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

时间:2019-05-12 23: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

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

长泰实验小学 严文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题眼处设问,学有重点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

1、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设问: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为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现五壮士的“壮”呢?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 的中心。

2、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重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教《田忌赛马》一文时,紧扣题眼“赛马”进行设问:谁和谁赛马?一共进行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结果如何?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些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设问时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从题眼设问: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它们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爱?这样激疑引思,围绕问题理解内容,学才有重点。

二、关键处设问,问有价值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含意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标点符号等,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推敲、讨论,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学以致用,达到训练目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么一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除了抓住重点词外,还设问:(1)这句话为什么连续出现两个“望着”?(2)把省略号改成句号,行吗?用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对比分析,学生就较容易体会到“红领巾”等灵车时焦急而耐心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总理无比怀念爱戴之情。

三、重点段设问,练有所得

重点段是表达文章中心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直扑重点段,可使学生迅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处于最佳心理 2 状态。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文章的重点,由此入手,层层设问,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体会到总理崇高的品质,学习到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矛盾处设问,增强力度

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它其实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点,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中理解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矛盾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来理解“焦急”、“耐心”这对反义词的内涵。一般来说,在焦急的心情下,是不可能“耐心”的,反之,在很有耐心时,也不会产生焦急的心情。可是为什么老奶奶的心情是焦急而又耐心的呢?这样设问增强力度,深化思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尾处设问,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维,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跳水》一文的结尾处设问:“除了跳水,你还能想出哪些使孩子得救的办法?”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六、想象处设问,深化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读最后三节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化情感:(1)当列车还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 3 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当列车开动后,车站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3)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联想,来进一步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一位教育家说过:“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 4 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在教学中精心设问,激趣激疑,讨论赏析,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第二篇:三疑三探语文教学论文

三疑三探语文教学论文

面对在全县启动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准确把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正确解读“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且非常必要的工作。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解。我的发言谈不上是解读,权作一次与大家的共同学习。更权威的解读,应该来自于一线的实验教师,来源于各实验学校的不断研究和艰苦实践。

一、主要环节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这样,共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说明和概括,即“先疑后探,编题自练”。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本课的“自探提纲”并开展自主学习。第二环节:解疑合探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初步完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鼓励学生再次质疑,针对本节内容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以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师生围绕自探提纲和学习内容,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并进行适当评价。

二、操作要点 1.设疑自探环节

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环节一般涉及三个步骤。

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就要设置问题情境,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步骤②:设置自探问题提纲。根据学科特点,针对不同课型,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产生。步骤③:学生自探。学生针对自探提纲,开展自主探究。

“自探提纲”作为统领全课的核心问题,是本课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明确导向,其问题的解决程度体现了一节课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为学生的学习指明具体的方向。倡导在实施初期,使用“导学案”,在学生问题意识没有得到较好培养的情况下,教师应围绕三维目标补充设疑。2.解疑合探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合探”一般包括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提问与评价。一般由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

第二种形式: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学困生回答正确,则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顺序。

第三种形式:讲解。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解之前不讲。3.质疑再探环节

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教材、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让不同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再次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新习得的知识要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给学生再次质疑的机会也是让学生反思学习内容、解决新知学习与原有经验冲突的过程。“质疑再探”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是引领学生走出教材、深化拓展的必由之路。质疑再探的主体仍然是学生,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可沿着“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解疑”的思路进行。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质疑的方向,淡化与本课无关的问题,如果涉及到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可直接指出,暂时不做回答。所提问题要忌杂、忌碎、忌全、忌大、忌空。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外延,做好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课初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则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从教材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必由之路,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4.运用拓展环节

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归纳本节知识。此环节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①让学生围绕本节所学知识编拟一些基础题和一些拓展延伸性习题,教师通过巡视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使用。②教师编拟一些基础性试题,作为本节教学任务的“底线”,要求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基础性习题解决以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的习题,让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评价。③反思归纳。也是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梳理,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回放和体会。

三、实施建议 1.先学习,后批判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肯定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不可能解决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不适合学情、校情之处。但我们建议大家先学习、理解、消化、吸收。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研究如何改进、改良甚至批判。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提倡一种模式,体现的是决策者们对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追求。学习模式是为了建立模式并最终走出模式。从教师发展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是沿着“学习他人模式,形成自我模式,最终忘记模式”这样一条轨迹,不断走向成熟、不断完善的。因此,无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建议,各实验校在实验初期必须扎扎实实学习、原汁原味操练,切忌不负责任地说三道

