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通过大量观课、评课以及研讨活动,笔者发现如果课堂教学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造成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找出重点内容外,还要立足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境,预设多种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地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降水柱状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气温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以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储备)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8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带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知的本质性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的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三维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图1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⑴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⑵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⑶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图5 ⑷在图四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图6 ⑸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有时在北半球A、有时在南半球C。
图7 ⑹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⑺观看地球公转3DMAX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
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案例5: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难点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或孔明灯的放飞来加以解释。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第二篇: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厚学网)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 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 知识。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 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 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 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有的是难 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强行记下几 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 布、特点等。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 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 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因地制宜”。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
一 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 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 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 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 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 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 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 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 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会计算别的 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 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 学习。二 分散法。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的难度较深,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到位,此时我们不 防采取难度分散的办法来进行突破,将一个大难点分散为几个小难点,将一节课当中的难点 分到几节课中。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方法来逐步 学习,并且每次只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小难点即可。例如,大气在近地面的水平运动我们需要考虑三个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先假设极 端情况,考虑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在学生掌握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最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三个力作用下的结果。这样处理将难度分散,每次问题的递进都只是比前一个问题略为 复杂,学生容易理解,也易于接受。
三 演示法。
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 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 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 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 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 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 难,此时可以利用 flash 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 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通过比较,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 掌握较好。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 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 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 图表法。
利用图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出直观的形象,合理的利用图表能够把 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而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图像的教学难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便于学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且有利于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发展。运用这一方法,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的知识层次,精心设计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图像,使图像能够充分反映 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本质特征。常见的图表使用分为各种地图和空间示意图二种。例如,在学习不同季节海陆间等温线分布原则,教师的空乏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觉已经讲清楚,讲透彻,但难以引起学 生共鸣,导致教学双方严重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良。此时应采用图表进行突破,可绘制出 相邻两条等温线在秋季时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在冬季时海陆边缘、海陆内部温度变化快 慢的差异,进而推理出“高高低低原则”。又如,北极星与地平面夹角和当地地理纬度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抽象,如采用光照图 结合初中数学几何学知识进行分析,则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北极星与地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的 结论。
五 比喻法。
比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不仅能活跃课题气氛,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把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知 识的记忆。尤其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恰当的比喻常常能令学生“会心一笑”。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区位理论时,学生受数学思维和自身经验的影响常难以理 解区位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往往过分强调某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它因素。在学习上海 港的形成时,自然因素学生很容易理解,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却容易被忽略,此时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打比方:上海港就好比一个想要经商的人,自然条件是他的商业天赋,经济腹地是 社会大的经济背景,依托的城市就是支持他经商的老爸。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又如,在学习冷暖锋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冷暖锋区别的认识,比喻为暖锋过境就如同 女子,温柔婉约;冷锋过境如同男子,雷厉风行。而男人中也有比较婉约的,所以冷锋又分 快行冷锋和慢行冷锋两种。
六 复习法。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往往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关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 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举步维艰,寸 步难行的局面。此时与其追求教学进度,不如先“磨刀”后“砍柴”,花些时间来复习相关 的知识。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是每个语文老师每节课都必然会碰到也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那么该如何去突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呢?
