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时间:2019-05-12 23: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第一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合理消费》时,结合实际,以学生的手机为例,应该怎样消费。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有些平时不怎么爱开口的学生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五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同学们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的事例,学生能看得见,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

三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农村、市场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课程内容要有个性化。我们的生活不仅呈现日益多样还凸出个性化发展。因而,创设的生活场景和形式应丰富多彩,针对每个班的情况,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学生活事例不能雷同化,单一化,娱乐化,故事化等,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呈现个性化的形式。在材料应用方式上多姿多彩,在材料内容选择上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热情。如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侧面,便于课堂中运用,教师总是采用这种生活情景;某一教师选择了一则好的材料或事例,其他教师也纷纷采用这种形式。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一旦形成模式就易僵化,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道路,从而失去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第二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源自中考备战

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为什么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是为了满足如下三个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一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仅供同仁们参考,并请不吝赐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象,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

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第三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摘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之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的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思想品德课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能力 兴趣 情景 生活化

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下面,我就谈一下一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开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例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的投入道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蕴含的意思。初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的来历是熟悉的,对同学的名字是好奇的。一听介绍名字,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介绍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爱。

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框的内容:我知我家。”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另外,导入新课运用一些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讨论的新闻事例导入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中——创设情景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的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去体验,去感受。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近来和父母发生的冲突,然后寻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同学们中普遍发生过的)讨论一下解决此类冲突的方法,再把这个冲突及解决的办法用小品的方式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中展示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现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使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三、课外——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有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课堂上所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为了让同学们知行统一,我个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根据本科所学的指示回去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按照这份计划落实到行动,并要求家长在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有时候我也有目的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收

集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发生在周围的违法案例,调查一下这些案例中的违法者分别受到了什么处罚。并让学生写出通过收集调查这些案例你有什么感受。通过正阳的调查活动,学生知道了只要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的情节轻重不同,所收的处罚也不同等道理,为学好本节课奠定了基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有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此外,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条件。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与学生有同等的地位,可以象朋友似的聊天,展开平等对话。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相处得十分愉快。三者合一,就是要创设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对话的新时代课堂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例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和父母交往的烦恼,我先把自己的烦恼说给他们听:“这几天,老师遇见了一件烦心的事,赶上四年级的女儿作业写的潦草,我让她重做一遍,他居然说她班里有好多同学写得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举例告诉他书写潦草的坏处一遍要求她认真书写,直到看见她重做。没想到我刚回身,就听她在背后说了一句:‘真烦人’。而且这句话近来还经常挂在嘴边。你们近来和父母的交往遇到过烦心事吗?”一下子,学生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大家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烦心事。八年级的学生,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烦心事了不是那么简单了,有的在家里和父母简直要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的时候你们和父母也是这种感觉吗?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的地步?我们应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适时地进行引导,有时代表家长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去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他们的严实际上正是出于他们的爱。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的、放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之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的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思想品德课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街亭镇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第五篇: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唐栋华

初中《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具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引导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课堂,把学习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欲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的能力就强,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走近父母”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

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以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走近父母”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做法,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

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使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

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像,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归纳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

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下载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广西宾阳县宾州镇第二初级中学作者:陆玉英摘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一种......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学习材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选题:(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学的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研究几......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初中思想......

    生活化让品德课教学更有味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生活化”让品德课教学更“有味” 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中心校 江海华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

    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论文

    【摘 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中学 郭 霞 我执教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十三年了,随着实验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新课程在生活化的渗透方面越来越突出。初中学......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向阳中学任倩 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