就比较高。语文的教学在整个所有课程体系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整个所有科目中都是比较难的,尤其是那些条件落后的地方,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思维能力又差。对于这种情况许多老师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会读课文,了解段落之间的意思,整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可以了。本文主要是对“读、悟”的教学策略在小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050-01
在教育改革下,我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以前只教会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中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要对语文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快乐,从此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情境教学,以读促悟
阅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是经过先阅读后了解的方式,所以在小学课堂上要将这种方式融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本体是老师和学生、课本之间的交流,阅读的教学不仅能让老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当前状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我们涉取信息的有效且最佳途径,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扩散思维。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要求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不断在阅读中品味,逐渐学会欣赏。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感受文章中的用词巧妙、以及合理的文章布局,文章中情景的设置,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阅读的感性的层面上来对文章产生悟性,在悟性中又不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最后达到??新,使整体的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在于多读书,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书,才能对文章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可以采取许多的方式来引诱学生参与阅读中,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在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韵味,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读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种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着重注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体会事物的特点和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当老师在教学《我爱你,中国》这篇文章时,可以分小组,让不同的组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同的小组在朗读时,肯定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当学生读熟之后,老师在进行点播,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当明白其中意思之后,所有的学生在进行集体朗读,这时候就能更好的表达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明白本文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2.多读而思,深悟其意
语文中的内容是作者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人物的品质蕴含其中,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多读,慢慢就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了。任何文章,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认真的分析,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读懂、读明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即使讲的再好,也没有意义,教师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以讲为辅。一般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作者的用词方法,内容的优美,就注定要反复多次的熟读文章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读懂文章的内容。
阅读本身就是每个学生本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深理解,不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思想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来解读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例如,老师在讲授《詹天佑》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詹天佑讲的话,让学生反复品味,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否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与答案,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感悟能力比老师还好,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会,学生有时对内容、思想的感悟是老师不能提前预想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总结
在平时的语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在语文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这方面的教学。通过阅读的教学,学生们会增加自己的理解力和感悟力;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增强自己审美能力,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的让学生具备终身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读、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悟是学生阅读之后对文章的本身的一种领悟,只有多读才能有所感悟。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从最初的粗读,到中间的泛读,再到细读,最后品味文中的意思,做到真正理解老师的所教,明白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把“读、悟”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殿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研究[J].成才之路,2017年29期.[2] 张婵婵.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初探[J].新课程(中),2017年10期.[3] 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06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主题研讨心得体会
张村小学 苏丽娟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理应以读为主,倡导真实感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正所谓课堂上没有读书声理应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课堂上只有读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它是朗读与感悟的辩证统一,也是书声与静思、默想的完美整合。
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始终把读贯穿于教学中,在读中感悟,悟中诵读,此乃阅读教学的灵魂。可以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入境,它的精妙 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在以读促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地读,再到品味地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会有显著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自主作用的提高,归结起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诱和辅导,方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
12月24日上午任丘市第六实验小学何翠敏老师的观摩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收获,观摩之后的主题研讨活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读促悟”更是感触颇深。