四、盲目批判。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明白了,懂了,才能真正发现其不足之处,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有资格谈改造和批判。2.准确把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先进理念和精神实质

学习实践“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要求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设计“三次质疑”,搞“三次探究”。在中国汉语中,三者,多也。“三疑三探”的核心无外乎是“多疑多探”,“先疑后探”,“有疑有探”。一味固守“三疑三探”中的数字“三”,必然会将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死胡同。有时,只需要一探或再探即可解决问题;也有时,可能在三探的基础上还要四探、甚至五探六探。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可以在中小学的各个年段、各个学科同步开展。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切不可一个尺度,一个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现实差异,遵循规律,讲究科学,注重个性。根据学科、年段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式中规定的四个环节完全可以进行合理调整、适当整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希望以后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注重领会该教学模式倡导的先进理念和精神实质。3.充分重视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

我校学生普遍具有比较好的质疑和提问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对于尝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对质疑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实验初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研究解决的迫切重大问题。既需要实验教师不断探索,也需要教研人员及时跟进,寻求解决之道。与此相关的,还有其他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一,学生的板书能力,包括规范性、字迹工整,书写速度等诸多方面。第二,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合理运用学科语言表达学科思想方法的能力,我们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第三,学生的批判能力。我爱我师,但我尤爱真理。这种精神是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弘扬和树立的。课堂效率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质上讲,是与模式本身无关的,而是模式背后所孕育或蕴含的思想方法,对这些基本能力的积极训练和逐步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东风,充分重视并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问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批判能力等有一个全面的、质的提升。4.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第一,不能忘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那些打着改革的幌子,行应试教育之实的种种错误做法,我们必须清醒地加以甄别、清除,去伪存真。这样,当我们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各种谬论的时候,能够坚守教育本真,坚守教育科学,坚守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应有之本。不浅薄,不功利,不盲从、不浮躁。

第二,不能忘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人将其概括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基于此,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守过去十年多我们已经确立的课改方向,发扬长处,补齐短板,均衡发展。所谓发扬长处,是指在过去的十年,我们已经在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宗局长的话说,可以概括为:优化布局,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调整学区,让生源更加均衡;强化师资,让队伍更加优化;平行分班,让机会更加均等;阳光排座,让教育更加公平。这些是我们的成绩,是我们的长处,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所谓补齐短板,目前我县的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直面课堂教学,进行课改攻坚。这也是全国第二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理解,如果说公平与质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那么现阶段我县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在初步解决公平的基础上,关注硬币的另一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概括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两条:关注后三分之一,让所有学生主动发展;构建高效课堂,让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这两句话实现了,均衡发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否定过去,更不是完全否定自己。在当前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开始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的时候,我们尤其要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坚守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前行。教育是对明天负责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明天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听了海阳教师高效的课堂,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一节课的内容是讲会还是学会,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的问题,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不同的是新课改实验中依然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探究答案,后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教育的悲哀,由学生自己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1.在“设疑自探”这个环节里所有授课教师都能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简洁恰当的导入新课,都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尤其是语文课教师能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期待,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化学课中,由于有些知识较难,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扫清障碍,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显得课堂更真实,更实用,也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在“解疑合探”这个环节里,几位教师都能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问题的答案,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回答,有效地在回答中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评价问题,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坚持让学生回答、补充、评价,绝大部分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敢于评价,质疑别人的观点,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做的非常好。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问与答,联系以往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探究与参与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3.在“质疑再探”这个环节里,语文学教师不满足让学生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问题,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慎重处理、运用生活实际和精彩的画面解答学生提出的有难度问题,收放有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文课教师的课堂,真是孔子笔下的这种情境,一步步通过介绍实验、讨论、评价、设例,让学生将问题和疑惑,将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4.运用拓展环节是一节课的亮点,是教学改革的大胆设想,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所学知识不同的理解,自己编写不同的练习题,这样做一方面在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在编写和习作别人的习题中也灵活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实现求异创新。

