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的浅议
浅议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方法 定西市陇西县和平初级中学
贾治平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对几种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体会:
第一、历史课的知识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第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第三、历史课的小组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 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 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第四、历史课的转盘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转盘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转盘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转盘,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选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第五、历史课的纵横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就要把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在一起,即点面交叉形成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纵横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比如,关于“苏联的形成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我整理为一册,上“世界现代史”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促使中学历史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发生改革,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思想品德等始终置于综合培养之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在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麻烦你再修改加工一下在7月份以前发表 谢谢
第二篇:教学方法新
教学方法新 学习兴趣浓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张志
思品课是针对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的教学任务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充分发挥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收到极为满意的效果。通过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一、巧用故事片段激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节40分钟的课程,能让他们吸纳70%的知识量都算得上一堂十分有成效的课程了,往往有很多的课堂,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组织课堂纪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利用故事导入并巧妙的创设一个故事的情境,从中引导学生触景生情,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在进行故事导入时,恰当地运用空间思维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画面的教学往往比文字的教学更清晰,更生动,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巧用情节引发思考
《思品与社会》的课程既然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我们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原则和小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结果的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有好学、好奇等特点,教材在编排中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一章节都设有 “想一想、做一做、提示与活动 ”,开辟了 “ 学习与思考、探究与活动 ” 等专栏。尤其是从本学期六年级的新课在编排设计上新颖独特,以 “ 我 ” 的创造为线索,在 “ 我 ” 创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生疑、思考、想象、实践、总结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这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巧用时事联系社会
《思品与社会》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时事。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牢牢 “ 牵引 ” 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新颖、典型、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事例材料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朝着预定目标发展。
通讯的变迁。教师讲述马拉松的故事,古代罗马与雅典发生战争,罗马战争获胜利,让一位战士奔跑回来报告喜讯,马拉松这个战士不停地跑,跑了41多公里,报告喜讯后死去。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奔跑的战士,就设置了马拉松长跑体育项目。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早已从遥远的古代成为人们便开始创设一些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同时又提到了当今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互联网,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通过探究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使用互联网时将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法律的约束。
通过以上分析,既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领域、电子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的利弊关系为社会所造成的严重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巧用实践感受生活
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都属于小学生身上的共性。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对自己的保护意识。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十分好。
五、巧用幽默寓教于乐
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 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机勃勃,学生的学习兴趣甚浓,而不好的教师将会使课堂变得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所以,我对于每一节课所需的教材,都做好了详细的课前准备,考虑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用幽默的语言是整堂课生机勃勃;再如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录像、音乐等,都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生动、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这些不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教学的活动中享受到快乐,构建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第三篇:历史教学方法尝试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尝试
李永锋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
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 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改革试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而兴趣存在于思维和探索中,存在于收获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为其创设探索的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境。1.利用导言,创设总的问题情境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
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2.精心设计,创设具体问题情境
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入手,引出的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3.引导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注意策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可用下面几种:⑴、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⑵、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正与误、深刻与肤浅),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⑶、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当
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5.组织交流,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
这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
6.讲求落实,创设实践的问题情境
历史作业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实践活动。历史作业的活动内容与形成要新颖,尽量用多样化的题型来代替机械记忆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题的编拟。这样,学生在作业和训练中也有创设问题环境的主动权。
问题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具体目标的认识需要,形成暂时兴趣。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就必然把暂时兴趣转化稳定兴趣,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1.强化感知,浇铸成功的基石
感性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地、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模型、图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2.教给方法,掌握成功利器
教给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3.传授真知、构筑成功支柱
