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09特教 18号 李秋惠
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看待特殊教育,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他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他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的实践活动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对陈鹤琴的特殊教育观、教师观及教学与课程思想探究他以及他的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陈鹤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陈鹤琴师从杜威(John Dewey,1895-1952),留美期间受到蒙台梭利思想和精神熏陶。正如陈鹤琴在《幼稚教育》中所言:“她专心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深信医药可以做先天有缺陷的儿童的药石,这是她成为大教育家的最重要之点。„她每日从早上8时起到晚上7时是教儿童的,灯下整理记录、研究问题、想新方法,这样的苦心毅力,实在可以做我们研究教育的榜样。”由此可知,蒙台梭利的人格魅力对陈鹤琴从事特殊教育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1.1 陈鹤琴受中国传统“仁爱”精神和西方科学“求真”意识的交互熏染
陈鹤琴对中国儒家伦理哲学有深刻的理会。其父极为严格,严守父子之道;私塾教师对其传授孝悌忠信、热情友爱、修身慎行等伦理观念,幼年遭遇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而母亲对生活具有坚定的信念;这使陈鹤琴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发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童年的生活经历使其极度同情弱者。正如他所言:“我因为小时候受了这种严厉的教训,起了反应,所以我用慈爱的方法来教你们。”3
陈鹤琴在霍布金斯大学求学期间,从校训“真理能使你自由”中得到启发,他认为要得到政治上的、道德上的、学术上的、身体上的自由,非先得到真理不可,这里的“真理”是指科学知识;这种启发使他摆脱了宗教束缚,在学习中萌发了辨证唯物主义意识。回国后,陈鹤琴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儿童和教育,并站在拯救中国和热爱儿童的高度,将教育研究对象从普通儿童拓展到特殊儿童,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去研究特殊儿童心理与普通儿童的差异,为他们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1.2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观
陈鹤琴从慈爱幼小的儿童观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他认为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不同,儿童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也是发展其能力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动、好模仿、好奇和好游戏。我们应尊重儿童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
真,并认识到儿童的好动心是儿童发展的利器,激发儿童去充分接触万事万物;儿童的模仿心要求教育者注意自己的言行,引导儿童鉴别是非善恶,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好奇心的教育价值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游戏心是一种自然的、兴趣的、活泼的运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陈鹤琴针对许多人只关心儿童是否生病而不注意儿童心理健康的现象,呼吁应关注和研究儿童行为异常的心理问题。他认为只有关注儿童行为异常的心理与儿童身体健康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研究;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他十分重视对耳聋、口吃和低能儿童的心理研究。鉴于当时国内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鲜有研究的现状,他查阅并编译了国外学者对耳聋和口吃儿童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吸收为自己对这两类儿童心理特点的实践认识。陈鹤琴在蒙台梭利思想影响下,对于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特殊教育观
陈鹤琴从维护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角度出发,要求社会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环境。他在特殊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并无两样,只是前者比后者发展迟缓,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特殊儿童状况。
陈鹤琴从社会进步和儿童自身需要的角度去阐明特殊教育的价值。他明确指出,即使是残废的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经过专门教育后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证明残疾儿童是可教的。“要知道特殊儿童没有享受教育的机会,就等于使国家多了大量废人,这对国家是何等大的损失?反过来说,如果给他们以特殊教育,他们就可以好好地发展,而增加了极大的力量。”期望残疾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8,这对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上智与下愚不移”起着振聋发聩的影响。
2.1 特殊教育的对象
陈鹤琴的特殊教育对象很广泛,他认为特殊教育只是一个总称,不仅指低能儿童教育,还包括那些盲、聋、哑、残等生理、心理残疾儿童,及问题儿童、病弱儿童和天才儿童等,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他所创建的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招收盲聋哑、肢残、低能、问题和天才等五种特殊儿童,极力反驳认为生理或心理缺陷儿童无需受教育的观点,指出儿童辅导院的功能不是救济特殊儿童,而是教育他们“尽量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他尤为关注聋哑儿童、口吃儿童及低能儿童研究。课程与教学观
3.1 重视潜在课程的价值
陈鹤琴也极为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认为“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的,或者变坏,这是环境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怀,小孩子就容
易变坏。„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所见的,所听的,都给他坏的印象,那他反应的大概也是坏的;假使他在很好的环境里生长,他所听见的,所看见的,都是给他好的印象,那他所表现的大概也是很好的。” “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质环境还重要。”具体而言,应该为儿童提供游戏、音乐、图画、审美和阅读环境。两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作为潜在课程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对儿童一生发展的巨大价值,认为决定人心理发展的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人和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发生交互作用。
3.2 生活化的课程组织原则
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课程的中心,其范畴超越了蒙台梭利的生活化课程内容。他认为,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直接来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陈鹤琴强调,对于低能儿童来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应以生活习惯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为主,从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最生动直观、最形象鲜明的,也最能激起儿童兴趣。但陈鹤琴并没有否定书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课程体系,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以简单、具体、实用、适合个性和生动有趣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体现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3.3 多样化的教学观
