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1至12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课 《信》教学反思
在培养朗读能力的同时,我也不忘抓好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虽然这首诗歌内容浅显易懂,篇幅短小,但诗歌中的“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绵绵春雨”更突显了自然的美丽,故此我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它们所包含的意境,更让学生从自己掌握的词语中找出与之相近的,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词库,又增添了几许新知。
在学习2——5小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让他们找到信的内容,而后让学生根据图片选择一幅图展开想象,按句式说具体。“我”替__________给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刻,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我要替雏鸟给妈妈写,‘太阳快下山了,妈妈,您在外面忙了一天了,一定很累很累了,快回来吧!’“我要替花朵给蜜蜂写,春天来了,到处百花齐放,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小蜜蜂们快来采蜜吧,现在的花蜜最甜了!”可没有一位学生学生替云给云写信,当我提出来让学生试说时,才知道学生不明白云和下雨的关系,当我向他们介绍完云和雨的关系时,学生举手想说的一个接一个。其实,这个知识点我早准备了,一直不知道放在哪儿合适,无意中把它放在了这儿,真可谓意外的收获。
在文中拓展部分,我本着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采用读、编、写三个环节。课堂上,孩子们诗意盎然:“替桌子给小朋友写,请不要刻我、画我,我会好好为你们服务的。”“替花朵给蝴蝶写,快来采花粉吧,花园里已千紫万红。”“替小鸟给树写,快来撘窝吧,我已枝繁叶茂。”特别是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时的那份投入,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总体上说,本节课我只注重了优生的发展,对于学困生一整堂课我都没有照顾到,因为我总怕他们耽误了教学进展,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教学上的困惑和缺憾。总之,我不断学习、探索,努力改之!
第二课 《泉水》的教学反思
《泉水》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教学时,我从“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吗?”这两个问题着手去学习课文的各个自然段,对自然段的选择也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抓住“泉水流到哪里,遇到了谁,都说了什么?”这一贯穿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了泉水流过水池一段,通过引读,体会了泉水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接着又让学生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完成后面几段的学习。然后抓住泉水的四句话: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在交流时让学生能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情感和心情,再一次又一次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用读来表达自己所感悟到的,同时也用感悟到的来升华学生的朗读,从而感悟泉水的奉献之美,然后再用“如果你是泉水帮助的对象,你会对泉水说什么?”进入角色地去学会赞美和感恩。只是可惜,如果能再追加一问“小朋友,你想对这样的泉水说什么呢?”,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中的角色同喜同乐,最真实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我想一来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便更深,审美的情趣也便更浓了。另外,在教学时,我在思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呢?比如在说到泉水是冲出来时,我提问:泉水 “冲”出来时心情是怎么样的?有很多同学都只会说快乐,可是为什么快乐呢?就说不上来,但是如果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能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来回答的话,那么从 “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中或者仅仅只是“阳光灿烂”这个词,能感受到的又何止是高兴啊!其实这样的问题又何止仅出现在今天的教学上。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流到了花园,有的说流到了田里„„
这节课总体感觉自己还是读、讲得过多,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第三课 《这条鱼在乎》教学反思
在让学生们谈“如果自己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的感受时引导不够,导致孩子们谈出来的感受都千篇一律,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小鱼的无奈。最后在理解 “哦,„„谁在乎呢?”时,老师的提问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在理解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另外就是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让孩子们个人读,小组读,再全班读,让孩子们的感悟层层递进,感情逐渐升华,去感受小男孩纯洁善良的心,感受他对小鱼儿的关爱,感觉这点在课堂上做得不够。
古诗诵读
(一)《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也就是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让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那神气的样子;在吟诵中,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走进课文。
语文乐园
(一)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的去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学习“我来试试”中第二部分认读两次的内容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己联想发现量词使用的精妙与想象。如:一叶扁舟。学生会联想到水面上一只小小的船就像一片叶子在漂浮。学习“我来试试”第四部分读一封信这一内容时,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写信的格式,并联系生活中自己初次在众人面前表象时的紧张胆怯心理一信中人物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克服害羞、增强信心”这八个字的内涵,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本次习作教学中通过范文引导——闭眼回忆——互谈感受——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的心扉,吐出内心的真情。
第四课 《日记一则》教学反思
《日记一则》讲述了作者得到一本好书,欣赏一首好诗后的喜悦。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看是写我得到了一本诗集很高兴,要感谢送书的伯伯,暗含写细读《唱歌的小河》的感受,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读书笔记或读书感。文章还渗透了如何读书、如何做人的道理,细细品味,令人受益匪浅。在教学时,我以“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为切入点,让学生勾画出有关语句再进行交流,在重点学习《唱歌的小河》这首诗,理解“昼夜不息,高低不平”时,我采用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达到以读促思,读思结合的效果。如:师:从山上到海边,一路走来,多辛苦!小河你会休息一下吗?让学生以读代答:从山上到海边,一会儿也不休息。师:小河,你整整走了一天,看太阳公公都要休息了,你会歇歇吗!让学生以读代答:从山上到海边,一会儿也不休息。
