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一)目 录
《论语》选读 《学记》选读
《大学》选读 韩愈作品选读
《传习录》选读 黄宗羲作品选读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
考试以必读选段为主。
第一章 《论语》(一、原文选读)
※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注释】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齐:整顿、约束。免:避免、躲避。耻:羞耻之心。格:有两种解释: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注释】性: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才拉远了差距
※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释】女:通“汝”,你。居:坐。愚:受人愚弄。
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贼:害。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 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
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注释】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注释】抑:只是。云尔:如此。
【大意】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角。
【大意】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大意】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yu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罔:迷惑。则:那么。殆:危险。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去”或“用以”。
【大意】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 第二章 《学记》(一、原文选读)
※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大意】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 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虽然有佳美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经过学习不知道它的奥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4.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大意】因此君子对于学习,心怀学习之志,不断地进修学业,休息时,游观时(也不忘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巩固学习而又亲爱教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因此即使离开师友也不违反师道。
※ 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
【大意】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萌发就注意防禁叫做预防;在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 6.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意】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就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上学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
※ 7.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意】君子既懂得教育兴盛的方法,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透。诱导而强不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
※ 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意】学生容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 9.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大意】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妙,少用比喻而明白易晓。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 10.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注释】博喻:此处不是修辞上那个“博喻”,而是指广泛地因材施教。
【大意】君子懂得了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
※ 1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大意】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解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不善于提问的人正好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恰恰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
※ 1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大意】预先记诵书本的内容(以备学生提问),这样的学问不足以做老师。必须待学生提问而后加以解说,或者学生的才力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加以解说;解说了仍然不能理解,就暂时不讲解也是可以的。
第三章 《大学》(一、原文选读)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意】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静不躁,心静不躁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意】古时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于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后良知到来,良知到来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自身修养好而后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统一地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
3、“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大意】《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治学要像加工骨器象牙那样切磋;修身要像加工玉、石那样琢磨。
※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 7.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意】因此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后才能禁止他人。
※ 8.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意】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第五章 韩愈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
《师说》选读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注释】受:通“授”,教授。
【大意】老师,是靠他来传授儒道,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大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意】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注释】读dòu:句子的停顿。不fǒu:通“否”,不向老师学习。【大意】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人是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术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进学解》选读
※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意】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 2.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大意】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原毁》选读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注释】重:严格。周:周密、全面。轻:宽容。约:简少。
【大意】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就乐于做好事做好事。
※3.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注释】廉:少,低。
【译文】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善事儿。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身的收获就很少。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 【注释】修:进修,求上进。
【译文】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
第六章 王守仁《传习录》(一、原文选读)
※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大意】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大意】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认识。认识与实践工夫,本来就不可以割离开来。
※
3、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大意】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
※
4、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大意】教学生读书,贵在量力而精,则不让其厌学,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就会达到知行合一,逐步变得智慧起来。
大意】学习需要独立思考,才有收获,才能像有舵的船一样,不失去方向,不然就没有效果,达不到目标。
第七章 黄宗羲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
《明夷待访录•学校》选读
※ 1.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大意】设立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然而,古代圣王设立学校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养士,还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方式方法都出于学校,这样设立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
※ 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大意】所以,养士只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学校不是仅为养士而设立的。
《明儒学案》选读
※ 8.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
【大意】教师通过学习、钻研自己总结出来的学问就是学习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很快入门,激发他求知欲望的关键所在。普天之下的学问无穷无尽,尚且不能用几个字进行限定,又怎麽能够让我的思想受到约束呢?所以教师讲学贵在阐明宗旨,如果不能阐明宗旨,即使讲得再好,也是像没有头绪的乱丝。学生学习却不能获得教师讲学的宗旨,即便读书也就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
※ 9.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大意】学问的真谛就是自己能真正用得上。凡是依靠门户,依样画葫芦的学习者不是随大流的人就是把做学问当作混日子的人。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甚至会对前人所见持相反的看法。学习者就应该研究那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一味去附和别人,就像用水去帮助水,哪里是在做学问啊!
※ 10.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
【大意】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
※ 11.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
【大意】所以真正领悟宗旨是很难的,做学问的人应该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地便说自己已经领悟到了啊!
