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第一篇: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简 历

姓名:刘莉 职称:副研究员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电话:+86 21 34207026-16, 传真: +86 21 34207987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240 电子信箱:liuli @sjtu.edu.cn 网页:http://gse.sjtu.edu.cn

教育经历:

2005.2—2009.12,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科技与教育管理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8.9—2001.7,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4.9—1998.7,山东聊城大学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12 — 2013.1,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2008.1 至今,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2001.8 — 2007.12,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规划发展处

主要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评价 科研评价 研究生教育

主讲课程: 高等教育评估(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

主持科研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世界一流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研究”(批准号:CEA100134),2010.7,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招标课题:“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研究”(沪教评201202),2012.11,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联合培养”博士访学经历的地区与学科差异研究——基于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

研究生项目”的调查,2013.6,项目负责人,进行中;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定位研究”,(批准号:EIA030439),2003.12,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国际大都市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批准号:B0366),2003.12,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博士培养研究”,2010.10-2011.10,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建设研究”, 2003.1,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科技评价关键问题研究”,2013.6-● 教育部科技司重大咨询项目:“推进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013.3-2013.12 ● 国务院学位办重大调研项目:“国外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搜集整理与比较研究”2010.6-2013.2;

● 参与世界银行合作项目:China Higher Education at a Glance,2009.10-2010.10; ● 参与教育部国际司组织的《外国人看中国教育》的部分研究工作,参与访谈多伦多大学著名中国教育研究专家许美德教授,并编译她的相关成果。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2008.6-2009.6;

● 国务院学位办委托课题: 关于高等教育阶段设置“联合学位”、“双学位”等问题的研究,2009.4-2009.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世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学科评价:科学计量学的视角,2006.03-2009.12;

● 教育部科技委2007年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建设,2007.1-2007.12;

● 教育部科技委2008年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领军人才培养研究,2008.3-2009.12;

● 上海交通大学自由探索项目:世界大学学术排行(ARWU),2002.4-2005.8。

咨询报告:

● 刘莉、刘少雪、刘念才:“关于我国大陆SSCI论文的趋势与政策建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8年第9期;

● 刘念才、刘莉、程莹、万腾腾,“‘985工程’建设使我国名牌大学与世界一流的距离明显缩小”,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3年第5期;

● 刘念才、刘莉、程莹、赵文华,“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核心”,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2年第1期;

●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1年第9期。著作:

● 刘莉(2009)。《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 Yu, K., Stith, A., Liu, L., & Chen, H.(2010).Tertiary Education at a Glance: China in 2010.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著作章节: ● 刘莉(2007)。教育部科技委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建设》第八章“研究型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

● 刘莉(2009)。教育部科技委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领军人才培养》第八章“社会科学的领军人才”。

发表英文论文:

● A.L.Stith, L.Liu., & Y.B.Xu(2011).The Shaping of China’s Postdoctoral Community: The Challenges of Equity and Quality,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44(1), 58.● N.C.Liu and L.Liu.(2005).“University rankings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30(2), 217.● N.C.Liu, Y.Cheng., & L.Liu.(2005).“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using scientometrics – a comment on the „Fatal Attraction‟”, Scientometrics, 64(1), 101.(SSCI)

中文论文:

● 刘莉(录用)。“加拿大顶尖大学博士生综合考试及其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

● 刘莉(2014)。“英国大学科研评价改革:从RAE到REF”,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39-45。(CSSCI)

● 苗耘、刘莉(2012)。“美国教育博士培养‘顶峰体验’改革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8),71-75。(CSSCI)

● 刘莉、喻恺、谭学丽(2012)。“美英日研究生学位授予最新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86-95。(CSSCI)

● 彭贺、刘莉、苏勇(2012)。“中国商学院的趋同性分析:基于新制度理论的解释”,管理学报,9(3),329-337。(CSSCI)

● 刘莉、Andrea STITH、徐亦斌(2011)。“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培养工作的思考”,复旦教育论坛,(5),63-67。(CSSCI)

● 史苗、杜朝晖、刘莉(2011)。“美国高校跨学科博士项目个案研究——以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博士项目为例”,世界教育信息,(5)

● 谢亚兰、刘莉、刘念才(2010)。“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的灵魂”,比较教育研究,32(4),41-46。(CSSCI)

● 刘莉、刘念才(2009)。“1978—2007年我国大陆与我国台湾、日本、韩国高校SSCI论文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2),17-23。(CSSCI)

● 刘莉、刘念才(2009)。“我国大陆高校SSCI论文定量分析:1978—2007”,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41-45。(CSSCI)

● 刘莉、刘念才(2009)。“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发表SSCI论文的比较研究:1978—2007”,情报杂志,(9),7-11。(CSSCI)

● 易高峰、刘莉、蒋莉莉(2009)。“国际大都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互动发展:以纽约市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3),71-75。(CSSCI)

● 刘莉、刘念才(20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SSCI论文发表的基本态势研究”,情报科学,(10),1590-1594。(CSSCI)

● 刘莉(2007)。“芬兰坦佩雷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CSSCI),127-131。

● 刘莉(2005)。“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8),34-37。(CSSCI),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转载,24-27。

● 刘莉(2005)。“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86-90。(CSSCI)

● 刘莉(2004)。“大学排行对大学发展的价值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56-58。(CSSCI)

● 刘莉(2004)。“欧洲大学科研评价与拨款的相关度”,复旦教育论坛,(3),70-74。(CSSCI)

● 刘念才、刘莉、程莹、万腾腾(2003)。“实施985工程,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等教育,(17),22-24。(CSSCI)

● 刘念才、刘莉、程莹、赵文华(2002)。“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体系的核心”,高等教育研究,(3),10-15。(CSSCI)