第五课 《煮书》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先板书“煮”,然后让学生认读后组词,找几个同学组几个词后,转入正题:同学们组的词大家都很熟悉,没有不懂的,可你们听说过“煮书”这个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煮书》,看看是怎么回事?导入从语文基本的练习组词开始,学生不知不觉被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上。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直奔重点的学习方法。课后第二题是学习重点。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按照此题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后,找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面前汇报心得体会。最后我又安排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在学生学
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谈对《煮书》中提出的学好语文的的重要途径的看法,再说出自己认为还有哪些途径。如此,深化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几条途径的认识。
第六课 《红马的故事》教学反思
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课文再现了小作者画红马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而喜出望外的情景,极富儿童化的语言,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通俗易懂,课文深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时,我从题入手首先进行情境对话“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当谈到马的特点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马很高大,跑的很快。”有的学生说“马喜欢吃草,跑起来速度极快,马也非常通人性”„„
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学生更是兴趣盎然“我只见过黑色、白色、棕色的马,没有见过红色马,红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红马的故事是怎样的”“红马和其它马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开展教学。通过让学生自由读,画句子,再交流,采用不同方式的读,师生共评,去体会作者为什么喜欢上美术课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因为老师画得好、讲的话、评价学生有方法,所以“我们为什么最喜欢上美术课”,从而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总体来说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
古诗诵读
(二)《鹿柴》教学反思
会读古诗、读好是学习古诗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教学《鹿柴》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反复诵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没有价值。我正为孩子们没有深入的体会而体会而遗憾时,突然一个孩子提出:“诗人为什么写的是‘深林’而不是‘森林’?”多好的问题呀,这个深字不正是诗人为表现山之空旷、林之深邃静谧而用的吗?这个孩子是真正地用心去品、去感悟的。因此,我大大地夸赞这个孩子会读书会思考,夸赞他的问题提得好,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品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还采用打分、奖红花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形式的读和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大地的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不足的地方立刻给予他们帮助。当学生学习第二节诗时,我问:“你们见过丘陵和盆地吗?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们露出迷茫的神情,我没有责怪学生没有做好预习,而是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自然景物打比方,大地这位巨人是多么的健壮!当学生把第三节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时,我欣喜地对他说:“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让我们感受到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这样毫不吝啬地给予他肯定。这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
8《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9《五彩池》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本课之前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的钻研,在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进行随机的、动态的指导和点拨。如,当学生从第2自然段末的几个“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形状,我便让学生加以想像,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学生说向月亮、有的学生说像小狗、有的学生说像云儿„„说得非常好;当学生从“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等词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我便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词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前半部分表示事物,后半部分表示颜色,让学生说类式的词,学生说得不错,如:学生一一说出了茄子紫、葡萄紫、火红、桃红、炭黑„„因此,在学生作业时,这种类型的题目做的也得心应手,但有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了。
《敕勒歌》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首诗我设计了: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教学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其次,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认为读得好,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是字音读得准,还是节奏把握得好;是读得流利,还是读出怎样的感受等等。
《语文乐园三》教学反思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乐园三》中的读读,让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写,就是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教学时,我先拿出一首小诗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汉字的特点,小组间互相交流,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在认一认读一读中让学生积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字词语,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看看街垒另外哪些好词佳句在让学生想象读词,就可以与课文相衔接,这样,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
10《齐白石的画》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于齐白石的相关材料非常有好处,这样的知识准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课堂教学起了知识铺垫作用,课堂上大量的欣赏图片,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并通过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足之处:
学生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太仓促,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齐白石作品的。
