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婧子822 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教授„„陈老具有无数的头衔,但读他的书却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身边的老师,把他毕生经验一一道来。“活教育理论”是陈老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如今,依旧是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活教育与死教育相对,死教育是陶行知所讲的“教死书,死教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为了突破这种死教育,陈鹤琴在江西创办幼师时,提出了“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活教育的课程论。
(一)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觉得这句话要和他曾提出的一个问题相结合来理解“我们究竟研究过了没有?我们只晓得高唱抵制外货,可是却有很少人研究用什么来代替外货,”这个问题直至今天都拷问着我们,从清末抄袭日本,到民国成立后,不断引进德国、美国的思想,直至今天,有没有出现中国化的教育呢?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目的论的根本是教育的中国化,而幼儿是一个民族的萌芽,从基点开始的转变会为后面的改革奠定好的基础。
对于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陈鹤琴提出了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和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于前两点,我的亲身体会更深切: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是伴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幼儿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某些动作锻炼的缺失都会导致以后身体的不协调,而现在幼儿的锻炼时间与种类都普遍偏少,身体素质的基础就会差一点。国家对于这一点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但作为九零后,正逢教育改革的一代想说的是,希望改革循序渐进,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总是很突然,突击的身体锻炼并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在创造能力方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活教育部分这样写道:“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从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启发,可以事半功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迫切需要人才,从高等教育抓起,是一个救急的方法,但现在我们更需要从“娃娃抓起”。小组合作学习、亲自实验得结论„„许多教学形式的创新,不能只从初高中开始,没有早期习惯的养成,后期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原有的习惯,还要培养新的创造思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陈鹤琴讲,我们一要有劳动的身手,二要有科学的头脑,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如何让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大到国家小到每位幼儿教师都需要注意!
(二)课程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我们学到,儿童每一次生理发展、动作发展都是推动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础,不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环境,他们如何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所以,课程设计以大自然为课本,陈鹤琴设计的“五指活动”为内容,让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我觉得这里可以联系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就是一个联系多方面的一个整体,教育怎么能让它割裂呢?
回忆我的童年,幼儿园曾组织我们去拔萝卜,我们在大巴上唱歌,在田地里老师教我们认识萝卜叶子,几个人一组,拿着小铲子边挖边拔,一会儿又跑来跑去,回家的路上真的是都累倒了,但我至今天都认识萝卜叶子。和我弟弟相比,他们现在的幼儿园里有跟高级多媒体,在讲很多关于大自然的课时老师会给他们放视频,但在高清我觉得也不如亲自去一次田地里,唱歌、跑、认识植物,一次外出的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很不希望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丧失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三)方法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教学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十七个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
这十七个原则充分坚持了“以儿童为本”。比如围绕儿童身体发展,一岁左右的婴儿随着身体发展到了会走的年龄,你如果抱他,他会挣扎,扶着墙,不稳的走也是他锻炼大肌肉动作的过程,你如果长期抱着他,他不仅身体得不到锻炼,还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这就需要父母知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或者围绕儿童心理的成长,儿童有天生的探索精神,每一次身体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儿童探索世界提供先决条件,我们要做的是诱导孩子们自己探索,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时,学习起来的动力也会更大,有一则照片:婴儿有的装扮成科学家有的装扮成宇航员,我觉得这表现了孩子们的多种可能性,学前期孩子们对什么都很有兴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可能性,让他们逐渐找到一个自己的钻研点,这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时,也会有更好的基础,而且保持着兴趣学习会有更大的探索精神吧!
“一切为了儿童”是陈老的名言,也将作为我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坚持下去!
第二篇: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 年 论 文
2015届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2.1.1 幼稚教育的对象应从“0”岁开始。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天,已能感觉和反映外界的刺激了,说明已开始具有学习和教育的条件。他还将“0”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分为初生婴儿期、乳儿期、步儿期、幼儿期四个年龄阶段,同时提出了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重点。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2.1.2 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他在《家庭教育》自序中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够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要“从小教起”,必须“谨慎学习的初步”。否则第一次学坏了,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了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要费很大力气,也不易改进。对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无不如此。这些论点说明,他将幼稚教育作为人生最基础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所以,他在1935年发表的《几点宏愿》一文中呼吁:“愿全国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的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并亲自实践与研究。
2.1.3 幼稚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集体教养机构进行。因此,他呼吁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们都要具有教育常识,切实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儿童期的价值。”1947年,他针对工农托儿所、幼稚园不发达的情况指出:“托儿所、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其最大的作用,则在于方便工作妇女的从事工作”。因此提出“普遍设立托儿所、幼稚园”,“普及工厂托儿所,普及农村托儿所”。“这样,幼稚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间接地参加了社会的生产,而且,还正在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民族的新生一代,使他们成为国家自救的斗士,个个成为现代中国人”,“为幼稚儿童服务,为工作妇女服务,为民族新生服务。”由此看出,当时他就阐明了幼稚教育不仅具有人生基础教育的性质,而幼稚园、托儿所则更具有双重任务,并指出了发展方向,以及幼稚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一致的。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他这一主张和理想是不能实现的,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正在一步步地实现,1990年统计,全国有幼儿园十七万余所,其中农村幼儿园占69%。[5] 2.1.4 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各种教育要发生深刻的影响;为了减轻工作妇女对养育子女的负担,迫切需要幼稚教育;为了特殊儿童能得到社会的养护。[4]
2.2 论幼儿的教育目标
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陈鹤琴校长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并指出:“‘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对幼儿的教育提出了一下目标:(1)幼稚园第一要注意儿童的健康。(2)要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绪。
(3)要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索事物的奥妙,丰富知识,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意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的态度。(4)要培养孩子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技能,是儿童爱美的天性得到合理的发展,在艺术中受到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探索了一套课程教材、教育原则、教学步骤以及教师条件、玩具、教具、设备等的一系列论点和具体方法。[5]
2.3 论儿童心理的特点
陈鹤琴认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施以适当的教育,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收到优良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认为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小孩子好游戏。儿童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为完全为冲动与疼觉所支配。教师与家长要了解好动是儿童突出的特点。
(2)小孩子好模仿。模仿动作,青年老年都有的,不过儿童来得格外充分一些。第一,应正确了解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二,注意儿童在模仿中的感受性。第三,懂的模仿的阶段性。第四,知晓儿童模仿的无善恶性。
(3)小孩子好奇心强。儿童的好奇心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4)小孩子喜欢成功。儿童一有成就,就有自信;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学前教育工作者和老师和家长都应懂得这个道理。
(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郊游对儿童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良好的影响,大自然、大社会将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课堂,教师应不怕麻烦,多创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机会。
(6)小孩子喜欢合群。第一,我们要使他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第二,我们应给他训良的动物做他的伴侣;第三,我们再给他小娃娃之类以聊解他的寂寞。
(7)小孩子喜欢被称赞。儿童喜欢听好话,表扬、鼓励能增加儿童的兴趣和 4
勇气,所以应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措施。
