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市级美术课题[5篇]

时间:2019-05-12 23:1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市级美术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市级美术课题》。

第一篇:2009市级美术课题

2009市级美术课题

体验式“儿童写生画”教学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引言 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的过程。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是写生,儿童画创作也是如此。儿童画创作,关键不是教会学生多少表现技巧,而在于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儿童具有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发挥想象的方法和良好习惯。

一、课题研究意义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画”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到了蓬勃发展。可是,目前儿童画教学中,还是以临摹风、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常常画他们想到的,但画他们所看到的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表现在:儿童画(命题)比赛中,多数学生是按照指导师事先猜题、指导的作品重画一次;小学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儿童画产生困惑,不再满足于画面上随意表现的视觉空间和稚拙的形象造型,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

如何通过美术活动,有效保护儿童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表现,培育自信的、自主的、独立表现的、打破常规甚至异想天开的创造力?另外,一学期美术课约为38课时,单册的美术教材内容偏少,剩余课时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探讨和反思。

如果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写生,那就会积累一定的素材,促进想象,使创作能力发挥淋漓尽致,使他们的技能和审美同步得到发展。我们提出“体验式儿童写生画”教学,努力做到尊重“儿童心理特点”和“用亲身体验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有助于帮助儿童从画想到的逐步发展到画所看到的,形成观察习惯,促进视、知觉分化,对儿童在一定阶段已形成的绘画模式有所突破、发展。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原来以“记忆画、想象画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禁锢,更具有全面性、人文性和情感性,使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二、概念界定

“儿童写生画”是儿童对着实际景物(包括实物图片)来画画,对儿童来讲,写生不能苛求儿童描绘形象很准确,在写生时,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保护儿童画的稚拙、童趣的特点。儿童写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感受,能捕捉写生对象的特征,发现有趣的细节。儿童写生时可以对所画的对象加以扩散与想象,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某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造型和表现技巧会不断提高,作品也会越来越精彩。

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儿童写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与成人的写生有着明显的质的区别。成人的写生是客观真实的,而孩子的写生只是通过写生这个“媒介”来画自己心里的东西,画的 结果会与客观、真实的事物差别很大,孩子的写生更多的是联想与想象。追求简单又富有童趣的概括线条来表现,没有特定的要求,更多的是画出心中事物的形,就像齐白石所说的“神似”。一支铅笔,一张纸,以自己的眼光,抓住自己感觉的特点勾勒出来就可以了。克服了因一些学生由于没有美术用具,制约了美术教学开展的矛盾。

“体验式”是指在美术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发动学生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脑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动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实现教学融合;更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每一个体验式活动及细心聆听每个同学的分享心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而让学生感受得更深。

三、课题的目标

(一)通过“体验式儿童写生画”课题实验,使学生具有初步观察能力、写生能力、养成自主描绘事物的习惯,欣赏感悟事物的美,培养小学生大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改进美术教学和学习方式,激发小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快乐观察、想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开发“体验式儿童写生”的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法,构建小学美术教学“体验式儿童写生”的教学模式。

(四)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发展创造才能的教育作用,各先进国家注重写实能力的培养,归纳出:“以自然为师”,发展感觉器官促进认知发展的美术教学,最适应科技和艺术不断发展的需要。能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可推进美术教学对创造性表现的探求。

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将“体验式儿童写生”教学的概念做详细的区分鉴定,也没有人明确提出“体验式儿童写生画”,但相信有很多美术教师已经在尝试。网络搜索发现:“吴江行知网”有一个《速写训练提高学生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题目,与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没有具体内容;另有2篇论文为《充分发挥速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对儿童写生画教学的思考》有描述有关儿童写生的作用和意义;另有大连的孙永惠《关于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初步设想》 在文中比较系统、大胆地指出儿童写生教学必定是改革现有的美术教学出路。但该论文还停留在经验型总结的层面,没有指出“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活动过程和校本教材开发。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尝试将“体验式儿童写生”教学辅助“记忆画、想象画为主的美术教 学模式”,通过“体验式儿童写生”,启迪孩子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力、创造力、审美能力。