12《罗马速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总起段,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感悟语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在理解“比比皆是”;联系句子和上下文,联系资料理解,学生很的理解了这个词。在理解“点缀”时,我随手拿起一个学生的头花,放在胸前,学生很快答道:是喷泉罗马城的装饰,是罗马城的装点„„在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时,学生也能很快找到,并跟着我的脚步进行学习。这节课学生和我配合的很愉快。唯一不足的是,时间是安排不合理,一节课容量太少。该一节课讲完的没有的完成,我觉得给学生读的时间太长。
23、《雷鸟太太的时装
(一)》教学反思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动物为了生存的需要拥有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能力。雷鸟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雷鸟在冬天和夏天两个季节羽毛的不同颜色,而这种颜色的变换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是它的“保护服”。全文篇幅较长,但无非是两大部分,一个是冬季,一个是春季,我是借助《语文课堂作业》中的表格来帮助学生理层次和了解作者的思路。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有关雷鸟和跳跳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这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以我摘录了好几句要求孩子们背诵,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4、《雷鸟太太的时装
(二)》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承接了上一篇,继续向我们介绍了夏天和秋天雷鸟太太服装的变化。方法同上,但是读着文中那有趣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所展现的另一种神奇的景象:秃鹰向灌木丛俯冲过来,雷鸟太太张开翅膀就地一卧,雷鸟宝宝全部被保护在翅膀下,一动不动。秃鹰找不到目标泱泱地飞走了。雷鸟太太的时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奥秘。课尾,同学们通过查资料交流了很多随环境变色的动物,例如变色龙、变色鱼、枯叶蝶等等,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究性趣。唯一缺憾的是没有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复述《雷鸟太太的时装》这个故事。
第二篇:三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三年级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本节课我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
三年级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一段时,我安排学生演一演,师当“旁白”,找了两个学生当“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与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三、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通过熟读,复述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注意进行转换迁移的练习,使消极词汇不断地转换为积极词汇。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狐假虎威意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再深入分析狐狸的心理行为,发现狐狸其实聪明又机智。在遇到危险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妨也做一回聪明的狐狸。
《赵州桥》教学反思
三年级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说明了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学生在朗读该段后对赵州桥有了大致的了解,能够从“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体会到这座桥建造的时间是很久远了。
围绕“赵州桥有什么特点?”学生再读课文,知道这座桥雄伟、坚固、美观。在进行学习时,抓住文中的一些数字,加深体会。重点理解了“创举”的意思,以及原因。美观表现在什么地方,读了之后说说感受,学生能从“真像活了一样”体会到雕刻的龙是惟妙惟肖的。
学生在生字书写时,虽然知道“县”里面是两横,但在实际组词时,还是和“具”混淆。所以仍要不断提醒他们要认真。
《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收集1只蜗牛,并饲养好。这样能够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多观察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节省时间,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在课前准备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些同学抓了很多蜗牛,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丢失和死亡的现象。
2、有些同学与蜗牛相处的时间久了,会对它产生感情而在课后不愿放生,这时,教师应该尽量劝其放生还是容许学生继续饲养蜗牛,应该斟酌一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外形结构、蜗牛的运动方式和蜗牛的食物与排泄。对于蜗牛的外形,头、眼镜、触角、壳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观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教师需要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将蜗牛放于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的观察者应该留意到蛛丝马迹。对
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这是我第一次上观察课,从中发现一个问题。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也许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说来容易做来难,还需要在实践中多锻炼。
《蜗牛》教学反思
三年级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
三年级
这篇课文讲的是茅以升爷爷小时候的一则小故事。通过写少年茅以升对走马灯奥秘的探求,告诉我们,茅以升爷爷少年时代就很会观察,并且喜欢在观察中思考、探求科学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让学生说说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难点是:对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
转动的原理的认识。生字教学我抓住多音字“转”和“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理解字义并组词。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错误有“蜡”字“虫”字旁写为“火”字旁。“形”与“型”在组词时分辨不清楚。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在朗读指导时,反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并重点指导多音字“转”在不同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不同读音。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孩子们很轻松地理解了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
《电脑棋手》教学反思
三年级