陈鹤琴认为只有依据儿童这些心理特点施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所揭示的儿童心理特点,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2.4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其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应该肯定,这种精神不仅具有破除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之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30年代末,陈鹤琴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重述了陶行知十年前对中国传统死教育的描述,“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提出教师应该“交货数,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应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活教育”主张。2.4.1 活教育思想体系
2.4.1.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4.1.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2.4.1.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
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2.5 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现在,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儿童家庭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不仅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起到的作用,而且揭示了家庭教育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重视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陈鹤琴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该书提出了101条原则,实际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此外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包括三四十年代陈鹤琴所发表的,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怎样做父母》(1935年、1934年、1947年、1948年)以及散见在其他教育主张中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7] 2.5.1
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陈鹤琴批判得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求家庭教育民主化。他认为,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做伴侣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彼此间的感情,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做游戏机会教育孩子,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须的,这充分反映了它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2.5.2 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认真研究和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知识获得的方法以及人格的科学形成,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这就像家里养花养鱼一样,要想养护得好,就必须知道花和鱼的习性,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鱼死网破、劳民伤财的后果。
他认为,家长充分了解了儿童还不行,还应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他批评 6
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他多次告诫父母:“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
他强调,家庭教育还要遵循“一致”原则。这种一致不仅仅是父母施教方法的一致,而且是指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前后不一致。坚决反对那种在处理同一件事中家长意见不统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前后不一致,让孩子产生蔑视父母的想法。
2.5.3 家庭教育功能应渗透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活动的各个环节
陈鹤琴认为,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实践等方式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3.1卫生习惯的养成。他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2.5.3.2智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地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2.5.3.3德育方面。他要求家长要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慢慢学会接人待物。成人应为小孩创造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
2.5.3.4美育方面。他要求注重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期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4]
学习、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由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和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的,并以长期科学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先进的思想理论。所以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经过历史的检验,他当时提出的问题和论点,仍是我们当前要继承解决的。目前,许多同志在实践中运用了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体会他能帮助理解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对转变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法起了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孩子的发展。所以,学习、运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形成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对建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有很大借鉴价值。为此,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5] 7
参考文献:
[1] 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师教育思想述略[N].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2-15 [2] 严碧芳.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述略[N].宿州学院学报,2010-01-15 [3] 屠益琼.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思政教育专业 [4] 周玉衡,范喜庆.学前教育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70~79 [5]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00周年[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1):45~46.[6] 张翠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2007-4-29 [7]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专业
第三篇: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其组织形式也因之变更。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作为“幼儿教育之你”的福禄贝尔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福禄贝尔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直观刚的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做好升人小学的准备。
2、创制了“恩物”。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并称之为“恩物”。“恩物”作为幼儿认识万物的初步手段,适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与幼儿天性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3、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在福禄贝尔看来,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幼儿期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贝尔恳切地呼吁:“母亲啊,鼓励和支持儿童的游戏!父亲啊,保护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但是,福禄贝尔指出游戏应当适合于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并使它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他提出,作业活动是幼儿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作业活动,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育。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幼儿园作业大纲,要求幼儿的作业活动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指出,在作业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幼儿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和认真制作的习惯,促使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介绍
一、“活教育”实验
1919年9月,陈鹤琴任教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期间投身教育改革,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有影响的“活教育”理论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院。1943年,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活教育”实验已形成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院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秋,陈鹤琴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他获准将幼师专科部改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前来上海。年底,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立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附小、附幼。他兼任幼专、幼师两校校长,继续他的“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1-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2-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第五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2.教育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3.教育方法
实现活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如陈鹤琴先生所说:“非从“做”做起来不可,应当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为此他想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清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内容。5.教育原则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十七条原则,如“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的,让他自己想”等,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动手动脑,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等思想,奠定了幼儿园教有原则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幼稚园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他说:“幼儿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 陈鹤琴先生极其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人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