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携手同行共建共享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
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
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 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
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
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
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
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
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篇: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谈成绩
第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谈问题、谈表现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第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均衡,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里也可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基本一个意思。
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为什么/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中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都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为什么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危害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第一,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第二,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二是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第三,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
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是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篇:七个怎么看学习体会: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七个怎么看学习体会: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了种种现象和问题。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因素。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应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莲山课~件 ]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动、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篇:携手同行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力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人们的担忧:城乡发展日益失衡,城乡间相对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的说就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不和谐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有: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 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 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 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 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 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 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 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为使区域发展差距尽量维持在一个基本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懂不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比较优势发挥、国际良性互动、区域差距缩小的总体格局。
2、着力加强区域发展立法工作,立足国情稳妥有序地推动区域开发立法进程。建议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先行研究制定区域开发基本法,在次基础上再研究制定西部、东北、中部等重点开发地区的区域法,明确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资金筹措、地区协作等重大事项的专项法。
3、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等社会事业,努力让不同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大体相同的服务,让全体群众能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4、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共享共建
争做文明学生,共创美好校园
-----三年级“共建共享”主题班会
美丽源于爱的倾注,美丽的校园倾注了设计者的灵感,校领导的关怀,工人师傅的心血。同学们,在农村,学校成为最好的建筑与最漂亮干净的地方。如此美丽的校园,你忍心丢下手中的废纸,去玷污它的一尘不染吗?你忍心大声喧哗,去打破它的宁静和谐吗?你忍心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去破坏它的美丽吗?确实,在我们的校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少数同学,比如: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尊重他人,与老师、父母顶撞;下课起哄,追逐打闹;随地吐痰,乱扔矿泉水瓶,乱扔易拉罐,乱抛纸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确实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好校园而做出我们自己的一份贡献。为此,我们向全校的同学们倡议:
一、教室专心学习,杜绝大声喧哗、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讲究诚信,遵守纪律。
三、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吸烟、不酗酒。
四、科学上网,杜绝痴迷网络,合理利用时间,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安全卫士。
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是我们中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德。
六、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
七、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不要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
八、自尊自爱,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不追逐打骂。
九、排队就餐、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十、每天做一件好事,不论大小。中学生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不断提高素质文明,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应该做到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磨练自己,形成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我的心理素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那我们纵然拥有了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老师教育我们:“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哉?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我们应该严于律己,不要去做才胜德的小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和谐发展的人。扫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自身思想上的认识与重视。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只要我们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发扬优点,正视缺点,并且敢于改正缺点”;“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就一定能引领校园新风貌,扫除“丑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德才”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让我们争做文明学生,共创文明校园,展示当代中学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