《电脑棋手》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故事。通过写“我”与电脑棋手下棋,几经失败,终于反败为胜,告诉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动脑思考,才能取得胜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和感悟,弄清楚“我”与电脑下棋能反败为胜的原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我对教学的总体思路是:1.在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白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懂得“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2.在此基础上学习“指南针”关于默读的方法介绍。并用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初读。这也是本册重点学习的阅读方法。(要求是1.标段序。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能就课文内容试着提出问题吗?)3.引导孩子们自学生字词。4.讲解课文内容时再次默读课文内容并找出哪些段写“下棋前”发生的事情,哪些段写“下棋中”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理清课文的思路。难点是分析过渡段应该怎样分的问题。然后再分别学习这两部分内容。“下棋前”略讲,只是分角色朗读后,提问:从“我”与电脑棋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电脑棋手是个什么样的人?(教育学生有礼貌)再引导学生找出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适时适量地加以点拨指导。“下棋中”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一些。分别采用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抽读的朗读策略进行朗读训练,并发现错误及时正音。重点讨论两个问题:先是谁输,谁赢?为什么?后是谁输,谁赢?为什么?让孩子们在一边读,一边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明白:先是“我”输。原因是我采用常规棋谱走,而人们在电脑中输入了常规棋谱地走法,所以电脑能敏捷应对,轻松取胜。后来是“我”赢,电脑棋手输。原因是我仔细观察发现电脑对付常规棋路很有办法,而对一些突破常规的“怪棋”无可奈何。于是“我”出怪招,走“怪棋”,电脑就难以应对,只有输了。5.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启发孩子们明白道理: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发现。
《山雀》教学反思
三年级
《山雀》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一个有趣的动物故事,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写“我”堵住树洞里的小山雀,而另一只山雀站在树枝上不时地尖叫。“我”想象它
是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护和传送“信息”。这是两只多么友好、聪明、有趣的山雀呀!
由于课文篇幅很长,且对话形式多样,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去认真预习,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教学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山雀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我主要指导学生朗读对话。我先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自由山雀和被拘禁山雀的对话,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山雀的友好、聪明。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体会了山雀的聪明、可爱,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与保护之情。
《吹泡泡》教学反思
三年级
《吹泡泡》是语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课文,作者冰心奶奶回忆自己小时候玩吹泡泡的游戏,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想象吹出来的泡泡像什么,会飘到哪里去。学会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段。
3、学会本课生字词。教学重点:把吹泡泡的过程按顺序说清楚以及想象泡泡样子像什么。教学难点: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分解出一个一个的动作。
在教学时,学生吹吹说说,兴趣较高,练习说话时,我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互看互吹和连起来说一说,人人都能说起来。在说说泡泡像什么时,想到了像冰糖葫芦,樱桃,一盏盏灯笼,蚂蚁,珍珠,等,话说得质量较高。开展练习说吹泡泡的整个过程。先请几位小朋友吹泡泡,其余边看边说。接着指名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么多漂亮的泡泡,它们是怎么飘的?会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更美的想法?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尝试把吹泡泡的整个过程和刚才说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平分生命》教学反思
三年级
在课堂上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就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重视与思考,同时使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突显。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当学生解决抽血前贝贝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医生建议贝贝献血给妹妹,贝贝“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贝贝复杂的内心活动,詹盛说:“贝贝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她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贝贝怎样?”黄玉林回答:“贝贝很爱妹妹!”“贝贝想要牺牲自己换来妹妹的生命!”……当提到“抽血时,贝贝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贝贝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 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三年级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三年级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将会继续努力。
《倾斜的伞》教学反思
三年级
《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外公和外孙女两代人之间互相为对方打打雨伞的场景,表达了爷孙间纯真的至爱亲情。课文托情于物,寄情于伞,以一把倾斜的伞贯穿全文。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现在,我谈谈在教学中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不难说出雨中倾斜的伞的情景,而同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外公和我的对话,我给外公递毛巾的细节等,而感悟到祖孙之间的亲情。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外公与丹丹的爱,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爱,把令自己感动的事儿和同学交流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学生知道了:原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着,我们以前怎么就没有感觉到这些爱的存在呢?那么,作为教师,这时要提醒学生: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去关爱别人。
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发现自已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以后应该改正:
1、读书指导上不够到位,过渡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2、课堂上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沙滩上的童话》教学反思
三年级
教完《沙滩上的童话》后,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课堂气氛好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细读这篇课文,其实你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很符合孩子的特点,就连孩子们跳跃和零散的思维也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贴近孩子,所以孩子就喜爱。