●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2002)。“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高等教育研究,(2),19-24。(CSSCI)

获奖: 2013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

上海交通大学“WCU奖教金”。

2008年

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一等奖。

最后更新于:2014年2月27日

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芜湖研究院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芜湖研究院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优势,满足安徽省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对于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安徽省在区域、科技、产业、资金和需求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机制,上海交通大学经与芜湖市人民政府经充分协商,就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芜湖研究院”(下称芜湖研究院)事宜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芜湖研究院的性质与设立模式

芜湖研究院立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升级,采取研究院、实体公司和项目公司三位一体的三级合作模式(“1+1+X”模式)。芜湖研究院是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产业化管理、项目(含企业)引进等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承接并培育科技项目;实体公司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的公司化、商业化工作;项目公司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根据需求成立的企业。芜湖研究院由芜湖市人民政府以事业单位批准设立,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芜湖研究院在设立之后,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指定单位、芜湖市人民政府、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人等共同作为股东设立实体公司;对于芜湖研究院培育和引入的项目,由实体公司主导并与社会投资者共同设立项目公司。

二、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芜湖研究院设理事会,理事会是芜湖研究院最高决策机构。设名誉理事长2人。设理事11人,其中包括理事长2人、副理事长2人。理事会成员半数由上海交通大学委派,半数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委派。理事会的主要职责、任期、会议制度、议事规则、理事长职权等在协议签订后由三方确定。

(二)芜湖研究院设立前瞻战略指导委员会,对芜湖研究院相关项目的研发、投资等进行指导。委员会人数为20名,由上海交大、芜湖市政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组成。

(三)芜湖研究院设院长1名,常务副院长1名,副院长2人。其中院长由上海交通大学委派,常务副院长、副院长由上海交通大学、芜湖市人民政府分别委派。

(四)芜湖研究院设立若干单项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进行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工作,这些中心是芜湖研究院从事产业技术应用性研发与产业化工作的主要研究力量。人员包括交大相关研究人员与专聘人员。条件成熟时,可成立项目公司以实现企业化运行。

(五)芜湖研究院是负责上海交大与芜湖及安徽全省联系和交流的重要窗口,将协调上海交大与安徽省各地相关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产学研合作事务,各中心对接上海交大相关的院系、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继续教育基地。芜湖研究院将发挥校地双方的优势,并密切联系安徽本地、全国以及全球企业,发挥他们的智力和财力优势,努力为上海交大教学和科研,为芜湖及安徽省的科教文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芜湖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为芜湖研究院行政负责人、代表人,代表芜湖研究院对外开展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芜湖研究院行政领导班子主要职责在协议签订后由双方确定。

(七)芜湖研究院的组织构架如图1: 图1 芜湖研究院的组织构架

三、运营模式

芜湖研究院采取委托运营模式,即在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之后,整体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产研院运营。就项目产业化而言,其运营模式如图2:

图2 芜湖研究院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芜湖研究院开始运营之后,在成果转化方面,项目来源有两个。其一为交大各院系可实现公司化的科技项目、针对安徽省产业对接而产生的研发项目。其二为认可芜湖研究院理念,并愿意入驻芜湖研究院的研发及成熟项目。在科技项目入驻之后,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和孵化,对于可以实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项目可以经过论证,并择机进入芜湖研究院科技公司进行商业化操作。在这个阶段,可吸引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社会资金、科技创业投资基金进行投资,设立公司,从而实现产业化。对于已经成熟的交大及社会项目,可以直接成立公司实现产业化。

四、宗旨、愿景、使命和业务范围

为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产业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芜湖研究院将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构建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促进上海交大的新兴产业科研成果向产业转移,在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和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骨干作用。通过创新型产品、技术和企业及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

芜湖研究院的宗旨是:围绕安徽省及中部崛起的功能定位,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平台,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骨干作用。

芜湖研究院的愿景是:成为以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新材料等的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智库、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基地。

芜湖研究院的使命是: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端人才培养。

芜湖研究院的业务范围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新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核心与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孵化,以及相关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信息咨询、相关产业投资、人才培养等。

五、任务和目标

芜湖研究院的五年(2013年至2018年)规划发展目标为:

1、建设10个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2、对接安徽省的人才政策,争取引进4个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3、争取申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项,其他项目30项;

4、申请专利160项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80项以上;

5、引入、孵化企业40个;

6、争取三年内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基地3-6个;

7、三年内孵化、培育、引入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20个,过五千万元企业10个,争取过亿元企业5个;

8、争取引入或新申请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

9、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争取引入、培育10个经营业绩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包括新三板、股权交易所)。

【注:上述指标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如土地、资金等进行修改】 上述目标和任务结合芜湖市土地、政策、资金等支持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综合考评。其具体目标包含交大自行建设、交大与企业共建、或入驻的项目、企业等情况。

六、芜湖研究院建设 上海交大可单独设立单体研发中心,亦可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一)交大自行设立的研发中心

交大首期将自行建设X个以上的单体研发中心,以起到在相关产业研发方面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

(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芜湖研究院成立后将分别与引入的企业、社会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成立后,将分别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企业合作研发中心。

七、资金来源、安排及使用范围

(一)资金来源及安排

1、根据共建合作协议,3年内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安排用于芜湖研究院的专项资助资金,3年内为人民币30,000万元,其中:

1、芜湖研究院运行经费4000万元,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分向芜湖研究院拨付。3年的数额分别为1500万元、1300万元、1200万元,其中第一年经费在本协议签订前支付给上海交通大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在芜湖研究院成立后向芜湖研究院拨付,第二、三年经费在综合考虑上一业绩考核结果、资金拨付、场地及资源支持等情况的基础上直接向芜湖研究院拨付。(2)研发项目发现及研究经费5000万元(3年的数额分别为2000万元、1800万元、1200万元),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分直接拨付上海交大。其中第一年经费在本协议签订前拨付,第二、三年经费拨付时间为第一年拨付时间的对应日期,由上海交大产研院用于项目发现、筛选、培育、研发以及芜湖上海交大联络处(“芜湖智园”)建设等。

