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11: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内容提要

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县语文教学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了“读思练”教学模式。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教学中如何实施呢,本文在个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许多成功经验,阐述了阅读教学中读、思、练教学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读、思、练模式;教学设计;方法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

阅读是从书面言语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字词认识与运用,句型练习及文章思想精髓集中体现的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有效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努力追求达到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结合新课改,我县教育大力推广教育专家谭小林先生提出的 “读思练”教学模式。希望借此模式,大力提高我县阅读教学水平,使语文教学真正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致,从根本上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读思练”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简约的组合方式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的活动流程。

(二).什么是“读思练”教学模式

“读思练”教学模式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读思练”教学模式。也即“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它由读(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整体感知,自读质疑)、思(问题引导,合作研讨,领悟反思,掌握学法)、练(练习巩固,反馈补救,拓展迁移,模仿创新)三环节组成;第二层学科模式;如语文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语文具体做法为:读(明确目标,初读感知)、思(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练(熟读应用,迁移创新);第三层分类模式:“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如语文的“全息元阅读法”为读(初读总揽,获取全息元)、思(辐射扩散,拓展全息元)、练(综摄整合,反刍全息元)。“全息元阅读法”就是充分发挥全息元的“立片言以立万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纲张目功能,立足于现代整体观上分析把握文章,旨在快速高效地领会、吸收课文精要之处的一种新阅读方法。这种阅读程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顺序,顺应人们在阅读活动中思维规律。颇具新意,收效显著。[1] 综观“读思练”教学模式,在语文中就是要求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以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思考,解读文章;在解读文章过程中,阅读积累,学习相关的应用并学着创新。

二 阅读教学中的“读”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里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解读文章。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阅读要求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每读一次其收获就不同。理解文章“七分朗读三分思”,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阅读教学中多读好处的最好诠释。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读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吟唱、浏览。其中,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应重视默读和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训练。它是一种由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与朗读刚好相反,是朗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浏览又有所不同。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抓住课文重点部分来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朗读形式,是指在人物或对话比较多的文章中,朗读时把人分成不同的角色,用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以达到对文章理解的一种阅读方式。诵读,南宋学者朱熹认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对诵读有这样的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吟唱,就是对作品进行吟咏歌唱。最早出于金·元好问《和党承旨<雪>诗》之二:“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足。谁为起九原,寒泉荐芳菊。”

(三)阅读教学中“读”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各种读书方式的要求。只有明确了要求,才能针对教学,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环节。

朗读要求:读得正确,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漏字,不唱读,不停顿读。读得流利,不重复读,不断读,不把句子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小学一二年级一般采用此种读书方法。

默读:用心读文,边读边思考。小学阶段分三步走,一、二年级学习默读;三四年级会默读;五六年级提倡快速读默读,每分钟阅读字数应在300字以上。

分角色读:分配角色恰当,把自已融入到作品中去,用心感悟,读出不同角色的内涵。诵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情感跌宕起伏,读出情感,读出气势。

吟唱:比朗读、诵读要求又更上一层。也可以认为是领悟文章深刻内涵后,人情感的一种喷发,读时用半读半唱方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浏览:学生默读速度提升后,一种更快速地阅读方法,择其主要内容,感知大意即可。这种阅读一般在略读课文中和学生课外阅读中应用。

(四)阅读教学中“读”的设计

实际教学中,要学生读好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以读促悟,达到阅读教学预期效果。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文中,一般有五种类型文章: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文言文.如何针对这些类型的文章设计读的方式呢?下面我用自己平常教学中的实际课例作引导,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精读课文中的读,一般以朗读为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有所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上就得下功夫、课前得有精心准备,做好朗读预设。精读课文的朗读,可以有如下设计:

1.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读。比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认识不是很深,很难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来,对家家户户窗子前花的多、美想象不到位。课前就可以找许多有关德国的图片,以及德国哥廷根街道布局图,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进入情境,当学生看了那一幅幅街景图后,都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哇!好美呀!”的惊叹,这样的情景下,再让学生回头读描写哥廷根花之美的文字,学生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2.想象情景,评读。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的夏夜吃饭情景时,可以指名不同学生朗读,请学生评议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结合自己和家人夏夜吃饭情形,读出自己的感受,在音乐伴奏中,朗朗的读书声里,引导孩子们的思绪在夏夜里流连:虫鸣蛙唱,天高地阔,凉风习习,清冷迷蒙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多么宁静和谐的乡村夏夜啊!此时,学生的心灵感受比用文字来形容要丰富得多。