虽然课文的语言和孩子们贴近,但其中还包含着孩子们自己编的童话故事,显然这样散乱的语言不利于孩子们了解故事的内容,因此老师就要帮助学生用连贯的语言描述故事,进而帮助他们自己也来编故事。
读和说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通过读和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地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孩子们喜欢在沙滩上堆城堡,能堆出一个奇异的世界;孩子们喜欢童话,因为那里也有一个奇异的世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孩子产生共鸣,渴望像他们那样游戏。此时教师创设情景,让他们的渴望变成现实,也来做编童话的游戏。
因为文中描写了几个孩子一起游戏,为了便于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法。从最初的小组检查读文,到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到组内分角色说话练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融入角色,也有助于理解句意。不过,我在教学中这样的学习形式还没有用足。其实孩子自编童话这个环节,在组内开展应该更佳。小组内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编织一个童话,在编童话的过程中,大家也是你一句,我一句,正好和文章中孩子们编童话的情景相同。因此在编完童话之后,学生就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更有认同感。未能将小组学习有始有终,感到有些遗憾。
《大海的歌》教学反思
三年级
大海离我们较远,同学们没有到过大海,感受不到大海的美,所以在教学这一课得时候,我寻找了大量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大海很美,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在唱歌。让学生领领略海港的繁荣,石油钻探船的庞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重视培养 学生的读书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拦路虎。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三读课文,提出问题,自由解答,真正讲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质疑问题的安排,美读,欣赏的训练,各个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如: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之后,再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还有那些问题不明白,有那些疑问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精读体会,最后使学生明白。
不足之处:学生读的有差异,如何克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是每位学生学有所长。
第三篇:三上教学反思(定稿)
1、《魔幻的颜色》
我对学生练习调色环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两种原色份量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间色的深浅,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调出三种间色的。
平时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美术绘画作业时,一般都是用水彩笔涂色,几乎不使用颜料。我认为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调色的技能和学会运用水粉、水彩颜料绘画,就有必要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多提供机会,使学生对颜料的认识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对画笔的运用逐渐从生疏到熟练,亦使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得到体现。
2、《万花筒》
万花筒是一种很奇妙的小玩具。而以它为主题进行创作更是很有意思的一节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我建议他们家里有万花筒的可以带到课堂上来,因为凭空地回忆和想象远不如在课堂上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来得直接。虽然有些孩子可能没有玩过这个玩具,从未看过那里面神奇的“花花”世界,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协调一下,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带万花筒的学生借给没带的同学玩一下、观察一会儿。
3、《大人国与小人国》
这节课我主要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的电脑制作的大小对比图片来让学生体会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当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理性地提醒学生不仅要会想,更要会把自己的想法表现给大家看,绘画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完整性,主题要突出,用自己的巧手来描绘一个心中神奇而有趣的幻想世界
4、《前前后后》
就像这一课的导课,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组具有鲜明透视效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因为缺少直观的对比,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地认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似乎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学生的作业交来后,我发现他们的表现对象仅限于近距离的前后关系,或是书上的内容,并没有拓展开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教室、观察课桌、观察站在第一排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来丰富学生的认识等。
5、《登山游戏》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这种的游戏,所以学生十分兴奋。但这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来设计线路图,对学生来说这又是一次挑战。开始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设计,不过当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每个学生设计的大致相同,都是这里一个陷井要停一次或倒退多少步,那一个幸运点可以前进多少步或者再多走一次。虽然有的在线路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贴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来装饰,涂上漂亮的颜色,但没有新意。
6、《黑与白》
本课旨在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组合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感受黑白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通过尝试,表现出具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的黑白图形作品,在教学中采用“认识黑白——感受黑白——探索黑白——表现黑白”的教学策略。通过分割法来创作一幅黑白画,很多同学都很认真。
7、《快乐的回忆》
本课通过欣赏各类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对学生来说快乐的事情有许多,比如过生日,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得到老师或爸爸妈妈的表扬等。我课前让学生收集带给自己快乐回忆的照片,然后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进行讲述,要求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同学们都很兴奋,引导他们在人物动态的表达上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色彩运用上可大胆使用鲜艳的颜色,以此表达出快乐的情绪。
8、《星空的联想》