4、解决了课堂改革的难题

课堂教学的操作方式不改变,即使教材再变,要求再多,教师知识在渊博,课程改革也不会有质的变化,从我们近几年来的课改情况看,虽然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但是始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面对各种考试和排名,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而“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四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习题,教师素质也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突破性进展。因此说“三疑三探”为广大教师更好的实施新课改找到了一个目标和载体。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实施“敷衍了事,生搬硬套”的问题。

第三篇:激趣教学点燃魅力语文论文

依据现代心理学,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语文学科或爱好语文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语文及语文活动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们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心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接受信息的感官处于最有效的状态。并力求使这种状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笔者作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愿与同仁共勉。

一、感官刺激调动情绪

感官是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器官,当这些器官接收到外界的讯息后再传入脑子加以处理,诠释这些讯息的内容,之后再进行相对的反应等。

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笔者常常运用音乐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刘欢的《好汉歌》顿时让学生热血沸腾起来,鲁达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更是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又如崔京浩的《父亲》之于《背影》,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之于《伟大的悲剧》等。其他感官的刺激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散步》时则播放大家都很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段人所共知的广告却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在教学《竹影》时,我将一棵竹子投影在大屏幕上,引领学生看竹影,并让学生们分小组画竹影,让天真的游戏走进课堂,让孩子在稚嫩的画笔中体验到美感,很好地领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安塞腰鼓》前,我用多媒体放映国庆周年庆典时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让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就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刚劲奔放的舞姿以及蕴藉其中的黄土高原人的朴素豪放的性格。又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看云识天气》《雷电颂》《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均可以使用视频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自编自演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突破课堂教学老套单一的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编演课本剧。当幻灯屏幕上投射出“编剧”“导演”“主演”等同学的名单时,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便展开了。参与的同学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走进了文本,并在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合理性的改编,创造性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改编。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班中的两个小调皮自报奋勇扮演“骗子二人组合”,一人自称是“大骗子”,另一个则自称中“小骗子”,惹得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笑声连连。在教学《吆喝》一文时,学生们则将身边熟悉的吆喝声搬进了课堂,这些吆喝声全部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将它们模仿的惟妙惟肖,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气息。在教学《喂——出来》时,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本剧中来,分中在剧中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扮演学者的同学穿来爸爸的西服,借来同学的眼镜,连说话的语气都慢条斯理起来。另一同学借来一硕大纸箱当作洞,他们的敬业和投入深深打动了我。看到他们刻意营造出来的情趣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讲台下的我总有一种大师般的快慰。而同学在编演和观看时,除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外,更会有一些预设之外的收获。

三、角色互换教学与共

角色互换就是师生互换角色,我的学生作为老师走上讲台为我和同学们讲课,而我则和其他同学一起坐在下面听课,和其他学生一样,要回答台是“老师”的提问。开始,我将事先选择好的部分课文在班内公开招聘“老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竞聘,每位获聘的“老师”可以指名一位“助教”。我给他们最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备课。一轮课上完,由我和其他学生们共同评出最优秀的“全真老师”。为了上好自已的那一课,“老师”们当然不遗余力地挖掘课文,搜集资料,狠练口语表达能力。经过精心的准备,他们上课大都没有怯场,激扬澎湃,侃侃而谈。“准备一节课,成就半个专家”。看着他们因教学《丑小鸭》而展开的关于“如果真是一只小鸭,能变成天鹅吗?”的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时,我也感到了极大的快慰。

四、爱上读书同感同乐

在平时早读课或阅读课时,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读书。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一样,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不一样;有时我和一样大声朗读,在时默记。由于我感染和暗示,许多学生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荒岛余生》之前就读完了《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另外,在班级我开设了专门的图书角,组织学生将家中的课外读物择两本拿到班级中,利用每天课间的十分钟或中午上课前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现在我班的课桌上,窗台上,图书角,随手有书可读,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们的大脑得到了充实,班级也营造出一股浓浓的书香氛围。而我则和学生们一起同读同思,同感同乐。每周周末的时候,我都会布置学生回家之后读课外读物的一段文字,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这篇读书笔记除了必要的摘抄之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读后感悟。而我也会和他们一样在周一交出一篇读后感,与全班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内化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高了心智,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之乐。