※ 12.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
【大意】先生学习勤奋努力,是多次熬更守夜,辛辛苦苦换来的。
※ 17.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大意】道理没有固定的体系,学习贵在适用。
※ 18.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大意】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领悟,大的疑问就会大悟,若没有疑惑,自然就不会有所领悟。
※ 19.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
【大意】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
※ 20.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
【大意】对于天底下最难弄懂的事情,单凭一个人去求索是无法有收获的,如果有许许多多的人一同去探究就不会没有收获。天下最难招集的东西,要想在一时半会搜完是不可能的,若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总有搜完的时候。
※ 21.发先儒之所未发者,尝十之而三焉。
【大意】通过刻苦钻研能够有所创见的人,曾经少之又少啊。
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明儒学案》 大概是说:做学问的道理,应该以有自己的见解,用得着才算是真的。
凡是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的,不是流俗之人,就是研治经学书呆子。我这一篇所列的文章,有自己的偏见,有跟别人不一个的论点,学者们在不一样的地方,更要用心理解体会,真理只有一个,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水中再加水,雷同附和,哪里是做学问的?
这段话是撰者判断各人思想的标准。他认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者,无足轻重。每个人的思想都应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第二篇: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教案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礼运大同篇》之理想社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珍惜当今的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文。
二、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三、给学生讲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说一说:千百年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人们一直向往的,你喜欢这样的世外桃源吗?同学之间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行为习惯篇之勤劳谨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勤劳、谨慎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谨慎的优良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劳谨慎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讲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4.名句欣赏及含义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宋)苏轼 5.把课文背一背。
第3 课时
教学内容:勤劳节俭篇之勤俭节约。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2.理解课文的意思。3.故事《勤俭持家》。
让学生明白勤俭持家的含义和重要性。4.收集勤俭节约的名句。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同学之间交流。6.把课文读一读、背一背。
第4 课时
教学内容:自省自律篇之学会自律。教学目标:
理解自律的意义,从小培养自律、自爱、自重的优良品质,学会洁身自好,牢牢把握自己。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律、自爱和自重的意义,养成自律、自爱和自重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故事《许衡与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生完成做一做。
5.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6.读、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交往处世篇之处世之道。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处世的道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善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学会和理解处世的道理。教学过程:
1.你周围的人的为人如何?你呢?学生交流。2.学习课文《处世之道》。3.理解课文的含义。4.讲《一饭千金》的故事。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说说下面名言的含义? 已所不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6.小结:说说这节课你的感想。7.生读和背诵课文。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赠友送别篇之珍重友情。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友情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友情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古诗呢? 2.学习古诗《春夜别友人》。(1)生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含义等。(3)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 3.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4.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生完成说一说。6.说说这凶课你的收获。
7.生读和背诵这首诗和课后的两首古诗。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篇之感受自然。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用描写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山亭夏日》。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同学之间交流。
4.欣赏描写夏天的两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客中初夏》。
5.学生背诵古诗《山亭夏日》。6.小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感受。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思乡怀人篇之思念情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古诗的美和诗人借景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思念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的思念情怀。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领略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念情怀。
3.介绍“千古才女——李清照”。
4.欣赏思乡情怀的另外两首古诗《江楼感旧》、《次北固山下》。5.小结: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6.背诵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咏物言志篇之借物抒情。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欣赏古诗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雪梅
其一》,学生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含义。
学习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3.了解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4.欣赏古诗《冬景》、《归雁》。5.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6.背诵古诗《雪梅
其一》。
第10 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虚心求教。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虚心是一种良好品质,对我们人生很重要,从小培养学生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心和重要性。教学过程:
1.读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任人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悟一悟:
孔子倡导广泛学习,虚心求教,学无定师。以书本为师,以他人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为师。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汲取各路溪流,最终汇成浩浩荡荡的大江。在生活中,我们要以谦虚的心态,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4.读《孔子让路》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5.说说你周围的哪些人可以作为你的老师。6.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感想? 7.写出这节课的心得。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学思结合。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孔子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熟读精思、好学深思,才能真正学到本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1.生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故事《刘羽冲读死书》。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熟读精思、好学深思,才能真正学到本事。
4.说一说:你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小学生吗? 5.把本课所学的名句背下来。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勤奋上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让学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教学过程:
1.读孔子的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读故事《牛角书生》。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能找出与勤奋上进主题有关的成语吗? 5.背诵本课的名言。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做事篇之自我反省、少说多做、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珍惜时间、先做后说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养成自我反省、珍惜时间、先做后说的品质。
教学过程: 1.自我反省的意义。
读曾子的话,理解其含义,说说你有何启发? 2.读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你有何收获? 3.少说多做是什么意思?