3.赛读,让学生有读的激情。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第四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当船夫的粉丝比赛读,看谁最能读出对船夫的崇拜之情,这一设计,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激情,自然争着拿出自己看家本领来读这段文字。

4.转换角色读。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最后的送别情形,可以让学生先以志愿军的角色读出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换成朝鲜人民的角色,大声的对远去的志愿军道别。一句句深情的呼唤,道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5.教师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诗与诗歌、文言文的教学中,不管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总不能读出其味来。这时老师的范读就尤显重要,老师用诵读的方式,无形中把学生带进课文,学生在模仿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对文章有新的解读。

三年级开始,学生就接触到了略读课文。这类课文的学习,是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学文方法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一类课文。此类课文一般采用默读方式进行。这是一种从低年段逐渐到高年段提升的阅读方式,在静心的无声的阅读中,去品味文中的内涵。如果在课前对课文重难点问题有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这种读的方式会更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吟唱读文方式。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读文方式是在2010年参加“重庆市百师讲坛”教学观摩活动时,在重庆市的解放军后勤工程学大礼堂里,有幸聆听到了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这一堂课。在教学中,武老师在开课前用这首词改编的歌做导入,结尾又用平仄吟唱的方式使整堂课达到教学高潮,看着那些学生摇头晃脑忘情吟唱的场景,我们场下的老师无不震撼。语文教学还可以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兴奋学得忘情。其实,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古诗词,原本就是根据一些唱词改编的,而且很多古诗词都被改成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如果我们上语文课能让学生有音乐会的感觉,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阅读教学中的“思”

(一)阅读教学中“思”的重要性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二)阅读教学中“思”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文章,与文章对话,形成对文章有自己独到认识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章的过度发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让学生和文章对话,在学生与文章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去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尊重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文章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学生在阅读中把读思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深读,最终形成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认识理解。

(三)阅读教学中“思”的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文章时收获的多少,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即所谓“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要想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与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

1.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围绕线索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找行文线索,可归纳为“四抓”: ① 抓行文中的关键字作为教学设计线索。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一共写了十一处诸葛亮说,而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这一笑字,含义深刻。围绕“笑”,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诸葛亮在笑谁;笑他们的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笑;这一笑,笑出了什么?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② 抓关键词作为教学设计线索。有的文章也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例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教学设计,可以紧紧围绕“彩色”这一词语展开。文中介绍了非洲哪些方面是彩色的,这些彩色使非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 抓文章中心句作为教学设计的线索。围绕一句话来写是很多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乡下人家》、《幸福在哪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乡下人家》一文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文中哪一句总写了乡下的美;文中介绍了乡下的哪些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景,为什么? ④ 抓过渡作为教学设计线索。过渡句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中的《赵州桥》一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接了课文中的两方面内容。在教学前,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过渡句,分别从桥的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去设计好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

2.巧设问题,抽丝剥茧解读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话: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设计如下问题:这个鱼钩是怎么来的;文章中几次写到了它;它对于我们三个红军战士来说是什么;对于老班长来说是什么;老班长虽不在了,但鱼钩还在,老班长的什么留下来了;这金色的光芒代表了什么?这些问题一个套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文章理解得透彻明白。

3.学生自主探究文章,归纳总结,集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特别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对文章解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较多,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理解课文难度相当大。这时,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的基础上谈自己对园子的认识:这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第二步:质疑问难:课文明明写的是园子,为什么一定要写祖父的园子?换个题目行不行?第三步:集中学生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针对重点、突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第四步:形成对文章的认识,升华主题。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习积极性高涨,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

4.回归文章,追根溯源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很多不是原文,都是编入教材时根据需要改写或有删节。如《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等名篇,都是在古典名著基础上改写而成,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开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总想找个机会为难他一下。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学习,才能让学生对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能把文章回归名著中,让学生课前阅读相关章节内容,教学时再把课文与原文对照学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突破。

5.想象补充,充实文章内容

有些文章内容,没有详细具体的写清事情的经过,而是留下了悬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七颗钻石》中,小女孩累得倒在沙滩上,醒来时发现身边放着一个盛满水的罐子。这个水罐子怎么来的,文中并没有写,这里就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去合理想象,结合文章结尾,赋予这个水罐一些神奇的色彩。这样设计,既可让学生感受文章写作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再比如古诗《舟过安仁》中写到: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作者是怎样知道孩子把伞拿来当帆使用的,教学中,如果在这里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孩子们独有的体验里,儿童的聪明伶俐、童年的天真烂漫自然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 阅读教学中的“练”