(3)入驻研发中心、实验室、项目公司培育经费6000万元(三年的数额分别为2500万元、2000万元、1500万元),按并结合

在项目入驻芜湖研究院的入驻时间顺序,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向芜湖研究院拨付,并由芜湖研究院在审核后向入驻项目拨付。

(4)科技产业化基金5000万元,在择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时由芜湖市人民政府拨付。

2、上海交大三年内以技术投入折算或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其中芜湖研究院上海交大渠道申请获得的项目资金、引入资本投入研究院孵化培育企业的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

【注:上述资金需要结合指标任务等进行修改】

(二)资金使用办法

芜湖研究院的专项资金管理由院长班子制订《上海交通大学芜湖研究院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报理事会通过。

八、场地及土地使用

(一)办公场地

芜湖研究院在成立之后三年内,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协调安排,并在芜湖市市区范围内无偿提供临时办公、试验、小试等场地不低于20000平方米、中间实验(批量生产)场地30000平方米。芜湖研究院基地建设完成后进行整体搬迁。

(二)用地规划

芜湖研究院整体规划不低于1200亩的土地面积,供芜湖研究院、落地项目(单体研发中心、企业办公、生产、员工宿舍)等使用。芜湖研究院规划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并进行商业和居住用地配套,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具体配套比例为60%:20%:20%。

(三)土地出让

1、芜湖研究院首期使用的土地面积不低于500亩,芜湖市人民政府以财政资金全额补贴出让金的方式,由实体公司作为土地受让方办理出让手续,并由实体公司自行筹建芜湖研究院本部大楼。

2、芜湖研究院项目公司用地不低于700亩,以芜湖市人民政府财政资金部分补贴出让金的方式,直接向实体公司出让土地,由实体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

(四)建设周期

芜湖研究院本部的建设周期为三年,在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后,尽快启动用地立项、规划、审批工作,争取在第一年完成立项审批工作,在三年内建成并完成搬迁。项目公司的立项、规划、审批及建设工作,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适时推进。

九、推动计划

本方案经各方认可后,按照具体时间表推动芜湖研究院设立的各项工作,详见表一:

表一 芜湖研究院推进时间表 十、其他

(一)人力资源管理

芜湖研究院的院长、副院长等高层管理人员,由上海交大委派,如政府在批准设立事业单位时设置有事业编制且芜湖研究院有需求的,由芜湖研究院按照芜湖市事业编制的人事管理相关政策执行。

(二)人才引进措施

芜湖市政府为引进人才出台专门政策(或享受已有政策),为芜湖研究院及研发中心、企业所引进人才提供住宅、户口、子女上学、薪酬等方面的支持。

(三)政策优惠;

1、芜湖市人民政府对芜湖研究院和入驻项目提供税收;

2、芜湖市政府对芜湖研究院及落地项目的建设用地在;

(四)后续运营资金;芜湖研究院运行满三年之后,根据运行情况、芜湖研究;

(六)本方案效力;本方案经由上海交通大学、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同起草,;上海交通大学芜湖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月日二〇一三;

(三)政策优惠

1、芜湖市人民政府对芜湖研究院和入驻项目提供税收(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对芜湖研究院及入住项目的税收市级、区级留成部分三年内100%补贴返还,之后两年50%补贴返还。

2、芜湖市政府对芜湖研究院及落地项目的建设用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建设政府配套费等提供免费支持。

(四)后续运营资金

芜湖研究院运行满三年之后,根据运行情况、芜湖研究院本部及项目建设情况,由上海交大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另行协商运行资金的支持和安排。

(六)本方案效力

本方案经由上海交通大学、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同起草,是合作协议不可分割的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 芜湖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 月 日 二〇一三年 月 日

广州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和运营策划方案(征求意见稿)

本文策划组建“广州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它参考包括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组织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模式和成功经验,在组织结构、科研管理、研发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建设支撑数字家庭建设的科研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产研院作为一个在广州市信息化办公室指导和管理下的正处级事业法人单位,围绕中国数字家庭模式,以市场和互动服务为导向,统筹、规划和组织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系统和服务研发,建设相关研发、测试、实验等公共环境,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统一技术体系和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保障数字家庭试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部省市数字家庭产业创新及应用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一、现状

广州创造的岭南数字家庭模式纷纷受到国家各相关部委的肯定和支持,其中科技部立项在广州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持“部省市共建数字家庭产业创新及应用示范基地”;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将数字家庭平台列入推动我省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的支撑和应用平台,推定平板显示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项目发展,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广州市政府将“数字家庭”列为广州市校区战略合作的重点之一;地方政府也积极加入数字家庭试点,将数字家庭建设融入当地产业规划和发展之中,抢占数字家庭产品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制高点;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不断通

过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招标专项、产学研孵化基地等途径参与试点工作,目前,直接参与数字家庭相关研究项目和产品研发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超过60多家。企业纷纷提出各种技术、服务、系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相关标准组织也不断加入试点建设行列。至此,广州数字家庭建设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产品到服务、从具体技术到共性标准等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广州数字家庭试点工作的意义和影响不但只限于广州市和广东省,更加具有全国普遍意义。