(一)“绘画潜力”理论。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0岁前,他的绘画能力是儿童的潜在能力,与智力、认知能力同步发展。人具备创造视觉语言符号表达心象的潜能,绘画并不是少数“天才”独有的能力,绘画能力随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说明“体验式写生画”适宜小学生学习。

(二)“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进入对感觉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由此看来,儿童也是发现者,具有自发学习的能力。

(三)“启发教育”理论。杨景芝教授认为,启发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孩子学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注意、去思考。“体验式写生教学”正是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所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感知、体验、描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途径、方法、对象

(一)研究“体验”的内容

1、情感体验:树木、花草、交通工具、房子、工地、田野、人物、动物、玩具、水果等都是孩子们眼里的世界。由于个性不同、喜爱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他们会对事物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情感。

2、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欣赏实物的美;画面构图、造型、色彩处理的美;画家表达的意境美;引导他们说说、画画、交流那透着天真的烂漫和稚童的灵气作 品,你注意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3、创作体验:欣赏评价同学的作品,交流自己画画的心得,去发现对生活观察的仔细、线条的顿拙和流畅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体验成功感。

(二)研究“体验”的途径

每星期安排一个课时,通过“课堂内外写生训练、优秀写生作品欣赏”等实践活动,开展“体验式儿童写生画”教学实验。

1、课内体验

(1)实物展示。对于一些小的实物,直接在美术教室里进行教学(静物、花 卉、人物、生活用品、玩具等)。如:展示一盆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草各部位的形、色,闻花香,摸花盆、叶、花给你的感觉,然后学生交流,不同角度看到的实物形态有何不同?你想把它摆放在哪里?请你用线描的形式来表现它的美丽,学生就会画出与众不同、心中的盆花。

(2)照片(图片)展示。对于一些比较难准备的事物,可以拍成照片或在网络上搜索,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地展示。百度视频里有一些很好的资料,可做教学参考。

(3)美术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的写生作品,也可以是大人的,网络上的作品也很多。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感知作品表现的美感和意境。

2、课外体验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各异的植物、可爱的动物,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等,不过要注意安全,可事先调换成2节美术课一起上。

(1)校园写生。遇到好天气,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或课间指导学生画校园的风光、课间活动场景,花园里的小草、小花、小昆虫也是描绘的对象,体验万物的生命气息。

(2)亲近大自然。利用春游、秋游,描绘美丽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3)社区、社会资源利用。利用假日,组织家长带孩子参观美展,也可到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欣赏、感悟人类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所看所想用绘画表达出来。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网络等相关文献,领悟,明确指导思想,了解他人研究的结果,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

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初步认知进行总结。

比较研究法: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对比,寻找异同,比较分析。

实践研究法: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探索教学规律,验证和检验研究假设。调查研究法:采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调查等方式,收集素 材,对过程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研究思路。

(四)研究对象:抽取娄桥一小四(1)、五(1)、新桥三小四(1)、五(1)共4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娄桥一小四(2)、五(2)、新桥三小四(2)、五(2)为对照班。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研究预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09年2月-2009年3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由郭溪三小(原娄桥一小)美术教师周建勇为负责人,开展课题组教科研活动,记录、收集课题过程材料;由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黄德靖老师为指导师并执笔;课题组成员是娄桥一小美术教师李逸和新桥三小的美术教师叶怡娴,郭溪三小的美术老师方盛培、胡璐颖她们共同开展“体验式儿童画”教学课程,收集和展览两所学校的学生作品。

2、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每月集中一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日常活动中每周开展一次课堂实践活动,每学期撰写一次经验总结。课题的研究做到规范化。

3、收集资料。在研究工作开始以前,我们课题组人员,首先进行广泛的阅读,收集有关儿童写生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资料,购买有关课外书籍,为课题研究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阶段 2009年4月-2010年5月

在确定研究内容和具体分工之后,围绕课题进行认真的实验,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关于美术教学的理论,组织“儿童写生画”教学研讨活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作讲座,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多途径的培训活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1、研讨,教学实践。