(一)练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母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开设的课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集识字、句型练习、文字积累、写作练习一体的教学,所以阅读教学中的练,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弱,都是由阅读教学决定的,因为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综合应用的典范。只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多练习的机会,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自如或游刃有余。学习阅读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不管是学生成绩的检测,还是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练习。学生现在的练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练习设计的原则

练习是一件枯燥烦琐的事。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厌烦,做到教学时的有的放矢,在阅读中练习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样性原则:练习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练习。如:词语积累、用词学写句;片断仿写、课文改写、编写课本剧、写读书笔记等等。人吃菜要不断变换菜的种类和口味,才能激起人的食欲。练习也是要不断变换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常做不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创造性原则:在练习设计中,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为主。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学习积累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3.可选择性原则:就是指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一个班级的学生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练习设计中,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4.开放性与综合性原则:就是指一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而且要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一学期的语文教材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搭建了平台。

(三)练习设计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为生活服务。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要达到这三个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关键还得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何设计文章阅读教学时的练习呢?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及要求进行练习设计:

1.以积累为主设计练习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精挑细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语文学习首先离不开积累,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说的积累对于习文的好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水的句子,《秋天的雨》描写秋雨的句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以备在今后的习作中应用。

2.词句运用练习设计。汉语中同一个字或词往往有多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的意思往往有差别,学生要掌握一些常用字词意思,就得结合句意,有时甚至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字词的句式练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字词意思,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赵州桥》中写桥的美丽时用到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想象其它龙的姿态样子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样的句式,甚至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片断练习设计。对于课本中,一些精彩的场面、情景、细节刻画,都可以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片断练习。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这时就可设计一些中心句,如:春天来了,到处是那么美;下课了,操上真热闹啊……让学生学习围绕一句话写清一个内容.4.续写、扩写设计。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后,针对那种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或回味空间的文章来设计练习。学生学了文章有感而发,想一吐为快,在对文章内容补充扩展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诗中,可以让学生仿写一至四小节内容,也可以想象给战争中的孩子送上什么?

5.改写设计。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体裁或语言习惯写出来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把诗改写成一篇叙事散文。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景点的特点,编成一首清新奇丽的小诗。

6.从文章到习作设计。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范文。如教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回忆自己读书以来最难忘的一课,并把它写下来。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这样练笔,就不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

五 “读思练”阅读教学模式应用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读思练教学模式在阅读中的应用,不是指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思,最后来练习;也不是说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得做到这三个方面;读思练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向,它不是死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灵动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如我校在实际教研活动中针对不同文章体裁总结出来的读思练教学模式有:古诗词的:读——品——背;经典、优美文章的:读——悟——积累;略读文章的:读——讨论——拓展。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采取以读为主,读练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也可以以读为引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文章内涵。

总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设计与教学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艺术,教者不同,学者不同,其方法也就千差万别。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我们对模式的应用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探求“常式”中的“变式”。

不管用何种方法何种模式,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成才。在这其中,我们教者不要让模式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而是应在利用别人有用模式中结合相关条件,有选择有创造的运用,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受益。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读思练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应用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三个一 ”(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这还远远不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最近,我镇举行优质课“擂台赛”,我以十一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参赛,获得了最佳课件奖和优质课一等奖。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谈谈我的感想:

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二、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学片断: 师: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能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吗?

生:全球气温变暖,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水及干旱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生: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但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

生:据环境检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十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污染。

生: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酸雨的形成。

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图像。

师为“美丽可爱”配乐朗读: 同学们,你们看,碧蓝碧蓝的大海,雪白雪白的云朵,巍巍的山峰,还有茂密苍翠欲滴的原始森林和娇艳美丽的花朵。这些美景都是地球母亲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这一切构成了“可爱的地球”。那么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什么?请大胆地赞叹她吧!

生:地球母亲,您真是太美丽了!

生:地球,您太伟大了!

生:地球母亲,我爱您!

生:地球,感谢您给我们创造的美好家园。

师为“生态灾难”配乐朗读:

在这幅图上大片农舍被沙尘暴无情淹没。被酸雨腐蚀的森林已经枯萎,寸草不生。人类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已使全世界许多地方陷入水的危机。有人说“最后一滴水,它的价格将与血液等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使地球变的非常容易破碎。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生:地球妈妈太可怜了,她在哭泣。人类啊,请你们醒悟吧!