五、归依生活灵动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我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活性的、开放的,是实在的、包容的,给我们实践体验,给我们熏陶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倡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他们远离了《还珠格格》,喜欢上了《新闻联播》,丢掉了《明星在线》,喜欢上了《扬子晚报》。另外,我还组织学生为我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拟宣传标语,向本市的多家广告公司投稿广告词和宣传材料,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集对联的活动,本班就有好几名学生参与,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录用率也不高,但却是他们的智慧在灵动。

在这些活动或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学生们不再有来自“语文”的压力,相反,学生可以从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快乐,真正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学习由被动行为变成了自我需要和求知的渴望,这就使师生之间教和学达到了和谐融洽的状态,教学效率也自然随之提高。直到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语文已不再是阑珊的灯火。当然,这方面的思考探索更是无止境的,漫漫长路上,吾等正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让学引思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让学引思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自95年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在一所农村初中,但我一直热爱着我所钟爱的事业。平时我能积极参加市县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并主动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老教师进行学习,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能至始至终的保持着自信,不断践行新课程理念,在喜悦中收获自信,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为了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向更主动、创新的方向发展,把好的方法措施发扬下去,正视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使自己尽快成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一名探究型、实践型、创新型的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失谈谈感想:为了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向更主动、创新的方向发展,把好的方法措施发扬下去,正视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使自己尽快成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一名探究型、实践型、创新型的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得失谈谈感想:

一、让兴趣在情景设置中激发。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技能的前提。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学生厌恶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在我的生活中时常发现有许多学生沉迷于游戏和看小说等,家长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那是因为他们只对玩乐和那些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作为老师只有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事情的根源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更轻松更有效。外界环境是时刻变化的,每个人对他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每位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点也不是一致的,只有教师深入观察,从细节入手,抓住各自的感兴趣的点,充分释放学生们的内在本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预期成果的目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怎样去唤醒呢?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知,谈谈自己的想法。

文章折射出生活,生活升华为文章。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能从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入手,找出其与语文教学的关联,让生活贴近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的高涨。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和走廊文化的作用,激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感悟,多练笔,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感受愉悦。我还让学生走上街头去找寻错别字,去学习应用文的写作。定期在班级举行一些读书沙龙活动,让同学们去分享读书的心得,先把他们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然后再 慢慢变成一个爱学习的人。此外,还要求学生多看作文选和文史这一类适合中学生看的书籍,再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的“五分钟演讲”,在对名人佳作的评析中,让学生尽量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贴近,通过生活的的周遭去品味去感悟。学会评价,学会感悟,并能因此而对生活产生正确的认知。在语文课堂上我会经常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寻找课内外联系的最佳切入点,从课文导语和结语入手,比如在讲朱自清《背影》这一课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父母给了我们哪些关爱,我们又是如何感恩的?从而引发议论,让学生更直接地更具体地抒发心中所感。让课文渗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连接作者的思绪情感,去感知作者的生活历程、廖记作者的思乡情结。例如我在讲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一首诗时,我先让同学们回忆中秋佳节和家人团聚的场景,继而引发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还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们的心绪,然后通过不同的学生对中秋的不同理解,引入这一首诗的讲解,学生的感觉熟悉又陌生,并能在品读中感悟出诗人在中秋佳节时与亲人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愁。讲授《幼时记趣》这一文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从点滴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引发出同学们对童年的畅想,让他们去珍惜人生的那一段令人难忘但又不可回头的时光。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高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高和发散。