以课题为中心,加强讨论、教育实践、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学理论、上研讨课、交流研讨”等形式,探索“体验式儿童写生画”教学方法、模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将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开发校本美术教材。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拍照、写生、整理一套适宜于小学生写生教学用的校本教材。

3、成果展示、课题推广。

将基本已经成熟的课题研究经验边实践边推广,利用区美术教研、培训等机 会向同行展示。

(三)结题阶段 2010年6月—2010年8月

1、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师教学设计、论文、案例,印制成果集。

2、印制“体验式儿童写生画”校本教材。

3、撰写结题报告,申请并举行课题鉴定。

4、研究反馈与展示(教学观摩,学生作品展示)

八、课题参与人员简介

负责人周建勇,男,瓯海区美术骨干教师,小教高级,18年美术教学经历,开过多次美术公开课,主持过区级课题《主题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科幻画创作的研究》,都获得区课题三等奖,他的美术论文和教 学设计在市、区多次获得过一、二等奖。

执笔人黄德靖,男,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温州市美术教学研究会付会长,瓯海区美术协会主席,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中学高级教师,多次带领全区教师参与美术课题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获奖。

课题组成员李逸,女,瓯海区美术学科的领雁工程培训对象,小教一级,有8年的教学经历,美术作品和基本功比赛获得过区级奖多次。

课题组成员叶怡娴,女,瓯海区美术第二期骨干班学员,小教一级,3年的教学经历,美术基本功比赛区一等奖,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获区级二、三等奖,开过区级公开课。

九、现有基础

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都有多年的美术工作经验,并有一定的绘画写生与创作能力,专业知识全面,课题研究经验丰富,主笔黄德靖老师曾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此外,本课题在申报之前,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教学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十、经费估算

本课题研究预计需要经费二万元人民币,其中:

1、用于课题开题、结题约5000元左右;

2、用于教师培训,主要包括请专家讲座、购买理论性书籍、教师外出学习,大约经费为11000元;

3、课题研究成果集、典型课例、校本教材等课题资料的整理、汇编、作品展示约4000元左右。经费由负责人所在单位支出。

参考文献

均为网络资料其中一些没有作者名:

1、《美术课程标准(试行)》

2、孙永惠《关于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初步设想》

吴江行知网(http://

第二篇:课题美术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的题目是“分蛋糕”但实际是圆形的分割、重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2、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2、在重组画面时要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蛋糕的范图、各种颜色的纸、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和吃过的蛋糕的种类。活动二: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的范画。请学生先讨论再说一说,还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蛋糕,蛋糕上还可以画什么?

活动三:

各组将教师发的范画按本组的人数做随意形状的切分,要每人分到大小基本一样的蛋糕,看哪一组分的巧妙。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表演“切蛋糕”及切开后蛋糕重新排列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动四:

分组做画蛋糕、切蛋糕、重组蛋糕的游戏。

做得快的小组还可以做分西瓜、分菠萝等切分圆形物体的游戏。活动五: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回家后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立体的蛋糕。教学评价:

1、是否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2、在重组蛋糕时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3、能否在课堂上和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具有合作精神。札记:

一年级的学生好像对于蛋糕味道的记忆更深刻,对外形的记忆还比较清晰,但具体的花纹就不太清楚了。所幸我找到了几幅好利来蛋糕的宣传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蛋糕的大照片,甚至有六层的结婚蛋糕。这些图片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启示,而且在演示怎样“分”、再组画面时就用这上面的图片来示范,学生感觉就像在分真的蛋糕一样,心情

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欣赏作品,这些欣赏作品从哪里来,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的画报、宣传图片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的彩色大幅广告都是我们用来欣赏的好资料,只要教师肯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搜集,就不愁找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欣赏资料了。

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对半圆形进行艺术改造,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2、通过对半圆形的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将半圆形变化出各种景物。2、引导学生将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半圆形的教具若干,展示作品、制作工具。学生: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半圆尺、剪刀胶水、水彩笔、旧挂历、画报等。

活动一:

通过教师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认识到其他半圆形的物体: 实物投影仪展示:半个月亮爬上来了,老师为它添上几笔,它会变成什么?(学生提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半圆形变成各种图案。)出示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活动二:

看书,分析平面的、立体的半圆形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办法及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总结:剪、画、综合

教师把做好的各种颜色的半圆形贴到黑板上,请学生根据颜色说说这些半圆形都可以变成什么? 活动三:

以小海龟为例先分析再示范如何用半圆形的纸片制作。最后将做好的小海龟选择合适的背景粘贴。活动四:

你想运用半圆形做什么?怎样做?想好了就动手吧!活动五:

学生将制作好的半圆形物体选择适合的背景组成有趣的画面。活动六: 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利用其他形状变化出各种动物或物品。

1、是否用半圆形变化出许多景物。2、能否把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3、能否设计制作出半圆形的立体玩具。札记:

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时已接触过半圆形,如果利用工具来画半圆再制作,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如果让他们自己徒手画半圆再制作,作品就会歪歪扭扭,却也富有一种儿童情趣。这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低年级的美术制作课,究竟是需要学生的作品达到一种“精致的工艺品”的效果,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不太精致的效果”呢?

课题:摸一摸,画一画 课时: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让作业富有游戏形式,但必须将基本方法和要求渗透于造型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的接受到美术知识。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对对象产生知觉,自觉地采用不同的线条、色彩、采用不同的笔触,进而产生新的表现形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表现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水彩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你来猜猜我带的是什么?”游戏,选一位同学将自己带来的东西装到布袋里,另外一位同学将手伸到袋子里,说说自己摸到的东西的触觉感受,从而引导大家判断出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活动二:

想想如何描绘表现出刚才的触觉。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表现触觉的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运用各种造型语言表现触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活动三:

由学生表述自己的触觉,教师实际操作示范各种用笔方法,做出不同的笔触效果和肌理效果以表现不同的触觉 活动四:

鼓励学生自己选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现出自己对不同触觉的感受。

通过多次实践,力争表现出对某一种触觉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上访设法突破平面的绘画形式,将绘画与制作结合起来。活动五:

作业完成后展示在教室里,又学们互相猜一猜对方画的是什么触觉。收拾与整理。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做一些触摸实物的游戏,并与家长一起感觉与表现,提高造型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札记:

这一课的作业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虽然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触觉时不够到位,但却能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如: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运用不同节奏的的波浪线表现出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感觉,虽然不是触觉,但这种感觉却是人人都有过的,但一般人没有用绘画形式来表现的。还有“烫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觉,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这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已达到,学生已能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2、将收集、加工后的饰物穿起来,制作1-2串挂饰。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2、启发学生就作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3、安全熟练的使用工具。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等材料。

2、教师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出示“diy首饰屋”的宣传图片,请学生看上面人们自己选用各种珠子、小石子等材料串制的小挂饰。欣赏小挂饰,体会其装饰

活动二:

启发学生思考:你想做一件什么挂饰?生活中还有那些垂首可得的材料可以来制作小挂饰?

引导学生从书包里、教室里、操场上收集制作材料。活动三:

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东西随意的用针线串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好不好看。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穿在一起都好看。

引导学生按小组将有联系的材料归类放置到不同的袋子里,再观察、讨论:像纸片这样的材料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串起来才好看?小石子等较硬的、无法穿孔的材料可以用什么办法连起来?各组可以试一试。

以“新专利发布会”的形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自己组尝试的结果。将已分好类的材料用不同的袋子装好,收拾起来,准备下节课用。第二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欣赏优秀的挂饰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直接串上,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装饰好小挂饰。(如将彩纸剪成穗状粘到被穿的东西之间)

小组讨论、试验,交流结果。活动二:

运用讨论好的方法,用线串联整理好的材料,做一件小挂饰。

形状引导学生将挂饰做成项链、手链、腰带、包饰、钥匙链、风铃等多种形式。活动三:

拓展:出示用自制小挂饰加工的学生卡、班牌、小信插等,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将小挂饰于什么相联接,制成为生活服务的工艺品? 活动四:

将自己制作的小挂饰送给同学或老师,共同体会创造的乐趣。收拾整理。札记: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己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别致。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孩子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学生“创造”等于是教给学生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2、引导学生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学生: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活动二: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学生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现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学生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现瓢虫。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现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布置学生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材料。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制作方法。

1、在一个圆形的瓶子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再粘上触角。2、将一团纸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使金属丝成为触角。3、用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粘上足与触角。4、用纸盒作瓢虫 5、用橡皮泥捏瓢虫。活动二:

请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方法做一只瓢虫。鼓励学生想出与教师介绍的不一样的方法。

对于动作快的学生,可让它们为画好的瓢虫绘画或制作一个相称的背

收拾与整理。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用制作或绘画的方法将观察结果表现出来。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做瓢虫。2、是否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札记:

学生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他们就画过瓢虫,所以我就没在瓢虫的外形、花纹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法来“做瓢虫”,提出了“比比谁的脑筋灵”、“比比谁的手儿巧”。这使得学生感到作业很有挑战性,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瓢虫。有的学生运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课中学的圆形的分割再组的方法,剪贴出了展开翅膀飞的瓢虫;一年级一班的李华容同学剪贴了许多只瓢虫后,运用了在“小挂饰”一课中学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虫和小叶子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满了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瓢虫。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术作业,更是孩子们一颗颗要求进步、追求创新的心。

第三篇:美术课题总结

美术学科课题成果阶段性总结

史明文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人立足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结合农村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深入分析美术课堂中的潜能生,第一阶段已经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实施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美术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跃升。通过研讨,我们认为:“所谓美术潜能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术差生、落后生,是指学前基本没有美术经验、也没有经过美术训练、入学后美术能力相对较弱,但只要接受一定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养成美术兴趣并能表现出潜在的美术能力的学生。”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美术潜在能力的,都是能够挖掘培养的。”我们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分工,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

2、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认真备课撰写好教案、论文和教学反思等,组织参加市课题组组织的实验老师教案评比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带动效应

1.常规性活动。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上一堂反映课题主题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2.反思性活动。教育科研是一种思辨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是很重要的。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阶段性成果

1、心理重塑:潜能生能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课堂。

2、行为重塑:在美术课上潜能生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现创造能力有所提高。

3、理想重塑:课堂中部分潜能生能根据老师的鼓励树立短期目标和信念:“你行!你可以画!”并让这个信念指导潜能生的行为,让他们在短期目标内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

四、下步实施计划

1、开展兴趣小组,参加各项活动。

2、认真开展好各项绘画比赛和画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3、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4、继续深化进行心理重塑,行为重塑,理想重塑。

5、安排好课外阅读研究课有教案,评课记录,教学反思材料。

虽说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但由于刚开始研究,许多研究工作都做的不到位。如何来把这个课题研究好、实施更好,我组准备在这一方面加强研究,争取在下个学期中做的更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美术课题实施方案

美术课题实施方案

《美术教学中生生互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英安中学 金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于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创新,今天的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术,还要有革新、创造的本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身边抓起。

然而现今一些不恰当的绘画教学方法,却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即使有创造力的“萌芽”出现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例如:一些教师或家长总以画的“像不像”作为判断一个孩子画得好不好的标准。让孩子临摹老师的画,按照“成人画”的尺度苛求儿童画,按大人的眼光苛求儿童,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孩子画中的颜色也要和老师涂得一模一样;有些则对孩子的画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即使孩子的作品中有创造力的萌芽出现,由于得不到成人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便瞬间消失了。促使孩子的创造能力逐渐在“苛求”和“放任”中流失。这些孩子的画也形成了两种极端的风格,不是极其的拘谨就是绘画内容狭窄空洞,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上述种种,违反了学生心理、智能的发展规律,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定势和智能定势,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将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重绘画兴趣的激发,使绘画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

(2)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为学生找到创造的基点。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使绘画教学成为培养和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一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概念的界定

1、研究的目标:

美存在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我们能增强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能使学生的全部心理能力得以培养。我们要创设情境和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能技巧,最大程度地提高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本课题我们的研究目标是:

1)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升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大胆构图的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绘画创造力。

4)提升其的审美情感,使其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了解当前学生的绘画水平,包括构图能力,色彩运用能力,画面的想象

能力等,为课题开展做好准备。

2)研究如何多途径地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使绘画活动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

3)研究如何在绘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绘画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

4)研究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拓展学生想象的外延。

3、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二)初中学生绘画教学:主要指引导儿童通过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使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教学方法。

(三)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产生有社会(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而初一学生的创造力是指“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想或新的产品”的过程(史密斯Smith,1966年)。本课题所指的创造力是学生运用美术这种孩子特有的语言,来表现初中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想象和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临摹和完全的模仿,是初中生对于自身想法最真实的描绘。

三、本课题的研究途径

1、多渠道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1)欣赏名作,感知色彩、造型和构图的美感。欣赏教学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提高初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在对初中生进行欣赏教学时,选择的对象一般都是形式感强,具有装饰效果,形象夸张,色彩强烈,具有鲜明艺术效果的作品,通过让孩子欣赏,它能很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我们可以开展名画作品欣赏、雕塑欣赏、漫画欣赏及脸谱对称欣赏等,将会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2)同伴作品鉴赏。在参观欣赏同伴作品时,同学们会拿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作比较,使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开阔起来,从而又有利于学生创作时放开胆子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3)参观各种美术作品展。学生在参观成人的作品时,可使学生感悟到祖国灿烂悠久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及智慧,虽然他们不能从一定深度体会到作品的内容和精神,但也能让他们对艺术创作有个大概的了解,消除他们对艺术的神秘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2、对学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从侧面了解学生当前的对绘画感兴趣的程度及绘画水平。

3、创设氛围,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1)创设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空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①在墙饰的布置上注意色彩的鲜艳性、立体感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如利用各种废旧的餐盒、可乐瓶、方便面碗等制作各种动物、景物装饰墙面。在装饰画面时注意与青少年的互动,给予青少年想象的空间。各班创设美术角,为青少年提供黑板、粉笔、五彩胶泥、卡纸,方便幼儿随意涂抹,使他们的理想及所见所

闻都能在这块园地里得到充分展示。有了这样的氛围,青少年不仅能够随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而且能够随意及时的表现美、创造美。

②在多种材质上进行绘画创作。突破纸张上作画的局限,利用各种材质的不同肌理效果进行创作。如在纸袋上、在彩色卡纸上、三夹板上、在瓷砖上作画都会呈现出不同肌理的效果。在给幼儿探索思考的同时,也会大大提升青少年的绘画创作兴趣。

③利用多种绘画工具进行创作。如利用油画棒、水粉、水彩笔、粉笔、碳笔、荧光笔等进行创作。可单独用一种绘画工具作画,也可利用多种绘画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如利用油画棒和水粉结合的“油水分离法”、利用油画棒和粉笔相结合、利用水粉和粉笔相结合等。青少年通过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引起了极大的表现欲。

(2)创设轻松愉快的美术学习心理氛围,鼓励青少年进行艺术创造。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这里“适合的环境”是指令人愉悦的学习情境。艺术的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因为年龄特点,儿童的创造不会在命令与强迫下出现,只可能在毫无心理负担的宽松环境下迸发。因此,我们初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青少年进行创新:每当孩子们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时,我们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尊重幼儿,给予每个青少年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听听孩子天真烂漫的见解,用鼓励的语言、肢体动作去激励孩子、赞美孩子,促进青少年创造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利用各种绘画教学形式提升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借形想象

a、拓色想象:将水粉用笔涂在玻璃板上,用铅画纸拓色,青少年观察自己拓出的画面,想象可以变成什么,然后用剪贴或油画棒添画,完善造型。

b、撕贴想象:选一个动物或人物,按想象撕贴出外轮廓,再用明暗相反的纸撕贴出眼和嘴,并继续撕贴出有关内容。

c、手势想象:用灯光把手的影子投射在白墙上,变换各种造型,通过想象创造画面。

d、直线、曲线分割想象:在画面上练习画直线或曲线,展开变形想象,在直线或曲线分割中变出动物或建筑等,也可画出相关内容,随意想象添加。

借形想象是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大胆的想象、夸张并加以大胆表现的一种绘画方法。不拘一格,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范画加临摹的教学方式,使青少年的个性心理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2)图形添加