陈鹤琴将“做中学”作为特殊儿童教学的方法论,主张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陈鹤琴提出了“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的在‘做’中争取进步。”与此同时,在“做”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获得直接经验,又使儿童之间及师生之间得到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陈鹤琴与蒙台梭利不同,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集体教育和个别化教育同步,认为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陈鹤琴主张分组教学和主题式教学,把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儿童分成一组,儿童之间围绕问题展开合作和讨论;集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个别化教育是教师通过观察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儿童智力、道德等方面提高。
3.4 对游戏与工作的认识
陈鹤琴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工作就是教学,主张游戏化教学。他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18他认为儿童应有画图、看图和剪图的机会、剪纸和着色的机会、串珠的机会、玩沙和玩水的机会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游戏。儿童既可以因此发表他的思想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陶冶良好的情绪,养成独自消遣的习惯,“在无形中练习精细、忍耐、敏捷、沉静诸美德;所以这虽然是游戏,但于教育
上也是很有关系的。”19 4 特殊教育教师观
陈鹤琴都是“儿童中心”的倡导者。他们从重视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是为儿童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和提供良好教育服务的人。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均围绕儿童展开。蒙台梭利认为教师“更多地被动,而不是主动”,学校教育是以自我教育为主,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陈鹤琴则提出了“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的口号。
4.1 热爱特殊儿童,尊重特殊儿童
热爱特殊儿童,尊重特殊儿童,最根本地是正确看待特殊儿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了解其存在的缺陷和身心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对他们提供帮助,尊重他们的内心需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自爱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蒙台梭利和陈鹤琴自身就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典范,并呼吁全世界关注特殊儿童。陈鹤琴指出,特殊儿童的教师应接受过专业训练,认识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技巧;“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要有慈母的心肠,把低能儿童视为自己的子女,以爱、以德来温暖孩子。“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他在生命的最后书写了:“我爱儿童,儿童爱我。”的生命价值。
4.2 科学研究的品质和精神
陈鹤琴认为,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品质和精神,尤其强调教师要有耐心的观察能力。陈鹤琴早在20年代就采用了观察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追踪观察。他要求教师应具备观察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他认为特殊儿童的教师要有学者态度,在教学中刻苦钻研,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工作;要有医生的精神,对特殊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观察,悉心照料;要有事业的意志,要以极大的耐心、热情与毅力从事这项工作。
4.3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儿童是“做”的主体,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观察,教师要善于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儿童引导或指导。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她把教师称为“指导者”(directress)即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教师要事先充分了解各种教具的使用方法,对每套教具的难度和在使用中所产生的兴趣都要亲身体验;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表,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陈鹤琴认为,在学校的各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儿童,不应该直接把各种结果告诉儿童,让儿童自己去试验和思考,去求结果。
5启示与影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到1500多所,在校残疾学生达到37万多人,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格局。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对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篇:浅谈陈鹤琴特殊教育的思想
浅谈陈鹤琴特殊教育的思想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中弱智儿童的教育也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它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的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思想流传至今,成为如今特殊教育理念的重点,对如今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特殊教育
陈鹤琴
启示
一、被称为“妈妈”“外婆”的陈鹤琴以及他的特殊教育思想
陈鹤琴,著名的教育家,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中国的幼教之父”,他是一位男性却被人成为“妈妈”“外婆”,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慈祥的人。
在陈老先生的眼里,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这也是陈老先生的特殊教育思想。
同时,陈老先生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把低能儿童送到低能儿童学饺,聋哑的送到聋哑学校读书,这样因材施教,各得其宜,教育力量在这种地方就可以分外显出他的伟大来了。他也认为特殊教育并不是个人或个别单位的事,应当由国家来主办,从而带动一大批热心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机构、人员来增加投入,促进特殊教育的普及和基础建设;强调了要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确保其职责的落实,以强化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监督和督导,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特殊教育机构应当形成网状的布局结构,这既是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分别不均,也是考虑到确保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强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主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附设特殊教育学校,如:①盲童学校;②聋哑学校;③残废儿童学校;④神经病儿童学校;⑤天才儿童学校⑥低能儿童学校。
二、对陈鹤琴先生特殊教育的评价
