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飞扬的思品教学——山东省中小学思想品德研修收获
个性飞扬的思品教学——山东省中小学思想品德研修收获
个性飞扬的思品教学
——山东省中小学思想品德研修收获
2013年11月21日,我作为替补成员有幸参加了2013山东省中小学思想品德万名骨干教师培训。我首先感谢那位因事没有参加培训的老师,正是因为他(她)的缺席阴错阳差成就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其次感谢初中思想品德高研班的全体老师们,他们的博学多才和精彩交流充实了我的大脑,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了解了混合式课例研究特点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的常态课研究,是老师自己想做能做的研究,是促进老师自我发现、自我调整和自我超越的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是自身教学的问题研究,课例研究重在教师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研究,品质提升。“课”是研究问题的载体,问题解决和教学提高都有无法省略的研究过程,只有研究过程,才能改变过程,进而改变结果。混合式课例研究是规范研究是对规律的尊重,克服无视规律的随意性,才有好的研究效果。
二、掌握了基本式磨课流程
通过深入学习,掌握了基本式磨课流程具体环节及要求,包括:
1、制订计划。全组讨论确定课例研究目标任务、要研讨的问题、确定教学课题、上课老师,落实全组每人的工作任务、做好全程时间安排,填写生成网上磨课计划表。负责提供相关资源的老师要尽早上传有关本课例研究的资源。
2、第一次备课。上课老师按确定的教学课题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并在规定时间将教案发布
3、备课研讨。集体备课是全组老师参与的活动。参与方式包括组内老师线上直接修改教案和发帖,线下研修组的备课研讨。线下备课研讨会要有详细记录,会后及时整理提交上网。
4、第二次备课。上课老师经同伴互助后,对教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教案,要在规定时间发布上网。
5、上课与观摩。上课前,要做好录像、录音、分工观课记录等各项准备。
6、观课。首先开好观课前的观课准备会:讨论明确观课主题和要求、确定观课维度、做好观课分工,准备观课工具、选择观察点、落实观课时间等。其次观课人要按照分工在观课同时做好记录,课后要对观课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和分析,写出观课报告。上述材料均要按时提交上网。观课工具和观课报告可参考学习导引或名师群组课例打磨提供的样例。
7、课后评议。召开课后评议会,全组议课。会后,要将观课报告、问题讨论、上课老师说课和会议记录等及时整理提交上网。
8、第三次备课。经课后评议,上课老师调整修改教案,进行实践反思后的备课,并提交自己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
9、总结反思。全组老师可利用线上研讨、组会座谈、撰写反思文章等多种方式对磨课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对上课老师第三次备课进行点评,反思文章和磨课总结提交上网。
三、个人研修计划
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存在以下问题,如新课程理念的认知与实践尚待深入,有认知但还不完善,在教学中体现还不够明显。研修就要结束了,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却没有止境,今后我要做到:
1、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充分珍惜这次研修机会,继续发挥研修学习的作用。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扎实有效地组织思想品德教研组活动,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坚持有效的集体备课,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新课堂。自己更要沉下心来,以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网上学习与书本知识学习相结合。利用好远程研修的网络平台,继续深入学习专家老师们的指导;要购买新课标的相关书籍,更新思想,丰富大脑,实现网上学习与书本知识学习相结合。
3、理论指导行动,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思品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老师别无选择,只能精益求精打磨我们的每一节课,充分利用每一节思品课落实新课标育人的思想。
第二篇:山东省初中思品教师远程研修总结
山东省初中思品教师远程研修总结
回首十日,浮想联翩,不觉余韵绕梁,依依不舍。在这次远程研修学习中,我按时观摩学习了每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教学的指导和解读。积极参与交流,广泛阅读了学员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通过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自己不断反思,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心得。
一、教学理念得到了升华,教学技能有了提高。
每天的研修专题,都有本专题的专家和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分析、交流。他们选取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活生生的案例,来探讨如何将新课程改革的科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追求高效课堂。其中,也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给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经验以供借鉴。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能发现许多不足和稚嫩的地方,对比专家和优秀教师的范例,吸收借鉴,提升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反思才能成长。
研修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发现我平时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前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研究不深,知识体系不够清晰,课堂设计不够细致,效率不高。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以前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改正这些缺点,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通过研修收获了许多鼓励和感动。
学员作业的评论里那些鼓励的话语,让我更加明白,学生是需要鼓励的,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赏识的,我们总是被这些发自内心的鼓励的声音所感动着。
总之通过研修平台的磨砺和专家、指导老师及其他学员的激励,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要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教学经验,选择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自觉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有针对性地练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思品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此外,还促使我要不断加强自我反思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只有做到以上方面,才能站在新课改理性的高度,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认真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与学生共享新课改下的思品教学过程和成果。
第三篇:初中思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
湄潭县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渗透点
湄潭中学思品教师:刘仲荣