但是,在行动计划和市校区战略合作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保障数字家庭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在产品研发方面,由于缺乏对数字家庭关键和共性产品研发项目的功能、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开发企业之间缺乏整合与协调,导致政府投资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低,企业研发重复率高,产品之间耦合程度低,许多产品难以互通互联;在系统开发方面,由于缺乏公共开发、测试和应用模拟环境,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的中试场所,难以支持企业进行产品、系统和服务产品的互通互联开发、试验和测试,致使目前没有形成统一技术体系、跨地区互通互联、支撑规模化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直接影响试点工作。

二、思路

数字家庭是一个系统、网络、终端、服务和运营模式相互之间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通过产研院的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条件平台,以市场化的方式将分散、独立、多头的研发力量组织成为系统和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协调研发数字家庭关键与共性产品、服务和系统,形成产业化规范和标准,支持数字家庭试点工作。同时,协助政府创新在科技项目上的投入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资金对科技项目投资的效率和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承担工作:

1.运作结构创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体制系统缺失的弱点,建立一个以政府主导、产学研相结合方式、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和机制系统配臵包括项目和投资等在内的基础资源的新型运作机构----产研院,从结构上奠定科技创新改革的基础;

2.广域资源整合。通过产研院的系统性协调能力,最大范围地整合各种相关产学研资源,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的活力,协调推进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形成新型、高效的国家级创新体系;

3.研发环境建设。配合省市平板显示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协助政府建立应用开发、测试与示范环境,为企业和社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提供平台式支持。

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政府和行政资源、提供优惠和激励政策与条件,协调建设产业孵化和规模化发展基础设施,整合科研、人员、信息等产业环境资源,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实现。

以产业研究院的方式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例如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协助政府引导企业发展、集中突破重大核心与共性技术,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产研院地处广州、根植大学城,有利于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号召,能够以广州市为基地,广泛聚集国内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数字家庭新媒体、新服务和新产业,形成广州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形态,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

三、定位

1.性质定位:产研院作为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和产品,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产研院是一个由官产学研单位共同组建、企业化运作、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社会非盈利组织性质的应用技术公共研究、管理与服务机构,类似德国弗朗霍夫应用技术研究协会、澳大利亚联邦工业与研究组织、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荷兰应用技术研究院、丹麦技术科学院、台湾工业研究院等。从而避免由盈利性私营部门担任可能产生的“市场失效”和由政府部门实施而可能出现的“政府失效”的状况。

2.功能定位:在研究方面,产研院的工作重点是实用技术,而不是基础研究。主要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在组织管理方面,它以大学城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依托,组织和协调企业参与数字家庭试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部省市推动数字家庭产业创新和共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在公共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协助政府搭建数字家庭试点和产业发展相关的研发、测试、实验等公共环境,建设、管理和运作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

3.运营定位:一是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加强前瞻性及创新性技术研发,提供领导型技术;二是强化产业服务。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让、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开放实验室、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中心);三是推动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进行前瞻技术信息交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举办科技展览,吸引国际创业投资等。

四、组织结构

按照以政府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要求,联合相关技术和资源性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组成“广州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院长、执行院长等负责产业研究院的运营管理工作。产研院的固定人员编制计划在20-30人左右。以下是组织架构及拟定的管理人选。

首批股东和理事会成员有:广东广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广东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易家通数字家庭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亿新传播媒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四研究所)、广州市聚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五、职能任务 产研院主要承担四大职能任务:

1、研发

研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应用服务。研究院的研发机构将先以内部部门的形式设立,冠以委员会、研究所、研发中心等名称。待管理成熟、运营机制完善和能力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逐渐形成独立运作的法人机构;

2、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1)标准规范;(2)专利池建设管理、(3)测试认证、(4)人才;

3、项目管理;(1)规划引导;(2)组织实施;(3)评估监督;管理和监督,提高项目之间的协调性;

4、行政内务管理;行政内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产研院内部的行政、人事、场;

六、运作及资金管理模式;以试点地区产学研孵化基地后,再逐渐形成独立运作的法人机构。

2、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1)标准规范的制修订、(2)专利池建设管理、(3)测试认证、(4)人才培训、(5)试点及技术推进等内容。建设统一的测试认证平台,促进形成统一的技术体系和互通互联。

3、项目管理

(1)规划引导。根据市场需要,协助政府对相关产业领域的项目及技术发展、总体架构等作统筹规划和研究,引导产业的推动发展方向。(2)组织实施。专业研究机构是研究院的科研主体,协助政府加强对研发项目的组织、管理,促进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研发项目之间的协调性、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同时,牵头设立研发项目,将按照行动计划关于统一技术体系的要求,围绕数字家庭试点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分散、独立、多头研发力量组织成为关联和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开发能够互通互联的产品、系统和服务,支持形成数字家庭规模化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应用于数字家庭试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用与示范项目。研发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和投资机构等共同投入。研发团队主要由产研院、企业、高校等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在产研院可管理的场所(例如大学城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产学研孵化基地)开展项目开发。项目研发成果以多种方式转让给企业投入生产,并另行组成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后续技术支持。(3)评估监督。建立规范的项目研发评估监督机制,形成科技统计、技术预测、第三方独立评估、信用管理等制度,协助政府加强对研发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绩效评估。整体提高政府对研发项目的组织、6管理和监督,提高项目之间的协调性。

4、行政内务管理

行政内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产研院内部的行政、人事、场所等管理。产研院的职能任务示意图如下:

六、运作及资金管理模式 以试点地区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依托,建立数字家庭关键与共性技术研发环境,协助构建数字家庭产业创新及应用示范基地,组织企业协同建设数字家庭、液晶平板高清互动、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品研发、系统测试和应用示范公共环境,为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性支持条件,促进产品、服务和运营模式的快速成熟,形成数字家庭消费新热点。