4.《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珍惜时间的重要意义。
读《司马光警枕惜时读书》的故事,从中你有何收获? 6.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7.你能把本课所学的名句背诵下来吗?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做人篇之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做人要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的含义,培养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的良好品质。
1.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知道坦率真诚的重要性。读故事《王安石冷对阿谀奉承的“马屁精”》,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同学间交流。
2.理解恪守信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
故事《季札重信挂剑》告诉我们什么? 3.安贫乐道的意义是什么? 读孔子的话,理解其含义。故事《曾子弘道》告诉我们什么? 4.收集美德少年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孝敬篇之尊敬父母、顺从父母、关爱父母。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从小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难点: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美德。教学过程: 1.孝敬父母的含义。读孔子的话,什么是孝?
故事《汉文帝孝敬母亲》告诉我们什么? 2.顺从父母,你是怎样做的? 理解孔子的话,他告诉我们什么? 从故事《芦衣顺母》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关爱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 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故事《怀橘遣亲》说明了什么道理? 4.了解儒学大师王阳明与贵阳。
5.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从今以后你会怎么做?
第三篇:国学读本教案
学习内容:
《城东早春》
学习目标:
.会认
个生字,会写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学习重点、难点:
.注重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养成。
2.背诵诗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课前准备: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找或收集关于春天的图片、词句、古诗文;观察柳
树的生长情况;了解作者生平或相关作品。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导入新课。
四、赏读
《城东早春》
师:在唐朝还有一位叫杨巨源的诗人,也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写过一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城东早春》及注释: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对诗人的统称。②新春:早春。③匀:匀净。④上林:地名,上林
苑。
(1)生齐诵古诗,并结合注释体会体会。
A、诗人们的眼光总是那么独特,虽然春天刚到,百花还没有盛开,可是那清新的早春景色却是诗人们的最爱,生读诗句“诗家清景在新春”。
B、现在正是春天刚来的时候,诗人眼里看到的柳树是怎样的呢?生读诗句“绿
柳才黄半未匀”。
C、如果再晚些时候出去赏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生读诗句“若待上林花
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看来,待到繁花似锦的时候出门赏春可不是最好的选
择,所以诗人在诗里写道——(再读一二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
匀”。
D、再诵全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进入意境。
(2)师:是呀,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对于诗人来说,最清新的景色是在早春时节,柳枝刚刚长出嫩黄的幼芽,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净,若是等到上林苑繁花
似锦的时候,大家都出门拥挤着去看花,那就显得太迟了一点。
(3)在诗人们的眼里最能被打动的时候就是这清新的早春景色,他们的诗情最
能被激发出来。
而柳树也正是这早春时节里最先让人眼睛一亮的,所以,柳树也
往往成为我们诗人笔下吟咏的事物。
(4)指导吟诵第一二句,“新春”、“半未匀”与题目“早春”相对应。
(5)感受诗人写此诗的心情(喜悦、轻松)与诗人贺知章写《咏柳》的心情是
一致的,都通过诗句赞美了柳树,也表达出了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再次吟诵《咏柳》和《城东早春》。
【设计说明:
补充课本之外的古诗,不作详细讲解,简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两首古诗相映成趣,意境上互相补充,互相呼应,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更有层次,内容更厚重丰盈,同时将古诗文的积累落到了实处。】
五、积累,迁移,拓展
诗人用清丽淡雅的文字赞美了柳树,赞美了春天。
相信同学们也有很多美丽的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我们自己对于柳树,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咱们互相
交流交流吧。可以用如下的方式来表达(选择其中一项即可):
友情提示:
(1)用你积累的古诗句表达
(2)用你记住的现代诗文或句子来表达。
(3)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设计说明:
富有层次的展示要求,在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体会到多种形式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则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行运
用。
】
《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学习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了解1.5——1.7三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孔子对学习、修身的一些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1.5——1.7》
三、学习准备: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四则,请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2、谁能说说前面我们学习的四则《论语》都讲了什么?