为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黔教法【2011】152号文件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法制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育方式,认真开展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教师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县教科局于3月27日对我们辅导员进行了培训,要求我们回校后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我依据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我们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列出了以下渗透点,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 “享受学习”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学习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2.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中没有)
3.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身边的诱惑”可渗透相关法规对黄赌毒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地三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 “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关于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相关条款。
七年级下册:
1.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走近法律” 第二框 “法不可违”和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可渗透法律常识、《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阅读课本上的“相关链接”中的法制知识。
2.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特色的保护,特色的爱” 和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一条等。
八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我知我家” 第二框“我爱我家”以及第三框“难报三春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四条和第十五条的内容。
2.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等相关内容。
八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二条、第七条及相关法律知识;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七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等。
2.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内容。
3.第二单元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等的相关内容。
4.第二单元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百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相关内容。
5.第二单元第五课“隐私受保护”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三十九条、第五十八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等内容。
6.第三单元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刑法》第四十九条等内容。
7.第三单元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力”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十条、第四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内容。
8.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利”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
9.第三单元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内容。
10.第三单元第使课“我们维护正义”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四十五条,《法律原则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相关内容。
九年级全一册:
1.第二单元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三十一条、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序言和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和第二条,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
2.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第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生法》的有关条款。
3.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的内容。
4.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条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条、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及有关法律常识。
5.第三单元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内容。
6.第三单元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和第二十四条的内容。
第四篇:让我们和心一起飞扬--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促进发展
让我们和心一起飞扬
——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促进发展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思品课活动在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在台前指手划脚,学生在台下无可奈何”,“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思想品德课的老教材,思想品德课的老流程,都与学生距离太远,空洞的说教吸引不了孩子们好动的心,不切实际的体会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促进发展”就是以学生为本,使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体验感悟,明理导行获得健康发展。
操作策略:
一、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大胆灵活使用教材,触发体验与感悟。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情感,积极感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避生求熟。
现今的教材,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往往是六七十年代的,学生不了解,没有内心深处的共鸣,课堂上的故事一直是令教师尴尬的独角戏。而接连着的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的感悟自然而然变得生硬而缺乏灵性,教条式的说教既让说的人索然无味,也让听的人耳朵生出了老茧。如《要学会玩》课后例举的“滚铁环”、“抽陀螺”、“捉积子”等游戏,不要说学生不懂,连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把原有的课文故事进行压缩,使他们明白玩也有高尚和低俗之分,并对课文后面的几个例举的游戏作了删除,另选了学生课余所喜爱的踢毽子、玩溜溜球、跳绳、捉迷藏等 游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要有选择地玩,要玩得开心,真正做到使教材与学生紧密相连。