在初始启动阶段,产研院的运作主要依靠政府支持投入,逐渐形成自我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外界投入资金将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公共研发和应用环境、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政府以招标或专项等方式支持关键领域重点攻关、产学研方面的研发资金,企业配套政府研发项目资金,企业参与技术和产品开发的资金,国内外的风险投资。产研院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其后续收入来源主要有技术成果转化费用和公共服务收入费用两种。产研院参与的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只按照市场规则收取合 7 理的技术成果转化费用,但整个过程不以盈利为目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转化分成费用、开展公共服务获取的收入费用,均作为产研院的日常运作和公共服务费用补贴、以及科研项目的再投入。

第三篇:冯倬琳副研究员于201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

冯倬琳副研究员于201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和绩效评价的学术和咨询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获多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相关领域开展多项咨询研究项目,多项提交的咨询报告被教育部和学校采纳并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1)教育经历

 2006-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 2002-2005年,山西师范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 1998-2002年,山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2)其他经历

 2014年,美国兰德咨询公司(RAND Corporation)

 2008-200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3)近年来课题项目

 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项目(高校重大科技战略和政策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系列之十三:世界一流大学指数研究”,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主持。 上海市教委智库内涵建设项目, 协同创新计划——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 2016年-2017年, 子项目负责。

 教育重大科技政策研究课题,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中国梦”, 2016年-2018年6月, 子项目负责。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 2015年4月-2017年3月, 子项目负责、项目联络。

 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985工程”三期部分建设项目绩效评估,2011年5月-2014年4月,子项目负责、项目联络。

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之十”,2011年1月-2011年12月,主持、项目联络。

 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之九”,2010年1月-2010年12月,主持、项目联络。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世界主要国家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分析与2020预测”,2009年9月-2011年8月,子项目负责。4)近年来学术著作

 冯倬琳(2011)著.“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领导 职业管理 职业发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2012)著.“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孙蕾,沈悦青,冯倬琳(2011)译.“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近年来学术论文

 冯倬琳,刘雪莹,姜雅萃,刘念才(2017).“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的评价标准与要素”.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43-54. 冯倬琳,眭祯,刘念才(2015).“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冯倬琳,尹星,刘念才(2014).“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公众形象的特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90-94. 冯倬琳,眭祯(2014).“美国公立大学校长的退出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4期,53-55. 冯倬琳,眭祯,刘念才(2014).“美国一流大学校长与国际化战略”.江苏高教,2014年第5期,9-12. 冯倬琳,王琪,刘念才(2014).“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与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61-63. 冯倬琳,刘念才(2013).“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5-12. Yin, X.& Feng, Z.L.(2013).“The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idents’ Role: Ideal Expectations and Actual Status—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a Education Daily”.Canadian Social Science, 2013, 10. 程骄杰,冯倬琳,姚建建(2011).“美国密西根大学建设专职科研队伍的启示”.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第1-2期. 冯倬琳,赵文华,冯玉广(2009).“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战略领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冯倬琳,赵文华,冯玉广(2009).“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原始性知识创新”.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12期. 冯倬琳,赵文华(2007).“我国研究型大学校级行政管理结构优化的思考——基于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案例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 冯倬琳,赵文华(2007).“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冯倬琳,冯玉广(2006).“应用自组织理论预测入世后我国的高教系统”.江苏高教,2006年第1期. 冯倬琳,秦金亮,侯晋川(2006).“高校管理者领导风格类型探析”.高教探索,2006年第2期. 冯倬琳(2004).“WTO呼唤教师人本管理”.教育探索,2004年第4期.6)可部分公开的咨询报告

 冯倬琳,刘雪莹,姜雅萃,郭宝宇,刘念才.“‘双一流’中‘四选’的问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7年第1期. 冯倬琳,刘雪莹,郭宝宇,姜雅萃,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系列问题之一——评价标准”.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7年第5期. 冯倬琳,刘雪莹,郭宝宇,姜雅萃,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系列问题之二——评价体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7年第5期. 郭宝宇,冯倬琳,姜雅萃,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系列问题之三——第三方评价”.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7年第5期. 冯倬琳,程莹,刘念才.“关于提高我国一流大学学科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0年第3期. 郑俊涛,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吗?”.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12年第17期. 冯倬琳.上海交大“985工程”三期“国际合作与交流”绩效评估报告.2014年5月. 苗耘,冯倬琳.上海交大“985工程”三期“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评估报告.2014年5月. 王兴,冯倬琳.上海交大“985工程”三期“创新型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及特色资源建设”绩效评估报告.2014年5月. 张志辉,冯倬琳.上海交大“985工程”三期“数字大学之城环境建设”绩效评估报告.2014年5月.7)荣誉奖励

 冯倬琳.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 2016年-2018年。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上, 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6年1月。

 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4年8月.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4年8月. 刘念才,赵文华,朱军文,冯倬琳,陆根书,刘仲林.《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9月.

第四篇: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宿舍此楼建于1899年,位于老图书馆北面。欧式风格,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70平方米,曾作校长及教工宿舍之用。1982年12月建教师活动中心时被拆除。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供办公、师范班及中学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园中央绿地北侧,东面与教师活动中心和老图书馆相邻,西面与新上院相邻。中院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中院几经修缮,使用功能也历经多次变化。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中院由公学监院、美国人福开森亲自设计并督造。在当时中国,斥资49926.2两银元,建造一幢近5000平方米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很大的中院,更是一个大的教育世界。它集教学、办公、食宿于一体,如同一个浓缩的新学教育小社会,刻写下中国人自主创办近代新式学校的典型实践。许多著名校友如吴稚晖、钮永建、白毓昆、马衡、周厚坤、邹韬奋、陆定一等都曾在此楼学习过。中院大厅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铜像。何嗣焜先生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先生办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和交通大学重要的筹建者。何嗣焜担任校长四年,开创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师范班开学之日也成为交通大学校庆日的来历;开创中国近代大学管理章程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派遣留学生之先河,开创中国近代大学乃至中国近代体育运动史中上最早的大规模运动会之先河,使公学初具规模,为南洋公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院三楼原作过教师、学生宿舍。如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三楼60号。他常常晚间约两、三位同学来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新中院建于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作为男生学生宿舍使用,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新中院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展厅实际使用面积6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陈列室”。小楼像小船一样静静地泊在上海交大校园里,楼前斑驳的铁锚仿佛经历过无数风雨。