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首先取决于教学难点的定位。而教学难点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源特征来确定,因生制宜而不能人云亦云。生源素质不同的两类学生,教学同一个内容,难点定位绝不能一致。对生源素质高的学生,难点定位低了,他可能觉得没意思,课堂没收获;对生源素质低的学生,难点定位高了,他会一头雾水如同鸭子听雷,课堂一样没有收获。比如,在诗歌教学方面,当然诗歌意境的领悟是重难点,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这该是读诗的最高境界。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不够深厚,一首诗拿来,二类生源的同学还读不太懂其中的意思,更谈不上入境入情入理了。如果教师一味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根本没有效果。就以《春江花月夜》这首有着“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的千古绝唱为例,整首诗中景、情、理依次展现: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讲解第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可能还能理解,互动就比较好。可讲到第二、第三部分的时候,纵然老师诗情洋溢侃侃而谈,可学生却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反应。如果依据教参,将难点定位在如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上,对生源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显然是高了。再如李白的《将进酒》,在讲到李白感情变化:悲――欢――愤――狂的时候,课堂也就一下子静下来,学生一下子懵了,没有任何反应。这种情况,学生理解不来,那课堂教学的难点还能突破吗?不能突破,教学还会有收获吗?反过来,如果教师能将难点一步步分解,然后一步步突破,时间可能会多花点,但效果绝对会更好,学生也才能学有所得。因此,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必须因生制宜恰如其分,这也就是备课为什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的原因所在。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的各项重难点来确立每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方能有成效。
确定了每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突破它,如何突破呢?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一是巧用熟悉的生活现象来突破。比如,在教学《诗经二首》、《氓》和《采薇》的时候,为突破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笔者就用多媒体让学生听生活中常听过的通俗歌曲《敖包相会》,并且用投影仪把歌词“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投影出来,然后分析歌词的内容,要表达的是“神圣的敖包前,一个小伙子在等待着他思慕已久的姑娘,渴望姑娘早点来到他的身边”,可歌词一开始不直接表达,却用“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用的是“兴”的手法。“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这滋润着海棠花的雨水,正是小伙子急于得到爱情的渴望,以此物比彼物,这里有“比”的用。此时再告诉学生这就是《诗经》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找找类似用法的文句,这下他们对“比”、“兴”手法就了解了,课堂教学的这个难点也就很快突破了,再让学生自己找几个类似的例子时,很多学生就能信手拈来诸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歌词。《说木叶》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以木叶为例来阐明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教学时,笔者就从生活中情人节送花、求婚等为什么用玫瑰花而不用康乃馨或菊花的习俗说起,指出每一种花都有其所暗示的文化含义与生活含义,进而指出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为什么古人爱用“木叶”这个意象。生活中的一些知识一些习俗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已深入其心;课堂上,在适当的时候,将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迁移到生活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突破。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快速、形象、容量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功能。它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文、图、音、像等多媒体信息,语文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等作用,这对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古诗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突破文本的局限,给学生以形象、鲜活的感官刺激,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体悟文意。现在的很多学生,大都比较烦躁,看不进书,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日本漫画、电视、网络等比较直观、感性的方式,对于比较大篇幅的文本阅读,根本静不下心来,也没有耐心。这一点在平时的练习、考试做现代文阅读中,就可见一斑。因为读不进去,就不可能仔细地从文中寻找到答题的信息,因此答非所问,得分极低。为此,笔者以为,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前提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读”主要是指教师讲解之前的学生自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排除进一步阅读的障碍。因为语文课不可能只是听,语文学科的很多知识点,尤其是阅读欣赏,是不能脱离文本只讲题目与答案的,脱离文本光讲公式的教学不能是好的语文教学,它会让人觉得抽象,艰涩难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只要适合你的学生,适合你的教学,就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时间:2014.11.27 铁河中心小学----胡由辉
21世纪是开放的、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影响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了,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推动教改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的处理不仅关系一节课的成败,而且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要求和对象,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突破重难点。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我们的教学应把知识融入情境,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提倡的是“将新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主选择”。也只有如此,才可真正体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内在的而非外界强制的。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下,要想达此目的,就需借助信息技术只管生动的信息展示方式,创设条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确实,让学生置身于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仍然按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讲课,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聊,昏昏欲睡,课堂缺乏活力,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解决十分不利。因此,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例如《经济生活》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重难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一课的重点“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讲的清晰、透彻。情景一:开学初,小明看到同学穿新鞋,要妈妈买名牌运动鞋。
情境二:小明的爸爸是机关工作人员,妈妈开小店,准备贷款买一处商品房。
情景三:小明妈妈的小店打算买一冰柜,如果买无氟的有氟贵400多元,家人拿不定主意,假如你是小明,如何建议爸妈?