在教师提供简单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变成不同的形象,加以组合变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如“借圆想象”在教师提供的圆形上添加,变成不同的形象如变成小鸡、小兔、小鸟、小猴、太阳等,根据画面内容适当添加背景,就变成了一幅生动的作品了。图形添加可强化青少年的创作能力,提高应变力。

(3)创造性想象

教师给以好的命题,让青少年尝试自由创作。在设计绘画活动时,恰当的命题是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宽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命题应考虑孩子的特点,赋予一定的情节含义和动感,力求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愉快的表现童真与美好。如,按季节设计的命

题中,“春天系列”——“春天的色彩”、“我们去春游”、“睡醒了的虫子们”和“放风筝”等;“夏天系列”——“夏天的瓜果”、“萤火虫”、“吃西瓜”、“我爱洗澡”等;“秋天系列”——“落叶”、“丰收的田野”、“种子藏在哪里”、“秋天的水果”等;“冬天系列”——“堆雪人”“打雪仗”、“过新年”等命题。每一个命题在创作之前都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交流,确定自己的创作设想后再动手,教师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5、成果强化,增强青少年自信心。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青少年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青少年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青少年的绘画创造是个性化的,其中有很多值得他们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地方。因此举行绘画作品展,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自己的画好在哪里?通过观察和比较,青少年在同伴身上相互学习,学会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新的创意,从而不断改变原来的构想,不断画出显示个人独特感受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辛幼朱春华 | 阅读

第五篇:美术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研究方案

龙坪小学美术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兴趣,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接近、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世界的好奇,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道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逐渐感知社会、获得知识的儿童来说,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学习美术普遍都有浓厚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因为他们的兴趣来自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刺激而引起的暂时兴趣,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美术已不再仅是一种游戏活动,而把它当成一门学业完成时,学习美术的热情大多数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就是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难点,也是我们美术教学需要认真研究,对待的课题。

二、研究人员名单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2、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素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从学生的美术基础出发,根据我校美术教育的实际,灵活采用调查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实验探讨。

2、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并逐步在全校各班全面展开。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9年7月):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然后设置问题,组织协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体验、敢于创造,在自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深入课堂、重视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探

索总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成果总结与推广运用。

下载2009市级美术课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市级美术课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课题

    2014年六安市金安区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课题小学美术课题课题一: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课题二:精细的描写 课题三:色彩的对比 课题四:台历、挂历的设计 课题五:衣架......

    美术课题总结

    《小学美术课堂活动改革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今年后半年期间,在学校领导亲切地关怀和指导下,近期来,课题研究工作有序进行,现将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

    初中美术课题

    2014年六安市金安区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课题初中美术课题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七、十八册 课时:均为1课时课题如下: 课题一:艺术的多元化 课题二:色彩丰富......

    美术课题资料

    多元化的小班美术教学 小班幼儿年龄在三至四岁之间,其特点是:幼儿处于涂鸦后期,自控能力较差,手的动作不够灵活,欠协调,缺乏坚持性等,所以请幼儿作画时总不尽人意。其实每个幼儿都......

    美术课题小结范文合集

    我县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课题组将享有“南国小长城”之美誉的白崖寨作为《活动式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的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多次课题组会议,最终确......

    美术课题阶段总结

    清溪镇荔横幼儿园美术课题阶段性总结 在园老师研究课题指导下,我们积极学习其理念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趣味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现将题现阶段的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1......

    古埃及美术教案课题

    古埃及美术教案课题: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中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

    小学美术课题研究报告

    “美术教学中‘适形设计,物以致用’理念的渗透” 一、问题提出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课标实验稿”为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