2、从学生的生活空间入手,舍远求近。
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积极、乐观、向 2 前》这篇课文中讲到了张海迪的故事,而学生对张海迪的事迹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换成学生所熟悉的体操队员桑兰的故事,从桑兰不幸落马,“冠军梦”的破灭,在巨大的痛苦面前勇敢坚忍,笑对人生的事例,就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找身边可以效仿的榜样,以此唤起他们平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再如《神州巨变》一课,课文从1949年-1990年我国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各增长了几倍等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从学生的生活时代入手,去古取今。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4、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创造民主和谐氛围,丰富体验与感悟。在教育中,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起自己的情感,并以自我的面目参与的时候,才真正是个主体。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创设民主、融洽、宽松、合作的教学氛围,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情投入,真心体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角色互换,师生互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在思品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举例学生分析”这一单向的师生交流形式,使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灌输的传递,严重影响了民主和谐教学气氛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发展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从让学生主动学的角度去创设课堂教学环境。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同桌互议时阐述观点,在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在集体交流时畅所欲言。并且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领悟、感知,进一步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合作探究,同伴互动。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学生在长期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因合作学习而改变。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有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交往体验,并得到情感的升华。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利用思想品德课的课前搜集、阅读搜集、游戏表演、讨论评议、共同实践等开展同 5 伴之间的互动活动,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交往、合作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
实践证明,学生们群体一起活动时情绪较为愉快,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共同交往、合作完成任务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人单独完成任务的效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伙伴的相互主人、指责和赞扬,可以较直观地了解具体事件的是与非,慢慢地开始学习和遵循正确的行为规范;通过伙伴间的相互帮助,可以学会理解、尊重、友爱和同情他人,培养了平等精神、服务精神和责任感;通过伙伴间的自主活动,学会了独立和自主,从而增强了适应环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由此可见,同伴间的有效互动活动,不仅能汇集学生的认知,有效弥补学生个体认知经验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质量, 还能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体验感受,得到整体的发展。
以情激情,真心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情感是一种内在动力,可促使认识升华成信念――对道德观念坚信不疑;在外部可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渴望行动的动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执行某种道德准则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自学地这样做或那样做。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不但 有利于造就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做真事。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共同活动的情感,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以教师之情诱学生之情
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以及对学生的情感将影响孩子接受教育的健康心态。在思品教学中,寓教于乐这一原则应始终贯穿课的始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而且还在于学生乐不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只有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学科的由衷喜爱,对学生的真心热爱,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才能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同化的影响。
情感的感染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肢体的姿势、面部表情、语言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可通过教师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如教学《做一个正直的人》一课,教师给学生讲述包拯处斩包勉的故事时,时而怒目圆瞪,时而大声疾呼,时而慷慨激昂,把故事讲得栩栩如声,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接下来的讨论学习中,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踊跃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以情境之情激学生之情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儿童自私心的根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经受着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思品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品行。
如《做事要有责任心》,照常理上这一课时,照章宣读,把课文讲完也就差不多了,顶多再加些辨析题。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境:某一个雏鹰假日小队的队员们到所在小区开展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帮小区搞清洁卫生工作。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乐呵呵地走了,可打扫的工具却丢了一地。像这样的队员,你认为怎么样呢?学生们议论纷纷,都说这样的队员做事太缺乏责任心了,恐怕这样的帮助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该好好地反省一下!