这三个情境都配以动画和人物对话,而且源于生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情境中理解了应该客服四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做到合理消费,顺利突破重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以情感突破重点。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实质是关注人,是三维目标中根本。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探幽索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好情感气氛,洞察社会现实深化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很多重难点问题正是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学问明智,意在导行,在政治课中知识目标和情感问题,依次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口,而信息技术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帮助。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理论,将依法纳税有多重要就显得的苍白无力。运用信息技术,先举出两则违反税法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然后播放法院案件审理违反税法的案例的录像片段,再举出一些明显偷税、漏税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使学生结合材料和录像清楚的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接着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我们中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多做宣传,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举报。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前面的教学,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税收制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纳税人“意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政治生活》中讲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播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视频资料,邓小平说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坚定信念。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残疾女孩金晶奋力保护火炬的视频自恋是同学们为之感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单靠讲述时间就可以达到,而是信息技术的魅力使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感氛围,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能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于信息技术,以时政突破重难点。
任何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程只有结合时代,放眼全球、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价值,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课的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更要突出它的时政特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信息量要丰富紧扣时代脉搏。在教学中以鲜活的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不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经济生活》中“加强宏观调控”这个问题,看是去理论性特强,学生很难理解把握它的定义和必要性,而教材中的资料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说服力不够强。通过选取三峡工程、京津城际铁路的画面,以及国家发行特别国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些资料,通过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投入资金救市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图像分析、理解、讨论,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再如《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金融危机20国峰会召开,以时政新闻为资料,让学生探究峰会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思,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主体加工信息时受信息特点和主体经验及需求等因素有关,教学信息新颖有趣必然容易形成独立而清晰的记忆痕迹。运用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四、运用信息技术,以练习法突破重难点
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展,这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精讲精练,把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多做多练,达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对于一个学期下来经常是紧赶慢追课时,联系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课时少的缺憾,增大课程容量。写板书、抄题米的时间节省出来就可以多做习题。而且有些典型的题目直接以幻灯片显示。也没必要全班复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一来,几乎每节课都可以找到代表性强的题目大家一起做,选择题的思路更清晰了,材料分析得更透彻了,同学们在练习中还掌握了很多做题技巧,可谓收获颇丰。