上院(新上院旧址)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由美国人福开森统一筹划设计,里面包括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在当时被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底层中部原有一个可容500人的礼堂,1911年12月底孙中山在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莅临本校,就在这里向师生发表过重要讲演。1927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此礼堂命名为文治堂。

1954年上院拆除重建后,更名为新上院,总面积增至9746平方米。现为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正面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后部有多间阶梯形大教室和一间大型活动室。上海交大1986年校庆时,在新上院大厅内树了一尊盛宣怀半身铜像表示纪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交大校刊》和《交大通讯》上,发表几篇论述文章称盛宣怀为“教育家”。

2010年上海交大在闵行新校区室外铸造落成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并把盛宣怀办南洋公学的奏折全文刻在石碑上,安放在校门内侧大道边,一条校内干路取名“宣怀大道”。

工程馆原为恭绰馆,设计出自设计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1930年12月由当时的铁道部批准建工程馆并由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办全工程于,1932年1月竣工。该馆的部分资金为校友集资,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口”字形,原为二层楼的教学楼,占地

6500平米。1960年加层改造后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工程院的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造型古朴、典雅,建筑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交大一批又一批“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的人才如钱学森和江泽民等都在此楼中学习过。工程馆二楼前厅叶恭绰前校长塑像。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他长期位居交通要津,1917年7月任交通部总长,兼任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提倡交通救国,重视实业教育。1921年8月,他以南洋为中坚,将部属四校合并成一所大学,定名成立交通大学。学校分设上海、唐山、北京三地,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唐山学校、北京学校。叶恭绰被推选为校长。从交通大学成立开始,叶恭绰就希望把交通大学办成世界先进大学。为此,叶恭绰计划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曾联络过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商议进行合作。叶恭绰同时希望缔造“天下交大是一家”,一直到建国后,国立交通大学演变成现今的上海、西安两所交大,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分别发展成为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部分迁移台湾的交大校友在新竹创立“国立交通大学”。在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中,五所交大演绎成“天下交大是一家”。哲生馆规划建于1937年。由于抗战,实际1946年竣工。

经校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这就是科学馆建成时的楼铭,已湮没多年,如今终于象冰山浮出水面。科学馆原名哲生馆,哲生馆的建成,还颇有波折,早在黎照寰治校时期的 1936年,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幢工程试验室。1937年5月21日,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字哲生)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学校将即将落成的工程试验室定名“哲生馆”,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建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又开工并于当年的10月24日竣工。1947年 4月 8日,在学校 51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该楼建筑总面积2162平方米,为三层楼实验室用房。建国后改名为科学馆。现在又改回来了。

总办公厅原名“容闳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闳先生而命名的。建成于1933年,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庄俊先生设计的,具有严谨的仿欧洲古典主义式样,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庄重气质。

总办公厅门额“总办公厅”四字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体育馆由张铸校长发起而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该楼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层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底层有小型游泳池、浴室、办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内有室内篮球场,南部有小型舞台,可供演出和集会用;三层为室内跑道,亦可作为观赏球赛的看台。学校历来提倡智德体并重,篮球是优秀传统项目。1960年,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高校参加了全国乙级联赛,获合肥赛区第一。上海市体委决定由上海交大篮球队代表上海二队参加全国最高水平的甲级篮球联赛。这支以大学生为主的高智商、重技术的业余篮球队,在湖北赛区连胜湖北省队、河北二队、贵州省队,并在上海表演赛中战胜了上海一队,表现惊艳。交大被赞誉不愧为是篮球运动的摇篮。

百年校庆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的纪念碑。该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以暖灰色花岗岩为碑面。纪念碑为不锈钢环所围绕,周围有花岗岩台阶,象征交通大学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台阶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学所经历的百年沧桑。碑北面有一喷水池,池中有由广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个印度红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红色花岗岩上海刻有百年校庆志和校友捐赠名录。校内许多活动在此碑前举行。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五卅惨案纪念碑。

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纪念碑

大礼堂 也称新文治堂,位于校区西侧,东邻体育场,北为第二食堂。为两层钢砼结构,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上院旧文治堂仅能容纳500人左右,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同时为了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先生对学校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学校理事会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

学校中心的大草坪体育场。我们校足球队当年在这里训练比赛可没有这样漂亮的草坪哦。

学生第一宿舍楼即执信西斋。该宿舍位于校园西侧,又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朱执信先生,故定名为“执信西斋”。

楼呈马蹄形,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初用作学生宿舍,室内设施完备精美,有房屋187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文革”期间我们足球队曾经住在二楼中间二间宿舍,还常常在阳台上健身。

门前有1933年由1930届校友发起建筑的“饮水思源”纪念碑,它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穆汉祥烈士和钱学森都曾居住与此。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宋庆龄与何香凝曾借用此楼共同创立了国民伤兵医院。

铁木工厂,俗称“玻璃房子”,建于1930年,位于工程馆东面,建筑面积956平方米,前校长孙科曾为其题词。原为学生木工、金工实习基地,建国初期为材料力学实验室。钱学森等校友曾在此做过实验。