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霍然改变了平淡、乏味的说教,激活了孩子们的思想,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使得课堂充满灵性,这远比翻来覆去地念书本上的黑体字、唠唠叨叨说几十遍大道理强得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目标、教学内容,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热情,丰富学生的体验,让思品教学成为学生敞开心灵、思 潮翻涌、体验内化的过程。但惟有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关心、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和升华。这就要求在创设情境时,所选内容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所选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例:教学《团结果》一课,教师投生所好,创设故事情境,运用电脑把文中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和谐密切配合的课堂气氛中明白了集体中的成员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的道理。
在《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现场演示所谓“鬼火”、“斩妖见血”的实验,戳穿了耍迷信法术骗人的把戏,引导学生要相信科学,不信迷信。教师利用实物演示创设的情境,激活了课堂,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
教学《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一课时,老师特意离开教室一会儿,让大家自习。上课了,学生有做作业的、画画的、看书的、讲笑话的、做游戏的„„然后老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我评判: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不对?谁在干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谁还需要改正?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行为进行剖析,非常乐于参与。在此,教师抓住现实生活的特定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创设故事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问题情境,还 是创设其他的如生活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竞赛活动情境、辩论情境等,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用心去参与,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课内教学课外实践,深化体验与感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习惯。一堂课的完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结束,还要有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发展。因此教师在思品课教学当中,需打破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广开渠道,为学生广设实践活动的舞台。
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是思品课课内教学的最佳补充与延伸,是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最好阵地。如教学《神州巨变》时,课前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新变化,亲自走一走、算一算,当时获得的体验感受的真实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再如教了《尊重老人》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为孤寡老人梳头、剪指甲、送重阳糕、吹口琴、唱歌、跳舞、表演书法、说故事、打扫庭院„„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为老人带去了快乐,自主的再一次获得尊老敬老的教育。而且这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敬老活动任务的整个过程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与同伴合作的大好实践舞台,学生获得的并不是只有尊老敬老的教育。
课前准备活动,尤其是课后延伸活动,既可以与班队活动结合起 来,也可以与家庭、社会等社会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教师既要善于挖掘思品课教材,为课文设计一个班级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我探索,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促进发展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注重体验,促进发展以学生体验感悟为基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让教育来于生活,还与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由心底深处发生质的转变,促使学生向健康的品质、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肖俊元
彭莉华 《 试析“生活德育”中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 张蔚华 《 感受思品教学中老教材与新理念的撞击》 缪兴秀 《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
朱 琳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第五篇:小学思品 阮世捷 加强思想品德教学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类别
阳东县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小学思品
论文题目:加强思想品德教学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姓名:阮世捷
作者单位:阳东县塘坪镇白石小学乐郊教学点
联系电话:***
加强思想品德教学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则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重担,本文从尊“生”重“教”这的角度来谈论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 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角色 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告诉我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新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承担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思想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四十五分钟,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
一、师生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更多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易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彰显出来,更谈不上解放学生的嘴巴和思想。
1.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素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三体结构”合理应用。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良师”与“益友”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导演,不应该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你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师生应站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让学生能说、敢说、善说,这不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氛围。在平等的师生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2.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进素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学生才会排除内心的障碍,坦诚的向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在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要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他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序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做到“锦上添花”,对差生做到“雪中送炭”。规避“落井下石”。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重任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然而《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了我,要善于把教师“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器”为“信息器”,“遵从者”为“主动者”,真正做到师生互补,教学相长。在课堂中,有时我会故装愚昧,而向学生发问,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完成的问题,但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前提下,我会说:“这个问题恰好是我的知识盲点,同学们思考后告诉我。”此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脑习惯,大胆发言,而后,我还会说:“在你们的启发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观点,又补充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不足,此教法的目的是:在满足学生心理愉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整合能力等。
三、勿忽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
人的素质表现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践中却往往把教学活动局限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未顾及非智力因素,如:习惯、观念、意志、情感、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具有维持学习的作用等。因此,在挖掘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1.适当煽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2.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大脑,完善自己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持之以恒、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不怕困难、不畏挫折。
课堂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如何发表与保护自己的意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重视素质教育,要做到“尊生”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背景(贫困、富有、单亲、重组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也得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是否喜欢一个教师,并不是一定得有超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是需要一个会尊重学生的老师,因而,“尊生”也是“重教”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际交往,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搞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五、活动的开展要注意连续性
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就拿《我的好习惯》这篇课文来说,要想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光靠一两节课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开展了“我有好习惯”评比活动。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握笔的习惯,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学生每坚持正确的姿势一节课加一颗星,然后每周进行评比,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配合督促孩子写字姿势要正确。经过努力,班级学生写字姿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新课标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而且要适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6.[2]、朱小曼《品德与生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