五、运用信息技术,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
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每一单元都设置活动课,实质是单元的总结、提升,也恰恰是重难点的知识的再现、归纳、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将单元知识构建网络体系,以立体、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体验。单元活动设置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准备呈现,也可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呈现交给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种交往,交往的内容不再仅仅是知识,它已包含了知识的运用的技能培养、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态度,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第五篇:突破学习普通话难点与方法
突破学习普通话难点与方法
在方言土语氛围中生活,如果一时要以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体系说话,难度确实很大,但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不能掌握会带来诸多不便。况且又是诸多行业的标准用语,不学却是不行,怎样才能突破难点,重点训练呢,语音差异是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说普通话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人际交往扩大、教育发展之必需,树立克服方言土语的信心。
消除回到方言区中去说普通话被人笑话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练好普通话
扎扎实实的学好《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了解普通话中声韵配合规律,用理论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普通话训练。
二,要摸清自己的语音底细。是n、l不分,还是zh、ch、sh与z、c、s不分等等,以便训练时有针对性的重点予以纠正。
三,可专门将普通话与方言中出入较大的常用字词读音单独列表张挂,反复训练,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听辨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注意听辨,提高学普通话的效率。
以
鼻音和边音n、l辨音字表
相关阅读:
谈谈变调
语音的结构单位
用普通话语音朗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会员)
注意:表中的数字表示声调,①是阴平,②是阳平,③是上声,④是去声。
建议:记忆时并不需要全部记忆,偏旁相同的字只需要记一个特征字就可以了;记忆与运用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n l
a ①那②拿③哪④那纳呐捺钠 ①拉啦垃③喇④辣剌瘌蜡腊
e 呢 ①勒④乐
了
i ②尼泥呢霓③你拟④腻匿 ②离篱璃厘狸黎犁梨蜊③礼里理鲤李
u ②奴③努④怒 ②卢庐炉芦轳颅③卤虏鲁橹
④碌陆路赂鹭露(~水)录鹿辘绿(~林)
û ③女 ②驴③吕侣铝旅屡缕
④虑滤律率(效~)氯绿
ai ③乃奶④奈耐 ②来④赖癞
ie ③馁④内 ①勒②雷擂镭③累(~进)垒儡蕾
④累类泪肋
ao ②挠蛲铙③脑恼④闹 ①捞②劳痨牢③老姥④涝烙酪
ou
①搂②楼喽耧③搂篓④陋漏露 ia
③俩
ie ①捏④聂蹑镊镍孽 ③咧④列烈裂劣猎冽洌
iao ③鸟袅④尿 ①撩②辽疗僚潦燎嘹聊寥③了④料廖了
iu ①妞②牛③扭纽④拗 ①溜②刘流琉硫留榴瘤③柳绺④六镏陆
uo ②挪④懦诺糯 ①罗(~嗦)捋②罗萝逻箩锣螺骡③裸
④落洛络骆
ûe ④虐 ④略掠
an ②难男南楠④难 ②兰栏篮蓝婪③懒览揽榄缆④烂滥
ang ②囊 ①啷②狼郎廊榔螂琅③朗④浪
eng ②能 ②棱③冷④愣
ong ②农浓脓④弄 ②龙咙聋笼隆窿③垄拢陇④弄(~堂)
ian ①蔫拈②年粘鲇③撵捻碾④念 ②怜连莲联帘廉镰③脸④炼链练恋敛殓
in ②您 ②邻鳞麟林淋琳临③凛檀④吝蔺赁
iang ②娘④酿 ②良凉梁粮量③两④亮晾谅辆量
ing ②宁拧柠咛凝③拧④宁泞佞拧 ②灵龄伶蛉凌陵菱③岭领④令另
uan ③暖 ②滦孪③卵④乱
un
①抡②仑伦沦轮④论
本
文来自: 华语网(复元音“uan”和“üan”、“un”和“ün”读法区别与训练
在皖西地区等一些方言区,人们由于发不好“ûan、ûn”,或分不清声母j、q、x、y(零声母)后面的uan、un到底是u韵还是û韵,结果受其干扰,把声母发成了zh、ch、sh、r,形成j、q、x与zh、ch、sh不分,y与r不分的现象。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四个读音。
“uan、un”属于合口呼韵母
“ûan、ûn”属于撮口呼韵母
发音区别:
“uan、un”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舌位迅速滑降,分别至前低元音a或央元音e,然后舌位升高,接续鼻音--n
“ûan”则从圆唇的前高元音û开始,舌位向前低元音a的方向滑降,等降到前低元音略后就开始升高,接续鼻音——n
发“ûn”时,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升高,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闭合使在口腔受到阻碍的气流,从鼻腔透出,唇形在发音过程中从圆唇逐步展开。
大家可以读下列词语试一试:
源泉yuánquán
轩辕xuünyuán
涓涓juünjuün
专员zhuünyuán
宣传xuünchuán
温软wýnruǎn
容易出现的错误:发“ûan、ûn”时,如果舌位起点稍后,开口过大,就极易发成“uan、un”,或造成语音缺陷。
拼读规则:
“ûan、ûn”可与舌面音j、q、x相拼或自成音节,û上两点省略。
如:
juün(捐)、quàn(券)、xuün(宣)、qún(群)、xùn(训)、yuán(圆)、yún(云)
“uan、un”可与zh、ch、sh、r相拼或自成音节,不能与j、q、x相拼
如:
zhuàn(赚)、chuán(传)、shuün(栓)、ruǎn(软)、zhūn(谆)、chún(纯)、shǔn(吮)、rùn(润)、wǎn(皖)、wýn(温)
本文来自: 华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