真知是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了的内化知识。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传授真知关键在于抓好“双基”教学。因为双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做好整体构思和安排,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好重点知识,力争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引导参与,架设成功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我们正在进行“启发-讨论-素质教育”式教学法试验,用富于一定结构的感性材料和具有一定包涉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阅读教材,相互议论,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则辅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群体活动的交替进行中,使教与学都成为即时可控过程,学生和教师随时主动调节行为,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5.及时评价,激励成功斗志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本人改善学习行为。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巧用分数杠杆,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教学过程中具体帮助学生学会与提高积极性同步进行。在为积极上进的学生设“进步奖”,在鼓励探求的同时,还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一些易于解答的梯度题,帮助他们沿台阶去解决基本问题乃至稍难题。使这类学生有表现他点滴进步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以不断唤起他们成功的斗志。
问题的情境与成功的情境互为条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两种情境反复呈现中形成和发
展。
第四篇: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吴起县白豹镇初级中学
杨晓宇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二、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例如向学生提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提出他们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只要他们的有道理,教师就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教育学生敢于质疑历史结论或权威论证。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的好方法。
三、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我们在讲授“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党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反“右”斗争等史实作比较,同时也将“文化大革命”于1989年的**和九十年代党内的“三讲”作比较。通过这样一些比较,就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各项工作提供鉴戒和的材料,同时也使学生能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广大的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当社会上发生了比较重大的事件时,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尽快将这些信息向学生透露,并结合历史知识用历史的方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例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期间,笔者在讲授美苏争霸和苏联解体时就曾将这一事件穿插到课程讲述之中,利用这一事件向学生分析了为什么教材上说“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是美国单极世界逐渐失势,多极世界尚未正式确立的过度时期”,学生纷纷表示领会了这一知识点。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学历史教学观念及方法创新的思考和提出了一些对策。当然,由于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进行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加之水平有限,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显然是不够和成熟的。但笔者相信,只要有广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工作必定能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在距离高考还有190多天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在复习中还存在着记不住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时不够准确的现象,但只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取得实效。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
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
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
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
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理解考题的指向性后,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答历史试题有重要意义。试题的角度的变化再多样化也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和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要“以不变应万变”。
第五篇:《读历史 学成语》教学方法
《读历史学成语》
教学方法
一、星级达标标准
学生拿到书,首先应明确达标标准。
无论成绩好坏,全班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海量阅读”,这是我们祟拜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推崇的教育理念。因为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勤奋程度也不一样,要做到全班阅读速度统一,所以要制定不同的达标标准。这套书的达标标准是:
一星标准:★
读熟书中的文字即可。“历史概述”“相关成语”“成语故事”都 要读熟。
在“成语故事”中画出文言文的译文。
在“成语运用”中填写答案,读熟句子。
二星标准:★★
“历史概述”:读熟。
“相关成语”:遮盖左边的成语,看着意思能说出成语。
“成语故事”:能读熟古文,遮盖故事中的译文,能解释古文。“成语运用”:能看着前面的“相关成语”说出答案。
三星标准:★★★
“历史概述”:读熟。
“相关成语”:遮盖左边的成语,看着意思能说出成语。
“成语故事”:看着古文能解释意思,看着意思能背诵古文。“成语运用”:能直接说出答案,不参考“相关成语”。
二、课堂教学
四人合作小组轮流上讲台讲课,老师站在讲台一侧,倾听、追问、评判。没有经过训练的班级可以由老师先示范几次,然后再由学生当“小老师”讲。合作小组四个人一起当“小老师”比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当“小老师”更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因为合作小组的成员在备课时会互帮互学。
1.“历史概述”
由一个或两个“小老师”轮流读一遍。每读完一段,把需要强调的词领读一遍,全班学生齐声跟读三遍。哪些是需要强调的词呢? 一是生词,二是段落中的重点词。如《远古》的最后一段领读“陶唐氏、有虞氏、禅让”。读完问学生:
尧、舜的名字还可以怎么称呼?
舜让位大禹,后人把这种让贤行为称为什么?
2.“相关成语”
“相关成语”中的成语,“小老师”全都领读一遍,全班齐读三遍。
2“小老师”可以选择部分生疏易错的成语重点领读。比如:
“宁戚饭牛”“宁”读“nìng”,姓氏读四声。
成语解释由学生自己阅读,不需要上课一起读。“小老师”一次领读一页中的成语,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那样太费时间。领读完一页或两页可以提问题。比如《春秋》部分,大约读到A 组“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提问“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相关的成语有哪些”?读完最后两组时请学生一起谈论“吴越之争”的历史。
3.“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主要由学生自己阅读,上课集体学习的只是文言文。讲台上两个学生当“小老师”,“小老师”甲领读文言文,全班学生跟读一遍文言文;“小老师”乙读解释,全班读文言文。还是以《远古》为例,“小老师”乙读成语故事申的译文:
禹哀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 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
全班学生齐读相对应的文言文: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小老师”乙继续读成语故事中的译文:
禹虽然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虽然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致力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
全班学生继续齐读相对应的文言文: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这样读有点儿绕,主要是为了强化朗读文言文。我们在编辑成语故事时,力求在故事中直译文言文,这样,文言文的解释不需要老师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但是成语、文言文的发音要准确,这是课堂集体教学的重点。汉语是母语教学,从生活中学习口语,不需要解释,在反复听说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学会;从书本上学习书面语言,也要淡化解释,强化朗读。语文老师的责任,先是让学生发准音,至于理解,学生会在海量阅读的过程中无师自通,而且,成语故事中对文言文的直译,己经给小读者提供了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
4.“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部分完全由学生自学,上课集体学习不安排这部分内容。这部分二星、三星标准是一样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这本书稿时觉得这一部分最简单,尝试先自己猜测答案,再看一下前面的“相关成语”,或后面的参考答案,两遍就能记住答案。“成语运用”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一座桥梁,把时间用到这里,比用在单纯地进行作文训练上效率要高得多。
5.复习
每节课前二十分钟,全班集体学习,后半节课和课外时间由学生自学。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总复习。总复习时老师把问题提前抛给学生,4比如,《春秋》部分的问题是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上课复习时,先由两个学生分别在中国地图和黑板上贴上“齐、晋、楚、吴、越”的卡片,然后分别找出与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勾践相关的成语。回答完老师的问题之后,可以由学生随意提问,全班学生自由回答。
至于单元复习时提什么问题,老师通读整个单元后,自然就能提出涵盖范围比较大的、有助于理清历史脉络的问题。比如复习《战国》部分,可以让学生找与战国七雄相关的成语;复习《秦》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找与秦始皇、项羽、刘邦、刘邦的大臣相关的成语;复习《汉》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找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西汉末年皇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末年皇帝相关的成语„„问题都不难提,老师略知历史,仔细阅读完每一个单元,就能提出恰当的问题。海量阅读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师生在阅读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