生: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付出代价,保护地球现在就要行动。

生: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以遨游太空目睹地球的一句话“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我始终抓住“可爱”和“破碎”俩词,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将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

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以前,我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这次,我尝试上了质疑型的课,效果还好。我是这样做的:

1、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

2、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如“生态灾难”一词,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说话:“地球母亲,我想对你说————”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意。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固东镇河头完小

赵 莉 二00九年十二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兴趣

习惯

质量

语文新课标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对阅读均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以各种形式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今天,我就这个“读”字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抓不住重点,不敢放手给学生去读,又怕学生读书占用了讲解时间,故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够充分,许多时候只讲形势不求实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以为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自悟,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读,而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能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而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有时甚至能够表现出超常的

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例如,我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詹天佑不太熟悉,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要求不懂的词语当堂查字典查词典,疑惑的问题多读课文,一节课下来,效果比较好。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习惯,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读”的质量

1、教师要把握好“读”的度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深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而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当然,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思练”的落实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落实

冷水镇小学校 郭昌秀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何有效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努力追求的。近几年来,结合新课改,我县教育大力推广小语专家谭小林先生研究出的 “读思练”教学模式。“读思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运用中指导思想为:以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由明确目标、概读感知;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熟读应用、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来体现。那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让 “读思练”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服务呢?结合本人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里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较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吟唱、浏览。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应重视默读和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

/ 7

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新课标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一篇文章,每读一次其收获就不同。理解文章“七分朗读三分思”,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阅读教学中多读好处的最好诠释。

在实际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得正确,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得流利,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

2、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评读,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赛读,让学生有读的激情;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例如在《七律.长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我先出示这两座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难越,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一看一读中,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就凸显了出来。又如在《乡下人家》一文教学中,乡下孩子对夏夜的感受最深。我让他们先谈自己在夏夜中晚饭后常常做哪些事,再播放一段夏夜虫鸣的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朗读乡下人家晚饭后的情景,在读中,孩子们心中自然就会勾勒出一幅乡村夏夜宁静图,沉浸在夏夜美好的时光里。此时,学生的心灵感受比用文字来形容要丰富得多。

当然,阅读教学不能把全部的重心放在朗读上。针对不同的文章体裁,我们应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小学阶段里,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文言文五种体裁。朗读,我多在精读课文教学中使用;略读课文一般是让学生默读,在默读的基础上自己交流感悟。古诗词的教学主

/ 7

要是用诵读的方式,一些经典美文,也用吟唱的手法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时,武凤霞老师就教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吟诵古诗文。现在很多古诗都被变成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如果学生学习一首诗,再让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诗的感受,也是一种好的阅读形式。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古诗文的教学要避免对诗句意思的支解,重在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文本。浏览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课外阅读中使用。为了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每上完一篇文章后,我会找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让学生读,并且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五、六年级至少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课文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采用分角色方法来读文,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思的引导。

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对文本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去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尊重学生在 3 / 7

阅读理解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就得把读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悟,以悟促深读。实际教学中,我把它归纳为“四抓”:

1、抓关键字读文。例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教学中,抓住总领句中的“难”、“闲”两个字,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长征的不易与红军面对困难时所显示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本诗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暖一寒,我适时出示相关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谈谈自己认为哪些方面感到了暖,哪些方面让人寒。学生交流了自己感受后,再引领学生回头读这两句,学生读出来的韵味就大不同了。中国古诗含义深刻,有时即使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诗人当时的情怀。唯有一读,能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味。那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一种美。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抓住“美”“毁”两个字,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领会到文章的宗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抓关键词理解文本。有的文章也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例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写道“我的眼睛湿润了”。“湿润”说明了什么?作者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围绕这一词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原因。通过学生读文交流,他们很容易就理解到“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这一文本主题。

3、抓中心句分析文本。小学阶段的很多文章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乡下人家》、《幸福在哪里》……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让学生先找文中的中心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乡下人家总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让学生读文本,谈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乡下人家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最后让学生反复读文,把自己感受到的这种美感读出来。

/ 7

4、抓过渡句思考文本。过渡句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中的《赵州桥》一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接了课文中的两方面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去理解文本就容易得多了。

以上四种方法,只是个人平时偶得。在教学中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用了角色转换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珍珠鸟和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与鸟的和谐,品味作者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时,教学中也遇到无法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时候。如我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学明确提出要学生把课文分成五个部分,而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只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这时为了考试,我只有让学生把他们的思考再细化,最终学生的理解为教学任务让步。

三、练的巧妙设计。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为生活服务。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要达到这三个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关键还得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何设计课文教学时的练习呢?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和文本要求,我常常是这样处理的:

1、练习写句式。这种一般在三四年级用。如《赵州桥》中写桥的美丽时用到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想象其它龙的姿态样子外,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样的句式,甚至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练习写一段话。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学生在学习这一文后,我安排学生也围绕一句话来练笔。如:春天来了,到处是那么美;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等。

/ 7

3、续写、扩写。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学生对文本体会较深后有感而发来写。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生学了这首诗后,我让学生仿照诗的结构再把作者没写到的方面补充出来。

4、改写。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时,我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用现代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形,在改写中,增进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5、自由练笔。有些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美妙无穷,这时候让学生挥动手中的笔记下心中的感受是最有效的练习。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后,学生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我就让他们写写自己家乡的美或用诗赞一赞乡下美景。结果,我发现班里居然有不少同学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首美妙的小诗。

6、从文本到习作。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作的最好范文。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读书以来最难忘的一课。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这样练笔,就不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读思练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三个一 ”这还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郭昌秀

2012年月11月22日于冷水

/ 7

相关资料来源:

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艺术》作者姓名: 彭 莹

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练习更有效 二(教学论文)

3、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能少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4、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文本

作者:刘世荣 转自《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9年第12期

5、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发布者:王 峰 发布时间: 2012-6-16 19:39:23

6、《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7、个人平时教学资料整理。

/ 7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悟”

摘要: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新课改下,语文的课程要求全部都提高了,因为语文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对语文的要求就比较高。语文的教学在整个所有课程体系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整个所有科目中都是比较难的,尤其是那些条件落后的地方,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思维能力又差。对于这种情况许多老师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会读课文,了解段落之间的意思,整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可以了。本文主要是对“读、悟”的教学策略在小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6-0050-01

在教育改革下,我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以前只教会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中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要对语文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快乐,从此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情境教学,以读促悟

阅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是经过先阅读后了解的方式,所以在小学课堂上要将这种方式融入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本体是老师和学生、课本之间的交流,阅读的教学不仅能让老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当前状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我们涉取信息的有效且最佳途径,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扩散思维。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要求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不断在阅读中品味,逐渐学会欣赏。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感受文章中的用词巧妙、以及合理的文章布局,文章中情景的设置,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阅读的感性的层面上来对文章产生悟性,在悟性中又不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最后达到??新,使整体的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在于多读书,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书,才能对文章有更好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可以采取许多的方式来引诱学生参与阅读中,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在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韵味,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读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种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着重注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体会事物的特点和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当老师在教学《我爱你,中国》这篇文章时,可以分小组,让不同的组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同的小组在朗读时,肯定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当学生读熟之后,老师在进行点播,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当明白其中意思之后,所有的学生在进行集体朗读,这时候就能更好的表达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明白本文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2.多读而思,深悟其意

语文中的内容是作者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人物的品质蕴含其中,通过汉语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多读,慢慢就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了。任何文章,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认真的分析,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在进行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读懂、读明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即使讲的再好,也没有意义,教师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以讲为辅。一般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必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作者的用词方法,内容的优美,就注定要反复多次的熟读文章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读懂文章的内容。

阅读本身就是每个学生本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深理解,不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思想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来解读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例如,老师在讲授《詹天佑》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詹天佑讲的话,让学生反复品味,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否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与答案,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其实,有时候学生的感悟能力比老师还好,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会,学生有时对内容、思想的感悟是老师不能提前预想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总结

在平时的语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在语文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这方面的教学。通过阅读的教学,学生们会增加自己的理解力和感悟力;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增强自己审美能力,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的让学生具备终身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读、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悟是学生阅读之后对文章的本身的一种领悟,只有多读才能有所感悟。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从最初的粗读,到中间的泛读,再到细读,最后品味文中的意思,做到真正理解老师的所教,明白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把“读、悟”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左殿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研究[J].成才之路,2017年29期.[2] 张婵婵.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与拓展”策略初探[J].新课程(中),2017年10期.[3] 钟玉萍.阅读,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06期.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读”——有效课堂教学论文奈曼旗青龙山学区中心校杨向明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我们青龙山学区中心校大力推进教学工作......

    学说思练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5篇

    学说思练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四则运算 镇第四中心小学 四则运算(含有一级运算) 学习内容:P/2-5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 2、知道含有同一级......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及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校园......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

    以读促思 读中悟趣 (《活化石》教学设计

    以读促思 读中悟趣 ──《活化石》教学设计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中心学校 杨保鸿 一、教材简析 《活化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科学,学科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拓宽语文教学思路,为激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亦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