3、指名学生分别说说前面学习的四则《论语》的意思,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补充、点评。
4、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则。(板书课题:《论语·学而篇》1.5——1.7)
5、学生齐读课题:《论语·学而篇第一》
板书设计:学习第二则
1、课件出示这一则《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自己读两遍。
3、听老师读一读,看看你读的读音和停顿是否准确。
4、教师范读一遍。
5、学生齐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6、四人小组互相讨论本则《论语》的意思,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
7、各小组将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
8、引导理解整则《论语》的意思:指名说说整则《论语》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9、引导学生体会进德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都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孔子却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讲述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张师德的人,出身名门,家世不凡,而且非常有才能,他两次去当时的宰相王旦家拜访,王旦都没有接见他,他以为可能是有人在背后说了他的坏话,于是托人替自己向王旦说个明白。
后来,朝中大臣商议推荐一个大官的重要人选,王旦叹息说:“唉,张师德可惜了!”一位官员便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王旦说:“本来我已经多次在皇帝面前夸奖他有才有德,想不到他两次到我家要见我,是不是想建立什么亲密的关系,以便贪图什么好处呢?这样就不好了。本来他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静静等待就可以加官进爵,可是他却想要用这种拉关系的方法来竞争,那对那些不懂门路、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可见古人对品德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好的品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
11、全班齐读这则《论语》三遍,争取背诵下来。
12、全班试背这则《论语》。
第四篇:国学读本读后感
读《朱子家训》有感
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学校:开阳县冯三镇中心小学
班级:六年级(1)班
学生姓名:黄佳琴
指导老师:陆万峰
记得初次接触《朱子家训》是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开学不久,得到这本书,我便聚精会神地读起来,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其中有一句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粥一饭,我们应想到它来之不易;对半根丝线,我们也要常念着它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上必须简朴节约。读后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去年暑假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外公外婆忙得不亦乐乎,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大早,便开始准备丰富的午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桌丰盛的午餐终于做好了,看得我垂涎欲滴,客人们赞叹不已。
在一片赞叹声中客人们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盛宴,不久便散去。我就开始帮外婆收拾碗筷,我正要把一些剩菜剩饭倒进垃圾桶时,却被外婆看见了,严肃地对我说:“小艺,怎么这么浪费,这些饭菜还可以吃的嘛!真不知道可惜。”是呀,外婆们是从旧中国长大的,经历过艰苦的生活,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可是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又怎会体会到父母们的艰辛。外婆的话,顿时让我面红耳赤,羞愧万分。此情此景,回想起那件事,我终于体会到古人们的优良品德,而我却不知节俭。是的,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还有一次,我洗衣服的时候,把水管开着,就去和伙伴们做游戏去了,玩累了才想起水管的水还开着,我急匆匆地跑回家。哇,眼前的一幕让我霎时惊呆了,家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我赶紧把水龙头关了,趁大人不在家,三下五除二便把家里的水打扫干净了,我忐忑不安地继续洗衣服。下午,妈妈回到家,看到家里一尘不染,直夸我真勤快,这件事就算在我的愧疚之中掩盖过去了。
月底爸爸去交水费回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个月怎么会用那么多水呢?”我在一旁故作镇静:“爸爸,一点点水费,没啥关系,就别往心里去了!”可心里却不是滋味。
今天,当我读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勤俭节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扬和继承我国古人们的优秀传统和优良品质。做一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好学生。
第五篇:国学经典读本(xiexiebang推荐)
国学经典读本--《朱子治家格言》教案
教学内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 亲 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教学目标:理解内容,背诵。教学过程:
一、朗读内容。
二、理解内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理解: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3.理解: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三、背诵
四、小结:本节课年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