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会有能力和思维上的差异。老师必须要尊重这些学生个体上的差异,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言行,让他们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让师生相处更为融洽,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课时常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1)同学们,大胆把手举起来,相信自己,敢于回答就是一种成功。(2)我们班每位同学都是好样的!(3)给自己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还老师同学一份精彩!通过这样的言语,让那些不敢发言的同学有了举手发言的勇气,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语文课上,我会面始终带微笑,让同学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鼓励,用激励的目光注视着他们,通过眼神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既感受到老师的执着与热情,又是自己在交流中获得情感与价值观上的体验。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不会因为他们的错误回答而去嘲笑讽刺他们,而是细致耐心的去引导帮助他们,等待的回答结束,再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让他们觉得回答问题是一种对知识认知的体验,而不再是一种负担。由于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宽松祥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使兴趣得以完全的激发,使信心也更加的增强。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你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尤其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运用,让课堂更具有光、画、形、色、的独特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对知识感观的具体性,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前提下,让课堂不再无趣,让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课堂所吸引,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就会让课堂容量进一步增大,课堂气氛更加的和谐顺畅。近些年随着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也都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平板电视等教学设备,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位老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能合理的利用网上资源,做到有质量的取舍,通过对一些材料的整合,结合学生的感知热点,制作语文教学课件,把枯燥无趣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画面,更具有可感性,不仅生动还很实用。比如我在教学科学小品《叫三声夸克》一文的时候,在网上下载了一小段视频动画,一下子就把一篇高深难懂的、枯燥无味的说明文给上活了,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对于一些辞藻华丽、节奏明快、情感真挚的名人佳作,我都会播放配乐朗诵,以美文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提高他们对美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会让学生选择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通过对内容的重新提炼和组织,最终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组织学生来表演。比如: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表演欲望,让我一时难以抉择。通过课堂上同学们的激情展示,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深入到文本的人物中去,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表演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特征,但又不能始终放手给学生,给学生以无原则的自主。我认为只有收放自如的特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课堂上老师要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来进行及时适时的点拨。只有学生先弄清了这些重点的字词句,才能对品味感悟文章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如教《枣核》一文时,我就选择从文中最后一句入手:“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用这个句子进行点拨,虽文字简短,却深刻而真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国的那种深深依恋之情。关注了重点的语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也就能更 3 好的凸显人物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分解了文章理解上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读”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进行合理化的统一。诵读训练就能很好得到体现这一特征,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知领悟能力,也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前提,让语文学科贯穿在学生终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读书犹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感知其中滋味。所以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读”的训练,通过平时自己对名家朗诵技巧的认知,向学生传授在诵读方面的技巧。比如:我在教学《海燕》一课的时候,因为这是情感真挚的散文诗,兼备了诗歌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课上,我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学生朗读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自由翱翔、搏击风云的画卷,在诵读中强化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并愿望。结合文中表现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倾吐着情意,紧扣了心灵。不同的读书方式会让阅读更加的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音配画范读,学生配乐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读,小组串读,集体朗读等。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在打好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只表现为有较强语文基本技能,更表现为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将我们老师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三、让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什么是人文?简单来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重视爱国主义情感和人的道德素养,通过文明的熏陶让人们更加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感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位公民都应具有的特殊情感。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会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阿里山纪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写景散文,形象的表现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能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教学中,还有意识的贯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我能充分挖掘它的思想内涵,用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年少时历经千难万险,仍不放弃对读书的渴求,凭着自己的勤 奋和不懈的追求,终在学识上成为一代大儒。这些都成了我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最好素材。

四、主动改变教师 “教”和学生“学”的方式。

让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是新课程理念中重点探讨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主动的参与学习,就必须要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自主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学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得以保持,做到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实现共同发展和提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就必须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先产生根本上的变化。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只有真诚的与学生合作,才能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课堂。让民主在教学中体现,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使每个学生都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同时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给予学生行之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高效。

五、让语文课程具有蓬勃的活力。

营造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语文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并受益终生。新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人类文化的成果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的语文教学,就是一段师生携手共进的生命旅程,一起享受的人生情感价值体验。我们要让学生们在琅琅书声中,用心去感悟语言的美妙,在流畅的思维互动中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对话,让他们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去感悟生活、品味人生。本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2、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那些一讲到底的说教,让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增加课堂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班级管理上要更积极主动,心要沉到学生中去,要不断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式的指导和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等,还召开班级干部会议,班级优生会议,班级后进生会议等,把握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突出关注班级里后进生和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争取进步。

总之,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次反思能改变以前不好的做法,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更新新的奋斗目标,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教学特色并适应课改新形势的优秀教师。

第五篇:b8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

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心设问 激疑引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激趣之我见(精选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激趣之我见 阳罗洲镇普丰完小 刘静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语文教学设问技能的改进论文(小编整理)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往往,我们沉浸在语文教学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中,一个人夸夸其谈,却没有认真思考:哪里有问题?问题是什么?我该如何问?学生会怎样答?我要怎样评?显然,我们忽视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大全

    论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 [关键词]数学 激趣 学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写作的内功修炼 和平县浰源镇黄田小学 黄秋暖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集 个性飞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段时间,从我校几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欣赏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