从以上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陈老先生认识到了特殊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只有根据其具体问题进行帮助才会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才会提出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鉴于早期人们将特殊儿童送到特殊班和学校里主要是感到孩子较可怜,带有很强的同情心,因此一些特殊学校成了特殊儿童的庇护所。陈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很高水平了。他还力主要求在政府的教育部门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来管理特殊教育,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让更多的特殊儿童享受着和普通儿童同等的教育,这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即如何使特殊儿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呢,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西部地区许多儿童还不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在特殊学校里学习的儿童多数只能接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即便是少数进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特殊儿童,其发展前景也不乐观。而另外还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混在普通儿童中,根本谈不上得到合适教育的问题。传统教育导致的应试弊端也影响了一部分优秀儿童的成长,许多有潜力的儿童由于没有得到合适的教育而表现平平。这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和观念落后,大量的普通儿童处于失学边缘,特殊教育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因财产国难,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发展特殊教育就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应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举办特殊教育机构,促进特殊教育加速发展。
三、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中叶,陈鹤琴先生就已经认识到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施以适合其需要的特殊教育。他在关于特殊教育上的观点,以及贡献,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551所,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比1990年增加了4倍多,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而在这些特殊教育中我们依然采用了陈老先生的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同时开办学校。在特殊教育的学校里,每一所学校都秉承着特殊教育的本质:“育”与“爱”的有机结合的教育,努力的在孩子们的心中体现出陈老先生的“妈妈” “外婆”形象,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下,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着。
在陈老先生的影响下,后人不断地发现中,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儿童,如: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为此我国也建立了不少这样的学校,帮助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广东阳光新希望教育学校就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针对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进行以心理疏导为主、相应课程为辅的公益性素质教育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的方法等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教育转化课目,制订不同阶段的教育计划,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在现今的特殊教育的学校中,我们的观念是:残缺也是一种美,有月牙为证。面对残疾学生,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千万个你我的支持,就没有看不到的色彩,就没有听不到的音符,就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参考文献: 【1】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盛,《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2】熊利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成云,熊鸣婷;《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误区谈儿童学习障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育科研观探寻及其启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沈玉林; 《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安徽省合肥特教中心实践陈鹤琴特殊教育思想的报道》 现代特殊教育 2003/02
【7】苏秀燕 ;《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
第三篇: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其组织形式也因之变更。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作为“幼儿教育之你”的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福禄贝尔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直观刚的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做好升人小学的准备。
2、创制了“恩物”。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恩物”作为幼儿认识万物的初步手段,适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与幼儿天性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幼儿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贝尔恳切地呼吁:“母亲啊,鼓励和支持儿童的游戏!父亲啊,保护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但是,福禄贝尔指出游戏应当适合于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并使它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他提出,作业活动是幼儿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作业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育。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园作业大纲,要求幼儿的作业活动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指出,在作业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幼儿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认真制作的习惯,促使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介绍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1-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2-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第五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2.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为此他想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清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有原则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他说:“幼儿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 陈鹤琴先生极其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人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