《军神》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时代的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受伤后,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不使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了72刀的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尊称为“军神”的故事。本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记叙方法,以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为文章线索,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军神”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文章通过对人物 神态、语言、动作、情绪变化的描写凸现了人物性格,全篇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伟大的军人以及军魂的赞颂与崇敬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获得人生感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何老师运用的多种形式的读法:指名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以及对比读,以读促讲:文中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丰富,应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使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在充分的读中休会到沃克情感态度的变化源于刘伯承的坚强。改变串讲串问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评课活动、主题研讨的环节中各学校的老师积极畅所欲言,说优点、提建议、找方法。“以读促悟”中的“悟”---用我口表我心,用我的语言表达我的内心,读得忘我,才能达到情境,阅读就是师生与文本的对接,换种视角来阅读,比如说在课文的手术中这一环节,“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上的白垫单,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抓住:“一声不吭、紧紧、„„越来越„„、居然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却一声不吭,这表现了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词语:“冷冷——惊疑——柔和——教训——怔住——颤抖——失声嚷道——慈祥”体会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生将饱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再比如说课文当中手术完成共用了七十二刀,教师抓住了以读促悟的真正突破口:从第一刀到第七十二刀的对比读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了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同时利用朗读沃克和刘伯承的对话学习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研员潘老师的点评颇有深度,首先提到课堂教学 设问题很有针对性,“牵一发以动全身”,切入口到位。能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以及段落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分析课文一层接一层,情感得到升华。重点难点的突破,医生沃克和刘伯承的对比读,让学生了解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教学中做到了知识的延伸,使小语文变成大语文。其中潘老师的提议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得到每位老师的赞同,在教学中学生的摘抄、做小卡片、边读边批注等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语文。同时又传授了我们阅读教学中的三把钥匙:第一----问疑 问什么?谁来问?怎么问?第二----赏析 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第三----感悟 心悟(学生有心灵体验)表达(通过语言来进行)。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强调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又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兼顾课内外阅读,继而拓宽审美视野,发展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阅读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阅读领域不断扩大,进而深入感知、理解、悟化,并最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思维、分析、认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次研讨活动使自己明白要学会享受教师这份工作,享受用文字来交流,通过阅读达到心灵的升华,课本不是学生的整个世界,整个世界才使学生的课本,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这美好的世界。
第三篇:读中悟情
读中悟情
读中联想
读中积累
——珍珠鸟教学反思 树人镇中心小学校 江昌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第四篇: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金蝉脱壳》第一教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了解《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的大意。
2.会读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知道有哪些字书写时要注意。
3.从第四节中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和重点。
一、导入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前面所学的《所见》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师:谁知道诗中的“鸣蝉”是指什么?
生1:诗中的“鸣蝉”是指鸣叫的蝉。
师:你们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吗?
生2:我知道蝉在夏天出来鸣叫。
师:你们还了解什么?
生:不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有关蝉的文章。
师板书课题: 7金蝉脱壳(qiào)(板书),设计意图:壳是个多音字,教师在板书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一是把壳(qiào)的音注上;二提示学生壳是多音字,在课题中读壳(qiào),文中其他的地方读壳(ké));三提醒学生注意壳的写法,上面是士而不是土。师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你们知道金蝉脱壳的意思吗?
生3:金蝉脱壳就是蝉脱壳。
生4: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师:说的很好。
师及时出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知识介绍。(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这里面包含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自读本课课文,看一看金蝉是怎么脱壳的?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生字)
师看绝大部分学生已读完,提问:刚才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你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
师出示生字词(多媒体出示),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师:现在我们把书打开到38页,描红生字。在你描红时,请注意观察哪一字最容易写错?
生描红后,说出他(她)要注意的字。(配、搜等)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里安排学生读生字词,描红生字,就是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描红当中就有我想要提醒学生的“搜”。看来学生确实是挺聪明的。对于这种学生我大力表扬了一番。)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播放金蝉脱壳的短片,并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的短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课前经过调查,蝉原本是农村孩子熟悉的昆虫。但由于我们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孩子的家居住在集镇或小区,再加上独生子女,家长不许他们乱跑,他们已不怎么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了,所以有此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为了烘托气氛,我把不恰当的音频删去了,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并朗诵。
师:你觉得金蝉脱壳的过程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
(快速浏览课文)
生: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书中哪一节是重点描写脱壳的过程的?
生:第四节。
师:自读课文,找出脱壳的过程可分为几个环节?
生:背→头→脚→尾
师:在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情景?
生:蝉尾出壳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第四、五节是重点,我直接切入,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出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打破了以往的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师:齐读,想一想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是最有趣的?
生:动作的描写。
师:请找出有关的动词。
生陆续找出:抖,伸,仰,扑,抓,抽......(多媒体陆续把学生说的动词加上着重号)
师:现在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动作,再读这段文字,你会体会到什么?
生5:我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蝉像人一样的聪明。(板书:聪明)
师:说的真好!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5:蝉儿能把这些复杂的动作做的像运动员一样熟练,自然协调,真是了不起!
师:蝉确实很聪明,你也很聪明。你能给我们示范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呢?(生5声情并茂的读起来)
师:他读的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们也像他(她)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师:在读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6:我觉得蝉儿很痛苦。(板书:痛苦)
师:为什么,你觉得蝉儿很痛苦?
生6:因为它很小,当然力气也很小。做这么些复杂的动作,很费力。所以它痛苦。
师:你说的也对。你能说出从哪些动作中体会到的?