现在铁木工厂位置上新盖的建筑。除了那些历史建筑外,解放以后又盖了不少教学楼。这是新建楼,几十年面貌还是老样子。原第三教学楼现在是MED—X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原电机楼拆除后,新建了凯原法学院。

原四、五系的无线电楼。在广元路边上的浩然科技大厦。包兆龙图书馆不知是改建还是在重建。这是在原游泳池地盘上新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门牌为华山路1800号。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馆藏钱学森同志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馆内设有资料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上海交大还有个法华校区在法华镇路535号,該校址原为法华禅寺所在地,“法华”一名取自《妙法蓮华经》。该寺最初兴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代多次重修。1930年拆除寺院,在原址兴建正始中学,1949年后建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1959年上海市委将党校移交給上海交通大学,1961年起作为上海交大基础部使用。我们一年级时就在这里上课、住宿。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搬迁至此。这是现在的校门。

原先有遮雨长走廊连接的几栋宿舍已拆除,盖起了高楼和花园。

新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学大楼。

大门对面法华镇路上的三座漂亮小桥,勾起人们对一千多年前法华古寺和寺前香花桥的无限遐想……

德润的天空2014.7.23

第五篇: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1929年,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被誉为“全国造就建设人才最高学府”的交通大学。他在交大刻苦攻读,成绩出众,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围绕“钱学森之问”,学校还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教学与科研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美育工作成果显著,进一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开展并推进美育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将“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以走近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旨,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开展美育工作,并将其渗透进学校中心工作,潜移默化浸润全校师生。如今,该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文化标签,凝聚、服务和教育了数十万青年学生,引领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培育共同文化追求。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2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受邀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历史: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起

• 李瑞清(1867-1920),1905-1911任监督:

• 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南高东大时期

形成“俭朴、勤奋、诚笃”校风以“诚”为校训 • • • • • • • • 训育、智育、体育并举

首开“女禁”,实现男女教育公平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开办暑期学校

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 创办《学衡》

“四个平衡”的办学理念

具有“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的“国士”风范

• 现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百年南京大学魅力之——办学特色

肇始于1902年的南京大学,虽屡经风雨、数番离合,却众志成城,不断发展。百余年来,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核心,形成了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弘扬“诚朴雄伟”学风,秉持“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营造一流育人环境。

早在20世纪初叶的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30年代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大力倡导“诚、朴、雄、伟”的学风。他的阐释是:“诚”就是对做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崇实而用笨功以树立朴实的学术气象;“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伟大崇高,是指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存门户之见,不故步自封,要立志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大成果出来。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则以“诚、真、勤、仁”为校训,同样要求师生诚心向学、诚心教学,崇真尚实,笃学为功。进入南京大学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传统精神得以继承并不断阐扬。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被确定为校训。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诚朴雄伟”的学风与“知行合一”的理念相辅相成,充实、升华,构成了南京大学特有的文化底蕴。它的精髓体现在五个方面: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现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人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家园。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探寻并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成为历代南大人不懈的追求。哲学系讲师胡福明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初四稿,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揭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从风雨如磐的20世纪初叶,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岁月,求真求实精神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南大文化的主旋律。

——尚诚尚朴的人文情怀。南京大学素以学风严谨、治学诚朴著称。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监督李瑞清就告诫学生要“以不欺为本”。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南京大学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学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急功近利,因而能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朴实而又坚实的进展,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1997年,我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整顿学风、教风、校风,挞伐‘泡沫学术’,维护大学殿堂的圣洁”的大讨论,把学风问题提高到维护科学尊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先后有15位资深教授和16位中青年学者向全国发出“牢牢筑起大学教师的道德堤坝”的倡议,而且在1998年即制订并实施《关于科学研究行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南京大学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传统。2006年我校有两件大事为海内外瞩目:其一是由匡亚明老校长倡导和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卷,穷20年之功,集数百位名家,终于编撰出齐,被陈至立国务委员誉为“近百年来最为浩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工程”,最近该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二为“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闵乃本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19年磨一剑”,不仅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而且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基础上,研究成果“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文一理两项重大成果的问世,充分体现了“南大学人”“大雄无畏”、“厚积薄发”的治学风格。——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长期的办学实践塑造了南京大学创新求实的优良学风,尽管斗转星移,但创新的传统一直在我校不断延续和发扬。80年代初,匡亚明校长果断决策,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开中外合作办学先河。80年代中期,曲钦岳校长“取法乎上”,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接轨,在基础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取得突破。同时在大陆高校最早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学术评价,使得南大在最能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SCI等“学术榜”上脱颖而出,一马当先,领跑大陆高校达7年之久,而且带动了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上升,为中国的SCI论文数排名从1985年的世界第24位跃居2005年的第5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薄弱,加上“七五”、“八五”未能获得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矛盾和压力。学校党政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穷则思变,励精图治。学校决定优先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确保固体微结构、配位化学、机算机软件新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个专业实验室如期建成,并努力在前沿领域“做一流的科研工作”。而名誉校长匡亚明、校长曲钦岳和校部机关都在三排低矮的平房办公,被新闻界誉为“陋室生辉”。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方面,尽管南大的办学经费数、教师数等均列中下,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却位居前列,若干统计指标还曾经连续数年名列榜首。特色二:始终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质量和效益。南京大学力求将质量和效益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字原则的核心位置,将质量和效益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衡鉴。遵循这一原则,具体的做法是:高起点擘画,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产出。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校反复比照、深入论证后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从1985年至2005年,学校曾经多次尝试推进“强强联合”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均未如愿。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指导思想,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继续抓紧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干的“学科群”的建设,并提出了设立“学科特区”的新思路、新机制,先后发展了分子医学等一批新学科。在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中,我校是极少数未合并其他院校的大学之一。主要通过“内涵发展”的南京大学仍然保持着奋发、崛起的势头,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育人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现代大学固然兼有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与引领社会等职能,但是培养人才却是大学最初始、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强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自1996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了4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在2005年召开的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强调要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表学校提出了“四个一流”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求各院系必须真正落实好“教授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线”的问题,把教授、博导进入本科生课堂的比例作为评价各院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把这些指标作为年终院系领导考核的重要参考。