这一课主要是教学生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刮蜡法。这种方法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在教授以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学生最后作品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自制的刮蜡纸不是很好用,另一方面是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的刮蜡画范画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体画面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我在欣赏作品并联想这一环节中,没有做好引导工作,本来我的本意是要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联想方法,让他们多说说,可能是他们习惯了我多说的教学方式,开始还不太敢张口,但是改变后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不少的闪光点,例如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环节中就相较于以前放的比较开了。
9、《天然的纹理》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按教师的要求收集了很多有天然斑纹的物体或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直观。学生用心、用手、用眼睛去感知这些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细节之美,种种发现,让他们不时地发出惊叹,这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提升的一个好的契机,如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用美术的眼光去分析理解这些斑纹,体会它们纹理的杂乱无序和细腻整齐,触感的光滑柔软和粗糙坚实。便可轻松得解决本课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10、《美丽的花》
本课启发学生对花瓣、叶片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关系进行细致观察,并采用写生与创作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造型表现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绘画艺术的多种表达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各式各样的鞋》
实现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课堂上,教师从猜谜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内容。在启发学生时教师使用了带有夸张性与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鹿腿鞋”“楼梯鞋”“双鱼鞋”“名画鞋”使学生感到鞋子的创新,趣味无穷,“女士穿上鹿腿鞋会显得亭亭玉立”,“穿上双鱼鞋,走起路来简直如鱼得水”。在做简单介绍的同时,教师又加上了自己的肢体语言,学生在笑、乐之间感受到了创新的魅力,在让学生感到鞋的创新过程时,教师以近乎玩魔术的方式很快地让一个旺仔牛奶易拉罐和一个喜糖包装盒变成了一只:“旺仔牌”的女士高跟鞋,并异想天开地按装了夜间照明的小灯泡,看似无中生有,其实是生活中合情合理的创新,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创新冲动油然而生。在创意的展示中,教师又安排了一个展示会,师生在强烈的音乐节奏中。举着创意鞋,走着模特步。
12、《团包纸工》
总体上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的环节衔接还是比较好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学会了团包手工的制作方法,也巩固了手工课“揉”、“捏”、“弯”、“折”、“包”等制作方法。可是,就是在最后的学生作品展示的时候,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很多学生的作品脱离不了老师的范例,最多在范例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地方,都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可为什么他们创作不出很新颖的作品呢?
13、《化平凡为神奇》
教师带领学生浏览网页,欣赏一些工艺品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评价时,可从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废弃材料进行组合创造的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对手工课热情高,但是由于对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观察不够细致,容易导致构思创意方面的局限。通过废旧材料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教师演示制作,使学生直观了解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的方法和过程。再通过学生间的自评、互评,使学生主动取长补短,挖掘自己的想象力。
14、《梦幻的城堡》
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想象,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更多的表象,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创作时,播放一些明快活泼、优美悦耳、低缓悠扬的音乐旋律,使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美,充溢着艺术气息,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所在,并用艺术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15、《我设计的自行车》
课前我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自行车,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同时我也搜集了大量相关知识素材:从自行车的结构外形、功能作用、发展历史、种类变化以及最新的概念款自行车的资料。经过仔细斟酌,精心设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出了相适宜的学习内容。前期大量的浓缩知识结构,结合课件,给学生们在头脑里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的网络体系,更加利于创作。而欣赏评述概念款自行车的内容,则在外形设计、功能创新方面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启发……
16、《新颖的电脑》
我问大家电脑有哪些用途,学生们有的说可以聊天,有的说可以查阅资料,还有的说可以购物等等。接着出示电脑图片,让大家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和电脑的组成。然后再出示显示屏、键盘、鼠标等各部分具有特色的作品,引导学生想象:我们还可以从电脑的外形、功能上进行怎样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学生们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做成了自己喜欢的电脑,有的用彩笔画,有的用纸盒剪,有的用橡皮泥捏等等。出现的问题是在制作时有的学生没想好自己作品针对的对象就匆匆进行,设计不够新颖,结构不够完整
17、《会响的玩具》
本节课制作的玩具特点是会响的,所以在让学生搜集材料时提醒了,所以许多孩子都带了小铃铛,玻璃瓶和小珠子。在本课授课过程中,制作环节就要考虑到如何制作才能够使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是本课的重难点。手工作品的制作要体现出美观性,这里就装饰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装饰达到美观的效果。
评价阶段,由于学生制作兴趣浓郁,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忍不住一直在做自己的玩具,也就无心去评价别人的作品了,这就使得这一环节不尽人意,有些“虎头蛇尾”了。今后,教师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对学生倾听行为习惯注重进行培养。在提高美术作品质量的同时,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能力与习惯的“双丰收……
18、《电脑美术——画“花布”》
传统的图案学习主要以手绘方式入手,单位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一路画下来,学生既无法保证纹样绘制的规范性,同时又会觉得枯燥乏味。Windows 画图板软件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既避免了重复绘制的枯燥,更好地保证了重复纹样的规范性,又更加方便学生在重复绘制中去发现规律和变化的美感。