生6:我是从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这句中的“使劲的”,还有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蝉壳中的“静静地趴在,过了好一阵子"这些词中体会的。
师:你来读一读蝉儿很痛苦的样子。
(生6读,并且在语调读出了很费劲的语气)
师:给他(她)鼓鼓掌!(几个听课的老师也鼓了掌)
反思1:蝉儿很痛苦。这是我在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听课老师的掌声也是意料之外的。学生说的也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只能让他(她)说出个原因。看来我们在预设时,应多从小孩子的角度着想,或许奇思妙想就从这儿产生;或许出人意料的精彩在这儿闪现。
师:你们还有什么体会呢?
生7:我从“依依不舍”这个词中读出了蝉儿有点舍不得自己的壳。因为蝉壳也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板书:恋家)
师:蝉儿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爱自己的家。我们应该不应该向它学习呢? 生齐说:应该!
师:我们再齐读,把大家的体会都读出来。
反思2: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大家已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次比哪一次读得都好。看来引导学生悟比教师的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师:我们试着背一背呢?
生自读,试着背诵。
(教师过了几分钟后检查,效果不是太理想。)
反思3:之后,我想了想,原因是留的时间过短,只有区区的两三分钟。如果留个四五分钟就肯定有所改观。
师:在这一节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使你感到神奇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生8:我觉得蝉脱壳时,颜色有变化,很奇特。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感觉蝉儿像个魔术师。(板书:魔术师)
师:说的真好,比喻的也恰当。蝉儿真像个魔术师。把掌声送给他
(她)!
生齐鼓掌。
反思4:学生在鼓掌时,我发现被表扬的同学美滋滋的。为什么小孩子喜欢上公开课。无外乎,一是:能露一手;二是:能当那么多老师的面得到表扬。看来我们平时的上课,是应该多称赞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师:还有吗?
生9:我觉得这句中“接着,头钻出来,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钻”字用的好,作者把蝉儿描写的像小朋友一样,既调皮又可爱。(板书:调皮可爱)
师:你能把蝉儿的调皮可爱的神情读出来吗?
......师:蝉儿出壳的情景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作者描写的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好?
生10:因为他(她)善于观察。
生11:因为他(她)敢于探索。
师:说的太好了!为什么我们平时的作文写的枯燥无味?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观察与探索。生活中有很多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
(出示巴甫洛夫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齐读)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为我们的作文找素材。这是每个教师都想做的事情,我们要善于利用在情景中实施教育,否则便是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师:前面大家说的都很棒,让我们再一次领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再一次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图片)
设计意图: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瞬间图片,意在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作者描写的高妙之处。
师:《金蝉脱壳》这节课我们就探索到这里,有关其他的神奇有趣,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三、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有关第四节的习题。
2.课外作业:对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可以几天后完成)
设计意图:课内作业是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了巩固重点。课外作业是让同学们小练笔,激发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描写。
附板书:
7金蝉脱壳(qiào)
神奇有趣:聪明恋家
奇特动人:魔术师 调皮可爱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在本校《秋实杯》赛课时用的教案。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打破常规,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熟读重点部分,在读中感悟,悟中升华。设计的意图基本达到了,学生们也感悟的非常好,课中有好几处令老师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在闪烁。看来我们平时的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确实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够到位。
一: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充裕,这就影响了大部分同学的感悟。从他们发言的人数中可以看出,占全班的比例较小。新课程理念中,关注绝大多数,本节课做得不够好。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次数较少。评价是体现学生价值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是注意了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也只在乎教师的评价,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时间不够用,表现在课的结尾匆匆忙忙,课堂上没有一点时间让学生们做练习,充分地消化吸收新学的知识。这样肯定会造成一些学生不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对于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利。
改进方法:利用预习案,把前面的导入部分解决好,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感悟,去互相评价,去完成作业。真正意义上,把课堂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固东镇河头完小
赵 莉 二00九年十二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兴趣
习惯
质量
语文新课标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对阅读均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以各种形式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今天,我就这个“读”字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抓不住重点,不敢放手给学生去读,又怕学生读书占用了讲解时间,故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够充分,许多时候只讲形势不求实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以为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自悟,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读,而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能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而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有时甚至能够表现出超常的
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例如,我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詹天佑不太熟悉,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要求不懂的词语当堂查字典查词典,疑惑的问题多读课文,一节课下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习惯,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读”的质量
1、教师要把握好“读”的度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深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而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当然,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