——追求卓越,突出“质量”和“效益”。纵观一流大学,不仅是水平高、成果多、实力强,更重要的是“人均产出高”、“投入产出比高”。我校近20年来始终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追求卓越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数据中,尽管我校的经费总数、教师人数、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等多项指标大体排名在30位左右,但体现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数(院士数、重点学科数、科研成果数、获奖数)却总是位居前5位。

特色三: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80年代以后,南京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吸引一流的生源,给予一流的培养,形成一流的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依托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先进的科研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不断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自主选择、早期介入科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而欲造就“伟器”和“精英”,则必须注重基础,注重融通,注重共生。这是南京大学新世纪的新目标、新思维和新举措新。

——注重基础。南京大学的优势和强项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在基础人才的培养。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缺乏发展后劲。基于这一认识,南京大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基础课改革,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近几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多位教授主持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7名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注重融通。80年代中期,南大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有形课程与潜在课程、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2006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强调学生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强调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与反哺,通过教学和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创新知识的意识。

——注重共生。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特征。把包括前沿内容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同时将课堂讨论中的新思想、好主意、妙技巧等“回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人才与成果共生,教学与科研分享,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南大本科教学的新取向、新追求。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博士生导师分别以授课、讲座、论文指导等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力求让本科生分享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和氛围。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促进师生以科研训练为平台进行教学互动,鼓励本科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早期进入专业科研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接受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科研训练。每年都设立“本科生创新工程”项目,同时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独立设计,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有哪些办学特色?

• 竺可桢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任期1936年4月-1949年5月)•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 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 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摘自《竺可桢校长对新生的讲话》,1936年9月18日 •

●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又在于养成公忠坚 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摘自竺可桢:《广西宜山浙大开学典礼演讲》,1938年11月1日 •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 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摘自《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的讲话》,1939年2月4日 •

• 路甬祥 浙江大学校长

●我们的校风应该是“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校风,这是浙大的传统,也是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精神。求是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求是就是要实事 求是,脚踏实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追求科学真理,遵循科学真理,坚持科学真理,为科学真理而献身。因此,求是本身业包含着创新的精神。创新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以现献身的精神,奋发进取,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科学真理,发展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科学与建设事业。创新必须在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及基础之上,我们浙大人应该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作 出应有的国内贡献。• •

——摘自路甬祥讲话:《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办好社 •

• 潘云鹤 浙江大学校长 •

•(任期1995年4月-1998年9月,1998年9月-2006年7月)•

• ●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KAQ人才培养模式。......还积极探 索并不断完善了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加强通识教育,后期突出专业教 育和交叉学科的培养。

●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致力于培养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精英。这样的人才应当包括国 际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科技、文化和管理中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全球市场和环境变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等养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人 才,要特别注意培养: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团队的领导素质,能进入跨国公司的关键岗位;人文和科学综合的知识结构;提出和驾驭各种“游戏规则”,占领国际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制高点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需求的素质和创新与创造能力。•

——摘自潘云鹤:《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3、4 期 •

●浙江大学的教育使命:“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 这是中国和世界的 需要,浙江大学的使命,求是学子的志向。„„要进行自主化学习、高效化学习、研究 化学习和国际化学习。•

——摘自潘云鹤:《成才之道——谈浙大教育的使命、理念和方法》,2005年9月27日 •

浙江大学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重视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提供各种发展途径。

1.设立竺可桢学院,以全新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为优秀学生

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2.实施“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多种能力提供了

发展空间。

多通道:指通过完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就业、读研究生(包括免试推荐、本硕连读、考研)、出国留学、停学创业、延长学制

等多种选择;

多规格:指通过全面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含辅修、第二专业)、各类强化班、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此外,还设置了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工程设计系列课、创业训练课等。3.实施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主副修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系科专业转移和选择修读课程、学习进程、任课教师等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权。

4.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每年举行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制作、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和各种学术节,参加学生达万人,并在全国和国际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全面实施校院两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立项数在1000项以上。•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枣硕士枣博士枣博士后培养体系。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下载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 历 -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暂行)2 008-01-25 14:36:32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National Undergraduate......

    上海交通大学1999[共五篇]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数学分析考研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xsin1.设fxx0x0x0在x0处连续但不可导,则满足不等式A.0 B.1 C.01 D.12 2.若fxR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fxCa,b B.fx在a......

    上海交通大学勤工办简历投递注意事项

    投递简历注意事项 上海交通大学勤工助学部 2014年6月25日一、邮件标题 除特殊说明外,凡投递勤工助学办邮箱的标题统一为 姓名 学号 手机号码 单位名称 例如对于一上海诺诺镑......

    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

    上海交通大学自荐信范文 导读:一直备受关注的自主招生工作即将开始,自主招生有校荐与自荐,在推荐过程中,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们需要准备自荐信,自荐信不光是要介绍自己,还要将......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

    上海交通大学党史★

    1945年12月,__上海交大支部、雷士德工学院支部__等南京中央大学一批学生转入交大学习。1981年 2月26至28日,上海交大召开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党委会。刘旭初__......

    上海交通大学日语

    词使:南洲们生了大!高清打包亲。上可以看到我!须早心理准。由我比较喜。在连云港,日林芝鲁朗然!个都惊诧已。西路占;的法的可,槐树北京。 转格中午晚上!点关系都物伤害?港或东地区的......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