电脑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当前因为很多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多数学校、家长对学生接触电脑持否定的态度。其实强制并不能“绝缘”,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电脑。
19、《美术小记者》
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新闻,怎样识别新闻,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媒体、新闻的形式、新闻的报道的作用及基本途径、方式。感受美术在新闻报道中起到的视觉冲击作用,能够尝试运用美术语言、文字,合适的素材编辑进行新闻创作、版面设计;在学习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从生活中搜集、处理素材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有些模糊,学生以报刊形式制作的新闻报道,可能因写作能力问题,内容上不是过于繁琐,就是过于简单化,过于繁琐就显得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确。过于简单化,就显得没有生机活力,没有可读性……
20、《迷人的动画片》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美术欣赏课,因为动画片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题材,所以这节课总体的风格我想以轻松自由的谈话式来进行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是不错的。
小学生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平时也经常看,因此动画片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们平时看动画片时,只是关注动画片的内容,情节,而忽略它的知识性。教学如果只是针对书本上静态的二维动画画面进行评述,无异与纸上谈兵。因此,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动画片之外,还搜集大量的图片及视频。
第四篇:三上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1、12《团包手工》课后反思
每上一节公开课都想快点听到下课铃声,铃子一响顿时心情就立刻放松了。可这是暂时的,因为每次的公开课对于每位年轻老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是一次提高学习的好机会。同样我的这节课上完了,可是回过头总是有这里或者那里不尽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的环节衔接还是比较好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学会了团包手工的制作方法,也巩固了手工课“揉”、“捏”、“弯”、“折”、“包”等制作方法。可是,就是在最后的学生作品展示的时候,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很多学生的作品脱离不了老师的范例,最多在范例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地方,都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可为什么他们创作不出很新颖的作品呢?我觉得还是出自自己,是自己平时没有能够从细节或者是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总想着靠几节公开课的准备就能出什么效果,真是大错特错了。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创新要从平时的教学中抓起,一点一点渗透美术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就像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真是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是一次难得的培训,让我有机会领略了名师的风采,也让我从不同学校的教师那里吸取了许多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上下功夫,要质量。
《梦幻中的城堡》是三年级的一节美术课。教学目标就是指导学生运用折、剪、镂等制作方法,创作富有个性和形式感的新颖城堡,初步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并且提高学生对建筑物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年级的孩子对不同的材料的运用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且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而《梦幻中的城堡》带有一些神秘的感觉,给小朋友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城堡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从不同的多媒体题材当中不知觉中体会到城堡的各种造型,对其后的创作可起到启发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城堡外形和结构造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演示对折剪、镂空等技法,从而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梦幻城堡的造型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城堡制作方法获得自信,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和爱好艺术的情感。
教学中要注意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梦幻,所选的动画题材必须具有吸引力,而又不离开“梦幻城堡”这个主题,通过现实中的城堡和动画片中的城堡造型对比,加深学生对“梦幻”这个词的理解。最后还需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和创作完后收拾和整理桌面,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阅读(80)| 评论(0)
本课是以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绘画手段来表现自行车、创造自行车,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设计的自行车》在课的设计上,我主要是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出发,从学生心理、生理、兴趣等诸多方面出发去制定课题,设计教案。所以在导入上,我创设了一个极富有童趣的情景,让哆啦A梦带着小朋友乘坐时光隧道回到从前去欣赏200年前的自行车。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利用创设这样的情景来欣赏范作更能增加学生对图片的了解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要融入其中,让学生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将回答的权利再交给学生,这充分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超常的发挥,我到网络收寻到各种奇异自行车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和欣赏,找到了灵感,并更加确定了自己想象的方向和空间。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在于造型上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评价没有达到全面性,未能关注全体学生,对学生评价语言也不够丰富。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将引以为戒,从这几方面去努力,从而更加完整的去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
第五篇:三上口算乘法1教学设计及反思
口算乘法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68页、69页例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经历口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口算方法。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玩吗?你去过哪个游乐场玩?有些什么玩?生:…
师:去没去过都无所谓,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好吗? 学生大声回答:好!(声音能大声点吗?)出示游乐园主题图。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用乘法计算的)
师:漂亮吗?大家看画面,请同学们擦亮你们的眼睛认真观察一下,你能发现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你最喜欢玩什么?它的价钱是多少?
…
(学生说出许多游乐项目后,表扬其眼睛真厉害)师:现在看谁爱动脑筋,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玩3次过山车需要多少钱? 生2:玩5次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生3:玩7次旋转木马要花多少钱?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说明同学们爱开动脑筋,真聪明!刚才有很多同学喜欢玩旋转木马,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出示例1的第(1)题。
坐旋转木马第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2×9=18(元)
2×10=20(元)探究10乘几。
师:我们看这道题,2×10=20,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师:很好,其它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想一想。生:可以看成10个2相加,是20。生: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就是20。…
师:很棒,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结果,现在谁能给大家出几道这样10乘几的算式,我们大家来做一做? 一生出题,集体回答,6×10,10×8等。探究20乘几。
师:你们喜欢坐碰碰车吗?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2)题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0×3=60(元)互动探究:
师:20×3=60,你们是怎么算出得数的,有几种算法?大家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好,开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去。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组1:20+20+20=60 组2:3个20是60 组3:把20看成2,因为2×3=6,所以20×3=60 师小结:其它组还有补充吗?那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2×3=6,所以20×3=60,方法简单,好算。师:三种方法都可以算,但老师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它方便、好算!
板书课题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就在组内互相说说第三种算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与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基本练习
1、P69做一做
师:打开课本P69的做一做,口算出结果,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口算出结果后观察)
20×7=140
200×7=1400
2000×7=14000 生:先不看因数后面的0算出得数,再看因数后面一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后面加几个0 师:大家的发现真让人惊奇,你们真聪明,用热烈的掌声表扬自己。
师:总结口算的简便算法(课件出示简便算法),那么以后我们口算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2、口算接力赛,看哪个组最快最准确。(2竖排×8=16道口算题)说明:下面我们来个比赛好吗?但只有两组题目,哪两个组的同学最积极就由哪两组比赛,想比赛的同学请举手!(选2组),其他同学安静地认真观察这两的同学哪组算得快又对,好,由组长开始!完后奖励最好的小组4份礼物。
3、小组比赛。
师说明:刚才的比赛只有两组的同学参加,同学们觉得很不公平对吗?好现在我们再来一个比赛,现在每个组台面都有一份口算题(A4纸),比赛规则是每个小组通力合作完成这份口算题,由小组长负责写答案,其他同学轮流口算看哪组完成得快又好,最快的拿上拿上前面来排好队。完后投影出来,由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改正答案
【设计意图: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通过练习,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四、游戏环节,巩固练习
4、口算抢答赛。
师说明:同学们有点累了,想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算抢答,答错的其他同学补充。
5、考考你,看谁的答案最多。
师说明:看谁的答案最多写在你台面的白纸上,准备---开始!180=()×()=()×()=()×()
生:180=90×2=2×90=60×3=3×60=18×10=10×18=36×5=5×36 师:太出人意料了,没想到你竟然填出了这么多种答案,掌声表扬。
【设计意图:课程内容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口算乘法怎样算最快?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以下两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如果过多地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去游乐场游玩为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创设了猜猜我是谁、开火车等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乐趣,把枯燥的口算乘法课变得生动,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学生已有的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知识和经验,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数学活动。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都给予了鼓励。引导学生发现,先用十位上的数或百位上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两个0或三个0,进而掌握快捷的口算方法。在练习中,我也让学生在组内核对,有不对的地方先在组内说说原因,而后再全班分析,这样的错例来自于学生中间,学生会听得更认真,能更好的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口算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